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学校是培养人才特定环境,学校建筑设计好坏,是影响全面培养人才质量重要因素。

学校建筑设计,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指标、标准与标准外,在总体环境规划布置,教学楼平面与空间组合形式,以及材料、构造、构造、施工技术与设备选用等方面,要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与艺术三者关系,同时要考虑青少年好奇、好动与缺乏经历特点,充分注意平安。

一、教学楼组成与设计中小学教学楼一般是由以下三个局部组成:教学局部: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语言教室及图书阅览室等。

它们是教学楼主体局部。

办公局部:包括行政、社团办公室及教师办公室等。

生活辅助局部:包括交通系统、厕所、饮水处以及贮藏室等。

〔一〕普通教师设计1. 要求:大小适宜,视听良好、采光均匀、空气流通、构造简单与施工方便等。

22。

〔1〕课桌椅尺寸:要与学生身高与人体各局部尺寸相适应表课桌尺寸。

〔2〕课桌椅布置:要满足学生视听及书写要求,并便于通行就座与教师辅导,见图课桌椅布置。

① 视距要求:第一排前缘距黑板面≥2000mm;最后一排距黑板距离,不超过8500mm,到后墙面距离>600mm。

② 视角要求:水平视角〔即前排边座到黑板远端夹角〕应>30°;垂直视角〔即第一排学生视线与黑板顶部构成夹角〕应>45°。

③ 座位排列,每行不宜多于两个座位,行间距b,中学为550~600mm,小学为500~550mm。

排距c,中学为850~900mm,小学为800~850mm;课桌距侧墙距离a,为60~120mm。

〔3〕教室平面形状与尺寸:平面形状通常有矩形及方形,此外还有多边形及扇形等,见图教室平面形状与尺寸。

① 矩形教室:是当前国内大量采用形式。

其平面轴线尺寸,中学可采用:9000mm×6900mm、9000mm×6600mm、9000mm×6300mm,小学可采用8100mm×6600mm、8100mm×6300mm、9000mm×6000mm等几种。

(最全)中小学设计规范_(GB50099-2011)

(最全)中小学设计规范_(GB50099-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choolGB 50099—2011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1 2 年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885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99—2011,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4.1. 2、4.1.8、6.2.24、8.1.5、8.1.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12月24日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 (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以下简称《原规范》)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场地和总平面,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主要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指标和净高,安全、通行与疏散,室内环境,建筑设备等。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将适用范围扩展为城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含非完全小学)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设计,不适用于中等师范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设;2 适应教育部自2007年底起陆续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全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对学校设计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修改和补充;3 在相关章节中增加了安全保障方面的规定;4 修改和补充了采用低投入、高效率而且成熟的新技术;5 增加了“术语”和“基本规定”,取消了《原规范》的“附录一名词解释”。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1章总则 (1)第2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 (1)第3章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3)第4章行政和生活服务用房 (9)第5章各类用房面积指标、层数、净高和建筑构造 (11)第6章交通与疏散 (13)第7章室内环境 (14)第8章建筑设备 (16)附一名词解释 (18)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2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2.1 校址选择第 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2.2 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是中国教育部家庭社会学校规划建设院等部门制定的规范,旨在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对2024年发布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首先,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了中小学教育用房、行政办公用房、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综合功能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和围墙护栏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其中,教育用房是中小学的主要建筑,规范要求建筑形式应合理、布局合理、空间适宜、功能分区明确。

同时,规范还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不同类型的教育用房的布局、面积和设备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其次,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建筑的人居环境提出了要求。

规范规定,校舍建筑应遵循人性化和环保原则,保证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规范要求建筑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合理设置阳台和楼梯,保证安全疏散。

同时,规范还对室内温度、湿度、噪音和照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舒适度。

此外,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还规定了中小学建筑的供配电、供水排水、供暖通风、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规范要求学校建筑应具备稳定的供电系统,安全可靠的给水、供暖和通风系统,以及合理的排水系统。

同时,规范还要求学校建筑应设有必要的灭火设备和疏散通道,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

最后,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还对中小学建筑的施工、材料、装饰和环境美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规范要求学校建筑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标准,施工应按照规范进行,保证质量和安全。

同时,规范还规定了学校建筑的外观和室内装饰应符合相应要求,环境美化应注意绿化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2024年版涵盖了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从教育用房到人居环境、从供配电到消防安全,从施工到装饰美化,均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规范旨在使中小学建筑更加科学合理,提供更好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

