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我们经常听到“外感病因”这一术语,它是指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外感病因进行详细的解释,探讨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外感病因。
1. 什么是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于外界环境中的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原因。
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微生物、化学物质、物理刺激或其他环境因素。
当人体受到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行为上的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常见的外感病因2.1 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主要外感病因。
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微生物外感病因之一。
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可以通过食物污染引起肠道疾病。
此外,一些真菌和寄生虫也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真菌感染和疟疾。
2.2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也是常见的外感病因之一。
化学物质可以是工业上的污染物、有毒物质、农药、药物等。
当人体暴露在这些化学物质中时,可能会引起中毒、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的生理反应。
例如,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可能会患有肝脏疾病;食用了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疾病。
2.3 物理刺激物理刺激也是外感病因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包括温度变化、辐射、噪音、振动等任何对人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物理因素。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导致中暑,持续暴露在强音乐下可能会引起听力损伤。
2.4 其他环境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物理刺激外,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成为外感病因。
例如,恶劣的环境条件、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
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长期不平衡的饮食可能导致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3. 外感病因对健康的影响外感病因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应对外感病因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了解病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患病风险。
例如,保持个人卫生、接种疫苗、遵循正确的食品安全措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等,都可以减少外感病因对健康的威胁。
病因——外感病因

病因——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疾病的发生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外感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2. 季节变化: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改变会影响人体机能,容易导致感冒、疟疾、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3.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4. 饮食不卫生: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可引起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统感染。
1
5. 接触传播:与患病人员接触或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物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6. 病虫害:蚊子、跳蚤、苍蝇等害虫的叮咬或污染人体周围环境,可引起传染病。
7. 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处于不良环境、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针对外感病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改善室内外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2
3. 饮食要均衡,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4. 减少与患病人员接触,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
5. 注意预防病虫害,使用防蚊虫、灭鼠灭虫等措施。
6.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7. 及时接种疫苗,遵循医生的预防接种计划。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还需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环境因素来确定。
如果有身体不适或疑似感染,请及时就医并遵从医生的建议。
3。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作者:何庆勇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4期关键词:银翘散;增损双解散;葛根汤;外感病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4-0084-01笔者通过不断研读经典,加深了对古方的认识,并在临床工作中试用古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举运用古方治疗外感病验案3则,以供同道参考。
1 典型病例1.1 银翘散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案例1:患者,男,20岁,2012年6月5日就诊。
主诉:咽痛、头痛2 d。
现病史:咽痛,咳嗽,吐黄痰,头胀痛,以太阳穴痛为主,全身乏力,无恶心,无呕吐,大便二日一行,舌苔薄黄,脉浮数。
既往史:慢性咽炎。
中医诊断:外感风热。
治以发散风热,银翘散加减。
方药:金银花15 g,连翘12 g,桔梗8 g,淡竹叶6 g,甘草10 g,荆芥穗8 g,淡豆豉10 g,炒牛蒡子8 g,芦根15 g,桑叶10 g,苦杏仁1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3次服用。
服药后患者诸症悉平。
按: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瑭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是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的原则和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某些处方用药,结合吴氏自己的用药经验而制方的。
本案患者风热客于肺卫,风热上犯头、咽,故症见咽痛、头痛;风热犯肺,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吐黄痰;舌苔薄黄,脉浮数亦为风热犯肺卫之征,中医辨证当属风热感冒。
故治疗采用辛凉解表、清肺透邪的银翘散收效。
1.2 增损双解散加减治疗外感风寒,郁热内蕴咳嗽案例2:患者,女,28岁,2012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咳嗽频作2 d。
既往史:患者2 d前(端午节)因去外地游玩受凉加之熬夜,出现咳嗽频作。
刻下:咳嗽频作,夜间尤甚,不能入睡,无痰,恶风寒,自觉鼻子有“喷火”感觉;无发热,口干,咽痛;患者平素便秘、二三日一行、质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外感风寒,郁热内蕴。
治则:疏解表寒,清热通腑,表里双清。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

