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传下来的结字秘诀,胜读十年书!建议收藏
结字歌诀

结字歌诀
一、总则
1、写好字,并不难,起收笔,要顿按;
短横倾,长横担,提转钩,折笔顿,
竖要直,切莫弯;左撇直,右撇伸,
上撇平,中撇分;点上离,多连贯,
捺伸缩,莫重安;要平行,都平行,
画均匀,字好看。
2、临字写字思在前,主笔位置要分辨:
通天达地竖为先,左右逢源看右边,
长钩一族精神抖,天覆地载中担横。
粗细长短有主次,协调美观是根本。
3、汉字形状记心间,梯形菱形是主线;
上出下延大胆写、左扩右张要明显,
横竖笔画右上斜,内紧外松显四点。
二、细则
4、下横略上,上横略下(杜朝)。
5、左竖略右,右竖略左。
左右有竖右边长;(门国同目)
6、覆勾如鸟视胸膛;(学室)
7、左小要靠上,右小对下中;(呼峰和江)
8、横短竖长,撇捺宜伸,横长竖短,撇捺宜缩;(本集)
9、俯仰勾者下勾托;上下勾者下勾明;(冠它宅哥)
10、老者下靠右,卜字要对中;(老考者走是足)
11、横短撇长,横长撇短,大字在下捺变点;(左在有布莫)
12、密要匀,疏要丰,点叉钩竖要对正;(囊小安母)113、身矮不嫌短,身长不嫌瘦;(工四白身月)
114、天覆下,地载上;多横匀称中要长,长撇长捺横退让。
同型参差有变化,撇不排牙捺不重;(宙盖善友彩途餐)15、并右丰,重下隆,堆叠上正下略同。
(朋昌品桑)。
纯干货图解书法结字规律!(拿走不谢)

纯干货图解书法结字规律!(拿走不谢)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独特的东方艺术品种,通过汉字单色的线条、色块的有机组合,凭借飞灵的笔法,严谨的结体和通篇贯通的气韵,撞击着欣赏者的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行书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既兼顾了快捷灵动的笔法,又保持了汉字结体的严谨,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欣赏历史上各位书法大家行书的名帖名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作品里,或是在同一个作品里的不同地方出现,结体、大小、粗细、直至意趣都有很大的变化,以适应谋篇布局的需要甚至是作者当时情感的表达和发泄。
应该说,有些作品的确是精心准备后的创作,但是绝大部分作品却是书札或酒后即席创作,每当欣赏这些名家名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书法家心里应该有一个简单的结体法则来遵循。
无法则则无法形成艺术作品,而法则过于复杂必定会影响行笔之流畅。
所以我认为必定存在一个简单的结体法则供绝大多数书法家所遵循。
一、传统书法理论中的结体法则1、传统法则及习字手段启功先生早年发现的黄金分割结体法,把一个正方形的四个方向按黄金分割率(5:8)找到了一个方块里的四个黄金分割点,当一个字的主要笔画都经过这四个点时,这个字写出来就中宫收紧,外势伸展,故而字形妍美漂亮(详细请看启功先生的专题论述)。
但是这个法则仅仅描述了主要笔画要经过某一点,但是这个笔画从哪里起笔,又在哪里止笔,却无法判定,尤其在指导行书结体上感觉难以应用。
2、传统法则所解决不了的问题(1)解决不了行书的变形问题。
相对来讲,同一个书法家对于一个具体的字,在楷书中的变化是细微的,甚至在不同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其变化也不是很大。
但是在行书里,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同字异形往往是书家所刻意追求的,其变化是很大的。
(2)解决不了笔画的起止点。
行书比楷书更注重章法的谋篇布局,上下字的连带关系直接影响着整篇作品的气势,一个字在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几次,上下启承的字不一样,所在的位置不一样,字形变化很大,用传统的楷书结体法则和启功先生的黄金分割法都无法解决行书里各字笔画的起止点问题。
行书结字36法