二、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2.1.1学校主要教学用房外墙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270辆/h的道路同侧路边距离不应小于80m,否则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线穿过。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及公路、铁路(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2,2.2 学校建筑容积率,小学不宜大于0.8,中学不宜大于0.9。

2.2.3 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

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 m2,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m2。

学校田径运动场尺寸:小学环形跑道200m,直跑道两组60m;中学环形跑道250—400m,直跑道两组100m。

直跑道每组按6条计算。

位于市中心区的中小学校,用的确有困难,跑道的设置可适当减少,但小学不能少于一组60m直跑道,中学不能少于一组100m直跑道。

2.2.4 学校绿化用地,中学不应小于每学生1m2,小学不应少于每学生0.5m2。

2.3.5 校门不宜开向城镇干道或机动车流量超过300辆/h的道路,校门外应留出一定缓冲距离。

2.3.6 教学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

南向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数不应小于2h。

两排教室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m。

教室长边与运动场地间距不应小于 25m。

3.2.1课桌椅排距,小学不宜小于0.85m,中学不宜小于0.9m。

前排边座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0。

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m,最后排课桌前沿与黑板水平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m,中学不宜大于8.5m。

教室后部应设不小于0.6m的横向走道。

3.4.6 美术教室宜设北向采光,或设顶部采光。

3.11.2 学生阅览室的座位数,小学宜为全校学生人数的1/20,中学宜为全校学生人数1/12。

4.2.6学校教学楼厕所的卫生器具数量,小学:女20人一个大便器,男40人一个大便器和1m长的小便槽;中学:女25人一个大便器,男50人一个大便器和1m长的小便槽。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四、学校绿化用地应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1.0.1条为确保中小学、中等师范、幼儿师范的学校建筑设计质量,创造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普通中小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学校的建筑设计。

第1.0.3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

第1.0.4条学校建筑设计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和地理差异、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各民族人民生活习惯及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

第1.0.5条学校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选址和总平面布局第一节校址选择第2.1.1条学校校址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二、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三、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四、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五、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六、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

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受此限制。

第二节学校用地第2.2.1条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二、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三、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特定环境,学校建筑设计的好坏,是影响全面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校的建筑设计,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指标、规范和标准外,在总体环境的规划布置,教学楼的平面与空间组合形式,以及材料、结构、构造、施工技术和设备的选用等方面,要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与艺术三者的关系,同时要考虑青少年好奇、好动和缺乏经验的特点,充分注意安全。

一、教学楼的组成与设计中小学教学楼一般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教学部分: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语言教室及图书阅览室等。

它们是教学楼的主体部分。

办公部分:包括行政、社团办公室及教师办公室等。

生活辅助部分:包括交通系统、厕所、饮水处以及贮藏室等。

(一)普通教师的设计1. 要求:大小合适,视听良好、采光均匀、空气流通、结构简单和施工方便等。

2. 教室尺寸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容纳的人数、课桌椅的尺寸与排列方式,以及采光、通风、结构、设备及施工等因素。

按教育部规定,中学每班学生名额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22。

每人使用面积为40人,1.04m;小学每班近期为45人,远期为人,每人使用面积为1.08m(1)课桌椅的尺寸:要与学生的身高和人体各部分的尺寸相适应。

表课桌尺寸(2)课桌椅的布置:要满足学生视听及书写要求,并便于通行就座和教师辅导,见图。

课桌椅的布置①视距要求:第一排前缘距黑板面≥2000mm;最后一排距黑板距离,不超过8500mm,到后墙面距离>600mm。

②视角要求:水平视角(即前排边座到黑板远端的夹角)应>30°;垂直视角(即第一排学生的视线与黑板顶部构成的夹角)应>45°。

③座位的排列,每行不宜多于两个座位,行间距b,中学为550~600mm,小学为500~550mm。

排距c,中学为850~900mm,小学为800~850mm;课桌距侧墙的距离a,为60~120mm。

(3)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平面形状通常有矩形及方形,此外还有多边形及扇形等,见图教室的平面形状与尺寸。

①矩形教室:是当前国内大量采用的形式。

其平面轴线尺寸,中学可采用:9000mm×6900mm、9000mm×6600mm、9000mm×6300mm,小学可采用8100mm×6600mm、8100mm×6300mm、9000mm×6000mm等几种。

