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小学国防教育读本四年级第六课 百万雄师过大江

不同 时期 军装
国共内战
战前实力对比: 1、美国在军事和财政上对国民党的支持。 2、共产党的地盘没有国民党的大,国民党 控制着大城市、交通要道和现代工业。 3、国民党兵力430万,共产党兵力120万, 其中正规军61万 4、国民党武器精良,共产党的武器很落后。
中原突围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在完 成了发动内战的准备后,悍然 撕毁停战协议,以大举围攻中 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国 规模的内战,共产党被迫开始 全线撤退,史称“中原突围”, 长达三年的内战开始。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 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 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 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 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 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 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 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 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 役的第二个战役。
国共内战题材影视
《解放海南岛》:1950年
《潜伏》:1945年起,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解放》:国共内战到新中国成立 《红日》:1947年苏北山东解放区战役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 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 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 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 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 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 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川军桂军湘军哪个最强

川军桂军湘军哪个最强川军、桂军和湘军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军队,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川军指的是四川军队,桂军指的是广西军队,而湘军则是湖南军队。
这三支军队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许多辉煌的战绩,但到底哪支军队最强呢?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和实力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在清朝末年和辛亥革命时期,川军是从四川兴起的军队,拥有较强的地理优势和人才基础。
虽然在抗战期间取得了多次胜利,但川军最终因为人员裁决和其他因素,在长期中都未能实现真正的壮大。
桂军则是广西的军队,由广西地方势力组建而成。
桂军与川军类似,也是在革命时期崛起的力量,但与川军相比,桂军在实力上略显不足。
尽管桂军也有过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但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分裂等原因,最终并未实现长期的壮大。
湘军作为湖南的军队,是由湖南地方势力组建而成的,也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支正规军队。
与川军和桂军相比,湘军在实力上更加强大。
湘军凭借其广阔的湖南人才基础,配备优良的装备和领导人才,多次取得了重要的战役胜利。
特别是在1924年至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湘军表现出色,成为北伐军队中的中坚力量,对推翻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我们可以从战争胜利和军事实力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在中国近代史的多次战争中,川军、桂军和湘军都有过较为突出的表现。
然而,在全面比较它们的战争胜利和军事实力时,湘军可以说是最强的。
湘军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了北洋政府的军队和其他反动势力。
湘军的实力使得它成为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一方,并且在打破北洋政府的藩篱、巩固了国共合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从历史影响和军事战略来比较这三支军队。
川军、桂军和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力和军事战略地位。
川军因其地理优势和人才基础,曾在抗战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但最终未能实现长期的壮大。
桂军则受制于广西地理位置和实力劣势,在战争中表现不如湘军。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从中国⼯农⾰命军到中国⼯农红军1927年8⽉1⽇,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在江西南昌举⾏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地领导武装⽃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国民⾰命军第⼆⽅⾯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9⽇,⽑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和⾰命⼠兵举⾏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部队编成“中国⼯农⾰命军第⼀军第⼀师”。
这是我党第⼀次公开打出“⼯农⾰命军”的旗帜。
1928年4⽉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同⽑泽东同志领导的⼯农⾰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农⾰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25⽇,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农⾰命军⼀律改称“中国⼯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起,各⾰命根据地的⼯农⾰命军及其他⼯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1936年7⽉,红军⼜先后编成了红⼀、红四、红⼆⽅⾯军。
1933年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农红军到⼋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将红军主⼒部队改名为国民⾰命第⼋路军,简称“⼋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五、第⼀⼆0、第⼀⼆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
同年9⽉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路军改为国民⾰命军第⼗⼋集团军,属第⼆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中国军队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革命军革命军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参谋总长 程潜; 副参谋总长 白崇禧
直属部队 第一预备队 司令长官李宗仁; 第二预备队 司令长官刘湘; 第三预备队 司令长官龙云; 第四预备队 司令长官何成濬;陈绍宽将军 第十七集团军 司令长官马鸿逵;
第十八集团军 司令长官朱德(八路军副总指挥)
第四战区 (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何应钦 第四集团军 总司令蒋鼎文; 第十二集团军 总司令余汉谋
一 一 五 师
师 长:林 彪 副师长:聂荣臻 参谋长:周 昆 政训处主任:邓小平
下辖2 个旅4 个团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总指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参谋长:叶剑英 副参谋长:左 权 总政治部主 任:任弼时 副主任:邓小平
第一战区 (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 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后为程潜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刘峙; 第十四集团军 总司令卫立煌
第二战区 (辖区:晋、察、绥,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阎锡山 第六集团军 总司令杨爱源; 第七集团军 总司令傅作义; 预备军 总司令阎锡山(兼)
下辖5、8、16军
红二军团 总指挥为贺龙 政委为周逸群
红二方面军 贺龙任总指挥 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 1935年11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 改编为八路军120师。
骑兵第二军 军长何柱国 空军总司令 蒋中正(兼);前敌总指挥周至柔 海军总司令陈绍宽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中国⼯农红军中国⼯农红军是中国⼟地⾰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民解放军的前⾝。
1928年5⽉2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农⾰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逐渐改称中国⼯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先后组成了第⼀⽅⾯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军、第⼆⽅⾯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了中央⾰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湘鄂川黔等⾰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撤离中央⾰命根据地,进⾏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10⽉和1936年10⽉先后到达陕⽢⾰命根据地和⽢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战争全⾯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红军改编为国民⾰命军第⼋路军(简称⼋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路军国民⾰命军第⼋路军,简称为⼋路军,中国⼈民解放军的前⾝之⼀。
1937年8⽉22⽇,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红军,即中国⼯农红军⼀、⼆、四⽅⾯军改编⽽成“国民⾰命第⼋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1937年9⽉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路军改称国民⾰命军第⼗⼋集团军,⼋路军总部改称第⼗⼋集团军总司令部。
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9⽉14⽇,朱德、彭德怀发布⼋路军改为第⼗⼋集团军的通令。
但此后仍习惯称为“⼋路军”。
新四军中国抗⽇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民军队。
古代对士兵的别称

