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前言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对于国学与西学的探究与研究,为中国文化进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晚清民国时期国学与西学的研究与思考,探讨两种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的互动关系。
晚清民国时期国学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传统文化与经典的深度研究之中。
学者们从古人所留下的文献资料及各种文化遗存入手,以及学习、传承古代思想文化,尝试从中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整理和发扬光大。
其中,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等为代表的“新学派”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儒家文化的复兴与变革的思想,重新审视《易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试图从中找出新的启示与应对方法。
主攻内容主要有:中西合璧、国教传承、国学振兴、文化复兴等。
其中,康有为强调要“修身而后立政”,提倡人民先做好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他撰写的《大同书》中提到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著名的话语,观点极具深远意义。
而谭嗣同则强调新学与旧学的联系,在其《新学理解》一书中提出新学应该较为集中地“以更高的形式意识求同于传统,达成与之的真正的内在联系和传统的经验传统相联系”。
即新学与传统的结合,使得传统经验得到质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思想的演进。
此外,近代一位著名的国学学者鲁迅,在广泛而深入地接触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国学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带有现代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对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研究随着欧洲及美国等国家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创新,西方世界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世界的主流。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也深受这种影响,学者们开始了解与研究西学,并尝试将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研究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为主。
国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什么

国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什么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经典文献国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中国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包括《尚书》、《易经》、《诗经》、《礼记》、《周礼》等。
这些经典文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资料。
国学研究者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价值观及其背后的原理和道理。
二、诗词曲赋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词、曲、赋等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代文人通过诗词曲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国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文艺作品的研究,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古代中国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哲学思想和儒家学说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它关注的是人的悟性、道德、修养等问题。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学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哲学思想和学说的研究,可以洞察古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价值观,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四、历史与文化国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国学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的国家性格和民族特征进行分析和诠释。
通过对以上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学研究者可以还原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的文化传承。
国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这些经典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自然国学:国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自然国学国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自然国学:国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从20世纪末以来,国学一直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门,且不断升温。
各种活动、各种机构、各种论说和各种图书层出不穷。
但是关于国学的外延界定和内涵阐释却并不清晰,尤其是自然科学在国学研究中的或缺更是令人担忧。
这种缺失现象既影响了国学研究的深入和全面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对国学的整体、全面和深刻理解,不利于今天的我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幸而进入本世纪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已渐有清醒认识。
最近,我们阅读了由孙关龙、宋正海、刘长林主编的《自然国学丛书》第一辑(共9本)中的几册,尤其是较认真地阅读了由孙关龙、宋正海教授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一书,十分高兴,不禁深思。
孙、宋两位学者梳理了国学研究的历史。
在20世纪之初,一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保存和发展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提出“国学”一词,并身体力行地开展研究。
百余年来经过了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学传统体系研究阶段,时间自上世纪发端至30年代。
以在上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国学讲习会和国学振起社为代表,著名研究专家则有刘师培、黄节、邓实等,而以章太炎最为突出。
著作最重要的当属章氏将国学系统化的《小学略说》《经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见《国学讲演录》),显然构成为一个以“六艺”为核心、“四部”为框架的传统学术体系。
第二阶段为国学西学体系研究阶段,起自1923年胡适为北京大学国学门创刊的《国学季刊》所写的《发刊宣言》,终于1949年,起始时间与第一阶段略有重叠。
在宣言中,胡适提出:要扩大研究范围;要用比较研究法;应该有一个系统,并提出了以现代学术分类系统替代传统分类系统。
此阶段以北京大学国学门、清华大学国学院为代表,著名研究专家有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与北京大学国学四大家胡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著作主要有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上)》、冯友兰的《新理学》系列等。
国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国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国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其方法论对于国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国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国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有针对性的筛选、梳理和研究,探索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对传世典籍的整理、考证和解读,通过对文献的深入分析,获得对古代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二、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进行对比,寻找其异同之处,从而揭示古代文化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比较研究法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启发,还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三、考古研究法考古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对古代文物、古代墓葬以及古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古代社会的历史面貌、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情况。