②方形教室:教室的进深与开间基本相同,平面尺寸(轴线)可采用7200mm×7200mm、7500mm×7500mm、7800mm×7800mm及7500mm×7800mm等。

该形式教室的有效面积系数较矩形教室低,且不宜用于内廊式组合。

③多边形教室:有五边形、六边形等,这种形式在采光、通风和座位排列上有其优越性,但经济性较上述形式要差一些。

(4)教室的层高:取决于空气容量、采光均匀度,房间的比例及经济等因素。

一般来说,3.6~3.9m层高才能满足空气容量的要求;其次从房间的比例和空间的视觉效果看,以层高为房间跨度的1/2~2/3为好;最后,还必须考虑经济,不适当的增加层高,就会增加造价,应予避免。

3.教室门窗设计(1)教室门的设计:门主要作为交通疏散,并兼通风用。

根据我国的实践,一般在教。

在平面组合中,若设两个门有困难,也可只设一个门,1000mm室前后各设一门,门洞宽但其宽度应为1200~1500mm。

门洞高一般为2400~2700mm,门内开,以免影响走道中行人的通行。

(2)教室窗的设计:窗的位置及尺寸大小,主要受采光标准,层高及结构的制约,窗的高度还应符合模数。

具体要求如下:①窗的大小按窗地比1/4确定。

一般采用窗宽为1500~2100mm,窗高为2100~2700mm。

②光线必须由学生左侧射入室内,各座位的亮度要均匀,窗上口要尽可能接近天棚,窗下口距地面(即窗台高)为900~1000mm。

窗间墙宽度,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缩小。

4.教室的内部设施教室的内部设施包括:黑板、讲台、清洁柜、窗帘杆、挂镜线、电源插座、挂衣钩、广播箱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要利于使用,整齐美观,容易清洁。

(1)黑板:是教室内的主要固定设备。

要易于书写擦拭,不发噪音,不产生眩光。

黑板高度不应小于1000mm,宽度:小学不宜小于3600mm,中学不宜小于4000mm。

黑板下缘到讲台面距离,小学宜为800~900mm,中学宜为1000~1100mm。

黑板表面应采用耐磨和无光泽的材料。

(2)讲台:有木制讲台和钢筋混凝土讲台。

高度一般为200mm,宽不应小于650mm,长度等于黑板长度加上两端各延长200~250mm。

5.教室的结构布置:有三种方式,即纵横墙承重、纵墙承重与横墙承重。

矩形教室,常用纵横墙承重和纵墙承重两种,见图。

矩形教室结构布置方形教室,则可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承重,见图。

方形教室结构布置教室的墙体厚度要经结构计算确定,一般三层以下用240mm厚,四~五层时底层为370mm厚。

当梁跨大于6m时,如用240mm墙厚,则在梁的支承处加设壁柱。

(二)特殊教室设计1.实验室: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语言实验室及小学的自然教室等。

根据使用情况,有综合实验室(理、化、生合用,适于初中和小学自然教室)和多功能实验室(边讲边试实验室、分组实验室和演示实验室)。

实验室平面尺寸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实验室的使用人数、家具的形状、尺寸和布置方式,以及设备的要求。

人数以班为单位计算,家具中的演示桌和实验桌是影响实验室大小的主要设备,其形状及尺寸如图。

根常用实验室家具设备的尺寸和形状2为宜,平面轴线尺寸(以75~85m宽×长)可采用小实国据我情况,验室大6600mm×12000mm、7500mm×10800mm、7500mm×11700mm、8700mm×9900mm几种,层高与教室相同。

每个实验室均要设一间准备室,作为实验准备、存放仪器、药品和标本用,2左右。

准备室要紧靠实验室,并设门与之相通,以利使用,如图一般面积在45m实验室平面。

布置实例 2.音乐教室:大小形状与普通教室同。

若考虑兼作文娱排练和其他用途时,面积可适当加大。

音乐课对其他教室干扰大,设计时可将它作为独立的部分放在尽端,或放在教学楼尽端的底层或顶层,或在教学楼外单独建造。

音乐教室一般附有乐器室,两者紧密相连,并设门相通。

3.合班教室:供放映幻灯、科教电影、实验演示、观摩教学、学术报告和合班上课用。

合班教室宜设放映室兼电教器材的贮存修理等附属用房与教室紧密相连,并设门相通,中学2计算;小学的合班教室地面不宜起坡,1m以使用面积按每座合班教室可设计成阶梯教室,2计算,教室的规模一般以容一个年级为宜。

