疖与痈

合集下载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本贴收到4朵鲜花痈痈是一种较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皮肤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侵入几个邻近毛囊和皮脂腺所造成。

痈好发于颈项和背部,中医称为“落头疸”,“搭背”等。

老年人和糖尿病人易患痈。

起病初期局部皮肤肿胀、紫红、疼痛X围扩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在中央部表面有多全黄白色的脓头(此为痈的特点),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皮肤、皮下组织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有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

痈形状比疖严重,病人多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患痈以后应适当休息,加强营养。

面部及唇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咀嚼动作。

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

也可服用中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

痈初起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或金黄散等外敷。

如红肿继续扩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引流不通畅时,应及时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手术),采用“+”或“”字切口,以清除坏死组织,并作局部减压和引流。

痈的X围散在,创口愈合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才能愈合丹毒的概述概述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病因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

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症状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血白细胞增高。

痈疽疔疖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一、概述及流行病学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皮肤黏膜的常驻菌群之一,约30%健康人群携带该菌,在干燥物体表面生存期较长,如在干燥的脓液、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感染。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大部分急诊科中化脓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化脓性链球菌短暂或长期定居于上呼吸道,在干燥物体表面或尘埃中可生存数月,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或飞沫传播感染。

毛囊炎、疖为特别常见的皮肤病,常在基层诊治;痈为重度炎症反应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诊疗涉及皮肤科、外科、急诊科等。

二、毛囊炎(一)定义毛囊炎(folliculitis)是由于感染、物理损伤或化学刺激而引起的毛囊炎症。

细菌性毛囊炎最常见,由细菌感染毛囊浅表或深部引起。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性毛囊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在长期口服抗菌药物的痤疮患者中偶尔有革兰阴性菌毛囊炎。

易感因素包括皮肤的浸渍、剃须、拔毛、天气炎热、糖尿病、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等。

痤疮皮损亦包括毛囊炎,主要由痤疮丙酸杆菌引起,参见《寻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三)临床表现1. 典型表现为面部、头皮、颈部、胸背部、臀部等部位丘疹或脓疱,皮损常呈现为小的毛囊性丘疹或针尖大小脓疱,毛孔呈红色隆起,上覆痂皮,四周绕以红晕(图1A、1B)(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有轻微触痛或瘙痒,7~10 d愈合。

2. 头皮部位复发性或慢性葡萄球菌毛囊炎融合后常形成瘢痕和秃发。

3. MRSA可能引起深在毛囊炎或脓肿,并向严重感染发展。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 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脓疱,周围绕以红晕即可诊断。

严重的、复发性、治疗抵抗的患者,可行皮损部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 鉴别诊断:主要与马拉色菌毛囊炎鉴别,后者常发生于青年人,诱发因素包括皮脂分泌多和天气炎热、抗菌药物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等。

疖和痈的预防保健

疖和痈的预防保健

疖和痈的预防保健
*导读: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
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疖和痈是体表的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疖和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治疗的方法大同小异,疖和痈的预防也可以按相同的方法。

疖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单个
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痈也是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但较疖少见,却更为严重,是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感染,多发于项、背等皮肤厚韧之处,中老年人易患此病。

疖和痈的预防措施可按如下规则:
1.如果疖或痈长在面部(特别是鼻唇周围),千万不要随意挤压与针挑,也应避免碰撞因为这样会使感染扩散。

应严防细菌进入血液,尤其不能让细菌进入颅内,以免造成可怕的危险。

2.长疖后,最好是洗淋浴,不要泡在浴缸里洗澡,以免感染浸延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3.长疖后,在烹食汤前应将手洗净,因为疖上的细胞进入暖热的食物,会加速繁殖,产生毒素,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4.在治疗疖、痈时,最好同时口服抗菌素,如牛黄解毒片、头孢氨卡片等。

5.如需手术切开排脓,应去医院请医生施行。

6.疗效不佳,或复发严重的,应当增医院检查,以排降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痈疽疔疖怎么读

痈疽疔疖怎么读

痈疽疔疖怎么读
答案:yōng jūdīng jiē。

痈:读音:[yōng]
疽:读音:[jū]
疔:读音:[dīng]
疖:读音:[jiē]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

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

疔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

疖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诊断要点
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

一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

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

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

痈易消、易溃、
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疖和疔虽然同是一种类型的疾病,但有区别,不可不辨。

在这里还应指出,须知疖与痈不同,痈不发生于头面,数目单纯,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有光,起初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这些应与疖有所区别。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疮疡1. 疖:系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炎症局限,可自愈。

2. 痈: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多个毛囊同时发生,炎症范围较大,不易自愈,常需要切开引流。

