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夏天不出汗的危害

合集下载

女人六个部位出汗最危险

女人六个部位出汗最危险

女人六个部位出汗最危险作者:艾莓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3年第06期人的排毒方式有两种:一是小便,二是出汗。

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

一年四季中只有夏季是能够自然出汗的,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如果总憋着不出汗,时间长了,皮肤就不会呼吸了,最后就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并且把这种皮肤的排毒功能都转到肾和肝上。

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出汗都是好的。

中医有“动汗”和“静汗”之分。

由于天气环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属于静汗,相当于被动出汗。

不少异常的静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盗汗等。

有些人不热、不运动时前胸后背会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

夜晚一睡着就出汗,叫盗汗,是阴虚的表现。

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现在盘点一下女人哪些部位出汗最危险。

1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诊断: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

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

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诊断: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

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议: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所致。

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诊断: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

如果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检查。

平时调节内分泌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经常熬夜,以免破坏正常的生理规律,造成荷尔蒙分泌失衡,甚至不足,进而引发其他疾病;还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免不良情绪影响到内分泌系统;预防感染;不要购买塑料制的生活用品,尽量避免环境激素的危害。

天气越来越热,养生牢记“5不”“3要”,身体才能更舒服

天气越来越热,养生牢记“5不”“3要”,身体才能更舒服

天气越来越热,养生牢记“5不”“3要”,身体才能更舒服时值盛夏,三伏将至,高温与潮湿相互夹杂,暑湿之气氤氲熏蒸,人们常会有乏力倦怠、昏昏沉沉、不欲饮食、喜食冷饮、口干咽痛等不适之感。

此时,养生应该注意哪些要点,才能让身体更舒适呢?盛夏养生,记住“5不”对烦懑躁怒说“不”有些人平素就性情急躁易怒或是烦闷抑郁,随着高温持续,更易出现郁而化火、扰乱心神等问题,甚至诱发各类疾病。

建议:要学会疏解排遣不良情绪,培养怡情养性的兴趣爱好。

对寒辣肥腻说“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过食寒凉、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容易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胃欠通降,则气血乏源,心脉心神失养,就会发为心病。

建议:盛夏时节要注意清淡饮食,新鲜蔬果可多吃,鱼肉蛋奶宜适量。

对熬夜过劳说“不”有些人喜欢熬夜,到了白天却打不起精神,还有些人由于工作原因经常过度劳累或者过力运动,长此以往对身体伤害都很大。

建议:夏季昼长夜短,可以适当晚睡,但一定要保证睡眠时间充足,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正气得生。

对久坐久卧说“不”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

适量运动则有助于气血生成及运行,但要记得不可过劳。

建议:盛夏时节宜进行一些较为温和的体育运动。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拳、练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对涉宿湿冷说“不”盛夏时节,人体阳气外盛而内虚,起居饮食稍有不慎则易受寒而伤阳。

故不可贪食寒凉,不可涉宿湿冷之所,不可空调温度过低,否则阳气内伤,易发为阴暑。

建议:阴暑多表现为汗出较少甚至不出汗、头身酸重如裹、乏力、腹痛腹泻、上吐下泻等症。

若有上述表现,请及时就医治疗。

夏季应该做的三件事健脾祛湿常泡脚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因为湿易困脾。

若脾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等不适症状。

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

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

三伏天注意事项及养生

三伏天注意事项及养生

三伏天注意事项及养生伏天注意事项篇一不吃冰饮、雪糕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白开水。

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

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人,要特别注意这点。

虽然夏天不适合吃生冷的,但是冷粥还是可以吃的。

冷粥就是经过冷餐之后,恢复到室温,稍微带点凉意的粥。

在夏天,我们洗澡都特别勤。

有的人头发还是湿的,就坐在空调房间,甚至不吹干头发就睡觉了,导致湿邪入体,所以夏天一定要把头发吹干再睡觉。

西洋参是夏天最好的补气药之一,是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

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很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很有利。

