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生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农林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计研究

2 0 1 3年 第 2 0期
林业 科学
永定第二职 业技术学校农 林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计研究
马 汉金
( 福建省永定县林业局仙师林业站 , 福建永定 3 6 4 1 0 0 )
摘要 通 过 对永 定 第二 职 业技 术 学校 农 林 实训 基地 现 状调 查 , 阐述 了永 定 第二职 业技 术 学校 农 林 实训基 地 建设 的必要 性 与 可行 性 分析 了基 地 建设 现状 , 提 出了农 林 实训基 地建 设 的规 划设 计方 案 。 关键 词 农林 实训 基 地 ; 建设规 划 ; 设计 方 案 ; 永定 第二 职业 技 术学校 中 图分类 号 T U9 8 4 . 1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1 3 ) 2 0 — 0 1 5 9 — 0 3
面积 中 , 疏林地 面积 5 . 7 3 h m , 占2 4 . 6 %; 竹林 地面积 2 . 2 7 h m , 占9 . 7 %; 林 分面 积 1 5 . 3 3 h m , 占6 5 . 7 %。 林 地 立 地 条件 较好。 疏 林地 、 林 分 树 种以 马尾 松 为主 , 树 种单 一 , 树 种 结 构
不合 理 , 且林 分 质 量 较差 , 林 地 生产 力 较 低 , 现 有 植 被 与 实
训 基地 的要求 不相 适 应 。 因此 , 有 必要对 其 实训 基 地工 程 要 求进行设计 , 提 高基 地 工程 作 业 质 量 , 以改 善 实 训 基 地 环 境, 提 升学 校形 象 。
2 基 地 建 设 的 必 要 性 和 可 行 性
2 . 1 必 要 性
一
建成 , 是 永 定县 职 业教 育事业 的一件 大 事 , 对 学 校办 学 条件 的改 善 、 促 进职 业 教 育 发 展 、 扩 大办 学 规 模 、 提 升社 会 贡献 份额 将 起 到极大 的示范 辐射 作 用 。
农业实训基地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实训基地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农业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于近期参加了某农业实训基地的实训活动。
以下是我在实训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及心得体会。
二、实训基地概况某农业实训基地位于我国北方某省,占地面积200亩,交通便利,设施完善。
基地设有种植区、养殖区、农业科技展示区、教育培训区等,集教学、科研、推广、生产于一体。
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以下任务:1. 为农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2. 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3. 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4. 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
三、实训内容及过程1. 种植区实训在种植区,我们学习了蔬菜、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
首先,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了种植区的布局、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等基本知识。
随后,我们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通过实训,我们掌握了以下技能:(1)蔬菜、粮食作物的播种技术;(2)科学施肥、灌溉方法;(3)病虫害防治技巧;(4)农业机械操作技能。
2. 养殖区实训在养殖区,我们学习了畜禽养殖技术。
首先,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了畜禽养殖的基本知识,包括品种选择、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
随后,我们参观了现代化养殖场,学习了畜禽养殖设备的操作方法。
实训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以下技能:(1)畜禽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2)饲料配制与投喂;(3)疫病防治;(4)畜禽养殖设备操作。
3. 农业科技展示区实训在农业科技展示区,我们了解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
参观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技术:(1)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2)智能温室技术;(3)农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4. 教育培训区实训在教育培训区,我们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农业产业布局等。
通过培训,我们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农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生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现代农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方案序言农业既是人类社会的“母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湖南是农业大省,湘潭是农业强市。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守中等农业教育阵地,是全省现存唯一的农业类普通中专。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紧密对接本地农业,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母本专业”引领农业类专业发展,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性中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现代农艺专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持专业,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及其所属的农业专业群为依托、以校园和校办农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
为把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和示范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湖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湘教发〔2014〕176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本省、本市“十二五”规划,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产业背景中国是农业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
湖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水稻、茶叶、油菜和柑橘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湖南农业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已由点的示范进入面的推广的关键阶段。
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仿真性 实训 基地 , 指 营造 职业 岗位 生 产
氛 围, 提供 合 乎企 业 生 产要求 的设备 条
件, 按照企业 生产工艺开展 的操作训练 ,
使 用, 与广 西 有 涉 农 专业 的4 l t f i 职 业 院
训练 、 职场 氛 围和企业 文化 ;“ 厂 中校 ” 实训 基地 建 设将课 堂建 到生产 一线 , 在
【 关键词 】 涉农专 业 群
建设 思路 实践
实训 基 地
地建 设能够 有序、 稳 步、 有 效地进 行。
( 一) 涉农专业群 实训基 地建设原 则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4 ) 0 1 C 一
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口广西职业技 术学院 阳琼芳 梁 裕
【 摘 要 】 以广西职 业技 术 学 院为
例, 介 绍整 合 多专业 资源, 依 托 行业企业 建设 涵盖 农产品种植 、加工 、 流 通、 营销
二、 涉 农 专 业 群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两种类 型 ”的实训基 地 , 即 “ 校 中厂 ”、“ 厂 中校 ” 实训基 地 。“ 校 中
