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云南的歌会》语文导学案(教学方案)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篇一:《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
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2、齐读字词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交流讨论4、教师总结场合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板书:生活)“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四、再读研析1、研读提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2)学生交流讨论(3)教师点拨分析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云南的歌会》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课前预习一、通过工具书、网络等查找作者沈从文有关资料(生平简历、作品、文化成就及本文写作背景等)。
二、字词预习。
1、给下面从课文中选出的字注音。
(自己还有不清楚读音的字也一并查出并写下来) 迤蹲踞譬柞木熹微龙吟凤哕忌讳当行出色2、本文几处用到“和”字,“和”是多音字,请查工具书整理其读音并组成词或短语。
3、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生面别开一本册熹微穷目力扶摇龙吟凤哕酬和唱和忌讳当行出色认真通读课文两遍,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唱歌场面?教材中有一幅插图,你认为这幅图反映了文中介绍的唱歌场面吗?为什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后面整个文章的关系是什么? 学习新课介绍作者沈从文。
看课件介绍。
检查预习找学生回答预习第三题:文章写了哪些唱歌场面?教材中有一幅插图,你认为这幅图反映了文中介绍的唱歌场面吗?为什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后面整个文章的关系是什么? (“对调子”“赶马女孩子唱山歌”“金满斗会”三个场面或者说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没有反映出本文中所写的唱歌场面,原因略;第一段是总说感受,领起下文,后面分三大块具体说明) 初读探民俗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文化。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在精神方面的活化石,也是文化审美的一个重要对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云南的歌会》,为我们介绍了在七彩云南曾经长期存在过的一种风俗——以歌唱活动为主的土风土俗。
在课前的预习安排中,要求大家认真通读课文,现在,我们就在初读的基(chu)础上,探究一下本文所介绍的歌会民俗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请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自己初读课文后对歌会的了解。
◇歌会是怎么一回事? ◇对歌有哪些特点? ◇山路漫歌是不是一种民俗?文章标题能周延全文吗? ◇金满斗会是怎样的活动?“十年难逢金满斗”是“盛会难逢”的意思吗? 再读赏人物请大家把文章中写人的地方再仔细读一遍,我们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人物。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所歌会的特征。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局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诵、揣摩、品味文章言语。
4.感受作者笔下美妙的生活,培育热爱民俗文明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重点:在朗诵、品味言语的进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明及民族风情,培育先生热爱民族文明的情感。
2.难点:体会三种场所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学法导航】一、预习自测1.云南知多少:3.反省预习(1)读准以下字音迤西( ) 譬喻( ) 糯米( ) 蹲踞( ) 忌讳( )酬和( )铁箍( )熹微(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图工整、规范、美观:(2)了解以下词语酬和引经据典扶摇直上别开生面假定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3)仔细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二、全体感知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画了几种场所中唱歌的情形?你能用复杂的言语概括每个局面各有什么特点吗?三、研读赏析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左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生动,休息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翠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左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生动,休息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风景?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详细剖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局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局面共同的作风。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四、拓展迁移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度,很多的民族和地域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方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域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云南的歌会》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备课组长:骆建华审核人:执笔:马丽授课时间:年月日授课人:累积课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4、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学难点: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课前完成)1、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
2、完成小练习册积累运用1——6小题。
3、阅读“课时精解”里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课前两分钟教师进教室督促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对抗组组长互查,并将评价结果公布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
检查预习:听写生字、交流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5分钟)情景导入,渲染氛围:播放民歌《蝴蝶泉边》(3分钟)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
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自主学习导学:(10分钟)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配乐朗读,低声跟读。
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
2、听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简要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不仅作者沈从文喜爱云南的歌会,你们也融入了其中。
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主解决这两个问题。
3、自主阅读思考:(1)、《云南的歌会》在“歌会”的大标题,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吗?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2)、根据提示,试着在文中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所唱方式、歌者的表现及所唱内容。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词语,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赏析品味文中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
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优美生动的场面描写及抓住重点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讲读法,合作讨论。
教具:多媒体。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谁知道老师刚才放的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歌声美不美?2.其实,云南不仅歌美,风景也很美,那里的姑娘就更美了,大家想不想到云南去看一看啊?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听一听云南的歌,去看一看云南的景和人。
二。
检查预习三。
作者简介。
四。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2.下面我们就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
请大家分别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字,谁来填?五。
深入探究,了解歌会。
本文写了三个场合的歌会情景,着三个场合的歌会,可谓各有千秋,下面请大家有选择地读课文,你喜欢哪个场合的歌会就读哪个部分,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默读,读完后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六。
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特别富有乡村生活特有的气息和情趣?2.对比阅读。
七。
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
云南歌会与你听过的,看过的各种音乐会,演唱会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情感又如何?2.欣赏对歌,课堂即兴对歌。
八。
小结课文九。