行书结字36法行书结字36法: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之道导语:行书结字36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技巧方法,它以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以行书结字36法为中心,深入阐述其精髓和应用,带领读者探索这一古老而又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之道。
一、行书结字36法的由来与发展行书结字36法是由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所创,其以书法笔画的形态特点为基础,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形成36种不同的字形结构。
这种方法在唐代迅速发展,并流传至今。
行书结字36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精髓在于表达简约的美感与内涵的丰富。
二、行书结字36法的特点与魅力行书结字36法的特点在于简约、醒目、形式多样。
首先,行书结字36法通过简明扼要的笔画勾勒出字形,减少了繁复的线条,突出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其次,这种方法在展现字形结构的同时,注重笔画的排列与组合,使得字形更加醒目,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行书结字36法的多样性使得书法家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与需求,创造出各种独特的字形结构,增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性。
三、行书结字36法的应用与创新行书结字36法不仅可以用于书法创作,也可以应用于各种设计领域。
在书法创作中,行书结字36法可以通过改变字形的结构与排列,表达出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例如,当书法家创作一幅描述山水的作品时,可以利用行书结字36法中的山形结构,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传神。
在设计领域,行书结字36法可以融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为作品增添独特的艺术韵味。
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设计应用,行书结字36法都需要艺术家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四、行书结字36法的意义与价值行书结字36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技巧和艺术表现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它延续并发扬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保留了古代书法的独特风格与审美观念。
其次,行书结字36法通过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为观者带来美的享受与思考。
古人讲汉字结构大多过于繁琐,初学书法掌握基本的结字原则就够了

古人讲汉字结构大多过于繁琐,初学书法掌握基本的结字原则就够了学习书法的朋友都知道,笔法、结构、章法是书法的三个基本元素。
或者说,这三个要素也构成了书法的基本内容,掌握了这三个方面,就能够从写字中走出来,进入书法的层面。
在书法的三个要素中,每一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但结构却是最基本的内容。
就像一个人,即使穿得再漂亮、骨胳肌肉再健康,但如果五官不端正、四肢比例不协调,仍然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起码让人看起来不舒服。
书法也是这样,有些作品的笔法和章法都很讲究,可仔细一看单个的字就出问题。
当下的一些丑怪书法大多是来到了旁边的结构不合理、或者故意扭曲结构造成的。
字的结构,也可以称为结字或结体,说直白一点,就是笔画的排列组合。
关于汉字结构,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理论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庭坚好像还有一个七十二法。
至于一些书法大家所出处的一些书法专著,大多也有关于结构的论述,比如田英章在讲欧楷时也总结了类似的东西,但基本还是在古人论述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没有多少新意了。
古人讲结构,大多过于繁琐。
对初学者来讲,似乎尚无必要把结字的方法分得过细,说得过于玄妙。
我觉得,只要能切实掌握几种最常见的方法,并能运用熟练灵活,然后互相配合生发,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出现更多的结字方法,不妨先从下面十个基本原则起步。
避让:担夫与公主抢道的假设书法中单字结构里的避让是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体现中国书法和谐之美的重要方面。
古人在论述书法的避让时,用了一个风趣的假设。
大致是说,挑了柴担的樵夫与尊贵的公主狭路相逢,就必须退后避让,不能伤及公主的贵体。
这当然只是一个比喻,古代的担夫怎么可能同足不出深闺的公主在小路上相遇呢?但这却说明在书法中,长枪大戟的刚硬笔画如果遇到看似柔弱的笔画,也必须避让,而不能产生冲突。
如上图中的两个“诸”字,右边的“者”字的长撇就是那个担夫,这时就应该避让左边的公主“言”字,这样才显得和谐不突兀,柳公权的处理似乎就比启功先生写的好看一些。
书法结字详解,三大原则、五种方法细说结体,掌握这几点就够用了

