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

合集下载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作品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政治阴谋和战争风云。

在整个小说中,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被广泛应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和有趣。

首先,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在《三国演义》中体现为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社会的真实。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命运轨迹。

例如,刘备被描绘为仁义之君,曹操则是权谋之计的代表,而关羽和张飞则是刘备的忠心战友。

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并不完全依据历史记载,而是在作者的艺术创作中加以虚构。

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罗贯中成功地体现了每个人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

其次,写实与虚构的结合也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写作技法之一。

小说中描绘了大量真实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这些历史事件被真实地还原在小说中,并通过作者的叙述形成了一种磅礴的史诗氛围。

然而,小说中也穿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庞统驱使曹操等。

这些情节的虚构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艺术的张力。

同时,这种虚实相间的叙事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选择。

此外,小说中运用了对比与对照的艺术手法,进一步凸显了虚实相间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有英雄、有政治家、有谋士、有奸邪之辈,每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都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曹操与刘备、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对比,无论是身世、家族背景还是为人处世之道都截然不同,这种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通过这些对比,作者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小说中还采用了众多的象征和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虚实相间的艺术表现。

例如,红脸武将关羽的刀剑、青脸武将张飞的矛戟,成为了他们形象的象征,代表了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近几年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近几年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近几年研究方向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们在研究方向上积极探索,努力推动古代文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旨在系统地总结近几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们的研究方向与成果,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做出贡献。

1.2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不仅是我们了解、认知中华民族历史、思想与艺术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各种新兴媒体以及全球化影响力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新挑战。

因此,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助于深入解剖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精髓。

1.3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们在研究方向上的探索与取得的成果。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整体研究趋势、具体热点问题以及现有研究不足之处。

同时,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两个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并特别关注当代学者们对这些作品的新视角和解读。

通过本文的撰写,在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近年来的发展路径和成果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为今后乃至长远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并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2. 主要研究方向概述:2.1 古代文学整体研究趋势: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传统文学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文本批评、修辞分析和历史背景考证等;另一方面,现代研究视角的出现,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意识形态批评等,为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也为古代文学的存储、整理与分析提供了便利。

2.2 具体热点问题分析:在古代文学领域中,有几个具体的热点问题备受关注。

首先是对经典著作的再评价和再解读。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而闻名。

虚实相间是指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真实事件相交融,通过虚构的手法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

这种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在《三国演义》中,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事件的虚构。

作者罗贯中在写作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改编和虚构,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情节,但这个情节的虚构使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是历史人物形象的虚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有夸张和虚构之处,例如,刘备被描绘成了仁义宽厚的君子,曹操被描绘成了聪明机智但阴险狡诈的人物。

这种虚构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

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在《三国演义》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删减和改编,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虚构和夸张,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技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外貌和环境,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极具艺术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还通过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想象力。

同时,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也使得小说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娱乐,还能够获得思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以其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它展现了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交融,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具表现力。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小说评点“春秋笔法”理论与中国叙事学

法、 、 笔法 叙法等 “ 叙事文法” 而凸显特色 。尤其是 虚实相生 、 春秋笔法等叙事修辞笔法 , 更是历代史
论家 、 家 、 文论 小说评 论 家的理 论热 点 。 文 即尝 试 本
通 过清 理 小说 评 点 中的 “ 秋 笔 法 ” 论 , 现 中 春 理 再 国叙 事学 的特 色与风 貌 。 论“ 春秋 字法 ” ,
文学 特殊 的字法 游戏 , 代小 说 评 点家 也 以猜 谜 式 古
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 , 或者说 , 其本身就是独
具 特色 的中 国叙 事学 理论话 语 。长期 以来 , 们 当 我
然地 以为叙 事学产 于西 方 , 唯西方 独有 , 不知 , 殊 早
在 我 国清 代 , 刘熙 载就 提 出 了 “ 事 学 ”的概 念 。 叙 《 概・ 艺 文概 》 : 叙 事 之学 , 贯六 经 九流 之 旨 ; 云 “ 须 叙 事之笔 , 须备 五行 四时之气 。 ‘ 维其 有之 , 以似 是
事 研究 ,这 又导 致 了中西 叙 事理 论 话语 的 巨大差 异 。 方叙事 学 围绕 “ 事 ” 西 故 这一 中心 , 探讨 它 的叙
则 ”13) [ 4, 1 6这个 论 断也 许更 适 合脱 胎 于史 传 的 中 国 0 小说 。古 代小 说 评点 家 亦 异 常热衷 讨 论 小说 中 的
收 稿 日期 :0 0 16 2 1— -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 目“ 明清小说评点与 中国叙事学”2 0 一 H一 0 ) (0 9 G 12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方志红 (9 3 )女 , 17 一 , 河南 固始人 , 阳师范学院文学 院讲师 , 信 博士 , 主要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 叙事学 。

