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一词多义
意与日去( 消失 ) 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 以 歌以咏志( 介词,用 )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诸葛亮,千古良相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品格高洁,才学渊博,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 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 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 听他留给儿子的谆谆教诲。
15 诫子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划分节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2.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翻译课文。 (难点) 3.感悟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谆谆教诲。(重点)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字词释义
诫子书(劝勉儿子的一封信)
表目的,
助词,用 于句首, 表示发端

品德高 操守、 尚的人。品德
君子之行,
屏除杂念干扰,用来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点四十九盏明灯:诸葛亮死时,点燃了四十九盏长明灯,祭神灵 以求延续阳寿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东和:东和东吴
北拒:北拒曹魏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
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 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 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 失,最终变成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的人,大多对社会 没有什么贡献,只能可悲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 (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因此“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 的美德。
课文解读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问题:“静”与“明志”“致远”有什么的关系?
淡泊-----安贫乐道,不为名利 宁静-----心情安宁,内心澄静
明确
坚定志向
实现抱负
内心 --- (明志) --- (致远)
所想
结论:淡泊宁静是明志和致远的基础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 自己的高尚品德。内心不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 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地)学习之中积累。不(下苦功)学习,没有 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不意志坚定,没有其他办法能够 使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 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就会变成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 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
作者名片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 (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 家、军事家。 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 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 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 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 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 子孙,其子孙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诫 子
证明论点
治学: 志、静-学-才
(正面) (反面)

修身: 俭、静(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结构梳理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要求、途径
阐发论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
诫 子 论证 书
先正后反——“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是前提、是基础)
反面论证——“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 “静”是学习的(前提 )。“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
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 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 为。
文体知识
书信
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
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 “尊敬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运用礼貌语言,使收信人感到亲切、受尊敬。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晰,语 言要求准确通俗,明白如话,不要做过多、过深的修饰,已免造成对方难于理解。
• 具体途径和方法:静和俭 • 侧重论述:静 • 目的:成才
3、画出文中提到“静”的语句,说说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意思是:只有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 们的内心世界要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 心劳神。“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课文解读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阅读这句话,思考:作者从什么角度来论述学习的?
端正 学习 态度
淫慢
励精
好高骛远/浅尝辄止-----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
险躁
治性
急于求成/浮噪不安-----无益学习、有害于品格的培养、陶冶
结论:作者从反面论述“不静”,即“淫慢”和“险噪”的害处,提出应 有的学习态度

——杜甫《蜀相》 ——《八阵图》
代表作中的千古名句: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年老志衰, 没有用处。
悲哀
又怎么来得及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
今义: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治,古义:修养
今义:危险,惊险 今义:治理
结尾,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 致”“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下一行顶格写“敬礼”。给长者 的信往往写“祝您健康长寿”,给朋友写“祝工作顺利”,给晚辈写“祝你学习进 步”。
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写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与 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儿××”等。
用火攻:指借东风,赤壁之战。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子 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 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 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 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特别是他在《诫子书》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更值 得我们今天对加强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的重视。
课文解读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阅读这句话,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2.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3.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诸葛亮开篇就以“君子”做榜样要求儿子,用意是什么?
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 效仿的榜样,因此诸葛亮以“君子之行”这个高标准的道 德规范来要求儿子要修身养性,节俭生活,培养品德,最 终学有所成。
作者名片
有关诸葛亮的
典故、故事
称颂他的诗句:
• 三顾茅庐 • 隆中对策 • 草船借箭 • 舌战群儒 • 七擒孟获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挥泪斩马谡 • 赤壁之战 • 空城计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课文解读3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
问题:“静”与“成才”有什么关系?



(要有才学须通过学习,求学过程必然孤寂) (只有耐住寂寞、静心专一,才能深入研究学问,才能增长才干)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结论:宁静是成才的基础。立志与学习、成才三者相互联系。学是核心。
一个人该给后代留下什么?是物质层面的 如房子、车子等等,还是精神层面的如家风 家训……今天,我们来接触颇受颂扬的名人
大家,看他们留给后代的是什么?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 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
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
新课导入2
猜猜他 是谁?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文解读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思考: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1、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 碌无为,老大徒伤悲,悔之晚矣。
2、反面阐述,叮咛儿子,惜时勤学,奉献社会。
课堂小结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提出论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宁静专一
修养
静 以修身身,心
培养
节俭
品德
俭 以养德。
非淡泊
内心恬 淡,不 慕名利。
明确志 向。
无以明志,非宁静
没有 什么 拿来
宁静 专一
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 目标。致, 达到。
字词释义
学习
夫学
必须
须 静 也, 才 须学也,非学
指安静, 专一
增长才 干。
不学习
无以 广才,
没办法
增长, 形作动
立志
非志 无以
课文朗读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
2.自己读一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生字词
夫( fú )

淫慢( yín )

穷庐( lú )

淡泊( dàn bó )


遂( suì )

险躁( zào )

◆读准节奏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如何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 静、俭
静:内心宁静--自省自察---思考得失达到品德修养--起重要作用。 俭:生活俭朴--物质要求低--不图享受达到品德修养---起关键作 用。
3.“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才能对物质生活要求低,内心世界 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 神劳力。
谆谆 告诫 修身 治学
告诫儿子——惜时勤学,奉献于社会
重点解读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 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怠惰险躁。
深入探究1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 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是什么?诸葛亮侧重论 述的是哪一个?修身养德的目的是什么?找出包含这些 词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成学。
成就学问,学 有所成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淫慢 则不能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励,振奋。 险,轻薄。
励精, 险躁 则不能
修养性情。治,
修养。
时 光
治性。年 与时驰,
疾行,指
•意意志与日岁月去,于遂是成枯落,多不接世,悲穷 人守住困穷的潦陋倒庐室之,。 将复何及!迅速逝去。
消失
凋落,衰 残。喻人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以俭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 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自守,就没办法明确志 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