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级实施规划(2013-2017年)编写提纲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专项方案

水土保持专项方案

水土保持专项方案目录1 编制说明 01.1 编制目的 01.2 编制依据 01.3 编制原则 (1)2 工程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自然条件 (2)2.2.1 地形地貌 (2)2.2.2 气象、水文 (2)3 水土保持总体目标 (6)4 施工准备阶段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6)4.1 临时建设用地 (6)4.2 爆破施工 (7)4.3 路基施工 (7)4.4 桥涵施工 (7)4.5 弃土场 (7)4.6 施工便道 (7)4.7 同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经验 (8)4.8 其它 (8)5 工程实施阶段水土保持实施方案 (9)5.1 路基施工 (9)5.2 防护工程 (9)5.3 桥涵施工 (10)5.4 弃土场 (11)5.5 砼拌和场 (12)5.6 取土场 (12)5.7 互通施工 (12)5.8 附属工程 (12)6 水土保持管理体系 (13)6.1 水保体系 (13)6.2 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责 (14)6.2.1 领导小组职责 (14)6.3 水土保持责任制 (15)6.3.1 项目经理水土保持职责 (15)6.3.2 项目副经理水土保持职责 (16)6.3.3 总工程师水土保持职责 (16)6.3.4 环保部职责 (16)6.3.5 综合办公室水土保持职责 (17)6.3.6 工程技术部水土保持职责 (17)6.3.7 财务管理部水土保持职责 (17)6.3.8 设备物资部水土保持职责 (18)6.3.9 工区长水土保持职责 (18)6.3.10 施工队长水土保持职责 (19)6.3.11 环保部专员职责 (19)6.3.12 班组长水土保持职责 (20)6.4 水土保持检查制度 (20)6.5 水土保持档案管理制度 (21)6.5.1 归档范围 (21)6.5.2 质量要求 (22)6.5.3 存档要求 (22)6.5.4 整理原则 (22)6.5.5 归档排列要求 (22)6.5.6 其它规定 (22)7 水土保持详细方案和措施 (22)7.1 路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23)7.2 桥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26)7.3 隧道施工水土保持措施 (27)7.4 防护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27)7.5 互通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28)7.6 附属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29)7.7 表土堆放场水土保持措施 (30)7.8 土料场水土保持措施 (30)7.9 施工生产生活区水土保持措施 (31)7.10 施工便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32)7.11 弃土(渣)场水土保持措施 (32)1 编制说明1.1 编制目的武穴长江公路大桥是《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中国道G220东营至深圳公路跨越长江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湖北省规划的”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中的”纵一线”麻城至阳新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附实例)【范本模板】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附实例)【范本模板】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一、编写提纲前言任务来源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组织领导,监测计划确定,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测布点、现场监测),监督管理(监测资料的检查核定),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阶段报告,上级检查。

1 项目区及项目概况2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设2.1划分监测时段2。

2扰动地貌类型划分和监测点布设3 监测内容与方法3.1监测内容3.1.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3。

1.2 扰动面积监测3.1。

3 弃土弃渣监测3。

1.4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3。

1.5 植被恢复监测3.1.6 工程措施监测3.1.7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3。

2监测方法3.2.1 定位监测(沉沙池、简易观测场等)3.2。

2 临时监测3。

2。

3 调查监测3.2。

4 巡查4 不同侵蚀单元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4.1 原地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4。

2不同扰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4。

3 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蚀模数5 水土流失监测动态结果与分析5.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5。

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5。

3 扰动地面动态监测结果5.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6.1 弃渣处理及防治效果6.2 工程措施防治效果6。

3植物措施防治效果6。

4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7 结论7。

1 防治达标情况7.2 水土流失及防治综合评价7.3 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二、实例东深供水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广东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项目概况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引东江水,向香港、深圳提供饮用水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始建于1964年2月。

经国家计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深供水第4期改造工程(简称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全长51.7km(包括深圳沙湾隧洞工程),至2010年设计年供水能力23.73亿m3,其中香港用水量11。

00亿m3,深圳市用水量8.73亿m3,沿线用水量3.2亿m3,机动用水量0。

8亿m3,设计流量为100m3/s。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05.04.18•【文号】办水保[2005]67号•【施行日期】2005.04.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利水电正文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办水保[2005]67号)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西、陕西、甘肃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为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我部制定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部水土保持司。

附件:《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二00五年四月十八日附件: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国家水保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依据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水保工程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工程建设参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按项目区组织实施,严格立项审批,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