建设资金, 采 取校 企 合作 共 建 、 共 享 的
的研 究 开发项 目相结 合 , 培 养 学 生科 学 研究 与技 术 开发 能 力, 为 学生 提 供研 发
性的实训环境 。 三、 涉农专业群实训基地建 设实践 ( 一) 整 合资 源, 优 化实训基 地建设
模式 , 为社 会 、 行业 、 企 业提 供 生 产、 培 训、 技 能鉴定、 技 术服务等 多功能服务。 实训基 地不仅 向校 内外涉 农专业 的学 生 开放 ,向全校 开放 , 也 向广西农 业企 业、
农业类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

农业类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作者:郭俊强王燕范学科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3年第31期[摘要]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学校和企业、行业、政府的桥梁和纽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高职院校要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政、企、校三方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从设施投资力度、项目支撑额度、课程创新力度、趣味教学厚度和公益服务广度五个方面深度研究了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综合实训基地为例,研究形成了“校企行政耦合”运行机制,多主体学生培养模式创新,开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养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农业类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迈向专业性和高水平。
旨在为高职院校农业类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农业类[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133-04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体现其教育属性和发挥社会效益的主要形式和载体。
高职拓展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有效协调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资源,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1]。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大师级技工”,应该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大力服务社会的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实训基地作为产学研结合的最前沿、技术培训的主阵地、校企合作的新高地,将在培养高端产业人才、紧缺技术人才以及区域特色产业、新型创新产业和特色技术产业服务等方面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智慧农业是当前农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建设智慧农业实训基地正是当前农业生产的趋势。
本文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提出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立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面信息化,建设一座高效、先进、实用、可持续性的智慧农业实训基地。
二、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办公楼,实验室,农业生产场地,实训室,展览空间等。
2.科技化农业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应当配备最新的农业科技设备,如:智能气候控制系统,智能灌溉系统,农业机器人等。
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数字化决策依据。
3.智慧化生产管理系统建设智慧农业实训基地需开发一个基于互联网、中央控制室和传感器网络的智慧生产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当包括气象信息、土壤水分信息、农作物生长信息以及施肥、灌溉等全过程跟踪的数据。
4.农业生产模拟平台建设在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农业生产模拟平台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该平台可以为农民评估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5.智慧化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基地建设中还需建设智慧化农产品展示中心,该中心可展示基于智慧农业技术的种植产品、加工产品和交易信息,为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提供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三、实施步骤1.确定项目建设地点和规模选择较为适宜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并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建设规模。
2.寻求项目资金支持为了实现智慧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愿景,需要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寻求资金支持。
同时开展“减免税”和“贷款优惠”等扶持措施的宣传推广。
3.投资建设项目在确定项目资金后,开始投资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化农业设施建设、智慧化生产管理系统建设、农业生产模拟平台建设、智慧化农产品展示中心建设等。
4.加强宣传推广为了使智慧农业实训基地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加强宣传推广,包括针对农民和企业家的推广、建立案例分享平台以及参加业内展会等。
学校的农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实行

学校的农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实行学校农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实行一、引言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教工作的意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业人才,我校决定建设农业实践基地。
本方案旨在明确农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内容、措施和实施步骤,以指导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建设目标1.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农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农业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推进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农业技术水平。
4. 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结合地方农业特色,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三、建设内容1.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农作物种植区、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空间。
2. 科研创新基地:设立研究实验室,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3. 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 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助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四、建设措施1. 完善政策支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农业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政策、资金和土地等保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农业师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3. 优化课程设置:结合实践基地,调整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4.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5. 扩大基地规模:根据发展需要,逐步扩大农业实践基地规模,提升基地综合能力。
