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合集下载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教学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教学

•脉浮—主表
发热(较重)

外感
•数—主热
恶寒(较轻)
•反洒淅恶寒—卫气被遏不能温煦,恶寒重,
脉证不尽符。
•若有痛处,当发其痛—热毒壅塞,营卫阻滞。
(二)辨别痈肿有脓无脓的方法
[原文2]师曰:诸痈肿,欲知其有脓无脓, 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 脓。
二、 肠痈
(一) 脓未成证治 [原文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二)肠痈:肠长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
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二、合篇意义
三病均属于外科范围,故 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讲解
一、 痈肿
(一)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
[原文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①痈。
① 其:作语助词,无意义。
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脉沉紧,脓未成——热伏血瘀,脓未成。 治法:可下之——破瘀逐血泻下。 当有血——泻下恶血 脉洪数,脓已成,不可下——热聚肉腐,慎
用破瘀逐血泻下法
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宣痛壅滞 桃仁、丹皮、大黄——凉血逐瘀 冬瓜仁——排脓消痈

(二) 脓已成的证治
[原文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 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 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 败酱散主之。
三、金疮
四、浸淫疮
(一)预后
[原文7]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 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可治—病邪由内向外, 易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不可治治—病邪
向内攻,难治
(二)治疗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成因:湿热火毒。 黄连——泻心火,清热燥湿解毒。

【《金匮要略》白话版】18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8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8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一、凡是浮数脉,多为外感,病人应当发热,如果病人反而出现象被冷水浇身一样怕冷,又有一定痛处的,则是痈肿将要发生之证。

二、老师说:各种痈肿,要想知道有脓或是无脓,用手按在肿块上,局部发热而软的为有脓,不发热而硬的为无脓。

三、肠痈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干燥粗糙,象鱼鳞交错,腹部皮肤紧张,但按下去却柔软,腹内象有肿块,实际没有肿块,身上不发热,但脉象数,这是肠内已形成痈脓。

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主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以上三味药,捣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一次服下,服药后,小便通利,污脓瘀血从大便排出。

四、患肠痈的病人,少腹部有肿块,按之有压痛,疼痛象淋病时那种感觉,但小便正常,时时发热,出汗,身上反觉怕冷,如果脉象迟紧,说明肠痈尚未化脓,可用下法逐其瘀血。

如果病人脉象洪数的,说明脓已形成,不能用下法治疗,应以大黄牡丹汤主治。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以上五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加入芒梢,再煎沸,顿服,有脓则从大便排出,如无脓则从大便排出瘀血。

五、问:寸口脉浮而涩,这种脉象,多见于吐血、下血等失血的病人,也见于自汗、盗汗的病人,如果没有因吐血、下血而失血,又不多汗,这种脉又怎样解释呢?答:像这样是身上有疮,或放刀斧砍伤所致,所以这仍是失血的缘故。

六、被刀斧等金属器械所伤而引起的疮疡,以王不留行散主治。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厚朴(二分)以上九味药,将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分别捣末过筛,混合均匀制成散剂,服方寸匕,小疮可以外敷,大疮可内服,产后也可服用。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并治第十八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并治第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并治第十八一、疮痈1.疮痈初起的脉证诸浮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1)脉证:诸浮脉数,应当发热:浮数脉多为表热证。

反洒淅恶寒:卫气不能畅行,卫外失温。

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热毒壅塞,营卫郁滞,故局部红肿热痛。

关键点:脉浮数,而洒淅恶寒。

2.痈肿辨脓法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2)辨脓法:以手掩于痈肿上,热感明显者,为毒已聚,有脓;无热感者,是热毒未聚,无脓。

二、肠痈1.脓成证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3)病机:热毒内聚少腹局部,血肉腐败成脓。

主症:其身甲错,少腹局部腹皮紧急隆起,按之濡软。

治法: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甘淡微寒,重用可清热排脓开壅利肠胃;附子:辛甘大热,可振奋阳气,辛热散结;败酱:辛苦微寒,以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2.脓未成证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4)病机:为热毒内聚,正邪交争,营血瘀结肠中,经脉气血不通。

主症:时时发热,恶寒,自汗出,少腹肿痞,按之疼痛如淋,小便自调,脉迟紧有力。

治法:荡热逐瘀攻下。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开通壅滞,以畅下行之路;丹皮、桃仁:凉血、活血、逐瘀;冬瓜仁:化浊利湿,排脓散痈。

3.大黄牡丹皮汤与薏苡附子败酱散证鉴别第1页。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小便当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厚朴各二分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

三物皆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金匮要略课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金匮要略课件
)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
[原文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①痈。
① 其:作语助词,无意义。
•脉浮—主表
发热(较重)