佛教义理与《洛阳伽蓝记》的小说技法探微

佛教义理与《洛阳伽蓝记》的小说技法探微
志怪、志史、志俗 四类 ,兼融史传笔记 、稗官野史 与神怪杂录 ,结构 曲折 、主题繁复,能够运用 生动 的口
语、 警句 、 谚语刻画人物性格 , 这些都是使 “ 杨街之 小说成为介乎六朝残丛小语与唐传奇之间的过渡形态 。 ” 口99既然成为小说,就必然有 自己的特色 ,《 148 (-) 洛阳伽蓝记》中的小说 ,既是对六朝 小说 的继承 ,更是对六 朝小说 的发展 ,它既保留了史传 文学 实录的特 色,而且进 一步运用 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笔法 ,使其 小说 特质更为显著 ,而其优秀的小说,更是在人物 形象的塑造、情节 的曲折繁 复、结构 的完整上迈 出了重要的
构的作品中,恰恰也体现 了作家 的实录精神 。对于 《 阳伽蓝记 》而言 ,也很 明显地体现 出了这个特 征。 洛
正是这虚实相生的作 品,给我们传达 出了一 定的佛教义 理。 ( )史 传笔法 一
关于南北朝的小说 ,不少学者 都有精辟 的见解 。刘 叶秋先 生指出了六朝 小说甚至是志怪小说讲究实录
小说发展到魏晋南北朝 ,已颇具小说特 质 。从汉魏 晋南北朝 小说 向唐宋小说 的过渡 中, 《 阳伽蓝记》 洛
“ 既总结了本时代 小说 的一切写作特 点,又为下一 时代 的小说创作提供 了范例;既是魏晋南北朝 小说 的总 结 ,又是唐宋传奇 的开 山。,0 5 国学者成润淑认 为,《 ,】 ) f6韩 ( 洛阳伽蓝记》的题材 已由志人 、志怪演变 为志人 、
集为 夫,虽云改嫁 ,仍居英宅。英闻梁氏嫁 ,
间,朝廷为旰食 ,诏延伯 总步骑五万讨之 。延
伯 出师於 洛阳城 西张方桥 ,即汉之 夕阳亭也 。
白 日来归,乘马将 数人至於庭前 ,呼 日:“ 阿
梁!卿忘我也 ?”子集惊怖 ,张 弓射之 ,应 弦