考古研究法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实物依据,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和科学性。
四、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方式,对国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通过实地的调查和访谈,收集古代文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揭示出更加全面和真实的古代社会情况和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法可以为国学研究提供直观丰富的资料来源,有助于深入研究古代文化。
五、语言学研究法语言学研究法是通过对古代语言文本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
国学研究中,对于古代文献中的词汇、典故、语法结构等进行深入的语言学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化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六、修辞学研究法修辞学研究法在国学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修辞手法、修辞特点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化中的修辞风格和文化内涵,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以上所述的国学研究方法只是其中的几种,不同的研究目标和领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国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国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引言。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国学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国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国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次国学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国学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国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应用。
三、研究内容。
1. 国学经典研究,对《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2. 国学思想传承,探索国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推动国学思想在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和传承。
3. 国学文化创新,结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国学文化的创新路径,促进国学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学经典文献,梳理国学研究的历史渊源和学术发展脉络,为国学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依据。
2. 田野调查法,深入实地开展国学课题研究,走进社区、学校、机构等地方,了解国学知识传承和应用的实际情况,为国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实践基础和借鉴经验。
3. 实证分析法,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国学课题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国学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效果。
五、研究保障。
1. 人员保障,建立专门的国学研究团队,配备具有国学研究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确保国学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2. 资金保障,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源,为国学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确保国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国学课题研究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六、研究成果。
1. 学术论文,撰写国学课题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提升国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2. 学术交流,组织国学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国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促进国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国学 刘师培与国学研究

《周末学术史序》: 心理学史序 伦理学史序 论理学史序 社会学史序 宗法学史序 计学史序 兵学史序 教育学史序 理科学史序 哲理学史序 术数学史序 文字学史序 工艺学史序 法律学史序 文章学史序
岳王会
三、背叛革命
四、友朋之道
章太炎
六、再次落水
筹安会“六君子”:
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严
复
七、北大教授
《国故》与《新潮》
八、其言也善,斯为书生
与弟子陈钟凡言:精力所萃,实在《三礼》。
既广征两汉经师之说,成《礼记旧说考略》 四卷,又援据《五经异谊》所引《周礼》说、 古《左氏春秋》说及先郑、杜子春诸家之注, 为《周礼古注集疏》四十卷,堪称信心之作。
蔡元培 陈独秀
刘师培
《上端方信》又禀者:余杭章炳麟,少治经
学,尤深于《春秋左氏传》,解析经谊,继 美段、王。……(苏报案)入狱以后,日阅 佛典,深造有得,顿悟往日宗旨之非。出狱 以后,拟入山为僧,以毕余年。而东京革命 党人,仰彼名高,迫之东渡,使编辑《民 报》,……非其志也。今拟往印度为僧,兼 求中土未译之经。倘明公赦其既往之愆,开 以自新之路,助以薄款,则国学得一保存之 人,而革命党中亦失一绩学工文之士。
1904年2月,致书湖广总督端方,劝其“归
顺汉族”。
4月19日,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
1905年,发起国学保存会,主笔《国粹学
报》。 《国粹学报》略例:发明国学,保存国粹。 《民报》广告:地星之国,固以国民、国土、 国权膏液之、造合之而成,然其文犷光颓, 莫不以国粹之论事保存为一大关键。粤自通 古斯入寇以来,二百六十年中,国粹泯之殆 尽。
刘师培与国学研究
国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国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要深入研究国学,就需要掌握一些合适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国学的研究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适用情况。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国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古籍典籍,深入研究其中的内容、思想,以此了解和研究国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内涵。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他们对于社会、伦理、人生等方面的看法。
同时,通过文献研究法,我们可以对国学的历史地位、影响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二、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在国学研究中也有其独特的应用。
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接触和了解国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可以获得更为直观、具体的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走访学者、观摩国学研讨会、参加国学课堂等方式,亲身感受国学研究的氛围,了解学者们的研究动态和观点,从而更好地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和精髓。
三、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国学的问题,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和特点。
我们可以将国学与其他相关的学科进行对比,比如将国学与哲学、历史、文学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通过此种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学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与启示。
四、综合研究法综合研究法是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研究模式。
在国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取综合研究法来深入分析国学的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结合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对比研究法,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国学的起源、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准确的观点和结论。
五、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国学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国学的特点,发现其共性和差异,并从中探寻其背后的规律性和普遍性。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理清国学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研究方法论

一、何为“国学”?