古代对士兵的别称
在古代历史上,对士兵有许多不同的别称。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兵:这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常用的士兵别称之一。
兵的本意是军队,后来逐渐演变为指士兵。
2. 勇:勇是指勇敢、有勇气的士兵。
这个别称通常用于形容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士兵。
3. 突骑:突骑是指骑兵中的突击部队。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突骑通常是最具攻击性和机动性的部队。
4. 步兵:步兵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士兵类型之一。
步兵通常负责地面作战和防守任务。
5. 海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海盗或海贼团体通常被称为海贼。
这个别称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在海上活动的士兵。
6. 弓手:弓手是指使用弓弩等远程武器的士兵。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弓手通常是最强大的远程攻击部队之一。
7. 盾手:盾手是指使用盾牌等防御武器的士兵。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盾手通常负责保护其他士兵和防御城墙等建筑物。
这些别称通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
古代皇帝身边的军队称呼

古代皇帝身边的军队称呼古代皇帝身边的军队有着丰富多样的称呼,起源于各个朝代的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称呼。
1.御林军:御林军是中国古代宫廷的贵族近卫军队,最早出现在秦朝。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帝和宫廷安全,同时也会参与一些重要仪式和活动。
御林军的兵员来自于勇武的武士阶层以及将门世家。
他们通常穿着华丽的盔甲,手持弓箭和长剑。
2.内卫:内卫是宫廷内部的警卫部队,主要负责维护皇帝和后宫的安全。
他们负责守卫宫殿的门户、监视后宫妃嫔的动态,并在必要时执行皇帝的命令。
内卫的兵员主要来自于贵族家族,拥有较高的修养和武功。
3.步兵团:步兵团是皇帝身边的常备军队,他们负责打击和防御外敌的入侵。
步兵团的兵员主要由平民组成,通过选拔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在战争期间,步兵团能迅速组织战斗并协助皇帝制定战略。
4.骑兵团:骑兵团是皇帝重要的战斗力量,他们骑着马匹快速机动,可以迅速打击敌人。
骑兵团士兵通常具备较高的马术和武艺,能在战斗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骑兵团在平时也常被用来进行巡逻和侦查任务。
5.御前侍卫:御前侍卫是专门负责保护皇帝的人,他们紧密跟随在皇帝身边,始终警惕着可能出现的威胁。
御前侍卫由经验丰富的武功高手组成,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忠诚度、隐蔽性和反应速度。
以上仅是几个常见的古代皇帝身边军队的称呼,实际上不同朝代和不同的皇帝在建立自己的军队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称呼和组织方式。
这些军队秉持着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并通过不断训练和提升自己的战斗力,确保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安全。
古代军队的发展与变迁是历史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的变化。
通过了解这些古代军队的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皇帝及其身边的军事力量对于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

中国军队近代化历程(一)中国军队近代化,就其总体发展阶段而论,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895年清廷小站练兵到1924年国共合作、黄埔建军;后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从严格意义上讲,小站练兵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王朝建立后,封建统治阶级依靠八旗兵和继起的绿营,统治了中国近三个世纪。
然而,作为封建没落政权的工具,八旗、绿营随着封建制度的沉沦衰败而日趋解体。
19世纪以后,八旗兵已成为名存实亡的"寄生集团",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绿营兵自乾嘉开始,也迅速走向衰朽。
在鸦片战争中,充分暴露了清军的腐败无能,有事则临阵溃逃,无事则虚糜粮饷。
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50余万军队,"遇敌辄糜",溃不成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60年代初叶开始,在洋务派"求强"、"求富"呼声推动下,清政府曾对军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聘用外国军事教官,购买洋枪洋炮,推行西洋操典等等。
但由于清军积重难返,收效甚微,尤其其建制仍保持绿营的组织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革。
这种表面的局部"西化",虽然为尔后的军队近代化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很快地在实践中碰了壁。
1894至1895年中日甲午一役,参战的中国陆军不堪一击,号称"北洋精华"的海军也全军覆灭。
堂堂天朝大国,居然败于东瀛弹丸小国。
失败的苦果,撞击着人们的心窗。
那种昏聩愚蠢的"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虚妄自尊,以及纲常名教等封建陈腐教条所筑起的樊篱,再次遭到重创。
朝野上下,"修明武备"的呼声日亮。
许多中外臣工,纷纷提出"筹饷练兵为急务"。
清朝最高统治者也从这次战争中看到了日人"专用西法制胜"之道,决定"仿照西法添设新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
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
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
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
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中国
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
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
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
挥。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
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
“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
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
但此后仍习惯称
为“八路军”。
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
的人民军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
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辖4个支队,共1.03万余人。
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和导弹部队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