论堪舆理论对古代小说技法论之影响

论堪舆理论对古代小说技法论之影响

如“ 穴”“ 点 、结穴 ” 云 即是 谓此 。而在 此 之前 , 云 堪舆 家们 不得 不对 山水地 势走 向等作综 合考 察 , 一过 程 此
基本 上可 看成 是审 视与 发现 “ 龙脉 ” 向的过 程 , 对于 堪舆 活动 的重要 性 不言而 喻 。 走 它
那么, 到底 何谓 “ 脉 ” 龙 ?对此 ,青 囊 海 角经 ・ 陀衲 子 论 》 : 以龙 言 之 , 即 山也 。 l 清代 叶九 《 头 云 “ 龙 ”】 升《 山法 全书 》 :龙者何 ? 山之脉 也 。 …… 土乃 龙 之 内 , 乃 龙 之 骨 , 乃 龙 之 毛 。 明 代 徐善 继 《 理 说 “ 石 草 ” 地
貌, 以求 达到 理想 的建 筑效果 。堪 舆对古 人 的 日常生 活 与精 神信 念 产生 了较 为重 要 的影 响 。不 仅普 通 民 众对 此极 为关 注 , 而且 不少 文人对 其亦 热衷 不 已 , 至可 说对 堪 舆 理论 极 为熟 知 。在 此情 况 下 , 甚 文人 所 涉 及 的诸 种艺 术文 化领域 , 是或 多或少 地 留下 了堪 舆 印迹 。其 中 , 为 雅俗 兼 涉 的古 代小 说 评 点 , 堪 舆 总 作 受 思 想 的影响 则较 为深厚 。本文拟 侧重 探讨 古代小 说 技法论 的堪舆 渊源 。
人 子须 知》 卷 首 ” “ 里说得 更为 确 切形 象 : 日 ‘ 脉 ’ “ 龙 者何 也 ? 人身 脉 络 , 血所 由运 行 , 气 而一 身 之 禀赋 系 焉 。凡 人之 脉 , 者贵 , 清 浊者 贱 , 者安 … …龙脉 亦然 。 可 见 , 龙 脉 ” 对 山川 走 势 的一 种 较 为形 象 的称 吉 ” “ 是
堪舆 , 名为 风水 、 法 、 乌 、 又 形 青 青囊 、 山水 、 理之术 , 我 国古代 社会 ( 地 是 尤其 是 宋元 以来 ) 为盛 行 的 较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虚实笔法及其理论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虚实笔法及其理论

间”等内容的虚实笔法理论。
53 回故事的主角。金圣叹将《水浒传》视为传记之书,“《水浒传》一个
一“以实传虚”
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第 51—53 回显然就是为公孙胜立传,
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 故写高廉、李逵、罗真人,虽详细备至,却都是虚写,目的是要引出公
上堆下笑来”。潘金莲毒杀武大,“跳上床来,骑在武大身上,把手紧紧 [5]虚写,对实写内容加以映衬,使实写内容若隐若现,故事情节妙趣无
地按住被角”,如此的行动,刻画得潘金莲狠毒无比。潘金莲激打孙雪 穷,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不仅如此,实事虚写还是一种使叙事
娥,小说叙述了她如何生事、如何调唆、如何激将西门庆,将她的“恃 不琐碎、不死板的“避难”技巧。脂砚斋就指出,《红楼梦》中对大观园
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以丰富的 上的前略后详、前实后虚格局。小说在对李逵的叙写上着以浓墨重
实践给我们以明证,古代小说评点家亦深为关注小说叙事虚实笔法, 彩,其实也是一种避实取虚的衬染法,其本意并不在李逵,而是以李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以实传虚”、 “避实取虚”、“虚实相 逵衬罗真人,以罗真人衬公孙胜,因此,公孙胜才是《水浒传》第 51—
虚实相间的叙事笔法还能避免雷同、板滞,使叙事前后不相犯。 脂砚斋以为,《红楼梦》中对宝、黛相见和宝、钗相见的叙述,一实写, 一虚写,一详写,一略写,就没有丝毫的雷同。《红楼梦》第 3 回林黛玉 进贾府,处处详写、实写。整个一回的篇幅叙述了林黛玉十余件事迹: 乘轿入荣国府—— —见贾母—— —拜见大舅母、二舅母、珠大嫂子—— —厮 认迎、探、惜三姊妹— ——笑言“不足之症”— ——见凤姐—— —拜见大舅舅 (不见)— ——拜见二舅舅(亦不见)—— —听王夫人谈宝玉—— —在贾母处 吃饭— ——初见宝玉—— —再见宝玉—— —宝玉摔玉—— —在贾母房中碧纱 厨内安歇等,在这样的详叙中,黛玉的灵心巧性、心思过人、自然风流 体态、极奇极痴等,无不跃然纸上。而第 4 回写宝钗入贾府,则只在贾 雨村乱判葫芦案中顺带叙出:“王氏……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 名宝钗,生得肌肤莹润,举止娴雅”, “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 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倒也十分乐业。”写宝钗的美,宝钗与黛玉等 姊妹见面,都是作者抽象化的表述或概略,是略写、虚写,与前回写黛 玉直接、正面的描写迥然不同,故脂砚斋称赞道:“写宝钗只如此,更 妙!”“金玉相见,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11]第 5 回又接写黛 玉,而“今写黛玉神妙之至,何也?因写黛玉实是写宝钗,非真有意去 写黛玉,几乎被作者瞒过。”[12]黛玉实写,宝钗虚写,一实一虚、一详一 略,相间成趣。写黛玉又实是写宝钗,反之写宝钗也是写黛玉,实生