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张仲景创作,主要讨论外感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诊治思路的主要特点:
1.六经辨证:《伤寒论》首先强调辨别外感病的六经属性,即寒
热、阴阳的六经分类。
通过对六经的辨证,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四诊合参:在诊断外感病时,要进行望、闻、问、切四诊。
望
诊包括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眼底等;闻诊包括闻气味,了解病人的口臭、汗臭等;问诊主要询问病人的症状、病程、饮食等情况;切诊则通过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3.辨证施治:《伤寒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
和辨证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的重点在于个体化,针对患者的整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汤药治疗:《伤寒论》提倡使用草药煎煮成汤剂进行治疗。
张
仲景创制了很多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这些方剂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外感病的经典处方。
5.调和阴阳:《伤寒论》注重调和阴阳,即平衡人体阴阳的关系。
治疗时要注意调整寒热、虚实等病理状态,以促进体内阴阳的平衡。
总的来说,《伤寒论》的治疗思路强调全面的辨证施治、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及草药煎汤的应用。
这些理念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中医学的诊疗思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是基于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的,不同于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现代科学体系。
外感病的种类

外感病的种类外感病可按病因和时间分为两大类。
(一)以病因分类1、六淫分类有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如伤寒、中风、中暑、伤湿、伤燥等。
2、按六淫阴阳属性分类有风寒、风热、湿热三大类,风寒伤人阳气,风热伤人阴气,有系统性而合理,便于临床应用。
《伤寒论》六经也是按阴阳划分的,六邪气的阴阳属性与六经的阴阳属性有对应性,用起来得心应手。
在藏气法时论的指导下,又有病位深浅层次性。
(二)按发病时间分类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四时正气为病和时行之气为病两大类,这在《伤寒例》里讲的很清楚,谓: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具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伤寒例》在此明确指出,虽然外邪都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但有主气四时正气为病和客气时行之气为病之不同,四时正气即四时主气虽为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因体质、环境等因素有人触冒其气之后,皆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一般属于普通外感病,比较轻,所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者也;若两感于邪虽然病重致死,但不传染;其病位以本系统为主。
至于时行客气,乃四时反常的气候变化所致,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其反常气候的变化,就容易触冒而病,而且病重,多属疫病,为传染病;其发病以相克系统为主。
此种病才是导致张仲景族人死亡三分之二的元凶,不可能是四时正气为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却只讲寒气正气为病。
若再遇上24年同化年,其死亡率会更加大。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也……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一、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
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
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
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
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
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
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
了。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古方治疗外感病三则

咽痛 2 d 。刻下 :咽痛, 鼻塞, 流清鼻涕, 恶风畏寒 , 无咳嗽, 全
身酸痛, 以项背部为甚, 舌淡, 苔白, 脉浮略数 。中医诊断 : 风寒
风热, 银翘散加减 。方药:金银花 1 5 g , 连翘 1 2 g , 桔梗 8 g ,
关键 词:银翘散 ;增损双解散 ;葛根 汤;外感病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4 . 0 3 5
中图分类号:R 2 4 9 .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4 — 0 0 8 4 — 0 l
一
外束 , 太阳经输 不利感 冒。治法 :发汗解表、舒筋 通络 。以葛
根汤加减 :葛根 1 5 g , 麻黄 1 0 g , 桂枝 1 0 g , 赤芍 8 g , 甘草 1 0 g , 苦杏仁 1 0 g , 柴胡 1 0 g , 桔梗 6 g , 连翘 1 0 g 。水煎服, 每日 1 剂, 分 3次服用 。 服1 剂后, 患者诉药后汗 出, 症状大减, 继续服
1 典型病例
舌 红, 苔黄腻, 乃有郁热 内蕴之象 。 故以增损双解散为主, 配合
麻 杏石甘汤, 疏解 表寒、宣肺 降逆 、清 热通腑 , 使表里 上下调
1 . 1 银翘散加减 治疗风热感 冒
达, 故病愈 。
案例 1 :患者, 男, 2 O 岁, 2 0 1 2 年6 月 5日 就诊 。 主诉 :咽
痛 、头痛 2 d 。现 病史:咽痛, 咳嗽, 吐黄痰, 头胀痛, 以太阳穴
外感病证-感冒