天热的时候,凉拌丝瓜非常适合。

选颜色深、有光泽的嫩丝瓜,去皮,切条。

做凉拌丝瓜不用酱油、醋和味精,只用少许盐和香油,这样才能突出丝瓜的原味。

入口凉丝丝的,嫩脆多汁、满口清香。

三伏天注意事项不要对着空调吹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

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伏天开空调,26℃最合适。

空调致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室内外温差过大。

专家建议,26℃左右的室内温度是比较合适的。

三伏这几天应该要补一个午觉,30~60分钟都可以。

过了1个小时的午觉,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了。

6夏练三伏,就是告诉我们,夏天不可以完全不动,应该要稍微活动一下。

三伏天养生篇二三伏天是从公历207月13日开始,农历年五月廿八开始。

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天),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

这30天时间,请不要食冰镇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促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

冬天之所以怕冷、手脚凉都是三伏天不注意导致,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随的寒气逼出来。

中医四气名词解释

中医四气名词解释

中医四气名词解释一、中医的四气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四气。

四气是指寒、热、暑、湿这四种外在天气现象对人体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四气是中医理论对天气与人体相互关系的一种描述,也是中医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

二、寒气寒气是指寒冷天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过度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或长时间与寒冷物体接触,都会导致人体寒邪的入侵,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中医认为,寒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寒邪侵袭:寒气容易侵袭人体,引发感冒、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

2.血液循环减缓:寒气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易引发血管病变。

3.关节疼痛:寒气容易导致关节疼痛,加重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的症状。

三、热气热气是指炎热天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容易受到热邪的侵袭,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中医认为,热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热邪伤阴:热气容易耗损人体阴液,引发口渴、便秘等症状。

2.湿热病变:热气和湿气相结合,容易导致湿热病变,如湿疹、痤疮等皮肤病。

3.血液循环紊乱:热气会使人体血管扩张,导致血液循环紊乱,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四、暑气暑气是指夏季高温天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在酷暑环境中,人体易受到暑邪的侵袭,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中医认为,暑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湿热病变:暑气和湿气相结合,容易引发湿热病变,如湿热泻痢、湿热黄疸等。

2.脱水与中暑:暑气会加速人体水分的流失,可能导致脱水和中暑等症状。

3.心血管负担增加:在高温环境下,人体血管扩张,心脏负担加重,易引发心脏病等疾病。

五、湿气湿气是指湿润天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在潮湿的环境中,人体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引发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中医认为,湿气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湿邪阻滞:湿气容易阻滞人体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疼痛和病变。

2.皮肤病变:湿气容易滋生湿热,引发湿疹、瘙痒等皮肤病。

3.消化不良:湿气容易滞留在人体脾胃,引发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小结()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小结()

三伏天中医养生知识小结()1500字三伏天是指夏季大暑后的连续三个十天,也是夏季养生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温度较高,人们容易感到疲倦、无精打采,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为了保护我们的健康,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知识小结:1. 饮食调节:在三伏天中,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摄入量,可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

此外,要适量补充水分,多喝水和清凉饮料,避免脱水。

2. 保持适度运动:适量进行户外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但是在高温天气下,要避免中午和下午的强烈运动,选择早晚温度较低的时间进行锻炼,并注意防晒和保护皮肤。

3. 调节作息:夏季阳光明媚,有利于人们早起晚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4. 注意防暑降温:三伏天中,要注意防暑降温。

室内要保持通风,可以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降低室温。

户外要遮阳避暑,佩戴帽子、太阳镜和遮阳伞,使用防晒霜。

5. 心理调节:在高温环境下,人们容易情绪波动,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情况。

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舒缓压力。

6. 中药调理:三伏天中可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可用菊花、薄荷、绿豆等制成清凉茶饮,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但是要遵循个体差异和中医体质原则,咨询医生的建议后再使用。

总之,在三伏天中,要注意保持清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防暑降温,调节心理状态,适当使用中药进行调理,从而保护我们的健康。

同时也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健康状况来进行调整和选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放松,能够健康度过夏季。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5篇)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5篇)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5篇)夏季中医养生小常识篇一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

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

这是它的病理特点。

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

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

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

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

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

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不爽缘于夏令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

中医四季养生夏季养生

中医四季养生夏季养生

中医四季养生夏季养生夏季养生是中医四季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夏季属于五行中的火,五味中的苦,五色中的赤,五化中的长,五气中的暑,五方中的南,五季中的夏,五脏中的心,六腑中的小肠,五官中的舌,形体中的脉,情志中的喜。