古代文学中的叙事技法

古代文学中的叙事技法

古代文学中的叙事技法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

在古代文学中,叙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叙事技法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所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古代文学中的几种叙事技法。

一、诗歌叙事古代文学中的诗歌通常被用来表达和描绘自然景象、生活中的点滴以及人物的情感。

古代文人们往往通过诗歌来叙述故事,这种方式被称为诗歌叙事。

诗歌具有简练、深刻、富有韵律感等特点,使得叙事更加易于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比如《离骚》就是一篇著名的诗歌叙事,它描写了作者屈原流放时的心路历程。

整篇作品由十三篇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故事更有节奏感,也更加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二、对话叙事古代文学中的对话叙事方法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叙事方式,但也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叙事形式。

对话叙事不仅具有双方对话的生动性,还可以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来展示其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等。

《红楼梦》中的对话叙事是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在小说的叙事中,作者常常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出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增加了小说的语言魅力和生动性,使得读者更容易被小说情节所吸引。

三、描述叙事描述叙事是文学中一种广泛使用的叙事方式,它是通过对人物、景象、氛围、场面等进行细腻的描写,来展示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比如在《西游记》中,作者用极其生动的方式来描写孙悟空、猪八戒等众多神仙背景,使得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这些角色,并对故事产生共鸣。

四、借叙句式借叙句式是指在叙述一个情节时,通过委婉表达的方式表明背后的含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古诗词中,也是古代文学这种精妙技巧的一种代表。

比如在白居易的《浪淘沙·北岛》中,身经百战的北岛勇气可嘉,但是他却在菊花岛上含泪离去。

这种叙述方式并不直白,但通过读者对文字的推敲与解读,读者可以理解到北岛身处险境,必须离开以保持安全,将死里逃生的不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
【摘要】:古代小说技法论着重是指古代小说批评者对小说艺术技法所作的相关评述,就形态而言,它主要存在于小说评点以及小说序跋等批评形式之中。

对古代小说技法论作专题研究,在探究古代小说叙事特征、总结古代小说艺术原理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体部分由上编、下编两部分构成。

上编侧重探讨了小说技法论的渊源、流变及其价值等内容。

小说技法论有着较为复杂的渊源背景,它对其它门类的文学与艺术批评理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借鉴与转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书画理论、堪舆理论、兵学理论以及文章学在小说技法论中的影响形态及其生成原因,前三者成为小说技法论之“远源”,而文章学则是“近源”。

它们的出现,使得小说技法的描述更为妥帖生动,更为细密精准。

藉此分析,可以发现小说技法论与传统的文学艺术理论有着紧密关联,在实际意涵上既有承袭更有合乎小说文体特征的新变。

小说技法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而言,它自从晚明兴起之后直至清末,大体上形成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中明末清初的小说技法论最为繁盛,此前或此后的技法论或为之蕴育、或对此延承而已,在道光年间之后小说技法论逐步走向了形式上的消亡。

