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合集下载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

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感染控制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在医疗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了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

然而,ICU患者由于其特殊病情,往往需要接受多种侵袭性操作和药物治疗,这使得他们在医院感染方面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因此,对ICU医院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成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ICU医院感染风险评估1. 患者因素(1)基础疾病:ICU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2)侵入性操作:ICU患者需要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这些操作可能破坏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屏障,导致病原体入侵。

(3)药物使用:ICU患者常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2. 环境因素(1)空气质量:ICU室内空气质量不良,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2)物品交叉感染: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3)人员流动:ICU内人员流动频繁,可能导致病原体传播。

3. 医疗操作因素(1)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病原体入侵。

(2)抗生素使用不当: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增加感染风险。

(3)护理措施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

二、ICU感染控制措施1. 加强患者因素的管理(1)提高患者免疫力:通过营养支持、适度锻炼等手段,提高患者免疫力。

(2)减少侵袭性操作:合理使用侵袭性操作,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感染风险。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体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菌群失调。

2. 改善环境因素(1)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定期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设备,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2)严格物品消毒:对ICU内使用的医疗器械、药品等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一、引言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由于其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免疫系统薄弱,易于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负担,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控制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进行详细探讨。

二、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病房环境消毒:定期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包括空气、地面、墙壁、床单等。

使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地面、墙壁和家具,用紫外线灯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医疗器械消毒:每次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导管、血压计等,必须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患者身体消毒:定期为患者进行身体清洁和消毒,特别是伤口和皮肤接触部位。

三、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正确洗手方法: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接触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

手套使用:在接触患者体液或血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

操作完毕后,及时更换手套并洗手。

四、规范使用抗生素合理用药:严格按照抗生素的使用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预防性用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手术预防感染,应严格按照指征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五、减少侵入性操作操作前评估:在实施侵入性操作前,应对患者的病情和操作必要性进行评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无菌操作: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消毒操作环境,减少感染风险。

六、加强患者营养和免疫力支持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包括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补充。

免疫力提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使用免疫增强剂或生物制剂,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七、监控与反馈定期监测:定期对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包括感染发病率、病原体分布、耐药性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重症监护室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在空气微生物含量高峰时段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各种必须的操作要轻稳。

定时换气,病室湿式清扫,减少不必要的备皮或采取即时备皮,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操作前后实施有效地手的清洁消毒,配备必要的设施。

谢绝家属探视,工作人员进入重症监护室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好帽子和口罩,进出前后洗手。

二、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注意操作中的环节管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以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造成肺炎,吸痰时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保持集尿路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

减少膀胱冲洗,尽量缩短留置导尿时间;呼吸机及导尿管规范消毒,控制感染环节。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较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要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严格掌握疗程,不得频繁换药。

执行时护士必须掌握用药知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四、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正确有效地洗手可祛除99%手上的暂住菌。

在重症监护室的进出口处、病床旁、治疗车等重要部位配置快速洗手液,要求医护人员每次操作前后正确有效的洗手,防止病原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作为传播媒介。

五、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使全员都能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科学、规范管理。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一、引言重症监护室是治疗危重病患者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机体免疫功能弱,使得院内感染成为了重症监护室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1、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重症监护室内的设备多样,而医护人员常常需要进行插管、输液等操作,而操作不当将导致器械的污染,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

2、患者天然免疫力低下由于疾病本身或治疗方式,患者天然免疫力与免疫功能低下,这为细菌繁殖和感染提供了便利条件。

3、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重症监护室内的病患既有急性感染病患,也有病情比较稳定的长期住院病患,存在病情复杂多变的情况,容易出现感染情况,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4、隔离措施不完善重症监护室中,隔离措施是防范交叉感染的关键,但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等原因,隔离措施存在一定的漏洞,会促使疾病的传播。

三、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危害分析重症监护室内的院内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还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即使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院内感染也会导致较长的住院时间,这将给医院的资源和财务带来很大的压力。

四、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防控措施1、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重症监护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隔离、消毒、排污等规范等方面,要求医护人员严格的遵循控制制度,同时对制度进行周期性的检查,确保其有效。

