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五篇【篇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十分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我们**区地处**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20**年12月撤县设区后,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辖8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笔者对本院20**年—20**年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整理归纳,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与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1、从犯罪走向来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20**年占全部刑事案件5.3%,20**年占7.1%,20**年占8.2%。
且低龄化犯罪的比例越来越大,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
20**年14—16周岁犯罪的人为0人,20**年就上升为4人。
因此,低龄化犯罪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及深思。
2、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重点集中于抢劫等暴力性犯罪。
涉财、涉暴、涉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20**年团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41.9%,这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不成熟、涉世不深有关。
4、从犯罪主体的文化程度来看,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文化,20**年22名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文化的12人,中专文化的6人,小学文化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综合起来有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及外界多种因素造成。
(一)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原因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的特殊性,使之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区别。
未成年人的内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冲动,但他们的自制力又非常欠缺,容易导致犯罪,过后又非常后悔,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2、自身文化程度低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原因。
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有所提升的主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居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消失,对社会治安治理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未成年人犯罪者中,男性居多,而女性则主要出现在卖淫、嫖娼等社会不良行为中。
另外,犯罪年龄分布集中在15岁以下和16-18岁两个阶段,其中以16-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居多。
二、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没有家庭管教、家庭成员离异等家庭问题明显高于成年人犯罪者。
这些家庭问题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感、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受到损害,从而易于走上犯罪道路。
2. 个人原因个人原因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缺乏自信心、过多追求物质享受、独自生活等都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不力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水平、周边朋友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等。
未成年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朋友圈、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三、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措施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研究制定了几项针对性的措施:1. 家庭治理要注意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管教,关爱和支持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提高家庭氛围的质量。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充实、积极的生活方式。
3. 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预防,对于常规教育难产、家庭难以管教、表现变异等问题的未成年人,要提供心理、治疗和教育等帮扶服务,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归属感和自信心。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引言:青少年犯罪在当今社会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报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旨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背景:青少年犯罪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势头愈发强劲。
社会影响:青少年犯罪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
首先,它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安全,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其次,青少年犯罪可能导致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普遍关注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和压力。
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因素:贫困、失业、社会不公平等社会问题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使一些青少年陷入困境,产生犯罪的倾向。
2. 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破裂、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等问题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和家庭支持,易受外界负面影响。
3. 学校因素:学业压力大、校园欺凌等问题造成了心理问题,使一些青少年寻求其他方式来释放压力和表达自己。
解决方法:为了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社会层面:加强社会的资源分配公平性,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给贫困和困境中的青少年。
2. 家庭层面: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和温暖的成长环境。
3. 学校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帮助青少年认识并处理自身的情绪问题。
4. 政府层面:建立针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与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和政府的合力,我们有信心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和有益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背景青少年犯罪是社会中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情况以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和信息。
其中包括对法律文件的研究、访谈青少年犯罪者、及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专家讨论等。
调研结果根据我们的调研,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发现:1. 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在一些地区达到了令人担忧的水平。
2.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缺乏关爱和监督、父母犯罪和家庭贫困等问题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和没有工作的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4. 社区环境也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影响。
社区犯罪率高、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角色模型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1. 加强家庭支援和教育。
提供支持给家庭,帮助他们建立稳定而温馨的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提供适当的监督和引导。
同时,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投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发展。
2.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确保每个青少年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以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3. 改善社区环境。
增加社区安全措施,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角色模型,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因素。
通过加强家庭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及改善社区环境等措施,我们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不断增加,且日益呈现出罪犯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性质严重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1、从犯罪的类型来看,以侵占财产案件为主。
据调查,我镇青少年违法罪类型主要以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财类为主,犯罪呈多元化特征,暴力程度有所加剧。
有的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
2、从犯罪身份来看,大部分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不知道法焉不犯法。
二、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1、突发性暴力犯罪。
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2、文化程度较底,而且多有恶习。
犯罪的青少年多是没有读书的无业青年,多在社会上“混”,由于文化底,而且他们多比较懒惰,还有许多的坏习惯,所以找工作就是问题,为了生活较好的社会,他们就很容易以犯罪为业了。
在校的也多为成绩差且不愿意学习者,他们是准备去混的,他们也常也社会中的“大哥”为榜样-----犯罪的榜样。
3、财产犯罪突出。
青少年犯罪主要特征表现在流氓犯罪,而当前,财产犯罪已经上升到了首位,由于青少年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又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从而使物质欲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犯罪形式。