外感
•数—主热
恶寒(较轻)
•反洒淅恶寒—卫气被遏不能温煦,恶寒重,
脉证不尽符。
•若有痛处,当发其痛—热毒壅塞,营卫阻滞。
用破瘀逐血泻下法
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宣痛壅滞 桃仁、丹皮、大黄——凉血逐瘀 冬瓜仁——排脓消痈
(二) 脓已成的证治
[原文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 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 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 败酱散主之。
身甲错——营血郁滞,腐化成脓,肌肤 失养。
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 —痈脓内结,气血郁滞。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热毒内聚,营 血瘀结在肠,经脉不通。
小便自调——病在肠中,未及膀胱。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
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脉沉紧,脓未成——热伏血瘀,脓未成。 治法:可下之——破瘀逐血泻下。 当有血——泻下恶血 脉洪数,脓已成,不可下——热聚肉腐,慎
(二)辨别痈肿有脓无脓的方法
[原文2]师曰:诸痈肿,欲知其有脓无脓, 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 脓。
二、 肠痈
(一) 脓未成证治 [原文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①肿痞:指肠痈之形肿于外而满痞于 内。
身无热——热聚脓成,营卫不郁。 脉数——阳气不足,正不胜邪。 治法——排脓消肿,振奋阳气。
肠痈 脓未成: 脉迟紧,寒热 触诊 痞硬 脓已成: 脉数,无热 濡软 薏苡仁——开壅泄浊除湿 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 败酱——破瘀排脓

《金匮要略》第18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医

《金匮要略》第18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医

《金匮要略》第18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医《金匮要略》第18章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论一首脉证三条方五首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小便当下)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溯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来)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厚朴各二分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

三物皆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老,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方未见)。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热毒内聚,营血瘀结在肠,经脉不通。
身无热——热聚脓成,营卫不郁。
[ 原 文 4] 肠 痈 者 , 少 腹 肿 痞 , 按 之 即 痛 小便自调——病在肠中,未及膀胱。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背诵】条文:3、4。 桃仁、丹皮、大黄——凉血逐瘀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可治—病邪由内向外,易治
①肿痞:指肠痈之形肿于外而满痞于 身甲错——营血郁滞,腐化成脓,肌肤失养。
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
内 。 脓已成: 脉数,无热 濡软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原文2]师曰:诸痈肿,欲知其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二)肠痈:肠长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
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二、合篇意义
三病均属于外科范围,故 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讲解
一、 痈肿
(一)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
[原文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①痈。
① 其:作语助词,无意义。
二、 脉沉紧,脓未成——热伏血瘀,脓未成。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肠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二) 脓已成的证治
(一) 脓未成证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脉浮—主表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金匮 课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金匮 课件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金 疮
金疮:是刀斧等金属器械所致的外伤疾患。 【原文】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 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5)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6) 【主症】 外伤局部出血,疼痛,或见脉浮微而涩。 【病因病机】 刀斧等金属器械损伤局部肌肉筋骨,致营血不能循经脉而运行,故见 出血及疼痛。脉浮微而涩,是阳气不足,阴血匮乏,血脉不充之象。 【治法】 活血止血。小伤取散外敷;较大的外伤,可取适量散剂外敷和内服,以恢 复经脉肌肤断伤,使营血通畅无阻。 【方药】 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性味苦平,主治金疮,有止血、祛瘀作用; 蒴藋细叶(异名接骨草)性味甘酸温,可续筋脉,疗折伤,活血散瘀,《长沙 药解》谓:“行血通瘀,消瘀化凝”; 桑东南根白皮性味甘寒,《本经》谓:“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 绝,补虚益气。”前三味阴干烧灰存性,取其黑能入血止血。 黄芩、芍药清瘀热,和阴血; 干姜、川椒和阳气,行瘀血; 厚朴行滞利气,以助血行; 甘草调和诸药,并能解百毒,生肌肤。 诸药合用有消瘀、止血、镇痛及续筋脉之效。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 八
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本篇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四种疾病证治,因均属外科疾患, 故合篇讨论。
• 第一节 疮 痈 • 疮痈:本篇又名痈肿。 • 【原文】诸浮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 其痈。(1) •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 者为无脓。(2) • 排脓散方: •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 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 排脓汤方: •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 •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
1.林某,女,33岁,发热,腹痛三天,开始上腹部痛,恶心,继则以右下腹痛为甚,按
之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弦数,苔黄厚,体温38.5℃,白细胞计数14.3×109/L,中性粒细胞90%。

此为何病?()
A.黄疸
B.积
C.聚
D.肠痈
E.黄汗
2.关某,男,39岁,因发热,转移性右下腹疼痛36小时急诊入院,高热39℃,右下腹
压痛,反跳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白细胞14900,分叶核91%,脉弦数,苔黄厚,属湿热郁结,用大黄牡丹汤加银花,公英,川楝子、苡米等连服四剂,腹痛基本消失,体温36.8℃,再服上方去大黄加白芍两剂痊愈出院,本病属何病何证型?()
A.热淋
B.肠痈脓已成
C.肠痈脓未成
D.热秘型便秘
E.实热腹痛
【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
1.肠痈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有()
A.少腹肿痞
B.按之即痛如淋
C.小便自调
D.时时发热,复恶寒
E.脉浮数
答案:
选择题
(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每题1分,共10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