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详解

合集下载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微元法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D.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 ,当Δt非常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A.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由于影响加速度的因素较多,为了研究它们之间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B.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采用了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故B错误;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C 错误;D.根据速度定义式v=ΔxΔt ,当Δt非常非常小时,ΔxΔt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D正确。

故选AD。

2、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B.高速运动的汽车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A.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即静止的火车与高速运动的汽车惯性可能相同,故A错误;B.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速度大小无关,即高速运动的汽车不能很快地停下来,不是因为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故B错误;C.乒乓球的质量小,惯性小,所以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故C正确;D.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仍存在惯性,故D错误。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力可以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B. 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C. 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D.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热传递现象的是()A. 冬天搓手取暖B. 热水袋可以保暖C. 炒菜时锅里的水冒热气D. 夏天吃冰棍,感到凉爽4、在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 实验桌面的清洁工作由实验员负责B. 实验前要检查仪器是否完好C.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D. 使用天平时,要调整天平横梁的平衡5、关于声波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 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 声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6、一个物体沿着光滑斜面下滑,如果忽略空气阻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有:A. 重力和支持力B. 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C. 重力和摩擦力D. 只有重力7、在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减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 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速度增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 光从水中进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8、在下列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中,正确的是()A. 用机械方法将物体举高时,物体的势能增加,但总能量保持不变B. 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但总能量保持不变C. 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动能和势能均保持不变,总能量保持不变D. 物体在摩擦力作用下运动时,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总能量保持不变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题目: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意义。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常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常考知识点探究电路1.电阻(1)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符号R(2)单位:欧姆,简称欧,用字母Ω表示。

换算关系: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3)1Ω的物理意义;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则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

(4)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其大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

与导体中是否有电流、两端是否有电压及电流、电压的大小无关。

(5)种类:实验室常用的有定值电阻和可变电阻,可变电阻有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两种。

(6)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区别:滑动变阻器可以连续的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而电阻箱不能;滑动变阻器无法读出连入电路的电阻,而电阻箱可以。

(7)变阻原理:变阻器是靠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8)作用: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控制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有时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9)说明: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时,一定要采取“一上一下”的连接方式,否则不起变阻作用。

2.欧姆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期通过实验所的出的结论。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单位:安培,简称安。

(3)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应注意的事项:a.公式中的I、U、R均应对同一导体而言,且对应于同一时刻。

b.关于I、U、R间的关系,正确的描述只有两种:①U不变时,I与R成反比。

②R不变时,I与U成正比。

c.由I=U/R变形成R=U/I后,不要认为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因为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而与电流和电压的大小无关。

对应于R=U/I的正确理解是:R在数值上等于U与I 的比值,对应同一个电阻,U、I改变时,其比值不变。

3.伏安法测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得R=U/I,如果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就可以根据公式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个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值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常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 库仑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并测出了元电荷的电量D.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D解析:A选项,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故A错误;B选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的,故B错误;C 选项,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但元电荷的电量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不是库仑,故C错误;D选项,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故D正确。

2.关于电场和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场和磁场都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B.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C.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D.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并不存在答案:D解析: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是假想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而引入的假想曲线,实际并不存在,故A错误,D正确;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出发,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不是闭合曲线,而磁感线是闭合曲线,故B错误;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故C正确,但由于C选项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电场线也是闭合的,所以在此题中以D为最佳答案。

3.在真空中A、B两点分别放置异种点电荷Q₁和Q₂,已知两点电荷间库仑力为F,电场强度大小为E,若将Q₁的电量与Q₂的电量同时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库仑力F’和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E’分别为:A. F’ = 4F,E’= 4EB. F’ = 4F,E’ = 2EC. F’ = 2F,E’ = 4ED. F’ = 2F,E’ = 2E答案:B解析:根据库仑定律,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与它们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4年下半年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B.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 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D. 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答案:D解析:A选项:液体很难被压缩,这主要是因为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当外界压力试图压缩液体时,分子间的斥力会抵抗这种压缩,而不是引力。

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这是因为海绵内部存在许多空隙,这些空隙被压缩了,而不是分子间的间隙被压缩。

分子间的间隙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扫地时尘土飞扬,这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的,肉眼无法直接看到。

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当两块铅块紧压时,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到足够近,分子间的引力就会发挥作用,使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

所以D选项正确。

2、关于电流和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路中有电压,电路就一定有电流B. 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C. 电路两端无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D. 导体中有自由电荷,导体中就一定有电流答案:B;C解析:A选项:电路中有电压,但电路不一定有电流。

因为电流的产生除了需要电压外,还需要电路是通路。

如果电路中有断路或短路,即使有电压也不会有电流。

所以A 选项错误。

),电流的存在必然意味着电路两端B选项:电路中有电流,根据欧姆定律(I=UR存在电压。

所以B选项正确。

C选项:电路两端无电压,根据欧姆定律的逆推(如果I=0,则U=0),电路中就一定无电流。

因为电流是由电压驱动的,没有电压就不会有电流。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5年上半年测试试卷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5年上半年测试试卷及解答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以下哪项是描述液体压强特点的正确表述?A. 液体压强与深度成正比B. 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C. 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不相等D. 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侧壁没有压强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液体压强的特点。