书法结字详解,三大原则、五种方法细说结体,掌握这几点就够用了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前几天详细聊了“笔法”,今天再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结字”。
结字,也称结体、间架,是字体的结构形式,即每一个字中的点画布置。
结体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字的美观程度,因此赵子昂说:结字亦须用工。
”结构是用笔产生的,即笔势。
前几篇我们讲了用笔方法,我们知道。
运笔成画和结体成字是用笔的主要面。
因此,不同形态的点画如何联结、搭配和组合与用笔有着密切的关系。
包世臣明确指出:“结字本于用笔”,东汉蔡邕在《九势》里详细说明了结体与笔势的关系,他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正是点画之间那种“递相映带”的笔势才使结体具有书家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死板地去结字,不注意笔势,甚至“势背”,即使再精心设计,写出的字也会神情呆滞,气备不畅,全无神气。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用笔。
会产生不同形态的点画(如肥瘦、方圆、藏露、曲直、刚柔等),因而会形成和产生不同风格和形体的字形结构。
如方正刻励,点画险劲的欧体,与雍容丰腴,端庄遒劲的颜体便是明证。
我们由此可知,笔势是指落笔写字时,点画之间存在的力学关系。
由于书家在写每一点画的轻重快慢习惯上的不同,会造成笔画长短不同,笔画偏旁相互间的距离远近不同,字形的疏密不同,从而在结构外形上造成复杂变化,产生出不同形体姿态的结体来。
所以,我们前几篇文章讲了用笔之后,必须认真聊一聊结构问题。
清冯班在《钝吟书要》里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又说:“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说明了要把字写得好,用笔和结构是关键。
关于结构问题,历代书家一直很重视,如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对书法结构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对于初学结字,可以掌握一些字形结构规律。
今天就不说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法则。
结字规律二十四条

结字规律二十四条
结字规律二十四条
第一条偏旁单立人,垂露起中央亻
第二条外部半包围,内部半身藏旬、房
第三条水旁三个点,多在弧线上氵
第四条三部堆叠字,上部居中央品、磊
第五条一字有两捺,一收一伸长逢、发
第六条部首应避就,偏旁有迎让侈、轧
第七条一字有双撇,两撇不同向反、府
第八条上面三包围,内部略靠上同、月
第九条撇下若有横,平出才适当千、舌
第十条下边三包围,盘边不要长幽、函
第十一条数笔交叉处,切忌放射状米、水
第十二条竖笔穿横过,宁右勿偏左平、中、年
第十三条上下有中竖,注意对成行卡、幸
第十四条上下合体字,天覆或地托今、盖
第十五条小口倒梯形,大口应见方呆、因
第十六条左右合体字,右大左要小件、林、祥
第十七条口中有笔画,底横口中装日、困
第十八条合体左中右,三部应错落街、嫩
第十九条长戈靠左起,挺拔且伸长成、我
第二十条上中下结构,虽高不能过冀、暮
第二十一条卧勾不厌曲,三点布其上心、必
第二十二条瘦者任其瘦,不可使其胖月、耳
第二十三条折笔贵使转,中途变方向肥者控其横,不可太肥斑第二十四条撇捺两相交,交点宜靠上又、文、史
结字有规律规律生法则潜心读碑帖苦练细考量。
《王羲之、米芾结字密码》原来就是这十条技巧

