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胶囊技术资料
食品微胶囊造粒技术(食品高新技术课件)

(六)相分离法(凝聚法)
凝聚法又称相分离法,指在囊心物质与包囊材料 的混合物中,加入另一种物质或溶剂或采用其他 适当的方法,使包囊材料的溶解度降低,使其自 溶液中凝聚出来产生一个新的相,故叫做相分离 凝聚法。
此法一般按以下三步进行: 制备三种不相溶的化学相→囊膜的沉积→囊膜的 固化
凝聚法分单凝聚法、复凝聚法两种。
中(常用二氯甲烷)形成油包水乳液. 2.混合液经喷雾装置进入到冷的酒精中 3.有机溶剂中界面封以液氮,在-70℃温度下乙醇将微球中的
有机溶剂不断抽提,经过滤、干燥即可得包载药物的微胶 囊.
➢ 此方法制得的药物包封率可接近100%。
(三)空气悬浮法
1. 空气悬浮法的原理及特点 该方法是一种适合于多种包囊材料的微胶囊化技术。其工 艺过程是先将固体粒状的囊心物质分散悬浮在承载气流 中,然后在包囊室内将包囊材料喷洒在循环流动的囊心 物质粒子上,囊心物质粒子悬浮在上升的空气流中,并 靠承载气流本身的湿度调节来对产品实行干燥。该方法 可以使包囊材料以溶剂、水溶液乳化剂分散系统成热溶 物等形式包囊,通常只适用于包制固体的囊心物质,目 前一般多用于香精香料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等的微胶囊化 。
,达到最大限度得保持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 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此外,有些物料经过微胶囊 化后可以掩盖自身的异味,或由原先不易加工储存的气体 、液体转化成较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大大得防止或减缓 了产品劣变的发生。
➢ 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在微小而密封的胶囊中 ,使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以控制速率释放的 技术。其中,被包埋的物质称为芯材,包括香精 香料、酸化剂、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 矿物质、酶、微生物、气体以及其它各种饲料添 加剂。包埋芯材实现微囊胶化的物质称为壁材。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大小:大多采用显微镜法,一般要求观测625个微胶囊,分别
测定并计算其大小。
微胶囊化的方法
物理 机械法
喷雾干燥法 喷雾冷凝法和急冷法 空气悬浮分离法 其它(真空蒸发沉积法、静电结合法、多孔离心法) 水相分离法(单、复、盐) 凝聚法 油相分离法 变温相分离法 囊心交换法 挤压法、离心挤压法、旋转分离法 锐孔法 粉末床法 熔化分散法 复相乳液法 界面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 分子包囊法 辐射包囊法
剧烈的混合和摩擦作用将液体拉成细丝并很快断裂成球状小液滴,经干燥室完成干燥。
喷雾干燥法微胶囊造粒最重要的装置—干燥室
利用雾化器对初始溶液进行雾化是喷雾微胶囊过程的第一步,雾化形 成的液滴需在干燥室与干燥介质接触进行蒸发和干燥,而后与干燥介质混在 一起的微胶囊颗粒(或粉末)通过分离设备将它们分离收集。
微胶囊的作用
控制释放:利用微胶囊控制释放的特点可滞留一些挥发性化合物使其在最佳 条件下释放。 ✓ 如酸味剂在加工初期与其它配料混合可能会使部分配料(如蛋白质变性)发 生变化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微胶囊化后可控制释放; ✓ 饮料加工上防腐剂与酸味剂直接接触会失效,防腐剂微胶囊化后可增强对酸 的忍耐性; ✓ 通过预先设计并选取适当的壁材,还可实现特殊的释放模式以达到某种特殊 扥效果。如微胶囊化的低酸性杀菌是利用微胶囊缓释乙醇让定量乙醇在包装 容器中形成一定的蒸气压,达到杀菌防腐的效果。 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毒副作用,减轻对健康的危害:微胶囊前后乙酰水杨酸对 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750mg/kg和2823mg/kg,说明毒副作用大幅 降低。 隔离不相溶组分:将一些难以水溶的营养成分微胶囊后添加。
这种微胶囊化溶液中加入黏合剂再经喷雾干燥即可形成双壁微胶囊,其初始溶 液称为囊浆型。
食品微胶囊技术

• 例如:有些粉状食品对酸味剂十分敏感。 因为酸味剂吸潮会引起产品结块;并且酸 味剂所在部位pH 值变化很大,导致周围 色泽变化,使整包产品外观不雅。将酸味 剂微胶囊化以后,可延缓对敏感成分的接 触和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7 隔离活性成分
能保持食品中微量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活性 作用。
释放的方式
• 1 碳水化合物
• 麦芽糊精、玉米淀粉糖浆这两种碳水化合物本身不 具备乳化能力,成膜能力也差,但它们具有高浓度时 低粘度的特点,因此如果与其他具有乳化性的壁材配 合后,可提高体系的固形物浓度,有利于降低干燥能 耗,减少生产成本。
