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史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附,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卮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
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瓒以稚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
”在这段言论中,王世贞将山水画史的脉络划分为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李成、范宽——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五段变化。
王世贞的表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评述体系或划分标准,这两种标准也是我们今天仍在沿用的艺术史分期手段:朝代更迭法和风格演变法。
“五变说”是对中国明代以前山水画史重大风格演变的高度概括。
从五个变化的画家的时代所属看,大小李属于唐代,荆浩等四人基本属于五代宋初,李成、范宽也基本属于宋初人,李唐、刘松年等四人属于南宋,黄公望、王蒙属于元代,时间朝代泾渭分明,基本可以看作以朝代更迭梳理山水画史的演变。
从整个山水画史的发展来看,王世贞对明代之前的画史转变从朝代更迭角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准确。
唐代二李在山水画史上的位置,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成为关键点。
张彦远说山水画“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而其他人也分别代表了自宋至元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时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山水画家当属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倪瓒、王蒙(号黄鹤山樵),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生活与社会动乱之际,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形式上重水墨,形成不同面貌。
中国山水画通鉴 三家鼎峙

三家鼎峙——中国山水画演变路迹探觅时间:2009-8-4 11:08:54 来源:文/孙丹妍点击:1356一、山水百世师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驾!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翟院深、刘永、纪真之辈,难继后尘。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
——汤《画鉴》中国山水画第一个巅峰时代出现在五代、北宋,自唐末、五代荆浩奠定水墨山水画新格,继起者接踵,而以五代、宋初的关仝、李成与范宽最称翘楚。
关、范、李三人都生活在中国齐鲁关陕一带的北方地区,描绘的也是那里的自然风光,因此,他们被认为是所谓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被首推为北宋三大家。
由于当时的社会,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国的北方,于是,北方的审美与时尚自然就成了全国的潮流。
与享有盛名的关、李、范三人相比,同时期南方江南地区的画家董源及其后继者巨然创造出与他们迥然相异的山水画风。
然而在12世纪之前董源并未受到重视,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但是在审美趣味,画家地位以及社会风气等的一系列转变中,他所代表的南方绘画传统逐渐占据了主导的位置,逮至元朝,他终于也被推上了与上述三人同样的崇高地位。
由是,中国绘画史写到元代,出现了不同内涵的两种“北宋三大家”的提法,一种是以北宋郭若虚为代表,指的是关仝、范宽与李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另一种则以元人汤为代表,指的是范宽、李成与董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
且不说“北宋三大家”两种不同内涵的转换,一部中国山水画史,浩如烟海,名家辈出,虽然关仝、李成、范宽与董源前皆有古人,后亦不乏来者,但比较兹四人的再造之功,虽古人不能方驾,来者亦难继后尘。
这是因为,此前的山水画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崭露头角,终究初试啼声,而此后的山水画则已是水到渠成,呈燎原之势了,所以唯有此刻,乃是山水画将成未成的关键时刻。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

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附,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五变说”明代晚期王世贞的《世苑卮言》:“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赵子昂近宋人,人物为胜,沈启南近元人,山水为尤,二子之于古,可谓具体而微。
大小米、高彦敬以简略取韵,倪瓒以稚弱取姿,宜登逸品,未是当家。
”在这段言论中,王世贞将山水画史的脉络划分为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李成、范宽——刘(刘松年)、李(李唐)、马(马远)、夏(夏圭)——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五段变化。
王世贞的表述隐含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评述体系或划分标准,这两种标准也是我们今天仍在沿用的艺术史分期手段:朝代更迭法和风格演变法。
“五变说”是对中国明代以前山水画史重大风格演变的高度概括。
从五个变化的画家的时代所属看,大小李属于唐代,荆浩等四人基本属于五代宋初,李成、范宽也基本属于宋初人,李唐、刘松年等四人属于南宋,黄公望、王蒙属于元代,时间朝代泾渭分明,基本可以看作以朝代更迭梳理山水画史的演变。
从整个山水画史的发展来看,王世贞对明代之前的画史转变从朝代更迭角度把握得比较合理准确。
唐代二李在山水画史上的位置,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成为关键点。
张彦远说山水画“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而其他人也分别代表了自宋至元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时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北宋山水画主要沿袭五代以荆、关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着重塑造黄河两岸关洛一带的山水形象;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画家们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山水画家当属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吴镇、倪瓒、王蒙(号黄鹤山樵),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生活与社会动乱之际,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形式上重水墨,形成不同面貌。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4,漓江画派 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的绘画流派之一。所谓漓江画派,是指以表现时代 风貌为宗旨,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传统中国画为主体,以广西当代画 家为主要力量的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群体。