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主题;(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分析;(3)诗歌的审美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2)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3)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长卿及其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和指导,点拨诗歌的鉴赏方法。
4. 诗歌拓展:(1)对比学习其他关于雪的诗歌,如《卖油翁》、《江雪》等;(2)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3)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 写一篇关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关于雪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周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拓展学习其他关于雪的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素养。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简介。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解读。
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或播放雪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简要介绍诗人和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解读,进行课堂讲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5 创意表达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活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诗歌解析和创意表达等。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动机等。
1.2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文学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友情、离愁、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2.2 诗歌结构:解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2.3 诗句意蕴:深入剖析诗句的意义和内涵,注意把握意象、修辞手法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意象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雪、宿、芙蓉山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
3.2 修辞手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3 语言风格:探讨诗歌的语言风格,如清新、豪放、婉约等。
第四章:诗歌思想感情解读4.1 情感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如友情、离愁、思乡等。
4.2 价值观探讨:分析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如忠诚、友情、爱国等。
第五章:教学设计及策略5.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5.2 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等。
5.3 教学步骤: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诗歌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等。
6.2 教学难点:识别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如诗歌背景知识、修辞手法的理解等。
第七章:教学准备7.1 教学资源:列出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等。
7.2 教学环境:准备适当的教学环境,如教室布置、投影仪等设备。
第八章:教学过程8.1 导入新课: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2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意象、修辞等要素。
8.3 互动环节:安排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答等,促进学生参与。
关于语文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
(2)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了解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作者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的分析。
3.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境转化。
(2)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
(2)了解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
(2)了解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刘长卿的生活背景和写作风格。
2. 新课内容展示:(1)逐句解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古诗,解释关键词和意境。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巩固1. 背诵练习:(1)学生集体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写作练习:(1)学生模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小诗。
(2)教师批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继续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 学生深入研究刘长卿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互动。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背诵并理解诗句。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提问:“逢雪”和“宿芙蓉山主人”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合作探讨。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花”、“芙蓉山”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以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7. 板书设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意象:雪花、芙蓉山情感:热爱自然、赞美美景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歌,如《江雪》、《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进行对比学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一画面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想象法: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雪交加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天气里,如果你们身处野外,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诗人在风雪中也有一番独特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思。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日暮苍山远”这句诗中,“日暮”是什么意思?“苍山远”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天寒白屋贫”中,“白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贫”?(3)“柴门闻犬吠”,诗人听到犬吠声,会想到什么?(4)“风雪夜归人”中的“归人”是谁?他为什么在这样的夜晚归来?3、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风雪之夜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贫困生活的同情。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教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感受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四季景观特征,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幼儿理解感知诗歌“山”的结构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用诗歌的语言表述个人经验和想象内容。
3、能分析诗歌情节,培养想象力。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诗歌配图一张。
活动过程:一、帮助幼儿理解感知幼儿作品。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师:“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我们周围的很多石头都是来自山上的。
那你们都知道什么样的山呢?幼儿:“我们这边有一座沙山,高高的,山上有很多的树。
”“我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那里有很多很多的高山,山上还有水帘洞呢!”2、幼儿听诗歌,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春夏秋冬自己的主要特征及色彩的变化。
师:“你刚才都听道了什么样的山呢?”3、幼儿讲述自己第一遍听到的诗歌内容。
二、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体验诗歌的意境。
1、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2、教师讨论:(1)、为什么说春天的山是花篮?(2)、为什么说夏天的山是金篮?(3)、为什么说秋天的山是果篮?(4)、为什么说冬天的山是银篮?(5)、而我们家乡的山是“宝山”?(结合家乡的龟山和沙山讲述)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春天是鲜花开放的季节;夏天是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冬天是漫天白雪铺满山林。
(孩子们对这部分内经验可能不够,我们通过图片让幼儿进一不感知什么是鲜花开放,什么是金色阳光洒满大地,什么是漫天飞雪。
)三、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即:将春天的山比喻成花篮;夏天的山比喻成金篮;秋天的山比喻成果篮;冬天的山比喻成银篮。
四、引导幼儿按诗歌《山》的格式进行创编诗歌活动,要求幼儿先确定诗歌名字。
用“春天×××――是×× ;夏天×× × ――是×× ;秋天××× ――是×× ;冬天××× ――是×× ”的格式进行能够仿编诗歌活动。
唤醒感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

唤醒感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2)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通过分析、解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通过创作,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创作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析;3.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2. 诗歌创作中的想象和创意发挥。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文本和注释;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3. 准备诗歌创作的纸笔和展示平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长卿和诗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讨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意义和想象。
2. 朗读与感悟:(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雪”、“芙蓉山”、“主人”等;(3)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如“雪”的象征意义、“芙蓉山”的意境等;(2)学生通过解读,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3)教师进行总结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创作与展示:(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发挥想象和创意;(3)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意境和情感;(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3)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总结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曾丽华
教学目标:
1、理解《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的意思。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呢?
好,请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
(点评:你观察的仔细,你的眼睛真亮)
2•这幅画还有声音哦,请竖起耳朵仔细的听一听。
你听到了什么?