第四条工程建设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分级管理。

第二章前期工作与计划管理第五条国家水保工程分期规划、分期实施,每期五年。

第六条国家水保工程按项目区组织实施,项目区选择须符合下列条件:(一)项目区应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所在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重点治理区范围内;(二)项目区须具有一定的规模。

规划实施期末,每个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公里;(三)当地政府重视,项目区群众自愿投劳参与工程建设;(四)项目实施县制定并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政策;(五)项目实施县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能够承担工程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办水保[2013]188号).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办水保[2013]188号).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以下简称“两区复核划分”)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两区复核划分”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进行复核划分的。

根据本次“两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共划分了大小兴安岭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6%;东北漫川漫岗等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5.2%,划分成果详见附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
在“两区复核划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的复核划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

河南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类型区划分及治理模式赵胜朝【摘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治理范围共涉及13个县(市),主要位于河南省的大别山区和太行山区等革命老区。

根据治理区所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对其进行了类型区划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以期通过本次综合治理,尽快改变治理区(老区)贫困落后的现状。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0-13)【关键词】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革命老区;类型区划分;治理模式;河南【作者】赵胜朝【作者单位】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河南郑州45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治理范围共涉及我省13个县(市),主要位于我省的大别山区和太行山区。

项目区集革命老区、贫困区、水土流失区于一体,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

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河南省大别山区尚有水土流失面积8 976 km2,占总面积的44.2%;太行山区有水土流失面积1 463.59 km2,占总面积的48.9%。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1 项目区概况本次治理范围涉及13个县(市)的15个项目区,共60条小流域,土地总面积2 774.3 km2,总人口58.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14万人。

各项目区基本情况见表1。

2 项目区自然条件2.1 地质、地貌大别山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俱全,由南向北呈阶梯状分布。

南部和西部为大别山、桐柏山中低山区,海拔多在500 m以上。

地表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为主。

太行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沟壑纵横,起伏不平,海拔200—1 632 m。

地表岩性以白云岩、石灰岩、砂砾岩为主。

表1 项目区基本情况革命片区划分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行政区划项目区名称土地总面积(km2)水土流失面积(km2)所属流域乡镇/村数(个)人口(万人)总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总产值(万元)大别山片区大别桐柏山低山丘陵区信阳市固始县史河项目区237.5190.11淮河5/375.57 5.56 41 068光山县苏山项目区216.2132.38淮河2/426.24 6.10 39 472罗山县皇城山项目区95.0 71.20淮河1/112.20 2.17 12 347罗山县龙头山项目区123.387.90淮河2/203.96 3.90 21 734商城县白鹭河项目区202.1125.67淮河4/484.87 4.73 26 100新县八里项目区231.1157.67淮河4/275.24 4.41 30 060南阳市桐柏县吴月项目区219.0 140.23淮河3/253.93 3.93 54 431伏牛山北低山丘陵区平顶山市舞钢市杨庄项目区179.2163.54淮河4/343.33 3.23 23 310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山项目区230.2196.59长江2/193.39 3.21 20 457确山县金顶山项目区140.2 98.12淮河3/131.98 1.9513 484确山县薄山湖项目区82.0 67.81淮河1/50.94 0.91 7 448太行山片区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安阳市安阳县洹中项目区185.5142.10海河4/274.91 4.57 18 409林州市洹河项目区189.2145.12海河8/475.18 4.77 22 779新乡市辉县市薄上项目区258.1219.62海河2/312.66 2.65 11 593鹤壁市淇县朝阳项目区185.7152.41海河6/394.21 4.05 18 231合计2 774.3 2090.4751/42558.61 56.14 360 9242.2 土壤大别山区土壤以黄棕壤土、水稻土和潮土为主。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项目区2013~2017年规划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项目区2013~2017年规划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项目区2013~2017年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典型设计编写提纲)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审定:审查:报告编制:工程设计:投资概算:制表:制图:参加人员:目录附件一、附表附表1 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表附表2 地块调查表附表3 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表附表4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细表附表5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明细表附表6 投资概算总表附表7 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表二、概算单价表三、附图1:地理位置图2、水土流失现状图3、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现状图4、各单项措施典型设计图5、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布置图典型小流域要有代表性,涵盖本县项目区所有措施类型,总面积原则上不小于10平方公里。

综合说明简述本项目来源,前期工作情况,编制过程,规划的范围,本项目区在总体规划中的地位,初步设计编制依据,主要编制内容、成果及效益。

附项目区地理位置图和工程特性表(特性表参见附表格式)。

附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

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流域概况流域地理位置,所属水系,所含行政村,总面积,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流域经纬度,属侵蚀类型区。