中国历史上就有很 多画家画过漓江山水或以漓江山水成名,如20世纪广西老一辈画家帅础坚、阳太阳、 黄独峰、涂克等也曾经创作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漓江山水作品,为漓江画派的成长 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 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 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 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 5,巴蜀画派 巴蜀画派所说的巴蜀画派和巴蜀文化一样是从广义上来界定的。从地域 上来说,巴蜀画派指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为依托,包 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绘画的流派总称。广义的巴蜀画派不仅指 四川本地的画家,还包括在其他地区的四川籍画家和许多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等高等 院校分布在各地的画家,以及入蜀多年为巴蜀绘画做出贡献的画家。在当今的画坛上 仍活跃着一批巴蜀画派代表画家,如龙瑞、范扬、陈野平等人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广东阳江。著名国 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以人物山水称著。 历任西北文物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文化局和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术家 协会常务理事,美协西安分会主席,陕西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等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黄格胜为首的广西一批画家把创作重心放在描绘漓江山水和广西南方的风景上逐渐形成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艺术追求的画家群体这些画家以共同的艺术表现对象和相近的绘画风格在国内画坛独树一帜引人瞩目漓江画派逐渐形成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之北宋山水画摘要: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关键字:山水画表现手法寒林雪景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
出现了李成、范宽、燕文贵,惠崇等划时代的杰出画家。
范宽得助于终南,太化;高克明“喜游山水间,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终日忘归”。
1.李成李成,字咸熙。
擅长画寒林平远之景,在宋初极负盛名,被誉为“古今第一”,但他为人矜持,不轻易为王公贵族作画,因此其画颇为难得。
开封祖国寺附近的宋家药铺门首因有他所画的山水壁画,被誉为“山水宋家”。
《情恋萧寺图》《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
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
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
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
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
2.燕文贵燕文贵,又名燕文季。
擅画山水、屋木、人物。
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
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楼观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江山楼观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烟岚水殿图》、《溪谷图》。
《溪山楼观图》图中层岩雄踞,山势叠起,楼管错列,杂树映掩,主峰高耸,气象严峻。
山石轮廓,用粗壮浓黑线条,方曲有力,皴笔则为大小不一的短钉头,先淡墨多皴,后浓墨疏皴,偶有参以短条子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凸凹,他貌取山的形体和厚重接近与范宽,但却把范宽谨严密实的笔法变得相当地舒宽了。
中国宋代著名十大画家

中国宋代著名十大画家中国宋朝延续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
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宋代著名的画家。
1董源:(934—962)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五代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1一、董源对后世山水画影响之大是很难用言语述说的。
董源所创造的以“披麻皴”为主要用笔新格法,在他在世时就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到了宋代,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将董巨推向了历史高峰,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逐渐蔓延开来,从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又产生了新的认识。
到了元季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是将董源奉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可见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五代董源《潇湘图》故宫博物院藏局部2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2李成:(919—967)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
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
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
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读碑窠石图》绢本水墨 126.3cm *104.9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图置境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参差,背景空无一物,杳冥深远,寓无限悲凉于其中。
另外,此画画树石时先勾后染,清淡明润,饶有韵致。
论王维在水墨山水画中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山西人,世称“王右丞”,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被后人推崇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水墨山水画的开山之人。
王维自幼家境优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诗、书、画、音律等方面均有涉猎。
由于母亲信佛,他自小受到佛学思想的熏陶,一生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书、画、音律等方面均有造诣,而在诗和画两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诗与画的结合是王维水墨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诗味融入画面,营造出的诗情画意以及唯美动人的简淡意境,使画面十分丰富,加上王维本人具有深厚的佛学理论修养,其山水诗和山水画均有独特的禅趣、禅味。