3. 疔: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好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病损特点为形小如粟,发病急,甚者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4. 丹毒: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5. 疽:多由毒盛肉腐引起,局部皮肤肿胀,范围较大,难以局限,皮肤紧张光亮,颜色苍白,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全身症状严重。

6. 瘘管:皮肤创口与内脏相通,形成瘘管,常有分泌物排出。

7. 瘿:甲状腺肿大并出现压迫症状者称瘿。

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8. 瘤:体表或皮下的肿块,其性状可随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特征。

9. 岩:相当于西医学的恶性肿瘤。

二、皮肤病1.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以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期起病急骤,常有对称分布倾向,自觉瘙痒剧烈。

慢性期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带状疱疹: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

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新旧水泡沿神经呈带状排列,不超过人体正中线。

3. 荨麻疹:由于皮肤粘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斑块,突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痕迹。

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类型。

4. 接触性皮炎:由于接触某种致敏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皮肤损害症状和瘙痒等主观症状。

致敏原可为小孢子菌属、青霉属、曲霉属的孢子等微生物及酸碱等化学物质。

5. 神经性皮炎: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颈、四肢、腰骶部等部位。

呈苔藓样变和阵发性剧痒为特征。

辨证论治——痈

辨证论治——痈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治疗措施】1.全身治疗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

必要时用镇痛剂。

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

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

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

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

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

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

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

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

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病理改变】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

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临床表现】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补充: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加强营养,用止痛及镇静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疖与痈的治疗有哪些?

疖与痈的治疗有哪些?

疖与痈的治疗有哪些?
(1)局部治疗
①早期应用50%硫酸镁溶液或高渗3%氯化钠溶液湿敷,或涂敷10%鱼石脂软膏。

②中成药可选如意金黄散,用茶水调后涂敷于患处;或次选金黄膏涂敷患处,一日2~3次;或三黄膏外用涂敷患处,一日2~3次。

严重者可口服连翘败毒丸,一次6g,一日2次;或醒消丸,一次3g,一日2次。

(2)全身治疗首选青霉素肌肉注射,一次80万~160万IU,一日2~3次;儿童20万~40IU,一日2~3次或一日5~10万IUkg,分2~3次注射;或口服红霉素一次0.25~ 0.5g,一日4次,儿童一日30 ~50mg/kg,分3~4次服,对严重感染患者可采用静脉给药。

如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口服甲硝唑,一次0.2~0.4g,一日3次。

(3)如痈有脓栓或坏死组织时,尽量予以清除。

脓肿形成后,作“+”或“++”字形切开,打通脓腔内的间隔,清除坏死组织。

但唇痈易引起颅内静脉窦炎,禁忌手术。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ppt课件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ppt课件
诊断
根据皮肤红肿、疼痛和中心脓栓的临床表现,结合皮肤镜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 可作出诊断。
痈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痈是由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 染,表现为大片皮肤红肿、硬结、疼痛,中心有多个脓头, 破溃后形成多个瘘管。
诊断
根据大片皮肤红肿、硬结、疼痛,中心有多个脓头的临床表 现,结合皮肤镜检查和细菌培养结果,可作出诊断。需要注 意的是,痈的病情较重,常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是毛囊及周围组织的化脓 性感染,通常表现为皮肤 下的红肿疼痛结节。

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 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范围 较大,常伴随全身症状。
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提供诊疗规范
本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提 供细菌性毛囊炎、疖、痈 的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得 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升治疗效果
通过标准化的诊疗流程, 提高细菌性毛囊炎、疖、 痈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 症。
细菌性毛囊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菌感染
细菌性毛囊炎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毛囊损伤
摩擦、搔抓、剃须、拔毛等不良习惯导致毛囊损伤,增加感染风险 。
多汗、油脂分泌旺盛
这些因素导致毛囊口堵塞,细菌易于繁殖。
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毛囊深部感染
疖是毛囊深部和周围组织的急性 化脓性炎症,通常由葡萄球菌引
起。
汗腺感染
汗腺炎症也可能引发疖的形成。
个体易感性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 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增加疖的发
病风险。
痈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2
多个毛囊和皮脂腺感染
痈是由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 染引起。
病原菌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疖与痈
疖与痈都是生于皮肤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可发于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均有红肿热痛,病程较短,且均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一般预后良好。

二者的区别在于病变的范围,疖多位于皮肤浅表,是单个毛囊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3cm~6cm左右;痈多位于皮肉之间,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附属皮脂腺﹑汗腺的化脓性感染,直径在6cm~9cm左右。