• 环糊精也不具备乳化能力,但其分子中疏水性空腔能 同具有一定大小与形状的疏水性分子形成稳定的非 共价复合物,从而起到稳定心材,掩盖心材异味的作
• 之后,美国NCR 公司的B K Green利用相分 离复合凝聚法成功地制备了含油明胶微胶 囊
• 20 世纪50 年代末到60 年代,人们开始研 究把聚合方法应用于微胶囊制备,
• 20 世纪70 年代后微胶囊工艺日臻成熟,应 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微胶囊技术得到了更大 的发展。
• 微胶囊技术是当今一项用途广泛而又发展迅 速的新技术,目前已成为食品科技领域内的研 究热点之一
• 油溶性囊心物需选水溶性包囊材料
• 水溶性囊心物则选油溶性包囊材料
• 即包囊材料应不与囊心物反应,不与囊心物混溶。
• 高分子包囊材料本身的性能也是选择包囊材料所 要考虑的因素,如渗透性、稳定性、溶解性、可聚 合性、粘度、电性能、吸湿性及成膜性等。
微胶囊的不同结构 图
微胶囊的功能
敏感性成分经过胶囊化后,可改变产品原来 的色泽、形状、质量、体积、溶解性、反 应性、耐热性、贮藏性等待性,能够贮存 微细状态的心材物质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
食品化学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一、基本概念微胶囊造粒技术:或称微胶囊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能够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
二、微胶囊技术的优越性1、可以有效减少活性物质对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氧、水)的反应2、减少心材向环境的扩散和蒸发3、控制心材的释放4、掩蔽心材的异味5、改变心材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分散性能)、化学性质等对于食品工业,可以使纯天然的风味配料、生理活性物质融入食品体系,并能保持生理活性,它可以使许多传统的工艺过程得到简化,同时它也使许多用通常技术手段无法解决的工艺问题得到解决。
二、基本原理微胶囊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包装技术 ,其效果的好坏与“包装材料”壁材的选择紧密相关,而壁材的组成又决定了微胶囊产品的一些性能如:溶解性、缓释性、流动性等,同时它还对微胶囊化工工艺方法有一定影响,因此壁材的选择是进行微胶囊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微胶囊造粒技术针对不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
一般来说,油溶性心材应采用水溶性壁材,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心材: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
壁材:外部囊的壁膜。
一种理想的壁材必须具有如下特点:高浓度时有良好的流动性,保证在微胶囊化过程中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
能够乳化心材并能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在加工过程以及储存过程中能够将心材完整的包埋在其结构中。
易干燥以及易脱溶。
良好的溶解性。
可食性与经济性。
三、功能1、液态转变成固态液态物质经微胶囊化后,可转变为细粉关产物,称之为拟固体。
在使用上它具有固体特征,但其内相仍是液体。
2、改变重量或体积物质经微胶囊后其重量增加,也可由于制成含有空气或空心胶囊而使胶囊而使物质的体积增加。
这样可使高密度固体物质经微胶囊化转变成能漂浮在水面上的产品。
3、降低挥发性易挥发物质经微胶囊化后,能够抑制挥发,因而能减少食品中的香气成分的损失,并延长贮存的时间。
2食品微胶囊技术

类别 天然高分子 材料 半合成高分 子材料 全合成高分 子材料
壁材 明胶、阿拉伯胶、虫胶、紫胶、 淀粉、糊精、蜡、松脂、海藻酸 钠、玉米朊 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 基纤维素 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丁二烯、 聚醚、聚脲、聚乙二醇、聚乙烯 醇、聚酰胺、聚丙烯酰胺、聚氨 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 吡咯烷酮、环氧树脂、聚硅氧烷 铜、镍、银、铝、硅酸盐、玻璃、 陶瓷
在研究微胶囊释放理论时,常常把微胶囊假设成一个理想模式情况:
其囊壁是由高聚物组成的连续均匀成一体的结构, 并且在囊心释放过 程中其形状保持不变。
过程:A. 外界的分散介质透过微胶囊壁材进入到胶囊内部 ;
B. 囊心物质分散到进入的介质 中形成乳状液; C. 分散囊心乳状液由微胶囊内部高浓度区扩散到微胶囊外界。
是固液、液液、固固或气液等物质的混合体。在食
品工业中,“气体”心材通常是指香精、香料之类
的易挥发性的配料或添加剂。由于心材的选择具有
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根据具体要求可以设计出某些 特殊用途的微胶囊产品。
针对食品工业,已经使用的心材有:
① 生物活性物质:膳食纤维、活性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免疫球蛋白等; ② 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等; ③ 维生素:维生素A、B1、B2、C和E等;
④ 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钠等;
⑤ 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果胶酶等; ⑥ 香精香油:桔子香精、柠檬香精、薄荷油和冬青油等;
⑦ 微生物细胞:乳酸菌、黑曲霉和酵母等;
⑧ 酸味剂: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乳酸、醋酸和磷酸 等;
⑨ 酒类:白酒、葡萄酒和乙醇浸出液等;
⑩ 其他:焦糖色素和酱油等。
壁 材
• 1. 2. 3. 4. 可选用多种无机或 有机材料, 尤其是高分子材料最为常用。 比如: 蛋白质类、 植物胶类、 纤维素类、 缩聚物类、 5. 6. 7. 8. 9. 共聚物类、 均聚物类、 疗效聚合物类、 蜡类、 金属等无机材料等。
食品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微胶囊化方法和材料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前景与展望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传统液体产品固体粉末化过程
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包囊化过程中的应 用 微胶囊技术在乳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微胶囊应用于抗氧化剂 与发酵法结合应用
其他方面
包囊壁材应具有成膜性和粘着力 不与芯材发生反应 在适当条件下溶解且释放芯材 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无味、无毒 经济性
微胶囊的包囊壁材主要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在食品添加剂微胶囊产品中,供作包囊壁材
的纤维素类有CMC、乙基纤维素、甲基纤 维素;动植物胶类有明胶、阿拉伯胶、卡拉 胶、海藻酸钠、络蛋白等;碳水化合物类有 麦芽糊精、β--环糊精、糊精、淀粉、白糊 精、单糖、双糖和多糖、变性淀粉;蜡、脂 类有石蜡、硬脂酸等;其他类有聚丙烯、聚 乙烯醇、聚乙二醇等
其他方面
微胶囊技术还应用于糖果、烘烤食品、保健
食品以及固定化酶等方面
现在研究比较多的有:
(1)酶解生产微胶囊胡萝卜速溶粉工艺研究 (2)维生素C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 (3)微胶囊化榛仁油的制备工艺研究‘ (4)调配料微胶囊化技术 (5)斥水微胶囊DHA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6)微胶囊血粉及补血酥 (7)增稠剂在食品微胶囊技术的应用
食品微胶囊技术
1 2 3 4
微胶囊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微胶囊化方法和材料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前景与展望
前景与展望
微胶囊技术是当今一项用途广泛而又
发展迅速的新技术,目前已成为食品 科技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之一,微胶囊 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上,解决了食品 工业的部分难题,极大地推动了食品 工业由低级的农产品初加工业向高级 产业转变。
《微胶囊技术讲义》课件

05
微胶囊技术的挑战与前 景
微胶囊技术的挑战
稳定性问题
微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在 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
影响产品的稳定性。
生产成本高
微胶囊技术的生产过程复杂, 需要高精度设备,导致生产成 本较高。
粒径控制难度大
微胶囊的粒径大小直接影响其 性能,粒径过大或过小都可能 导致产品性能不佳。
应用领域有限
微胶囊的载药量与释放性能
要点一
载药量
要点二
释放性能
指微胶囊中药物的含量,是衡量微胶囊性能的重要指标。
指药物从微胶囊中释放的速度和方式,影响药物的治疗效 果和副作用。
微胶囊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稳定性
指微胶囊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影响产品的有效期和使用安全性。
安全性
微胶囊应无毒、无刺激性,对机体无不良影响,符合相关药物安全标准。
微胶囊技术讲义
目录
• 微胶囊技术概述 •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微胶囊的特性与性能 •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实例 • 微胶囊技术的挑战与前景