A选项:由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ℎ可知,在同种液体中,密度ρ一定,液体压强p与深度ℎ成正比,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由A选项分析可知,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非减小。

所以,B 选项错误。

C选项:液体在同一深度,即ℎ相同的情况下,由于ρ和g都是定值,所以各个方向的压强p大小是相等的。

因此,C选项错误。

D选项:液体不仅对容器底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

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2、关于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B.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C.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D.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得最快,在固体中传播得最慢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A选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A选项错误。

B选项: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在温度相同的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才是相同的。

但题目中并没有指明介质的温度是否相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说声音在所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B选项错误。

C选项: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因为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声音在其中的传播受到的阻碍较小;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因为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声音在其中的传播受到的阻碍较大。

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由C选项分析可知,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并不是最快的,而是次于固体;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并不是最慢的,而是最快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力》考点梳理
本文档将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教育的发展与目标
- 物理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 物理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
2. 物理教学理论与方法
- 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物理教学方法的种类和特点
- 创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3. 物理教学内容与任务
-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 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
- 物理教学任务的分析与设计
4. 课堂教学与管理
- 物理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 学生研究兴趣的激发与调动
-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5. 物理实验教学
- 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目的
- 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实验教学的安全管理和评价
6. 物理教育的评价与研究
- 物理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 物理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上述考点的梳理,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物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内容,有助于进行备考和提高考试的准确率和通过率。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以教育部门发布的相关规定和指南为准。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敲鼓时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B. 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C.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B解析:A选项,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

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与振幅无关。

故A错误。

B选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胡演奏的优美旋律,正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

故B正确。

C选项,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它仍然需要介质来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真空中没有介质,声波无法传播。

故C错误。

D选项,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D错误。

2、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手取暖B.用暖水袋暖手C.晒太阳取暖D.向手``呵气’’取暖答案:A解析:A选项,搓手取暖时,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A正确。

B选项,用暖水袋暖手时,暖水袋的温度较高,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B错误。

C选项,晒太阳取暖时,太阳放出热量,人吸收热量,使得人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C错误。

D选项,向手“呵气”取暖时,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与手发生热传递,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故D错误。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先把凸透镜、发光体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然后进行实验。

他们让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并用刻度尺量出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v,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记录多组数据后,他们发现当u>2f时,v在f和2f之间,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小;当f<u<2f时,v大于2f,且像的大小比发光体大;当u=f时,他们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像;当u<f时,光屏上也得不到像,但透过凸透镜却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物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基础、学习需要及个体差异等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合理设置作业。

(三)物理教学实施能力
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策略,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四)物理教学评价能力
了解物理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特点,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思路。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物理学科与教学知识
1. 物理专业知识
(1)掌握与高中物理密切相关的大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以及原子
和原子核物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学物理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物理学思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

2.物理教学知识
(1)理解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理念,熟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2)了解物理教学原则和方法,认识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掌握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和实验等内容的教学基本要求。

(3)熟悉物理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具备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评价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设计
1. 分析物理教材
(1)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其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结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已有知识与技能基础分析教材,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2. 确定物理教学目标
(1)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含义。

(2)能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发展需求,确定并准确表述具体的教学目标。

3.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能根据教学实际,合理选择、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4. 设计物理教学过程
(1)能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2)能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将学
生引入学习活动。

(三)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物理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

2. 课堂教学组织
(1)掌握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有效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尤其是探究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2)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能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
1.物理学习评价
(1)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能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物理教学评价
(1)能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体现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

(2)能运用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一束单色光斜射到厚平板玻璃的一个表面上,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板另一个表面射出,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侧移了一段距离。

在下列情况下,出射光线侧移距离最大的是
A .红光以300的入射角入射
B .红光以450的入射角入射
C .紫光以300的入射角入射
D .紫光以450的入射角入射
(2)两个平行放置的大金属板M 和N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四个表面的电荷
面密度从左到右依次为,如图示。

不考虑边界条件,则有
A.
B. C.
D.
2.计算题
(1)法拉第曾提出一种利用河流发电的设想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两块面积均为S 的矩形金属板,平行、正对、竖直地全部浸在河水中,间距为d ;水流速度处处相同,大小为v ,方向水平;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竖直分量为B ,水的电阻率为ρ;水面上方有一阻值为R 的电阻通过绝缘导线和电键K 连接到两金属板上。

忽略边缘效应,求: ①该发电装置的电动势; ②通过电阻R 的电流强度; ③电阻R 消耗的电功率。

(2)如图示,某人从井中提水。

水桶离开水面时装有10.0kg 的水,由于漏水,水桶每升高1.00m 要漏去0.20kg 的水。

求:人匀速地将水桶从水面提升10.0m 到达井口时所做的功。

4
321σσσσ、、、3241σ-=σσ=σ,3
241σ=σσ=σ,3241σ-=σσ-=σ,3
241σ=σσ-=σ,
3.案例分析题
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电路、安培力、左手定则等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情
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答出2个即可)?
(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于帮助学生学习。

4.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高中物理《物理1》某教材“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内容节选
材料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的“内容标准”
“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普通高中高一学生,课前已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简要分析材料一内容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的作用
(2)完成材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思想。

(不少于3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