地形,海拔高程。

所属地貌类型。

附项目地理位置图。

1.1.2地貌(1)流域沟道情况:流域干沟总长,主要支沟多少,总长度多少。

平均沟壑密度,沟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

干沟与主要支沟平均比降,流域内干沟沟底宽度和沟道坡度分上中游介绍。

主要支沟沟底宽度和沟道坡度分上中游介绍。

(2)坡面情况:土地各坡度组成面积及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3)耕地坡度组成为:耕地各坡度组成面积及占耕地总面积比例。

1.1.3土壤该流域土壤类型,土质,土层厚度。

土壤分布及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含量。

1.1.4土地资源评价该流域土地资源总面积,人均土地面积。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评价方法,结合流域内土地生产潜力和限制因素对各类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设计编写提纲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设计编写提纲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

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展开,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设计深度。

1综合说明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项目背景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置,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施工组织设计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置及施工进度安排。

1.6水土保持监测简要说明监测点布置、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技术支持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工程管理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效益分析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置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2.1项目背景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

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项目建设必要性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

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

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正文:----------------------------------------------------------------------------------------------------------------------------------------------------国务院关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16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水利部《关于报请审批〈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请示》(水规计〔2015〕59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注重自然恢复,突出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到2030年,建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

四、要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全面实施预防保护,重点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预防,充分发挥自然修复作用;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

五、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规划(2013—2017年)(编写提纲)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二○一二年六月项目名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规划(2013—2017年)编制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审定:审查:报告编制:典型设计:投资估算:制表:制图:参加人员:参加单位:前言简述规划编制的缘由(依据),编制过程,规划的范围,编制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建设规模,投资估算与筹资方案,预期实施效益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特性表目录前言1项目区概况 (1)1.1项目县及项目区选取原则 (1)1.2项目区选定及布局 (1)1.3项目区自然条件 (3)1.4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4)2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6)2.1水土流失状况 (6)2.2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7)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任务 (9)3.1 指导思想 (9)3.2规划依据 (9)3.3规划原则 (9)3.4规划水平年 (9)3.5规划目标任务 (9)4规划分区与治理模式 (11)4.1 类型区划分 (11)4.2 治理模式 (11)5 建设任务与总体布局 (12)5.1 各类型区典型小流域设计 (12)5.2建设任务 (13)5.3总体布局 (13)6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14)6.1 监测目的 (14)6.2监测技术路线 (14)6.3监测时段、内容和方法 (14)6.4 监测机构及管理 (15)7 科技示范推广规划 (16)7.1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 (16)7.2 技术培训 (16)8 环境影响评价 (17)8.1评价的目的、依据和指标 (17)8.2评价分析 (17)8.3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17)8.4评价结论 (18)9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9)9.1 投资估算 (19)9.2资金筹措方案 (20)9.3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20)10 保障措施 (21)附表:1、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范围表2、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表3、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4、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5、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表6、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表7、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水土保持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表8、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区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汇总表附图:1、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项目县分布图附件:1、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规划(2013-2017年)图册(含各项目县项目区分布图,措施典型设计图等)2、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规划(2013-2017年)投资估算报告3、典型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1项目区概况1.1项目县及项目区选取原则1.1.1项目县选取原则依据国家有关规划及本省区相关规划,重点考虑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迫切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安排开发治理优势明显、当地政府重视的县(市、区、旗),提出项目县选取原则。

1.1.2项目区选取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从防治水土流失迫切程度、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乡镇政府重视程度、群众积极性等方面,提出项目区选取原则。

上期规划未实施完毕的项目区本期优先安排。

项目区应避免与其他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重叠。

每个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平方公里。

1.2项目区选定及布局1.2.1项目县选取根据项目县选取原则,确定项目县,并进行简要介绍。

表1-1 项目县基本情况表注:表中第2列中的流域,指大江大河的一级支流。

1.2.2项目区选取根据项目区选取原则,确定各项目县的项目区,并进行简要介绍。

为突出集中连片治理,原则上一个项目县选取一个项目区。

表1-2 项目区范围表表1-3 项目区小流域分布表表1-4 项目区基本情况表1.3项目区自然条件1.3.1地质、地貌(1)地质。

概括项目区地质情况及特点,说明规划区地质构造、地表岩性及组成。

(2)地貌。

概括项目区地貌情况及特点,宏观上说明规划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阶地等不同地貌类型;微观上说明地面坡度组成、沟壑密度等定量指标。