五、实施步骤1. 前期筹备:开展调研,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内容和措施,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基地建设: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基地规划、设计和施工。
3. 设施配备:购置必要的教学设备、仪器和农业机械,保障基地正常运行。
农业示范基地策划方案

农业示范基地策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土地资源短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建设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提供农业技术培训、科学种植示范、绿色环保生产等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三、项目内容1. 基地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上,基地要突出现代化、科技化,包括果蔬种植区、农产品加工区、展示展览区、科普教育区等不同功能区域;2. 现代化种植技术示范:以健康、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为核心,开展现代果蔬种植、灌溉技术、土壤调理等培训和示范;3. 绿色农产品加工:引进现代化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4. 科普教育与农村文化传承:在展示展览区举办农业科普讲座、农民技能比赛等活动,以提升农民科技水平,同时传承农村文化;5. 农产品直销与电商运营:建立农产品直销渠道,整合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销售,为基地和农民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四、项目实施方法1. 基地建设与设备采购:组织专业设计团队,编制基地规划设计方案,并在项目启动后按计划进行基地建设;同时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要,采购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2. 农业专家和农民培训:组织农业专家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知识教育,并引导农民合理选择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生产模式;3. 农产品加工设备引进: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引进现代化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含量;4. 农产品推广与销售: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推广基地的农产品,包括开设农产品专卖店,与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5. 农村文化活动策划:与农业企业、文化机构等合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传承农村文化,增加农业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项目预期效益1. 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升级;2. 农民增收:通过技术培训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3. 科技水平提高: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科技水平;4. 环境保护:引领绿色生产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5. 农村文化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传承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方案序言农业既是人类社会的“母亲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湖南是农业大省,湘潭是农业强市。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守中等农业教育阵地,是全省现存唯一的农业类普通中专。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紧密对接本地农业,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母本专业”引领农业类专业发展,学校成为省级示范性中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现代农艺专业成为国家重点支持专业,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及其所属的农业专业群为依托、以校园和校办农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
为把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和示范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服务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湖南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湘教发〔2014〕176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本省、本市“十二五”规划,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产业背景中国是农业大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
湖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水稻、茶叶、油菜和柑橘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湖南农业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已由点的示范进入面的推广的关键阶段。
湘潭市粮食、生猪、竹木、湘莲和油茶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年粮食总产突破150万吨,蔬菜总产量135.04万吨,水果4.92万吨,是全国第三个粮食亩产过吨的地市、全国生猪养殖大市、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水稻复种指数和单产居全省首位。
《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湘米提质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和生态养殖工程”,建设5大现代农业园区和2大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建设100万亩优质稻、60万亩双低油菜、4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20万亩蔬菜、10万亩花卉苗木、10万亩湘莲、4万亩葡萄和2万亩中药材等八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辐射示范带动和提升湘潭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5%”。
目前,湘潭市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人才需求农业产业调整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全省需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25万名,培训农民65万人次,其中湘潭市需培养农业类技术技能人才2万名,培训农民4.5万人次。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出现大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一条龙企业以及农业专业化服务合作社。
“十二五”期间,长株潭三市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用工需求120万人,其中大米、棉麻、油料、果蔬、茶叶、湘莲和竹木加工达40万人。
《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是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重点是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