(点评:你听的真仔细)
3.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听到的,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点评:你表达的真好)
过渡: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 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
诗的题目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班齐读课题)
二、解释题,知作者
1、解诗题
过渡:俗话说“解诗先从题入手” ,那谁能来说说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从“逢”“宿”等字词的意思来理解)
(对,从诗的题目中我们知道,诗人出门遇到下雪投宿在芙蓉山下主人的家里。
)问:这首诗是谁写?(唐刘长卿)过渡: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刘长卿。
2、(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背景刘长卿唐代诗人,河北河间人。
生平坎坷,不被皇帝重用,两次被皇帝发放到又贫穷又偏远的地方。
他的诗歌有一部分是感伤身世之作,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一次,刘长卿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在他去的途中遇上了大风雪,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读准字词,读通诗句
1、听范读。
(出示课件)请欣赏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过渡:同学们刚才听得可认真啦,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119 页,大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巡视。
(课件出示古诗)
3、同学们的读书声真好听,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名读,评议(主要是字音)
预设1:(点评: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还想来读?
预设2:谁来读?(点评:读得非常认真,但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她有一个字读错了,谁来帮他读正确。
)真不愧是个小老师。
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这两位同学表现得
真不错,现在请全班像他们那样读一读,能做得到吗?齐读古诗
【第一层次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二)、抓住诗眼“贫”寒“”,理解诗意过渡: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
1、问:(出示插图)现在我们再来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这大风呼啸,漫天白雪,此刻的你感到,, ?
预设1:我觉得很冷—“寒”(诗中的哪个句子或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呢?)(师板书:寒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寒”字)问:除了寒冷,你还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看看这房子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2生:我觉得这户人家很穷。
(诗中的哪个字表达了这个意思?)
(师板书:贫请学生跟着一起写)问:哪儿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学生可能回答:从“白屋、柴门、风雪夜归人”看出贫穷。
)预设3:学生结合“白屋”柴“门”谈自己的理解。
①问:为什么从白屋、柴门看出这户人家很贫穷?(引导想象:在我们的想象中白
屋”是什么样的呢?用什么搭建成的?)
生:因为白屋是简陋的屋子,柴门是用木头做的门,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的生活不好。
②问:没错,在古时候白屋指的就是茅草屋,再看看插图,贫苦人家的门都是用树枝做的
门。
(看图理解“柴门”。
树枝做的门。
)
③指名读,齐读天寒白屋贫”
师:可想而知,由于天气的寒冷这间茅草屋显得更加的贫穷,由于贫穷,这屋子显得更加的寒冷。
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点评:嗯,我感觉到了一些寒冷,谁再来?(师:我是真的太冷了。
全班一起感受这种刺骨的寒冷,读…….或:你真了解诗人的内心。
师:全班齐读,带上你的理解,读出
寒冷、贫穷的感觉。
(三)、借助注释插图理解第一句“日暮苍山远” 过渡:同学们读的真好,我已经感受到了深深的寒冷。
再看看这幅图,远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接着问:“诗中的哪一句描写了山?”你能读读这句吗?生:……
评价:你找的真准确。
(个别读)师: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夜幕已经降临,山路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同学们,想想诗人刘长卿会觉得自己……(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孤独的情感再读“日暮苍山远”(齐读)过渡:这么寒冷的天气里,诗人终于找到了住的地方。
慢慢地,夜已经深了,周围静极了。
突然,一声接一声的狗叫声从柴门边传来,怎么回事?请同学们从诗中找找答案。
(四)、结合第四句“风雪夜归人”理解贫穷。
问:“夜归人”是指谁?
引导:谁找到答案了?请你来告诉大家。
(诗中哪句话提到了?)
①“夜归人”这是指谁回来了?
生:屋子的主人回来了。
师: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
生:打猎、砍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赚生活费/养家糊口,为生活奔波。
师:(为什么那么急着赶回来?家里还有谁在等着他?)生:他的孩子,妻子、年岁以高的父母。
师: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诗人,当你遇到这样的下雪天,当你看到这些贫苦的人民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又想对这贫苦的人说些什么呢?(说话练习)从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贫苦人民生活的同情,这样的情感也正是诗人刘长卿当时的情感,谁能带着这样的情感读一读最后两句。
②指名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点评:读得多好啊!谁还想再来读读?
③(全班读)师:同学们,此时的你们就诗人刘长卿,现在请你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带着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层次的朗读】
四、情感升华熟读成诵
1、师范读,学生想象是画面。
师:听着同学们朗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好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的画面。
师范读。
(课件出示)
2、分男女读(课件出示古诗)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当诗人出远门,遇到这样的下雪天时;当他一个人走在这上路上时,难道他的内心就不孤独寂寞吗?(老师指着屏幕说,请男生齐读古诗。
)师;当诗人一次又一次的被贬,当他被诬陷时,难道只是身体上的寒冷吗?不,这
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寒冷,更是心寒”(老师指着屏幕说,女生读)
师:当诗人看到这简陋的茅屋,当他看到所有贫苦人民为生活而奔波时,难道不为他们而感到悲伤与同情吗?全班读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知道,我们和诗人的心已经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重点围绕寒”贫'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贫苦人们生活的同情。
】
3、配乐背诵古诗
师: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不能背诵的,没关系,你可以看看投影,带着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古诗。
【情感升华,进行第三次层次的朗读】
五、课后探讨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人们对夜归人”一直都有很多争议,到底夜归人”指的是投宿的诗人还是屋子的主人,大家可以课后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寒
贫‘同情贫苦百姓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