二、唐代的社会背景在唐代鼎盛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大唐文化既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又兼容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推动当时绘画题材和表现技法不断丰富且日趋完善,一些绘画门类也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精神风貌,体现着大唐盛世的时代特征。
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使在我国流传已久的佛教文化不仅受到部分王公贵族的推崇,而且与其他文化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形成的鼎立局面,成为唐代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大特征和重要趋势。
三、王维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唐朝,我国的绘画艺术趋向成熟,山水画开始冲破早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画面局限性而独立存在,其不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相继出现了画功精细的青绿山水、简淡豪放的水墨山水等不同形式。
展子虔的《游春图》打开了青绿山水的大门,王维则以诗画合一的独特艺术风格和质朴淡雅的画面意境开启了水墨山水的大门,被董其昌奉为文人画的始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
1.王维水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王维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其绘画题材以平远小景为主,画面清新淡雅,颇具水墨趣味,其他绘画作品的题材可见雪景、雨景、烟雾蒙蒙、山野村居等田园风光。
《千里江山图》赏析

《千里江山图》赏析《千里江山图》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副国宝级的作品。
其作者王希孟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他是有大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景物繁多,气象万千,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绘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长久以来, 人们往往把水墨当作中国绘画的唯一传统,而忽视了色彩的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色彩画重要代表的青绿山水长期不被重视。
而事实上, 青绿山水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色彩体系和着色技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并挖掘其在当代的可能性。
张彦远在称赞水墨画“不待丹绿之彩”“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的同时也说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陵水井之丹”“蔚之曾青”“蜀都之铅华”“昆仑之黄”等,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色彩能造成视觉上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色彩可以代表不同的事物。
因此可见水墨和色彩是并重的,《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代表。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作品全图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墨,绚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千里江山的壮丽雄伟、灿烂辉煌的景象,被称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史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个概念
中国的山水画有别于西方风景画,西方风景凡作为成熟主题出现大约到十七世纪。
而中国山水画查证式成熟时期比西方还要早七百多年左右。
它并不再现自然景观,而是“以应用心为理”,卧游山川,赋予自然,以文化内涵与审美的关照。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人对山灵水神的崇拜,这种自然的观念是精神高于物资的。
而随着思维方式的哲学方式与家教发展更为山水增添了生命与精神,直接影响了
中国最早的一部山水重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的产生,山水“质而有趣灵”,圣人贤士寄情于山水之间。
“情怀观通”以达“无人合一”的境界。
魏晋竹林七贤为首的去学,清美的盛行,以神越形,儒家思想所代替,又因当时的政局动荡,战乱连年文人逸士收于金佛,归于山水林宗而清静自然。
同时,田园诗,山水文学也刺激山水画的产生,七大夫进入绘画的彻底的自觉阶段。
于是也出现了查论。
由顾性之的传神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观道”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及王微的“本呼融灵”“灵之所见,故所能不动”。
大力发展了写山水神论,而神无形,虚幻总借于一定物质,有形的东西,即所谓的“无”不能独,无自明,必通过“有”才能存在。
以上理论给后世山水画带来深远影响。
六朝近期至隋初,因山水初兴,传之不广,还以人物为主,山水画收法也需搜索,所以出现一些停滞的。
在隋立唐初,亭台宫殿的兴起,以展示度为首的画家出现让山水作为背景的《放春图》。
后到唐代始于是道子,成于李思训李盼通的“山水之变”,从山水精神特向意境。
并用于盛唐时期繁荣,社会大同,追求繁华夺目之彩,工量彩山水,富丽堂皇。
因此同时,另一支被后世喻为文人之组的王维。
开启“清中画,画中清”
的意境世界。
放亮大小字的重彩青绿山水,开启了水画的报简章。
进五代史时的《明皇平局图》的安史之乱艳丽到五代宋的学的呈色,让人在山水中重新在宇宙中重新审视自己。
由顾性之的传审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唐安史之乱,从繁华到破灭,从心中自己,人在变青山水不复,永恒的五代《笔法记》,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多,以“笔意的源,以描绘江南山水为长”创。
两宋时期元汤皇后《画望》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两个的山水发展了中国式的顶峰,继续明确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关系,人在自然中寻找的师法自然到北宋中峰鼎立,以及南宋流白的边角小景
两宋在出现自然的奥秘中深化了山水的精神境界,以寄情于山水之中。
北宋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李得北方山川的面貌和骨法,表现雄厚北国的永恒之势。
早看幽谷雄向高峰。
由顾
性之的传神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观道”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及王维的“本呼融灵”“灵众所见,故所不动”。
大力发展了写山水之神论,而
到南宋李刘夏,发展了新的沟图形式,作为跨北宋与南宋的画院,开启水墨苍劲一派,而后“马一角,夏边”为构图开创了新的形式。
简代标程的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在表现山水中将物理与技巧结合起来,从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境界提高于形式的技术层面。
无,三变,转型逸气,异族的统治至使人大夫借山水表现内心矛盾痛苦。
赵孟取法唐宋“唐之致取其,北宋英雄取其”
兼董巨王维,深厚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