《王羲之、米芾结字密码》原来就是这十条技巧书法结字之难,难在寻找其规律,得到结字规律,如像拿到结构密码的钥匙。
关于任何技术都隐藏着一定的窍门,作为一个学习者,相信技术的存在,但没有必要过度神化。
王羲之、米芾是著名的书法家,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俩位大家生平及学术贡献,“度娘”那里记载了清楚,小编没有必要重复。
总结了十条行书结体的共性,小编水平有限,各位看官参考性阅读,能用则用,不用则弃,如果觉得关点牵强,仅当段子戏搏君一笑罢了……第一:三不原则(不居中,不平行,不并列)书、画、摄影、舞蹈等等,平面构成通用三不原则,这是常识中的常识,不可不记,不可不察。
第二:自然顺势笔法、字法、章法最高境界就是从之自然中来,自然的书写中表观。
传统书法的书写习惯从上至下,自右向左,好似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那种自然的顺势,这种基本的自然规则不可违背。
第三:开合取势,奇正相生开与合,正与邪,是结字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须发现矛盾并能化解矛盾,正中有险,险中有奇,奇、正、险相克相生。
第四:空间避让担夫争道是书法典故。
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
第五:借楷借草行书创作中,王羲之、米芾经常用楷书和行书来点缀,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很常见的。
单字有时考虑上下左右的自然性,借用楷书草书的部首。
第六:伸展与收缩收缩是为了突出伸展,伸展更加体现了收缩的凝聚。
第七:“俯仰平”等于“向中背”横的平视变化是俯仰平把横的平视改成竖式则变成了“向中背”第八:穿插取势穿插除了考虑左右的穿插,还要考虑上下的穿插。
第九:轻重的对比线条的粗细,局部的轻重,可以有效增加对比的变化。
第十:上下结构向左右腾挪左右结构向上下摆动我是大肚腩的四海易术,每天分享一点书法小知识,如有错漏,评论区批评指正。
书法结字二十八诀收藏学习

书法结字二十八诀收藏学习第1诀首点居正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
第2诀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
”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
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
第3诀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
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
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
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
第4诀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
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
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
第5诀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
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
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
”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
第6诀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
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
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第7诀横笔等距横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其法同“竖笔等距法。
”第8诀竖笔等距竖笔之间凡无点、撇、捺者,间距基本相等,楷书即是,行书亦然。
竖距虽然相等,但其宽窄当随字形而定,不可一律。
有因字势各异者,当有右倾左斜、阴阳粗细之别,或悬针,或垂露,迟速缓急,变化有致。
第9诀上收下展上收而下展,下展而上收,凡上下结体之字必择其一。
上收者,阴柔华丽,涵蓄谦和,以避让而留地步;下展者,阳刚豪放,行笔雄奇,以开张而壮丰满。
阴阳顿挫,妍美遒劲,错落而生奇势,对应而求壮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祖宗传下来的结字秘诀,胜读十年书!建议收藏
导读
侠客临帖照
大体造化肌骨好,不擦红粉亦风流。
用笔结体定书风,刻意幻化弄轻柔。
关于书法结体,古人有许多的心总结。
今天,侠客整理了十家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供各位书友参考。
1.东汉·蔡邕《九势》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2.晋·汪挺《书法粹言》
作字之体,须遵正法。
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
如是则头轻尾重,不相胜任。
不宜伤密,密则疴病缠身,不舒展也。
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禽,诸处伤慢。
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肢无力。
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虾蟆,言其阔也,
此乃大忌,不可不慎欤。
3.唐·孙过庭《书谱》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能会之际,人书俱老。
4.南宋·陈桥《负暄野录》
昔人云:“作大字要如小宇,作小字要如大字。
盖谓大字则欲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宇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
5.宋·姜夔《读书谱》
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
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
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王羲之)盖为独步
6.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
7.清·冯班《钝吟要术》
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宇有常格,不及晋人矣。
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
意不周匝则病生,此时代所压。
赵雪松(孟页)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后人不及矣。
为奴书之论者不知也。
唐人行书皆出二王,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真卿)。
赵子昂(赵孟兆页)云:“用笔千古不变”。
只看宋人亦妙,唐人难得也。
蔡君谟(襄)正书
有法无病,朱夫子极推之。
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是古人秘法。
8.清·刘熙载《艺概》
欲明书势,须识九宫。
九宫尤莫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是也。
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
9.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结字本于用笔,古人用笔悉是峻落后收,则结字自然奇纵,若以吴兴(赵孟兆页)平顺之笔而运山阴(王羲之)矫变之势,则不成字矣。
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
故结体以右军(王羲之)为至奇10.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字有主笔,则纪纲不紊。
写山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馀层峦叠嶂,旁见侧出,皆血脉流通。
作书之法亦如之。
每字中立定主笔。
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撑,皆主笔左右之也。
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
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然后纵横变化,无不如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