1.1m~兼作文体室使用,使用面积可按每座12左右,其位置可设于教室前部,也可设于教室后部。

前者称为前放放映室面积一般为40m式,后者称为后放式。

当作成阶梯教室时,桌椅宜固定,宜采用翻板椅,地坪的升高和桌椅的排列,要考虑视线及视角要求,如图。

从视线考虑,前排到黑板距离应阶梯教室平面布置≥2500mm,后排距黑板不宜大于18m。

排距一般为850mm,走道宽≥800mm。

为了保证每排座位不被前排遮挡,阶梯梯级的高度,宜采用120mm,前后排座位宜错位布置。

合班教室在视角要求上与普通教室一样。

在采光照明方面,与普通教室同,但当教室宽度>7.2m时,应采用双面采光。

2,~1.80m供语言课教学专用。

每座平均使用面积为1.604.语言教室:又称为语言实验室,语言教室一般包括语言教室、控制室、编辑及复制室、录音室、准备及维修室等一组房间。

教室的位置应设在教学楼中比较安静,并便于管理和使用的地方,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隔音条件。

语言教室座位的布置应便于学生入座和离座,最好为双人连桌,两侧通道,如图语言教。

为了避免互相干扰,每个座位需设挡板隔开,前方安装玻璃,以便观看教师室座位布置形式讲课。

语言教室设有控制台,控制台可设在教室的讲台上,或设在独立的控制室内。

当设在独立的控制室内时,教室与控制室之间应该观察窗,且满足教室视线看到教室每个座位的要求。

录音室是语言教室中的重要设施,可以放在控制室内或准备室之一旁,面积大小以6~22即可。

准备室供进行编辑器材维修和课前准备之用,~5m1~2人使用,10m3为宜,若仅供2。

~10m面积一般为6此外,语言教室的地面应设置暗装电缆槽。

5.图书阅览室:是学校重要的公用教育设施,一般包括阅览室、书库和管理室三部分,面积大小视需要定,位置应设在师生便于使用而又比较安静之处。

阅览室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并便于疏散。

书库内要比较干燥,通风良好,防火安全。

书库与阅览室应紧密相连,有门相通,管理室亦可与书库合并,阅览室视学校规模大小,可以师生分别独立设置或合并一起。

(三)行政及生活用房的设计1.办公室:包括以下几种:党政办公室:包括党支部、校长、教务、总务等办公室、档案室、文印室、会议室、保健室、广播室及总务仓库等。

教学办公室:包括各学科教室办公室、体育办公室及器材室等。

应与教室有方便联系。

社团办公室:各括工会、团、队及学生办公室等。

办公室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

数量按学校规模和实际需要定,一般教师人数,按中学12。

办公室层高可比教室低,一般为3.5m人/每班配备,每座使用面积人/每班,小学0.53000mm~3600mm。

2.厕所及饮水处:设计时应注意几点:(1)学生使用厕所多集中在课间休息时,因此必须有足够的数量,一般中小学人数可按男女生各为一半计算。

男厕:中学50人使用一个大便器(或1.1m长大便槽),两个小便器(或1m长的小便槽);小学40人使用一个大便器(或1.0m长大便槽),两个小便器(或1.0m长小便槽)。

女厕:中学25人使用一个大便器(或1.1m长大便槽);小学20人使用一个大便器(或1.0m 长大便槽)。

(2)厕所的位置应较为隐蔽,并便于使用,宜设前室通风要良好,位置上多设于教学楼端部、转弯处。

教工厕所应设小间与学生分开,可以靠近学生厕所设置,也可在教室办公室附近单独设置。

厕所内或外应设取水龙头、水槽和污水池,供学生洗手和高卫生时用水。

厕所地坪标高一般应比同层地面低50~60mm,并应设地漏。

(3)教学楼内应分层设饮水处。

宜按每50人设一个饮水器,饮水处不应占用走道的宽度。

.(四)交通系统设计1.门厅:是教学楼组织分配人流的交通枢纽,也是用来布置布告栏、宣传栏、壁报和供学生活动的地方,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与学校主要出入口及室外活动场地联系要便捷;(2)内部空间要完整,采光通风良好,要有足够面积满足安全疏散及休息停留用。

(3)门厅入口处一般要设门廊或雨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