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是一则讲述愚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故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有着相似之处。

第一点,坚持不懈。

在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决心要把这两座山移走,为子孙后代打开一条道路。

尽管有人嘲笑他愚蠢,认为他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愚公并没有放弃。

他每天都坚持用锄头铲土,虽然进展缓慢,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持不懈。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努力奋斗有着相似之处。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追求梦想,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点,团结合作。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儿子看到父亲如此努力,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即使任务艰巨,他们仍然相互搀扶,共同努力。

这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团结合作,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第三点,坚定信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移山成功。

他对此充满了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通过对比阅读愚公移山,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坚持不懈、
团结合作、坚定信念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需要具备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初中文言文分类复习及2011-2016年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

愚公移山(初中文言文分类复习及2011-2016年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通假字】①“反”通“返”,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惠”通“慧”,聪明。

(甚矣,汝之不惠)③“亡”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④“厝”通“措”,放置。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词多义】①之:①冀州之南/ 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②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冀之南/ 汉之阴(助词,的)③操蛇之神闻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④告之于帝(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⑤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一说助词,的;一说主谓之间,不译。

)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代魁父这座山)⑦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代词,代愚公)⑧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主谓之间,不译)②于:①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②告之于帝(向)③以:①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凭借,靠)②河曲智叟无以应(来)④而:①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表修饰)②何苦而不平(表承接)③而山不加增(表转折)⑤其:①其妻献疑/ 帝感其诚(他的,这里指愚公的)②惧其不已(他,指愚公)③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⑥且:①年且九十(将)②且焉置土石(况且)⑦焉:①无陇断焉(语气词,表肯定,相当于“了”)②始一返焉/ 有子存焉(语气词,表陈述,不译)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古今异义】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都(古);曾经(今)。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一、[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3.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5.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专题20 愚公移山(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0 愚公移山(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0 愚公移山(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①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

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

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

使尧在上③,咎繇为理④,安有取人之驹者乎?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节选自《愚公之谷》)【注释】①牸(zì)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使尧在上:假使尧为国君。

④咎繇(jiùyáo)为理:咎繇为法官。

咎繇是人名。

1.下面句子有两处必须断句,请用“/”标示出来。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名此谷为愚公之谷2.请解释下列原文语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

3.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告管仲A.何以.战(《曹刿论战》)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C.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D.以.刀劈狼首(《狼》)4.将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愚公移山》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0套)

《愚公移山》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10套)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列子·愚公移山》)(乙)勾践之困会稽①也,喟然②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救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④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⑤,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①会稽:今浙江绍兴市。

②喟然:感叹的样子。

③坐:同“座”。

④女:同“汝”。

⑤折节下贤人: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有德才的人的29.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苟.且偷生B.指.通豫南首屈一指.C.固.不可彻固.执己见D.杂然相许.以身许.国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1.下列对于(乙)文相关语句的翻译有误一项是()A.勾践之困会稽也。

翻译:勾践被困在会稽的时候。

B.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翻译:他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在这里了结一生吗?”C.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翻译: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

D.曰:“女忘会稽之耻耶?”翻译:左右侍从时常提醒他说:“您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32.成功的道路通常布满荆棘,正如孟子曾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到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

人教版《愚公移山》对比阅读6篇(含答案)

人教版《愚公移山》对比阅读6篇(含答案)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6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加点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

(共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2分)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6分)(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

锲而不舍的精神?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20、(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题3分,共9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0.C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1.B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2.C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答案】10.C11.B12.C【解祈】10.试题分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塔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舍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闲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闲等,尽m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此题闲反排除法,A.叩:敲打磕;3.且:将近况且;C.之:代词;D.许:赞成,赞同,同意左右。

故选:C。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B.始: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

C中甲文段没有运用对比。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甲】愚公移山(节选)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

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

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

”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

”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

”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对比阅读[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其如土石何堙于东海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 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C.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 是/炎帝之少女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 告之于.帝女娃游于.东海D. 其如.土石何? 有鸟焉,其状如.乌10、翻译下列句子(4分)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1、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附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对比阅读答案:7.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曲折,绕远。

赞同;加强反问语气;填没;8、(2分)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9、(2分)B(停止)(A诚心/确实;C向/到;D语气副词,强调质问(反问)的语气/代词,它的)10、A(2分)春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B(2分)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附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1、(2分)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