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木井中学寇军A.课前系统部分一、教学背景分析(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1.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学习,认识先进的中国人在思想方面对中国的探索,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会有曲折,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对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

2.教学内容定位:《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

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4.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史料实证)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生:举手回答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

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

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新授: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历史资料;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题目卡片。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

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讨论题目卡片,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讨论题目: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冲击?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有何影响?3.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何启示?4.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并简要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和启示。

6.提问互动(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问题示例:1.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化进程有何推动作用?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影响?7.课堂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以“我的观点”为题目,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并陈述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同时,在知识拓展环节,教师加强了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介绍,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的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进一步巩固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代表人物的分析,使学生能逐步提高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发展历程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鉴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观看影像资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两个片段后,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特别是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一场思想领域的反封建运动的兴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展示课件)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由于教材对这一问题没有全面介绍,因此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控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4亿多元。

(2)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911年产业工人人数约50多万,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超过200万人。

此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1200万人。

工人阶级在进行经济斗争的同时,还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性斗争。

(3)辛亥革命的影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学生齐读)学生阅读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第一段的文字,提供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课文告诉我们: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

北洋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尊孔复古呢?(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课件“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天坛祭天”图,或指导学生观看教材43页的同一插图。

教师讲述:这幅图是袁世凯于1914年12月23日身着祭祀服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的情景。

祭典活动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世凯的目的,是想借此把尊孔复古之风推向高潮,为自己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袁世凯的“祭孔”“祭天”,实际上是他复辟帝制的预演。

教师进一步阐述:在七年级时,我们已经学到孔子的思想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并非是正面吸取孔子思想和儒家经典中的精髓,而是借此恢复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为其专制独裁的政治统治服务。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教师讲述: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中国一批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并接受了民主思想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奋起抗击。

他们为捍卫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倒退,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反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民主主义新文化的运动,新旧两种思想文化可说是针锋相对。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和标志;(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以上内容,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的画像,用拜访历史人物的方式,逐一介绍每一代表人物)。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看《新青年》杂志图。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他们都在《新青年》任编辑,二是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教师进一步阐述:为什么《新青年》和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呢?这是因为当时蔡元培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

他邀请了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都聚集在北大,同时他们的新思想通过文章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示课件)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仔细阅览教材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把它默记下来。

教师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结合小字作详细讲解(其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民主”(英文是democracy,谐称“德先生”)和“科学”(英文是science,谐称“赛先生”)。

两大口号,即要求青年摆脱奴隶、保守、闭塞的思想影响,树立起自由、进步、科学的精神。

民主,在当时主要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看待事物的科学观点和科学态度。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反思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成为可能,而在中国却屡屡失败的原因,得出结论: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使民主制度得以存在的国民心理基础,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西洋式的国家”。

因此通过中外古今对比,概括出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是民主和科学,从而,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中国两千多年的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全面挑战。

同学们,1916年9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青春》一文。

在这篇文章里,他号召青年们勇敢地“冲决过去历史之纲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教师用课件摘录下来,“用历史老人告诉你”的形式,让学生观看,然后师生一起朗读。

)李大钊在这里呼吁青年不要留恋垂死的社会,要不断改造自己,追求进步。

文章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表现出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在讲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内容时,着重强调小字中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中的主张,他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写文章必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讲鲁迅的文学主张,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用课件展示鲁迅画像和作品。

)提问:同学们,你们读过有关介绍鲁迅的文章没有?(抽学生回答,让同学们根据课件展示的鲁迅画像和作品图,能回忆自己在以前语文课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特别强调:鲁迅当年弃医学文,是因为他曾经见过自己同胞被屠杀时许多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到了当时国民极低的文化心理素质,他想以医学救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

因此,他决定弃医学文,想以文学唤醒国民,从而救国。

所以,他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了丰富的社会内涵,表现出了对民族生存的浓浓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1918年,《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的作品。

鲁迅用锋利的文笔,对封建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满纸写着“仁义道德”,实际上都是“吃人”的记录。

他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那“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的旧社会。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为进一步阐述清楚文学革命,让学生阅读本课的“史海拾贝”,从胡适写的白话游戏诗中体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什么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体会他们对传统的叛逆和对新思想新文学的追求。

)三、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课件展示)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我们来看看此时新文化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展示课件:“十月革命”和列宁画像。

对课件进行讲解。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新文化运动由此有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歌颂十月革命,热情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

1918年底,李大钊、陈独秀等还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新青年》出版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号,李大钊在上面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邓中夏、周恩来等一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们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各小组推选代表总结讨论结果。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运动,对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新文化运动,追溯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场空前深刻和理性的反思,第一次向几千年封建正统思想进行了挑战,让人们从封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使人们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