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等类型上。
据调查:在镇中小学2004年到2007年的青少年犯罪统计中,主要案由都是以财产为主的抢劫、盗窃和寻衅滋事。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言: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祖国未来的希望!然而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开端却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很多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该多一点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及早地预防他们去犯罪!!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1、从年龄结构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日益增多;2、共同犯罪普遍。
未成年人因自身身体素质及其他能力的限制,喜欢结伴而行,相互利用、相互壮胆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较为普遍。
共同犯罪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3、“两抢一盗”呈多发性犯罪。
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经济上依赖于父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未成年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其父母经济上的供给一旦不能满足其物质需要,就容易想歪心思,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以满足其物质需求。
4作案偶发因素多。
未成年人因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干扰,容易冲动,其违法犯罪多具有偶然性,犯罪起意快,且一般没有特定的犯罪对象,往往只要一人提议,其他人便不假思索同意,说干就干,不计后果。
5、犯罪手段渐趋成人化。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和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电视、游戏、黄色刊物和他人的传授,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一些未成年人有意模仿或者精心研究电视、电影、侦探小说上的犯罪方法作案,反侦查意识很强,犯罪手段渐趋成人化。
6违法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不少未成年人的耻辱标准明显错位,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群体性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偏差和道德水准滑坡的现象,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耻辱感越来越淡化。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3篇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一)调研目的: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以及从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哪些预防措施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率。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展调研。
调研对象:青少年、教育专家、家长、社会工作者。
调研结果: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缺乏关爱、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等,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缺失:一些学校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缺乏,缺乏对青少年进展法制教育,对于一些错误行为没有及时正确引导。
3.社会吸毒和暴力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一些涉及____、暴力等违法行为的引诱和影响,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关注子女成长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准确引导,强调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2.改良学校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讲座等形式教育青少年。
3.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提供安康成长的环境和时机,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4.加强法律援助和矫治力度:及时发现和帮助那些已经犯罪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和矫治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回到社会。
结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合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良学校教育、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加强法律援助和矫治力度等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率,促进青少年的安康成长。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二)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市公安局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组的成员,现向您汇报我组近期所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情况。
1. 宣传教育活动:我们组织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合作,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5篇我们如今理所应当要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范文【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率也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界的一个难题,笔者通过对那坡县人民法院近五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统计,分析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并针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几点建议。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年份青少年犯罪人数年犯罪总人数所占比例20XX年 1 151 0.66%20XX年 5 142 3.52%20XX年 5 143 3.50%20XX年 2 146 1.37%20XX年8 151 5.29%二、那坡县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不稳定趋势。
20XX年,那坡县人民法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1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0.66%;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5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3.52%;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5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3.50%;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2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1.37%;20XX年,该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9人,在审结的全年被告人总人数中占5.29%。
20XX年以来,该院共审理青少年犯罪件17件21人,其中,学历分布情况为:小学学历1人,占判刑总人数4.76%;初中学历的19人,占判刑总人数的90.47%;高中学历1人,占判刑总人数的4.76%。
案件类型分布情况:盗窃5件、强奸1件、抢劫3件、抢夺1件、故意伤害1件、寻衅滋事1件、非法拘禁1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但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犯罪中就有约10名是14-18岁的未成年人,这显然说明青少年犯罪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人数逐年上升。
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福祉,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更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更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
虽说,我国目前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特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更加多样,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点,面对这一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因此,了解这西塞山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对该地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将会有重大意义。
二、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政府等部门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所采取相关措施的逐步推进,黄石市西塞山地区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已有所好转,治安也相对稳定。
但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通过采取实地走访、抽样调查等方式,笔者发现,该地区在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上扔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认真分析其现状,对提出可行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具有重大影响。
本次调查共涉及样本153份,作废10份,有效问卷143份,地域分布在西塞山地区;性别结构是男47.55%,女545%;年龄结构是18岁以下39人,18至25岁49人,26至35岁20人,36岁以上58人;文化结构是本科以上13人,高中及中专56人,初中60人,小学一下16人。
通过对以上样本调查观点的汇总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一)、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较为严峻表一:现今,虽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表一中我们能够看出西塞山地区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较为突出。
其中经常发生达到了10.49%,偶尔发生高达71%以上,从未发生只占到了不足20%的比例。
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采取可行的措施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要真正做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将其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比例之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表二:由表二可以看出现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呈多样化,例如盗窃、抢劫、聚众斗殴、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
