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合集下载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主题;(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分析;(3)诗歌的审美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2)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3)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长卿及其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和指导,点拨诗歌的鉴赏方法。

4. 诗歌拓展:(1)对比学习其他关于雪的诗歌,如《卖油翁》、《江雪》等;(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3)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 写一篇关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关于雪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周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拓展学习其他关于雪的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简介。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解读。

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或播放雪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简要介绍诗人和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解读,进行课堂讲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5 创意表达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活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诗歌解析和创意表达等。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动机等。

1.2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文学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友情、离愁、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2.2 诗歌结构:解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2.3 诗句意蕴:深入剖析诗句的意义和内涵,注意把握意象、修辞手法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意象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雪、宿、芙蓉山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

3.2 修辞手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3 语言风格:探讨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豪放、婉约等。

第四章:诗歌思想感情解读4.1 情感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如友情、离愁、思乡等。

4.2 价值观探讨:分析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如忠诚、友情、爱国等。

第五章:教学设计及策略5.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2 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等。

5.3 教学步骤: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诗歌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等。

6.2 教学难点:识别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如诗歌背景知识、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第七章:教学准备7.1 教学资源:列出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等。

7.2 教学环境:准备适当的教学环境,如教室布置、投影仪等设备。

第八章:教学过程8.1 导入新课: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2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意象、修辞等要素。

8.3 互动环节:安排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等,促进学生参与。

关于语文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教案设计

关于语文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

(2)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作者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的分析。

3.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转化。

(2)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

(2)了解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

(2)了解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2. 新课内容展示:(1)逐句解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解释关键词和意境。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巩固1. 背诵练习:(1)学生集体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写作练习:(1)学生模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诗。

(2)教师批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继续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 学生深入研究刘长卿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互动。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背诵并理解诗句。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

关于语文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教案设计

关于语文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教案设计

关于语文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句的意义。

(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句的意义。

3. 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古诗主题思想的深刻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文本、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长卿及其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查找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解读诗句意义。

4. 赏析诗句(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节奏和情感。

5. 主题思想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对诗人情感态度的理解和体会。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写一篇关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短文。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提问:“逢雪”和“宿芙蓉山主人”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合作探讨。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花”、“芙蓉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7. 板书设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意象:雪花、芙蓉山情感:热爱自然、赞美美景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江雪》、《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进行对比学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一画面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雪交加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天气里,如果你们身处野外,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诗人在风雪中也有一番独特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日暮苍山远”这句诗中,“日暮”是什么意思?“苍山远”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天寒白屋贫”中,“白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贫”?(3)“柴门闻犬吠”,诗人听到犬吠声,会想到什么?(4)“风雪夜归人”中的“归人”是谁?他为什么在这样的夜晚归来?3、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风雪之夜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贫困生活的同情。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感受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四季景观特征,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幼儿理解感知诗歌“山”的结构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用诗歌的语言表述个人经验和想象内容。

3、能分析诗歌情节,培养想象力。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诗歌配图一张。

活动过程:一、帮助幼儿理解感知幼儿作品。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师:“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我们周围的很多石头都是来自山上的。

那你们都知道什么样的山呢?幼儿:“我们这边有一座沙山,高高的,山上有很多的树。

”“我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那里有很多很多的高山,山上还有水帘洞呢!”2、幼儿听诗歌,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春夏秋冬自己的主要特征及色彩的变化。

师:“你刚才都听道了什么样的山呢?”3、幼儿讲述自己第一遍听到的诗歌内容。

二、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体验诗歌的意境。

1、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2、教师讨论:(1)、为什么说春天的山是花篮?(2)、为什么说夏天的山是金篮?(3)、为什么说秋天的山是果篮?(4)、为什么说冬天的山是银篮?(5)、而我们家乡的山是“宝山”?(结合家乡的龟山和沙山讲述)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春天是鲜花开放的季节;夏天是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冬天是漫天白雪铺满山林。

(孩子们对这部分内经验可能不够,我们通过图片让幼儿进一不感知什么是鲜花开放,什么是金色阳光洒满大地,什么是漫天飞雪。

)三、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即:将春天的山比喻成花篮;夏天的山比喻成金篮;秋天的山比喻成果篮;冬天的山比喻成银篮。

四、引导幼儿按诗歌《山》的格式进行创编诗歌活动,要求幼儿先确定诗歌名字。

用“春天×××――是×× ;夏天×× × ――是×× ;秋天××× ――是×× ;冬天××× ――是×× ”的格式进行能够仿编诗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2.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本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

字文房。

玄宗天宝进士。

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

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

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二、解题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解析: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三、赏析
1.你能写出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

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

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明确:傍晚,心里很焦急。

3.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明确: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

4.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明确: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

5.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风雪夜归图?
明确: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

“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四、小结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

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

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