外感病证-感冒外感病证-感冒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五脏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肝藏血。
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
肝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
主肃降,通调水道。
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肾〔附〕命门:藏精气,主生殖,发育。
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开窍于耳,司二阴。
小肠:受盛之官,主要病变为化物的功能失常。
大肠:主传导,主要病变为腹泻或便秘。
胆:藏精汁,主要病变为黄胆、胁痛等实證,及胆气虚怯之虚證。
胃:受纳,腐熟饮食,特性为喜润恶燥。
病證包括上腹部胀痛、食少、嗳气、呕吐。
膀胱:储尿、化尿,化气形水。
病变为尿量、尿次、排尿的改变。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外感病证【主要证候及特征】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
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
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
【病机述要】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病
我再给大家讲什么事呢?就是外感病。
外感病呀,这个外感病打官司打了2000多年,一派是伤寒派,认为外感就是风寒为主,一派就是温病派,认为外感是风热为主,风热,温病,打了2000多年,写了几千本书,都给它弄晕了,从临床出发你也要鉴别好风寒和风热,风寒、风热,要把这两个必须得区别开,风寒就伤寒,风热就温病。
怎么鉴别?书上好多指标都不可靠,我教会你四个指标,你就可以把风寒、风热鉴别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就问寒热。
区分寒热,完全凭感觉,恶寒重的,发热轻的,就以寒为主,就是发热为主,几床被子盖在身上,就是寒重热轻,就是风寒;反过来热重寒轻,高烧40度、39.5度以上,不怕冷,仅仅怕风,中医叫恶风或者畏风,那可是风热。
这个肯定能分得清楚呀,病人的感觉是有一份热,他很有感觉,一看体温,风寒的体温38度以内,风热的体温一般要到39度,这个高烧。
这个区别哪个重?是寒重还是热重来鉴别风寒还是风热。
第二个咳痰。
书上讲鉴别痰的寒热以颜色为鉴别,你就上当了,不在颜色在痰的质量,不在色,辨痰的寒热不在色
而在质。
你比如:白粘痰,白的粘的痰,你按照理论书上讲的那肯定肺寒了,你用三子养亲汤,加了白芥子,这个粘痰出不来,憋在里面喘,心烦意乱,等于咱西医讲的痰多了等于吃可待因,可待因一吃痰出不出来,病人喘了憋了,你反过来把白芥子扔掉,改成葶苈子,病人白粘痰出来了,就很痛快了,这就说明痰的寒热不在颜色在质量,甭管黄白,稀薄的痰是风寒,甭管黄白,稠粘的痰就是风热,你外感病必然会有咳喘,病人就问一下这个痰是薄的还是厚的,就把风热风寒轻易的鉴别起来了。
第三个问汗和痛。
没有汗的,关节和头痛的就是风寒;有汗的咽喉痛的嗓子痛的就是风热。
第四个最关键就看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风寒;苔薄黄,脉浮数的这是风热。
这个四条就把外感病的两个基本类型风寒、风热鉴别清楚了。
风寒的辛温解表,风热的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书上讲的麻黄汤,现在因为麻黄的副作用,你就不要用麻黄汤了,改成荆防败毒散,不用麻黄、桂枝,用荆芥、防风,荆防败毒散;风热的还用桑菊饮、银翘散。
这两个辨证分清楚了,两个立法搞清楚了,两个主方找着了,就是外感病基
本上脉络就辨清了。
但是它里面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扶正祛邪。
尤其中老年人得了外感病他久治不愈,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扶正,他反反复复好不了,这扶正里面就要仿制古方的一个参苏饮,既能解表加参来扶助,还有一个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里面用党参。
加一味扶正药,不是用参就是用黄芪,这一加注意,尤其是中老年人他的久治不愈的感冒,你光单纯治感冒不行的,里面加一个扶正的药,他感冒很快就解除了。
但只能加一味,刚才我讲了,加多了就利邪了,加参也行,加黄芪也行,生黄芪,这第一个注意点。
第二个注意点一定要透窍。
刚才我讲了透窍相当重要,因为外邪甭管风寒风热,它就在呼吸道里面,腠理呀,中医讲的腠理附窍里面,光解不行还要透。
透窍用什么药?可以用川芎、桔梗、蝉衣。
你外感病你就不要用菖蒲、郁金了,你解表性质的川芎、桔梗、蝉衣还有杏仁,根据风寒、风热不同你选用,但份量一定要轻,只能用上5g,5g 才能往上走透窍,用重了往底下降了,导药下行了,就用5g。
第三个要给邪出路。
这外邪要给它出路,这个出路你不要润肠,你润肠的话伤正,就利尿,淡渗利尿。
治疗外感病,确定方针以后,里面必须加上淡渗利尿的药,就我刚才讲的车前草、白花蛇舌草、云苓、石苇、薏仁,这一类的利尿药。
这个附带就把外感病呀也给你讲一讲,外感病内伤病你都掌握好了,不光心脑血管病,你中医内科呀,你基本上就通了,保证基本疗效。
分清风寒、风热,依据三个配合,一个要扶正,一个要透窍,一个要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