在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和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农村有效劳动力呈现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等问题引人关注和忧思。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专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
2013年,教育部制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任重道远。
(二)建设基础1.学校建设基础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是由湘潭市人民政府举办、由原湘潭农业学校(曾更名为湘潭生物科技学校)和湘潭农机学校(曾更名为湘潭机械电力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原湘潭农业学校创办于1956年,2004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原湘潭农机学校创办于1973年。
半个多世纪来,两校一直是湘中地区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核心基地,先后输送了4万多名各类实用人才,近3年毕业生4742名,培训学员16080人次。
湘潭市80%的乡镇干部、农技人员、农村创业带头人和科技示范骨干曾是本校学生,400多人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数以千计的毕业生创业致富。
世纪之交,当全省原有的农业学校和农机学校纷纷合并升办高职时,两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守中等职业教育阵地,在市政府支持下,于2007年合并,成为全省唯一由两所普通中专合并后继续办中职的学校、全省现存唯一的农业类普通中专。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3.02万㎡,建筑面积7.598万㎡,固定资产1.02亿元,实训设备总值2280万元;现有在校学生3012名,其中农业类专业2484 名;现有专任教师154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96.58%,中高级职称79.9%,专业教师69.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2%,省级专业带头人7名,由全国劳模、省级技能大师领衔的兼职教师队伍汇集了38名能工巧匠。
学校已成为省市两级最重要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基地、涉农培训基地和农业技术服务基地,2004年被评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培训学校,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先后被湖南省教育厅、农业厅、原劳动人事厅评为各种涉农培训基地。
学校担任湖南省中职农林牧渔专业教学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并牵头组建了湘潭市现代农业产学联盟。
2.专业建设基础学校以农林牧渔和加工制造为重点建设专业大类,现设专业12个。
涉农专业为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其中,畜牧兽医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示范性特色专业;园林技术专业为省级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
前四个专业均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专业。
目前,涉农专业学生2484 名,占在校生总数的2/3。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是由农学、农艺、园艺、种植、植保等专业整合发展而来,创办于1956年,一直是学校的主体专业,已输送毕业生 6483名,举办培训班数百期,现有在校学生332名,专任教师13名,兼职教师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湘潭市科技特派员6名、优秀科技骨干2名。
近年来,探索实践了“按季换岗、能力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了产教合作、校企联动专业建设机制,基本形成了任务引领、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实践了行动导向、工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形成了“双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了系统配套、功能互补的实习实训环境,开发了“三层五库”、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毕业生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稳步上升,近三年,学生参加种子质量检测和手工制茶技能比赛获国家级三等奖4个、省级二、三等奖各2个,毕业生“双证”率99.12%,当年就业率96.5%,对口就业率87.6%;专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年共计5000多人次,常年开展的送教下乡、送科技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创业致富。
2011年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2012年进入国家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专业。
3.基地建设基础学校现有实训楼3栋,实训室70间,教学工厂3个,农场、养殖场、园林基地及农机作业训练场各1个,创办了湘潭市腾飞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腾飞公司),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教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各1个。
共计实训场地面积5.8万㎡,建筑面积2.73万㎡,设备价值2280万元。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有化学、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作物栽培、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和农产品贮藏加工等实验实训室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仪器设备 712 台套件,设备价值215.16万元。
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及其所属的现代农业专业群为依托,以校园和校办农场为载体的农业类实训基地。
校办农场地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中的花园三益现代农业园区、“隆平论坛”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与校园相距350m,占地23976㎡,建筑面积5637㎡。
基地共有指导教师35名,其中“双师型”教师31名,高级职称8名,省、市专业带头人各4名;除学校充足的公共生活设施外,独有培训楼一栋,床位260个;国家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个,鉴定范围包括农业类工种10个。
为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品位、增强服务能力,学校已与湘潭市花园种业中心(以下简称花园种业)、湘潭市三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益葡萄)、湘潭市原种场蔬菜种苗中心(以下简称湘潭市原种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约定今后三年,学校投资100万元,花园种业、三益葡萄和湘潭市原种场共计投资150万元,共同建设基地。
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成与现状见表1-2-1、表1-2-2。
(一)建设思路对接现代农业,依托农艺技术专业及其所属的现代农业专业群,以学校及校办企业腾飞公司为主体,联合毗邻学校及校办农场、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花园种业、三益葡萄、湘潭市原种场三家现代农业品牌企业,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校企双主体建设模式以及专业(群)、基地、企业三位一体建设模式。
以校办农场为载体,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核心区;将校园内现代农业生产性实训场地设施纳入本项目;充分利用学校与基地位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中花园三益现代农业园区、“隆平论坛”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并与合作企业零距离接合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拓展基地面积500亩,运用线性布局方式,串联实训基地各功能区及景观节点,打造一个规模较大、设施一流、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