其中发生最为频繁的是盗窃、聚众斗殴以及敲诈勒索,这与青少年本身作案时具有盲目性以及其心智尚不成熟有关。
盗窃、抢劫、敲诈勒索所占的比例较高,这表明青少年犯罪许多都与金钱有关。
有的青少年经常上网、抽烟都需要钱,但他们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家长们又不会给他们太多的钱,日常花销的不节制、缺钱的现实情况是致使他们盗窃、抢劫,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
青少年大多数都年轻气盛,有哥们义气又容易冲动,一件小事因为不冷静就会将事情闹大,因此聚众斗殴的事件也就会经常发生。
还有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到青少年们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们多样化的犯罪类型,对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带来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社会治安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犯罪特点复杂化从上图可以看出,青少年违法犯罪者的身份特征分布不均,且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其中犯罪成员的低龄化、素质偏低所占的比例最大。
从本次的调查来看,该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点:1.犯罪成员低龄化,且素质偏低由于,现今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不良媒体、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许多的青少年过早的受到了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身心受到了侵蚀;再加上青少年身心发育还未成熟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危害,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具有片面性,心理过于幼稚,导致他们在行驶犯罪时不假思索,不计后果,最终呈现出犯罪成员低龄化的特点。
低龄化现象愈发显著,也从侧面反映了犯罪人员素质的偏低,他们本应该在学校里安心学习,接受教育,却过早的接触到了社会。
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他们素质较低,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较多呈现共同犯罪和团伙作案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且团伙作案日益增多。
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有的以同学关系组成,有的以居住地结成,少则三、五人,多则二十余人进行抢劫、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
结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他们大多还比较小,在心理和思想方面还不成熟,依附心理比较严重。
因此,他们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胆怯的心理,他们就伙同多人协作、互相壮胆,这样就会呈现出团伙作案的特点。
青少年团伙作案,对社会的影响更大,会使得犯罪的情节更为严重,所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
3.作案中外流人口,闲散人员居多在外流人口和闲散人员中,由于过早的离开了学校,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缺失会使得他们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这条道路。
再加上许多人整天无所事事,经常在网吧、歌厅等地逗留,他们需要钱财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外来人员中,许多都是流动人群他们不在此处定居,作案后易逃跑,就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会致使他们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这条道路。
4.突发性强,具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的年龄都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在考虑问题时的想法较为单纯,因此,他们的作案动机也会比较单纯,很少有严密的预谋。
再加上他们容易冲动,做事情时不计后果,他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很多,造成了案件具有突发性强和盲目性的特点。
三.原因分析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认真分析其原因,对更好的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1.部分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
一些青少年他们自身素质不高,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认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
因此,他们看问题较为简单片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感情用事,做事情常常不计后果。
自身素质的低下,会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辨别是非,控制自身的行为,易走上违法犯罪这条道路。
法制观念淡薄有些青少年他们的法制观念较为淡薄,不学法、不懂法。
对一件事情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并不了解,有时他们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在违法犯罪,同时也未能很好认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法律职责。
法制观念的淡薄,让他们对自身的约束力减弱,不懂法,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后,所造成的后果以及对自己将有何影响。
3.青少年自身性格原因一些青少年的性格较为内向、孤僻,具有性格的缺陷。
加上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心理长期受压制。
有的家长比较忙碌对孩子们缺少关怀,当他们心理出现问题时,缺乏倾诉的对象,再加上平时未能得到及时的引导,成为其犯罪的心理动因。
(二)、客观原因1.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无论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过于袒护和骄纵,还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的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都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不懂得去体谅他人。
过于严厉,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的心理,而谩骂和毒打会给孩子们造成极大的危害,产生暴力倾向。
家庭教育的不当,易造成孩子们的人格缺陷,过于的溺爱或苛刻都是不可取的。
家长监护不利。
有些父母他们忙于工作疏于对子女的照顾,同自己的孩子缺乏沟通,这样,对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
家庭关爱的缺失,也容易导致青少年自身性格的孤僻,不能在家中感受到爱与呵护,会让他们更容易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接触,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恶劣。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如单亲、重组家庭,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
家庭本身不和睦,整天吵闹,不仅会使得孩子想逃离家庭,而且还会使孩子心理受到严重的伤害。
再有,一些父母不能以身作则,他们本身有的不良嗜好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教育方式不当,会导致一些学生走向犯罪。
学校教育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对学生智育教育,对学生品行教育不够重视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学校的监管力度不够,主动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不够,和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易造成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和处理,导致问题的沉淀与加重;三是学校的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这些课程很多时候也是流于形式,并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3.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
如今的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广播、电视、网络等,这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其背后也隐藏着无法控制的消极影响。
文化市场中的黄、赌、毒一直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青少年们受到不良网络媒体、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有可能会使他们走向犯罪。
社会道德的沦丧,人生价值观的扭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在少数地区蔓延。
近年来种种不诚信事件的报道,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许多人感叹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
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还未成熟,他们品质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道德的沦丧,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法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上的相关法制还不健全,在执行方面也存在附送:青少年犯罪率的升高让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及对策青少年犯罪率的升高让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及对策青少年犯罪率的升高让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来,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了解,深刻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关注。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是青少年犯罪比例居高不下。
由于目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因此从小对子女的溺爱造成了他们的过度自私,处事偏激,因此造成了青少年犯罪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且长期维持在高位,成为犯罪人群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据统计,80年代,全国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至15岁。
这与目前青少年沉迷网络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本文来自.gongwen123.受网络恐怖、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广大青少年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淡化了对法律知识认知;三是犯罪性质多为暴力犯罪。
当前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使用暴力或带明显暴力倾向的案件。
因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淡薄,造成他们犯罪时不计后果,动辄暴力伤人;四是犯罪方式呈团伙化趋势。
青少年犯罪时为了给自己壮胆,或提高犯罪的成功率,常常纠集同学、朋友等一起共同作案。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打击惩罚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点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