01
微胶囊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小分子物质或活 性物质封装在微小容器中的技术。
特点
具有保护性、缓释性、稳定性、可控 制释放等特性。微胶囊技术的应用领域源自在食品工业的应用01
02
03
食品添加剂
微胶囊技术可以用于包裹 食品添加剂,如香精、色 素和防腐剂等,以提高其 稳定性和延长保质期。
营养强化
通过微胶囊技术将营养素 包裹在微胶囊中,可以将 其添加到食品中,提高食 品的营养价值。
风味改良
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控制 风味物质的释放,改善食 品的口感和风味。
第二章 食品微胶囊造粒技术

3 、壁材选择原则
如果囊心是亲油性物质,一般宜选用亲水性聚合物作壁材, 反之则选用非水溶性物质。 包囊壁材在包覆“核心物质”时,具有成膜性和粘着力。 包壁材料与核心物质不起化学反应,同时考虑渗透性、吸 湿性、溶解性和乳化性。 包壁材料一定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材料要来源广泛,易得、成本比较低廉。
三、空气悬浮法
将流态化技术与微胶囊技术结合起来即是空气 悬浮微胶囊造粒法,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D.E.Wurster教授最先提出,故又称为Wurster 法。 1、Wurster法的原理
当空气气流速度u界于临界流态化速度umf和悬浮速度 ut之间时(即umf<u<ut),固体芯材颗粒在流化床所产生的 湍动空气流中剧烈翻滚运动,这时往这些作悬浮运动的芯 材颗粒外表面喷射预先调制好的壁材溶液使芯材表画湿润 (即包囊)。之后,芯材表面的成膜溶液逐渐被空气流所干 燥,(若采用加热空气则有助于加速囊膜的干燥),形成了 一定厚度的薄膜,从而完成芯材的包囊与固化过程。
蒸发水分所需的热量 100 % 向干燥系统输入的总热量
喷雾干燥能耗较大,一般情况下,热效率为 30%~50%,若要提高效率,可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 前提下,尽量提高进风温度以及利用排风的温度预热 进风。
(1)雾化器
离心式雾化器 离心式雾化器是将初始溶液送到高速旋转的圆盘上, 利用离心力将之扩展成液体薄膜从盘缘甩出,并受到周围 空气摩擦力的作用而碎裂成液滴。对一定结构和尺寸的离 心圆盘来说,影响因素以转速最为显著,其次是进液量和 液体粘度。 气流式雾化器 气流式雾化器是利用高速气流对液膜的摩擦分裂作用 而使液体雾化的。高速气流一般用压缩空气流,也可用蒸 汽流。气流式雾化器有二流式、三流式和四流式等几种形 式。影响气流式雾化液滴大小的因素除雾化器结构之外, 主要是气液流量比和气液相对速度,尤其是气液流量比的 影响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概述 微胶囊心材、壁材及辅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展望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
• 该技术出现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最先主要应 用于医药工业。
• 最先申请专利的是 1936 年美国大西洋海 岸渔业公司提出的用石 蜡制作鱼肝油明胶囊。
微胶囊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食品工业始于20世纪
特点 无毒、稳定、成膜性好
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 度增加,但易水解,不耐高温, 需临时配制 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好
无机材料
壁材要求
1. 具有乳化性、成膜性、分散性、稳定性等 2. 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学性能,能将心材密封在起结 构内,与外界环境隔绝; 3. 能在适当条件下溶解并释放心材; 4. 不会与心材发生反应; 5. 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6. 经济性。
•
壁材浓度大,包埋的效果就好,形成的外胶囊就厚.为此要求使用的 壁材是高浓度低粘度的。 阿拉伯胶就是典型的“高浓低粘”产品,性质稳定、无毒、成膜 性好,是最常用的天然包囊材料之一。 且由于其主要由钙盐、镁盐和钾盐以及糖苷酸组成,与其他天然
•
•
胶相比,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在25OC时,它的浓度可达37%。
•
一般常与明胶、海藻酸盐、壳聚糖等其他包囊材料混合使用,以 起促进提高之效。
80年代中期,它在开发新产品,更新传统工艺和提高 产品质量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例如微胶囊化的香精香料在美国市场上已占食品香 料销量的50%以上; 美国、日本的胶囊化酸味剂已广泛使用于布丁粉、 馅饼、点心粉及固体饮料等多种方便食品中。
•
• 我国在 20 世纪 80 代中期引进了这一概念,到目前 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④ 防腐剂:山梨酸和苯甲酸钠等;