《内经》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段话表明夏季是万物繁盛的季节,人们应该顺应夏季气候的变化,保护身体机能,使身体得到充分的长养,以便应对秋天的收敛之力和冬天的寒冷。

在夏季,养阳是非常重要的。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因此是养阳的好时机。

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更应该利用夏季来养阳以平衡脏腑阴阳。

XXX的含义有二:一是培养人体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

因为阳是一种向外发散的状态,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夏季养阳就是培养人体一种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

人们应该适当晚睡早起,参加户外活动,通过户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气得以宣发。

同时,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外盛,容易导致阳气外泄,即盛于外而虚于内。

恣食生冷会损伤脾胃,引起胃痛、腹泻等症状,伤及脾肾阳虚。

同时,夏季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较多,毛孔开泄,贪凉容易损伤人体阳气。

长夏的湿热也容易伤及脾阳,因此要注意养护阳气,不可贪凉。

湿气是长夏的主气,容易引发湿病。

夏季喝姜茶有助于养脾阳除湿。

2)夏天利用昼长夜短的优势,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夏季主长,是生长茂盛的季节,应该利用这个自然趋势。

特别是在长夏季节,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能力最强,是养“长”的好时机。

老年人在这个时候补钙可以为冬天养骨、健骨奠定基础。

3)夏季养生重在养心,舒缓心神。

要注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可以通过听音乐、做瑜伽、打太极等方式舒缓心情。

“夏天不吃中药”是误导

“夏天不吃中药”是误导

“夏天不吃中药”是误导
作者:田昕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4年第8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田昕
有些人认为,夏季汗多,出汗会影响服用中药的疗效。

其实,中药汁进入人体后,已被吸收,出汗并不会影响药效。

夏天暑湿较重,闷热感明显,按照中医的理论,这叫“湿热”。

湿
热之人伴随着汗多,油脂分泌也相对旺盛,尤其是活动之后,阳气运行加速,阳热迫津外出而
汗出加剧,伴有大便黏滞不爽,经常有便不干净的特点,口中舌苔厚腻,食欲减退,白天犯困、晚上难睡,头昏脑涨,打不起精神,严重的还有胸闷、呕吐、喘气困难的感觉,这类人就特别
需要用中药调理。

轻信“夏天不吃中药”的人,部分是对中药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中药多是补药,夏天吃
了会上火。

其实,中药的性质分为寒、热、温、凉、平几种,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是补益的。

(摘自《老年日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天不出汗的危害
中医自古就有“出汗养生治病”之说,主张:出汗可以通经活络,疏通血脉。

但现代人夏季出的汗是越来越少了,不少商场和办公楼里早早就开了空调,家里、车上也都有空调,整天清清爽爽的,一滴汗都不用出。

人们享受到空调的清凉,但却失去了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机会,那么危害到底有多大呢?下面向大家详细介绍。

吃睡不香和不出汗有关
谈及不出汗的危害,用个形象的比喻:“现代人活得就像反季节蔬菜一样,冬暖夏凉。

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菜味不好,可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又怎能塑造一个健康的身体呢?
总不出汗的人,因为皮肤代谢缓慢,一些废弃物难以排出,肤色看起来都不健康。

同时,不出汗、气血运行慢了,会影响消化,导致人吃不香;而神经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人晚上睡不香。

“动汗”最为可贵
中医认为:动汗可贵,因为此为深层出汗。

因外界高温而造成的皮肤大量出汗(如蒸桑拿或夏天高温)则为浅表出汗。

不一定运动到大汗淋漓,运动到微微出汗、微微气喘、尚能轻松交谈的程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很合适了。

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也可以在早上10点前和下午5点后在户外活动一下,让身体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温度,微微出汗,对健康其实是有益的。

夏天不爱出汗怎么办
对于夏季不出汗者,除了要合理使用空调外,不妨做一些适当的运动。

如晚上散步,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在家里做健美操,每套2~3分钟,10分钟内完成两套,坚持1~3个月。

除此以外,跳交谊舞、练瑜伽、扭秧歌等都是不错的备选方案。

同时,一定要保证水分的充足摄入,尽量多喝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