本文对各个阶段小说技法论的总体特征作有概貌审视,也对各阶段技法论实绩较为独到的评点家作有专题探讨。

藉此分析,可以发现金圣叹等评点家对小说技法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少评点家已意识到特定的小说技法与特定的小说类型有着一定关联;另外也可以看出文章学思想贯穿小说技法论发
展之始终,不过愈至后期其弊端愈为明显,从而成为小说技法论受人诟病的原因之一;而使得小说技法论最终消亡的更重要因素还在于技法论在批评面貌上陈陈相因以及“新小说”的兴起。

小说技法论的总体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阐释价值,即是说小说技法论对于古代文学批评有着一定的建构意义、小说技法论对于古代小说美学品格之发现有着一定的功能性意义;其二,传播价值,即是说小说技法论不仅有助于促进小说文本的传播,客观上也有益于促进传统文章技艺思想的传播。

总体来说,小说技法论是古代小说批评中一个有意义的“存在”。

论文下编主要对“草蛇灰线”、“横云断山”等十一个小说技法术语进行了逐一考释。

这些技法术语在小说批评中有着较为丰富的意蕴,也反映了古代小说在特定艺术环节上的叙事特征;同时限于结构安排,在上编部分不便深入论述,因而有必要加以专题考释。

藉此有助于纠正已有的偏失,而古代小说的总体叙事面貌亦可窥见一斑。

【关键词】:古代小说技法论渊源流变批评价值叙事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7.41
【目录】:内容摘要6-7ABSTRACT7-11绪论11-25一、研究对象之界
定11-13二、研究现状之梳理13-19三、研究现状之反思19-21四、研究思路之重建21-23五、研究框架之布设23-25上编小说技法论之总体研究25-152第一章小说技法论之渊源25-87第一节小说技法论与书画理论25-44一、书画理论在小说技法论中的影响形态26-40二、小说技法论援引书画理论之必备因素40-44第二节小说技法论与堪舆理论44-57一、“龙脉”说对小说技法论之影响44-48二、堪舆术语对小说技法论之影响48-55三、堪舆理论进入小说技法论之成因55-57第三节小说技法论与兵法理论57-68一、小说技法观念与兵法观念57-59二、小说技法思想与兵法思想59-67三、小结67-68第四节小说技法论与文章学68-86一、文章学影响小说技法论的主要表现69-82二、文章学影响小说技法论的综合审视82-86结语86-87第二章小说技法论之流变87-131第一节蕴育期的小说技法论(1641年之前)87-92一、小说评点兴起之前的小说技法意识88-89二、小说评点兴起之后的小说技法论89-92第二节繁盛期的小说技法论(1641年-1695年)92-109一、繁盛期的概貌特征92-95二、小说技法论名家专论95-109第三节延承期的小说技法论(1696年-1820年)109-123一、评点者技法批评的自觉意识较为突出110-115二、技法论面貌以文章学与画论居主导115-118三、《红楼梦》脂砚斋评本中的技法论118-123第四节转型期的小说技法论(1821年-1911年)123-131一、叙事技法的探讨与章回小说文体特征的总结相关联123-125二、对部分小说技法在已有基础上作总结性探讨125-128三、技法批评文人化的弊端日益凸显128-130四、小说技法论走向形式上的消亡130-131第三章小说
技法论之价值131-152第一节小说技法论之阐释价值131-140一、小说技法论对古代文学批评的建构意义132-136二、小说技法论与古代小说美学品格的发现136-140第二节小说技法论之传播价值140-152一、促进小说文本的流通141-147二、促进文章技艺的流布147-152下编小说技法论之专题研究152-235小引152-153释“草蛇灰线”153-162释“斗笋”162-171释“横云断山”与“山断云连”171-179释“生熟停匀”179-185释“羯鼓解秽”185-192释“水穷云起”192-197释“狮子滚球”197-206释“大落墨法206-213释“白描”213-223释”背面铺粉”223-229释“加一倍法”229-235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235-239附录一:古代小说技法论相关研究论文索引239-245附录二:古代小说技法论资料选辑245-463后记46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