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人是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控制意识以及手卫生等方面的技能,建议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系统培训,包括感染控制制度、消毒以及科学看护等方面。

3、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建议重症监护室加强贸量控制体系,对各项治疗流程、手卫生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治疗过程中病人随时都处一个清洁、无菌环境。

4、隔离措施加强重症监护室需要细致认真执行隔离措施,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为安全的治疗环境。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精选5篇)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精选5篇)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摘要:目的对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建立预防和控制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86 例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临床诊治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ICU医院感染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患者86 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26 例(30.2%),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道。

原因分析:1、患者因其特殊的自身因素,如年龄、患有各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

2、侵入性诊疗护理操作、医疗仪器、物品的消毒等均成为ICU感染的原因。

我们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加强ICU管理2、各种侵入性操作已导致污染和感染环节3、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4、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6、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培训。

结论 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G-菌与真菌为主,耐药程度一般较高。

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降低与控制ICU监护过程中的医院感染并积极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流行。

进行重点监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常规,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加强基础护理和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管理,重视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等措施可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院内感染率;影响因素;护理医院感染对于患者的健康与预后有着负面影响,一些细菌因此还会产生耐药性。

因此,医院感染已经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ICU 的创建对于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患者病情严重,抵抗力较差,一般患者具有潜在性疾病或长期抗菌药物使用史,使得其中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要比普通患者很多。

因此,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十分必要[1]。

我院对86例ICU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共计 86例,均为2012 年11 月至2013年1 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

医院感染的重症监护室感染与防控

医院感染的重症监护室感染与防控
病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呼吸道传播和医疗器械污 染等途径传播。
感染部位分布
01
02
03
04
呼吸道
重症监护室患者多存在呼吸系 统疾病,呼吸道成为常见的感
染部位。
手术伤口
手术后患者容易发生手术部位 感染。
泌尿道
留置尿管等操作易导致泌尿道 感染。
其他部位
消化道、皮肤等部位也有感染 发生。
02
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影响因素
深入研究感染病菌的耐药性
1 2 3
了解耐药机制
深入研究感染病菌的耐药机制,包括对抗生素的 抵抗力和其他抗药性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防控 策略。
监测耐药趋势
持续监测重症监护室感染病菌的耐药趋势,及时 掌握耐药性的变化,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 据。
研发新型药物
通过深入研究耐药性,推动新型抗生素和其他治 疗药物的研发,以应对病菌耐药性的挑战。
提高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普及率
优化防控策略
01
针对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特点和挑战,不断优化现有的防控策略
,提高其针对性和有育力度,提高他们对感染防控重要
性的认识和执行防控措施的能力。
推广成功经验
03
将成功的防控经验和案例进行推广,促进防控措施在更多医院
和地区的普及和应用。
03
重症监护室感染防控措施
提高患者免疫力
营养支持
为患者提供均衡的营养摄入,增 强机体免疫功能。
康复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 进身体恢复。
心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和 抑郁情绪,提高免疫力。
严格医护人员操作规范
洗手和消毒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洗手和消 毒程序,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因此,控制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预防医院感染的角度,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

一、加强手卫生1.1 定期洗手:医护人员应该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

1.2 使用洗手液:在无法用水洗手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1.3 规范手卫生操作:医护人员应该按照正确的手卫生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间。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1 佩戴手套: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该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

2.2 使用无菌器械: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操作时,医护人员应该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2.3 定期更换器械: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更换使用的器械,避免器械的污染导致感染。

三、保持环境清洁3.1 定期清洁卫生间:重症监护病房的卫生间应该定期清洁消毒,避免细菌的滋生。

3.2 定期消毒工作台:医护人员使用的工作台和器械应该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细菌的传播。

3.3 控制空气质量:重症监护病房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空气中的细菌传播。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4.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4.2 定期进行药敏试验:医院应该定期进行细菌的药敏试验,选择对患者有效的抗生素。

4.3 监测抗生素使用情况:医院应该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5.1 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医院应该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