⑤ 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和果胶酶等; ⑥ 香精香油:桔子香精、柠檬香精、薄荷油和冬青油等;
⑦ 微生物细胞:乳酸菌、黑曲霉和酵母等;
⑧ 酸味剂: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乳酸、醋酸和磷酸 等;
⑨ 酒类:白酒、葡萄酒和乙醇浸出液等;
⑩ 其他:焦糖色素和酱油等。
壁 材
• 1. 2. 3. 4. 可选用多种无机或 有机材料, 尤其是高分子材料最为常用。 比如: 蛋白质类、 植物胶类、 纤维素类、 缩聚物类、 5. 6. 7. 8. 9. 共聚物类、 均聚物类、 疗效聚合物类、 蜡类、 金属等无机材料等。
微胶囊技术的作用
具有独特的功能特点,大体有:
(1)改变物料的状态、质量、体积和性能;
(2)控制心材释放 (3)保护敏感成分,增强稳定性 (4)隔离组分,降低对健康的危害,减少毒副作用 (5)降低或掩盖不良味道,降低挥发性;
改变物料的状态、质量、体积和性能:
• 将液态物质改制成固态剂型 • 改变物质密度 (空心胶囊) • 改善流动性 • 可压性 • 分散性
类别 天然高分子 材料 半合成高分 子材料 全合成高分 子材料
壁材 明胶、阿拉伯胶、虫胶、紫胶、 淀粉、糊精、蜡、松脂、海藻酸 钠、玉米朊 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 基纤维素 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丁二烯、 聚醚、聚脲、聚乙二醇、聚乙烯 醇、聚酰胺、聚丙烯酰胺、聚氨 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 吡咯烷酮、环氧树脂、聚硅氧烷 铜、镍、银、铝、硅酸盐、玻璃、 陶瓷
微胶囊心材、壁材及辅材
• 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称为心材(或囊心物质), 外部包囊的壁膜称为壁材(或称为包囊材料)。 微胶囊造粒(微胶囊化)的基本原理是,针对不 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壁材进行 包覆。一般而言,油溶性心材应采用水溶性壁材, 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心 材
心材可以是单一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也可以
基本概念与原理
• 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等成膜材料包埋固体、液体或气体,形成
具有半透性或密封的微小粒子的技术,来保护囊心物质免受不利
环境因素如光线、氧气等影响,以此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货架 期,扩展囊心的应用范围,并控制释放的一种技术。 • 此外,有些物料经微胶囊化后可掩盖自身的异味,或由原先不易 加工的气体、液体转化成为较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大大地防止 或延缓了产品劣变的发生。
控制释放
• 通过选择不同囊材组合和配比,使囊 心物在适当条件下缓慢或立即释放 • 该性质已在医药、农业和化肥行业、 食品工业里得到广泛应用。
改善稳定性,保护敏感成分免受环境影响
• 有些物质很容易受氧气、温度、水分、 紫外线等各种因素影响,通过微胶囊 化,使囊心物与外界环境相隔离。
降低对健康危害,减少毒副作用 • 如硫酸亚铁,阿司匹林等药物包裹后,可通 过控制释放速度来减轻对肠胃副作用。 • 对于制药工业来说,可采用微胶囊技术制 造靶制剂,达到定向释放效果。
是固液、液液、固固或气液等物质的混合体。在食
品工业中,“气体”心材通常是指香精、香料之类
的易挥发性的配料或添加剂。由于心材的选择具有
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根据具体要求可以设计出某些 特殊用途的微胶囊产品。
针对食品工业,已经使用的心材有:
① 生物活性物质:膳食纤维、活性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免疫球蛋白等; ② 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等; ③ 维生素:维生素A、B1、B2、C和E等;
屏蔽味道和气味
• 微胶囊化可用于掩饰某些化合物令人 不愉快的味道
• 如 β-环状糊精经常用于一些饮料中有 异味特殊因子的包裹。
减少复方制剂配伍禁忌
• 对于原料中相拮抗的物质,采用微胶 囊化隔离各成分,阻止活性成分之间 化学反应,故能保持其有效成分稳定 性。
四.微胶囊化技术的特点
• 微胶囊化技术是将被包埋物作为芯材, 外面聚合物为壁壳的微容器或包装体。 • 微胶囊的大小为 : 5~200μm • 囊壁的厚度一般在: 0.2~9μm
基本概念与原理
• 微胶囊颗粒的大小一般都在 5~ 200µm 范围内,在某些应用中,
这个范围可以扩大到 0.25 ~ 1000 µm 。当胶囊粒子小于 5µm时, 因布朗运动加剧而很难收集。而当粒度超过 300µm时,其表面
静电摩擦系数会突然减少,从而失去微胶囊的作用。微胶囊的壁
厚度通常在0.2~ 10µm 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