1.3.2土壤、植被(1)土壤。

概括说明项目区的地面物质组成,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及其理化性状等。

(2)植被。

概括说明项目区林地(天然林和人工林)、草地(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分布情况、林草覆盖率、主要树种、草种等。

1.3.3气象、水文(1)气象。

概括说明项目区所处的气候类型区,结合气候特点说明项目区的气温、无霜期、风力情况,以及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情况。

(2)水文。

概括说明项目区所属水系,年均降水量、汛期雨量、降雨的年际分布与季节分布、暴雨情况、干旱缺雨情况等。

表1-5 项目区气象水文特征表1.3.4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简述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说明项目区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的总量、人均量、土地质量、生产能力等。

分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见附表3。

(2)水资源。

说明项目区水资源分布特点,以及地面水、地下水总量,农业用水情况等。

表1-6 项目区水资源情况表(3)植物资源。

说明项目区能提供用材、果品、药用、编织等用途的植物。

(4)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4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1.4.1人口简述项目区总人口、农业人口、劳动力及人口密度等。

1.4.2社会经济简述项目区群众生活水平、人均粮食、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经济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等情况。

2.1水土流失状况2.1.1项目县水土流失情况说明各项目县水土流失类型、流失面积、流失强度等级、流失量等。

表2-1 项目县水土流失现状表2.1.2项目区水土流失情况说明各项目区水土流失的类型、流失面积、流失强度等级、流失量等。

表2-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2.1.3水土流失成因结合实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说明项目区水土流失成因。

2.1.4水土流失危害结合实例,说明项目区水土流失对当地及下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

2.2.1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情况上期已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省份,对工程实施情况,重点是上期规划(2008-2012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包括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各项措施完成情况、保存情况,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并对上期规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说明。

2.2.2 项目县水土流失治理现状总结各项目县截止2012年底,已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及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保存情况,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表2-3 项目县水土流失治理现状表2.2.3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总结各项目区截止2012年底,已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及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和保存情况,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表2-4 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表2.2.4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1)主要经验。

从组织领导、治理思路、机制创新、政策引导、建设管理、科技支撑等方面,对治理经验进行系统总结。

(2)存在问题。

总结概括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任务3.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手段,以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2规划依据从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相关规划及资料等方面,确定规划编制的依据。

3.3规划原则结合本省区实际,从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方面确定规划编制的原则。

3.4规划水平年规划起止年限为2013-2017年,基准年为2011年,水平年为2017年。

3.5规划目标任务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依据分配治理任务),实施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30%以上,南方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北方达到2亩;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根据分配给各省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和项目县名单,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项目县及项目区。

表3-1 项目区目标任务分配表4规划分区与治理模式4.1 类型区划分根据规划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按照有关水土流失类型区划结果,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 15772-2008)等有关分区要求,将规划区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类型区,并说明各项目区分别属于哪类水土流失类型区。

4.2 治理模式分别对各类型区境界范围、涉及项目区,自然(包括水土流失)、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等情况进行描述。

根据各类型区自然资源、主导或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水土流失特点,结合实践经验和已建工程,针对性地提出各类型区治理模式等。

5 建设任务与总体布局5.1 各类型区典型小流域设计各类型区分别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小流域进行典型设计,确定措施布设及配置数量(典型小流域初步设计作为附件独立成册,规划中只需说明结论)。

5.1.1 典型小流域基本情况简述典型小流域所属项目区、项目县和类型区,涉及乡镇,以及与水土保持关系密切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

5.1.2 典型小流域措施布设及配置数量说明该小流域规划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并对坡面和沟道因地制宜进行措施布设,确定措施数量,具体措施包括坡改梯、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人工种草、封禁治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崩岗治理、道路沟渠等。

5.1.3典型小流域措施配置比例根据对不同类型区典型小流域设计,确定措施配置比例。

表4-1 不同类型区典型小流域措施配置比例表注:措施比例指措施面积占总治理面积的比例。

5.2建设任务根据各类型区治理任务及确定的措施配置比例,推算确定各类型区的建设规模。

见附表6。

5.3总体布局根据类型区、项目片区分别说明治理任务及其配套措施的总体布局。

6水土保持监测规划6.1 监测目的对规划实施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设计目标进行监测,并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对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调整和修改,使工程建设效益最大发挥。

6.2监测技术路线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2006~2015年)》要求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规定,根据省内及项目区已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经验,结合本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选取定位监测和跟踪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与动态监测相结合、抽样监测与全面监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