5.2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医护人员应该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感染。

5.3 加强团队合作: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努力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加强培训和监测,保持环境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我院ICU 2006年共收治病人1 022例,医院获得性感染发生97例,感染率为9.5%,现分析如下。

1 ICU感染的原因分析(1)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程度、患病种类及年龄有关:患者病情越重,抵抗力越低;患病种类越多,感染危险因素越多;年龄越大,合并症越多,机体免疫功能越来越低,抵抗力也逐渐下降。

以上因素都易发生医院感染。

(2)易感人群密集:进入ICU的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多变,创伤严重,且集中一室,极易使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3)介入性诊疗多:我院已广泛开展介入性检查和治疗,包括心血管介入、脑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妇产科介入等,介入性手术后全部要进入ICU观察和治疗,异物进入体内,外加手术创伤,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4)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ICU抗生素的多联使用屡见不鲜,这是人为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5)完全胃肠外营养:ICU内的患者病情重,往往需要进行完全胃肠外给药与营养物质,但也往往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6)由于历史原因,造成ICU通道流程不合要求,进出只有一个通道,加上探视人员管理难度大,有些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意识淡薄,如进入ICU不戴帽子、口罩,不换鞋子等,这都是造成院内感染的因素。

2 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2.1 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除感染管理科每年定期组织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外,ICU主任、护士长每月对ICU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人人都能对院内感染引起高度重视,人人都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如此,才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2.2 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1)进入ICU内的所有人员需更换衣服、鞋子,戴帽子、口罩。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控制入室人数,门口设立醒目的探视制度。

通过“ICU告之书”向家属宣教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入室时穿隔离衣、换鞋等,要求家属遵守探视制度。

(2)ICU内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蓝如束1,赵 丽2,廖光付1
(1.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广西柳州545005;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室(I CU)病原菌分布及探讨控制感染措施。

方法 对2047份临床标本(包括痰、咽拭子、尿、血、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进行培养分离出1047株致病菌加以整理分析;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分析仪鉴定。

结果 2074份临床标本中,阳性标本914份;分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真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70.3%、17.2%、12.3%;感染部位以肺部最多,共771株(72.7%)、泌尿道感染181株(17.0%)、引起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9.1%、18.1%;泌尿系统、败血症常见细菌感染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5.6%、12.4%、11.8%;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3.1%,真菌与细菌混合感染占17.4%,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患者一般与其他部位感染同时存在。

结论 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合理选择抗生素;要特别重视对患者的卫生整顿和消毒隔离,严格对病房空间环境及使用医疗器材进行消毒监测。

关键词:I CU;病原菌分布;控制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2)0420284202
I CU内危重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日益受关注。

目前I CU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细菌感染,它是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因素[1,2]。

控制感染主要环节是针对病原菌的合理应用抗生素。

对于危重患者,抗菌治疗往往是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开始,基本上是经验治疗。

因此,了解I CU各种感染的病原学流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为危重病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我们对1995年1月~1999年12月连续从I CU分离出1047株细菌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来自I CU患者送检的痰、咽拭子、尿、血液、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等共2074份标本,阳性标本914份,共分离出1061株细菌,其中真菌为182株。

1.2 培养与鉴定 所有标本培养方法均按全国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鉴定。

2 结 果
1995年1月~1999年12月从I CU共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见表1。

5年分离出致病菌106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46株(70.3%)、真菌182株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修订日期:2001207218(17.%)、革兰阳性球菌130株(12.3%)。

常见致病菌分布见表1。

在感染部位中以肺部感染为最多,共分离出771株(72.7%),泌尿系感染181株(17.0%),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

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18.1%。

泌尿系常见细菌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6%、12.4%、11.8%。

从调查中发现,多部位感染及真菌和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占17.4%,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占3.1%,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

3 讨 论
3.1 I CU是医院感染高发区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

细菌分布因不同医院而异。

本次调查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是I CU下呼吸道主要病原菌。

这些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患者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营养不良和肺部防御功能减弱易发生感染。