疖中医学也称为“疖”,如“暑疖”“蝼蛄疖”等;多发性疖则根据部位不同又称为“发际疮”“坐板疮”等。

痈在中医里称谓较多:一类称为痈,如颈痈,腋痈,脐痈等;另一类称为有头疽,如脑疽,发背疽,少腹疽等;此外痈之大者称为发,如足背发,腓踹发等。

疖与痈的病因病机大致相同,多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者外感伤寒,邪气乘虚而入,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气血失于通畅,毒热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发为疖﹑痈之病。

1 诊断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疖与痈均为红肿硬块,疼痛明显。

可以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后期局部疼痛加重并溃脓。

1.1.2 体征:疖初起形成圆锥形隆起的硬块,直径在3cm~6cm,几天后中央可见有单个黄色脓头;痈初起为圆球状隆起硬块,直径在6cm~9cm,此后中央出现多个粟粒状脓头,并变软塌陷,溃破后形如“火山口”样,疖与痈都可诱发周围淋巴结肿大。

1.2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以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1.3 诊断标准
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1.4 分期分型
1.4.1 初期: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不适,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

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坚硬。

此证轻者全身不适,经治疗后肿
硬变软而消散;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

1.4.2 溃脓期:成脓期约在7天左右。

即使体质较差,气虚不易托毒外出成脓,但亦不会超过2周。

当化脓时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全身则有发热持续不退等现象。

若局部按之中软应指者,为脓已成。

1.4.3 收口期:流出脓液,多数为稠厚黄白色,亦有夹杂赤紫色血块的。

若溃后排脓通畅,则局部肿消痛止,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在经10天左右收口而愈。

若溃后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应考虑是否疮口过小,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等原因,影响新肉生长,以致不能收口。

1.5鉴别诊断
1.5.1痤疮:虽也有红色结节,但伴有丘疹和黑头,并限于面部和躯干。

1.5.2 急性蜂窝组织炎:起病急骤,皮色潮红,扩展迅速。

有时会出现组织坏死,但不会出现多个脓头,溃后不会出现蜂窝状。

1.5.3 丹毒:皮肤焮红,边界清楚,很少化脓,多发于下肢或颜面。

2 辨证
2.1 火毒壅盛证:初期患部生一肿块,色红灼热,高肿疼痛,红肿范围逐渐向周围扩大,伴有寒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或红,苔黄,脉滑数。

2.2 毒热酿脓证:红肿中央变软,脓头处腐烂塌陷,溃流脓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滑。

2.3 气血失和证:脓液溃后,腐肉脱落,肉芽新生,逐渐收口,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2.4 气血两虚证:红肿平塌,根盘散漫,暗红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疮口不收,伴面色少华,低热乏力,口渴多饮,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其他一些证候,以及证候兼杂相见,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进行辨证。

3 治疗
3.1手术治疗
适用于疖与痈的成脓期。

根据脓肿的大小选择恰当的切开方式:较小的疖肿,可以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切开脓腔,放出脓液,内置红粉纱条或雷夫奴尔纱条
引流。

对于较大﹑较深的痈,最好在静脉全麻下切开脓腔,根据脓肿大小给予一字﹑十字切开,注意探查并开放一切潜在的脓腔,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内置红粉纱条以化腐提脓引流。

3.2药物治疗
3.2.1 中药内服治疗
3.2.1.1 火毒壅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和营。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金银花30g,蒲公英 30g,连翘 15g,赤芍15g,丹皮15g,花粉12g,生地黄12g,陈皮9g,生大黄6g,生甘草6g。

常用中成药:梅花点舌丹,每次2粒,每日3次。

3.2.1.2 毒热酿脓证
治法:解毒托里,清热泻火。

方药:透脓散加减。

生黄芪15g,白术15g,当归15g,川芎12g,炮山甲9g,桃仁9g,皂刺9g,陈皮9g,花粉6g,酒大黄6g,甘草6g。

3.2.1.3 气血失和证
治法:调和气血,清解余毒。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g,生黄芪15g,白术15g,当归15g,白芍15g,玄参12g,生地12g,桂枝9g,陈皮9g,大枣9g,生姜6g,甘草6g。

3.2.1.4 气血两虚证
治法:扶正补虚,托毒外出。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生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银花15g,地丁15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12g,桔梗9g,皂刺9g,生甘草6g。

3.2.2西药治疗
初期可服广谱抗生素,若感染较重,可选用广谱抗生素静脉点滴。

3.2.3 外用药物治疗
初期,宜清热消肿,可外敷如意金黄散,四黄膏等。

收口期,如溃脓较多,宜用红粉纱条化腐提脓,如肉芽生长良好,分泌物不多,宜用玉红纱条生肌育肉。

4 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尚无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