• 古代学科分类:“六艺”科;“四 部”类 • 现代学科大类: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人文学科
从当今学术类别看,“国学” 大致属于人文学科
“国学”一词,有人称 之为“国粹”,或称之为 “国故”。外国人则称之
为“中国学”或“支那
学”。近年来,国人则较
常用“中国学”或“汉
学”。
关于“国学”的定义,
1902年,罗振玉在日本撰写的《扶桑二月记》中, 使用“国学”概念,也是在“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的意义上使用的。 这时候一些以“国学”命名的学术性组织,也是 在“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的意义上使用“国学”这 个词语的。如出版过《三十三年落花梦》的“国学 社”,在1903年就成立了。王均卿、沈知方、刘师 培、宋雪琴等人在上海创立“国学扶轮社”。其出版 活动则多在1905年以后。
梁启超打算办的《国学报》,其目的在于批判地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振兴“国学”。梁启超在信中所 用的“国学”一词,其主要指向应该是“国家固有的学术 文化”,即“国故”。 黄遵宪不赞成当时就办《国学报》,主张略迟数年再 说,认为中国学界须先大开门户,容纳新学,“俟新学盛 行,以中国固有之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而旧学之真 精神乃愈出,真道理乃益明,届时而发挥之,彼新学者或 弃或取,或招或拒,或调和或并行,固在我不在人也”。 (转引自《梁启超年谱长编》)这可能是目前所知近代最早使 用“国学”一词者之一。
韵文书类 《诗经》、《楚辞》、《文选》、《乐府诗集》(郭茂倩 编)、《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 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集》、《柳 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诗 宜用李壁注本)、《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 集》、《唐百家诗选》(王安石选)、《宋诗钞》(吕留良 钞)、《清真词》(周美成)、《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河词》 (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白石道人歌曲》)(姜夔)、《碧 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文英)、《西厢记》、 《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论王夫之的中医哲学思想……………………………………………………………徐仪明
董仲舒“王道教化论”理路透析……………………………………………………张韶宇
简评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孝道思想的批判………………………………………韩超
2011年第5期
王阳明“四句教”与佛学关系新解――兼论“无善无恶”非境界论………王黎芳,刘聪(30)再论《易经》的预测术……………………………………………………王军,包巧英(35)2012年第1期
先秦儒学的两个路向――浅析孟子与荀子哲学思想之异同…………………………罗久(67)“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释义辨正………………………………………………张韶宇(71)论老庄“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王雷松(75)韦政通与中国思想史研究…………………………………………………………周良发(79)2012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儒学复兴的可能与路径…………………………朱荣英(3)
西医和中医:两种哲学和两种医学文化……………………………………余谋昌(7)
老子道论的过程性特征及其文化影响……………………………………张亮亮(13)
2012年第4期
论孔子的社会秩序观……………………………………………………王军(26)
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胡海桃(30)
2012年第6期
张载礼理关系问题辨正………………………………………………………………魏涛(54)王阳明《药王菩萨化珠保命真经序》及其价值…………………………王黎芳,刘聪(58)2013年第1期
刍议郭象的“寄言出意”及其独化论的建立…………沈伟华(42)
儒学展开的新向度
——评陈明的“文化儒学”………………………周良发,杨阳(46)
从汉字结构感悟公德修养…………………………………陈从志(51)
2013年第3期
《淮南子》鬼神观理性精神探析…………………………王巧慧(40)
张载《东铭》思想探析………………………………刘兆玉,魏涛(44)
2013年第4期
正考父校诗说评议…………………………………………章宏伟(15)
张伯行理学思想探析………………………………………李晓虹(27)
2013年第5期
儒学复兴与大陆新儒学………………………………………周良发(35)
2013年第6期
原始儒家“德”观念的初衷与疏漏………………陈鹏,马兰兰(3)
登封古迹所折射的儒释道关系………………………………邱洪瑞(9)
2014年第4期
儒家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基于道德与政治之关系的视角……………………………………陈鹏,辛文玉(3)
论儒家道德文化与当前国民教育的融合…………………………………马兰兰,崔翔(8)2015年第3期
儒家“天下之中”观念的文化控制蕴涵——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解读……邱洪瑞(16)王阳明“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辩诘……………………………………………………周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