作业1、熟读课文,摘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2.课外调查我们家乡的民俗(如信仰、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写一篇介绍民风民俗的短文。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导学案设计是教师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是一个关于《云南的歌会》导学案设计的示例:导学目标:1.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文化;2.了解云南的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活动;3.能够欣赏云南的歌会表演。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引入话题:介绍云南的歌会是什么;2.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云南的歌会,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云南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0分钟)1.展示云南省的地理位置;2.与学生讨论云南的地理特点,如气候、地形等;3.引导学生思考云南的地理特点如何影响到云南的歌会。
第三步:介绍云南的歌会(20分钟)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云南的歌会;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展示云南的歌会的特点,如演唱形式、表演方式等。
第四步:分小组进行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关于云南的歌会的问题,如云南的歌会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五步:欣赏云南的歌会表演(30分钟)1.播放云南的歌会表演视频;2.学生观看视频并欣赏表演;3.学生们可以回答一些观看后的问题,如他们对表演的感受、表演中出现的特点等。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2.学生展示他们对云南的歌会的理解;3.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感想。
作业:请学生以云南的歌会为题,写一篇100字的读后感或评论。
此导学案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云南的歌会,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文化背景。
2、能够朗读课文,并能理解歌词中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能够在听力、朗读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4、能够体验以声音和歌唱作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了解云南的歌会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化背景,掌握诗歌的表现方式和情感,能够体验云南的歌会文化。
2、难点:正确理解和表达云南方言词汇及相关文化。
三、教学过程1、预习课文。
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自己阅读一遍课文,尝试理解“云南的歌会”在文化上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学上的寓意。
2、听教师讲解云南方言词汇。
学生听教师读音,并尝试在课本中查找相关内容,了解当地方言语言习惯,强化对文化认识。
3、讨论“云南的歌会”对文化的影响。
提问:你们对“民歌节”,“云南的歌会”有什么了解?“云南的歌会”对文化的影响?学生成群讨论,教师进行引导。
让学生充分了解云南的歌会,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第一印象。
4、朗读“云南的歌会”课文,加强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阐述文章的体裁、文学特征等要点,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修改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听歌曲学习,感受民歌的魅力。
学生听听老师所提供的云南民歌,并分析歌曲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尝试用云南方言唱出这首民歌中的歌词,感受民歌的情感和魅力。
6、制作“云南的歌会”PPT。
利用电脑等新型媒体手段,制作PPT,将课文和民歌进行搭配展示,并加上一些相关图片音频,更好地呈现云南的歌会文化。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加强,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
2、学生对于新颖方言的认知更加深入,对于云南的文化有较为独到的认识。
3、学生对于民歌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并且了解了云南的歌会文化。
八年级语文教案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云南的歌会》。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及特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云南歌会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2)如何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云南的歌会》的相关背景资料。
(2)云南歌会的音频、视频资料。
(3)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云南的歌会》。
(2)收集有关云南歌会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云南歌会的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南歌会的资料。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后收集其他有关我国民族文化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语文导学案(教学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八年级:《云南的歌会》语文导学案(教学
方案)
语文导学案(71)年级:初二主备:王崇喜审核:课题《云南的歌会》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时间:XX、5、14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譬喻:忌讳:扶摇而上:别开生面:酬和: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熹微:淳朴:课堂自学: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2、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合作研讨:诵读1~3段思考下列问题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第二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听民歌(1)听过民歌。
(2)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3)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
曲
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
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
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
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
没有应和,没有对答。
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
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
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
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
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托音很长的山歌。
(4)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
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
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
“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
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
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
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
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的对唱,还真唱得情深意长。
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
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5)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
《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的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
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6)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扎上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
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者听民歌的经历的?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3、第3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第4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教(学)后记:语文导学案(72)年级:初二主备:王崇喜审核:课题《云南的歌会》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时间:XX、5、15 学习目标: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形式特点
课堂自学:赏析品读课文:
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
“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讨: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3、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
什么关系?
4、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5、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6、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教学后记: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