其中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吸入已丛集于口咽腔的细菌[3]。

肠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泌尿系主要病原菌。

导尿是泌尿系受感染最常见的原因,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身体内定居的内源菌或医院环境污染的外源菌,这些细菌可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导尿管引起泌尿道感染[4]。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真菌在I CU感染日益严重,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往往十分凶险顽固,治疗困难。

本次

4
8
2
・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2N o.42002
调查真菌感染率为17.2%,其中单真菌感染占
表1 1995~1999年I CU细菌分布构成比(%)
细 菌分离株数构成比(%)
G-菌73670.3
铜绿假单胞菌23522.5
不动杆菌16415.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67.3
大肠埃希菌514.9
阴沟肠杆菌403.8
肺炎克雷伯菌373.5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161.5
粘质沙雷菌131.2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41.3
流感嗜血杆菌121.1
副流感嗜血杆菌90.8
洋葱假单胞菌90.8
产气肠杆菌70.7
摩根摩根菌70.7
蜂房哈夫尼菌50.5
嗜水气单胞菌50.5
产酸克雷伯菌40.4
食酸丛毛单胞菌40.4
栖稻黄色假单胞菌40.4
黄杆菌30.3
泉居沙雷杆菌30.3
腐败希瓦菌20.2
恶臭假单胞菌20.2
门多萨单胞菌20.2
脑膜败毒黄杆菌20.2
其他100.9
G+菌12912.3
粪肠球菌413.9
屎肠球菌282.7
表皮葡萄球菌353.3
金黄色葡萄球菌111.0
溶血葡萄球菌50.5
肺炎双球菌50.5
其他40.4
真菌18217.4
3.1%,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7.4%,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

这是由于进入I CU后各种有创伤性监测和治疗,使机体更易暴露于外界病原体中,而禁食、卧床等又严重干扰了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削弱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使菌群发生变化等有关。

在I CU患者中,一般与多部位感染同时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4%,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感染是I CU的一个问题。

笔者在统计中发现,I CU患者第1次培养阴性达85%以上,而第2、3次培养,阳性率有显著增长,第4次培养阳性率达90%以上,这说明I CU感染主要是获得性感染。

感染常见患者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如深静脉插管、导尿管、引流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抗生素使用过多,细菌产酶和耐药性,病房内人员流动多,在这些环节中,如果不严格无菌操作和控制是很易受感染的。

3.2 控制对策 I CU发生多部位、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细菌种属也发生变化。

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临床控制困难。

如何解决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首位,大部分细菌是条件致病菌,细菌来源主要是口咽腔和胃肠道。

局部或全身性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或清除来自口咽腔和胃肠道的细菌,由此降低经气管内插管吸入呼吸分泌物的细菌负荷。

严格消毒及效果监测,对呼吸机、吸痰管道、病房空间环境和物体表面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并监测消毒效果。

应用旋转床能避免肺气管内分泌物积聚及减少肺不张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

旋转床能改善肺内分泌物清除[5~7]。

侵入性操作容易诱发医院感染,如深静脉置管,置引流管要严格无菌操作,并对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引流管定期进行全面细菌监测。

严格掌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指征、剂量和疗程,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严格控制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医务人员及护理人员勤洗手,认真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机械通气的时间不宜过长,换导管不宜过频,拔管前应吸尽鼻咽部和气管分泌物,以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革,卢仙娥,邓济东,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
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4.
[2] 郑瑞强,杨毅,邱海波,等.综合性I CU获得性感染的调查分
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1.
[3] C ravan D E,Steger KA.Ep idem i o logy of no socom ial
pneum inia.N ew perspectives on an o ld disease[J].Chest,
1995,108:1s216s.
[4] 翁心华,潘孝彰,王岱明.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
大学出版社,1998.118621188.
[5] 潘慧,译.非药理性方法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J].世界医学杂
志,1999,2:42247.
[6] 陈呜,府伟灵,陈依赐.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211.
[7] 陈钦,郭海英,周新,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调查研究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02.

5
8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第12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