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辨证

合集下载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外感高热的辨证论治
肺热证
症状:
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xxxx。
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
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
二、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治法:
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
xx连朴饮。
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

感冒的中医辩证食疗

感冒的中医辩证食疗

感冒的中医辩证食疗感冒属中医的“外感病”、“外感发热”、“咳嗽”等范畴,中医辨证常见为:风寒束表证、风热袭表证、暑热侵表证、燥邪袭表证。

(一)风寒束表证病因:外感风寒(淋雨受凉)。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声重,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食疗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食疗处方:1.神仙粥原料:糯米100克,葱白7根,生姜15克,食醋30毫升。

制法:先将糯米洗净,加适量水煮成粥,再将葱、姜捣烂,沸后煮5分钟,加入食醋30毫升,搅匀起锅。

食法:温热服,上床覆被,微热而出小汗。

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4次。

2.白胡椒汤面原料:面条lOOg,白胡椒末、葱白各适量。

制法:煮热汤面条1碗,加入葱白及胡椒末拌匀。

食法:热服,微热而出小汗。

3.姜糖饮原料:生姜6片,红糖15克。

烹法:将生姜洗净切丝,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上盖。

浸5分钟,再调入适量红糖。

糖不宜多,应有足够的辛辣味。

食法:温热顿服,频频饮之。

4.草鱼汤原料:草鱼(青鱼)肉150克,生姜片25克,米酒100克。

制法:将清水煮沸后,放入鱼肉片、姜片及米酒共炖约30分钟,加盐调味即成。

食法:佐餐服食。

(二)风热袭表证病因:风热外邪,侵袭肌表。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头身疼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口干渴,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食疗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食疗处方:1.桑菊茶原料:桑叶、菊花各10克,甘草2克,龙井茶6克。

制法:将以上原料洗净,加入沸水泡茶。

食法:每日代茶饮用。

2.三花茶原料: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

制法:将以上3花洗净,加入沸水泡茶。

食法:每日代茶饮用,不拘次数。

3.菜头绿豆饮原料:白菜头1个,绿豆芽30克。

制法:将原料洗净,白菜头切片,与绿豆芽同煎汤。

食法:每日代茶饮用。

4.蒲公英茶原料:蒲公英20克,甘草3克,蜂蜜20克,绿茶5克。

制法:将蒲公英、甘草水煎15分钟,取汁,加入蜂蜜、绿茶。

感冒的辩证论治

感冒的辩证论治

(2)风热犯表证
•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2、病证鉴别
•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感冒与风温的鉴别
感 冒 临床 特征 多无发热或发热不高,服 解表药后,汗出身凉脉静 而渐愈,病程多不超过一 周,多不传变。 正气不足,邪犯肺卫 温 病 必有发热甚或高热,得汗后热虽暂 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 且见传变入里之候:神昏、谵妄、 惊厥、出血等。 正气不足,疫毒内犯 季节性传染性强,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症状相似。 进行必要理化检查,以资鉴别 风温包括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胸 膜炎等;暑温包括乙肝、钩端螺旋 体等疾病早期
• 明晰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气虚证+风寒表证
阴虚感冒——阴虚证+风热表证
2、治疗原则
• 治疗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 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 风寒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治以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3、注意事项
• 感冒的治疗,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可补益太 早,以免留邪; 对体虚者,宜扶正固本,兼解风邪,不宜专行发 散,重伤肺气。 • 风寒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 致不能速解,甚则发生变证; 风热误用辛温——助热燥液动血,或引起传变。 • 除虚体感冒可兼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 品,以免留邪。
《丹溪心法》
•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 强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 元· 程充辑《丹溪心法· 中寒附录》:“伤风属肺 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八纲辨证知识

八纲辨证知识

病程 形体 神情 虚证 长
声 息
疼痛 喜按
二 便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 象 舌淡嫩, 少苔
脉 象 细弱
消瘦 精神 气弱懒言 萎靡 壮实 精神 声高息粗 兴奋
实证 短
拒按
舌质苍老, 实而有力 舌苔厚腻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四、阴阳 (一)阴证 1.阴证的定义:凡是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里证、寒 证、虚证可概括于阴证的范围。临床上主要指虚寒证。 2.阴证的辨证要点: 以虚寒证的表现为主。精神萎靡,气短声低是虚证的表现;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是里寒证的表现;舌淡胖嫩,脉迟弱均为 虚或虚寒的舌脉。
第6章 辨证 二、寒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第1节 八 Leabharlann 辨 证渴饮情况大便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 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干
寒证 苍白 不温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热证 红赤 温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秘结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1.血虚证 (1)血虚证的定义:是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 织而表现的证候。 (2)血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有失血过多,或劳神耗损,或生血不足等导致血虚的原因存在。 ②以面、眼睑、唇、舌、爪甲的颜色淡白和脉细无力为基本表现。 ③全身常呈现虚弱的状态,且常伴眩晕、多梦,妇女月经量少色 淡等血失充养的症状。
第6章 辨证
第1节 八 纲 辨 证
三、虚实 (一) 虚证 4.阳虚证 (虚寒证) (1)阳虚证的定义: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所表现的证候。 (2)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①以阳气不足,失于温煦为主要病理机制。 ②除见气虚表现外,以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痛处喜温喜按,尿 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加减: 暑热盛者,黄连、山栀、青蒿、黄芩。
湿困卫表:豆卷、藿香、佩兰。汗多, 去香薷。头痛加桑、菊、芷。心烦、小 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散;呕恶 加陈皮、半夏、竹茹;纳呆加神曲、麦 芽、内金。胸闷加厚朴、砂仁;
附:虚体感冒
病因病机: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 不已。
二、 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解表达邪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辨证论治
主证: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
(一)、风寒束表证
1、证 候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头 痛,肢节酸疼,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 喜热饮,
《诸病源候论• 时气病诸候》有“时行病”之 描述。 直至《类证治裁• 伤风》中才明确提出“时行 感冒”之名。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 强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三、范围
普通感冒(伤风) 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表现感冒特征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1、证 候:
主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
兼证: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 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 表 方:新加香薷饮。 银花15 连翘15 香薷10 厚朴12 扁豆15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泻,苔腻
二、 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
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
解表达邪
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辨证论治
主证:恶寒、发热、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全身不适
(一)、风寒束表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声重, 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咳嗽 .头 痛,肢节酸疼, 兼证: 咽痒,痰吐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 喜热饮,
食醋熏蒸法(每立方米空间用市售食醋5~10毫升,以1~2倍水 稀释后置锅中加热,门窗密闭,每次熏蒸一小时,在感冒流行期 间,每日或隔日熏蒸一次。可用于空气消毒,以预防感冒。 )
醋薄荷煎熏法(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约5毫升,薄荷梗15克。取 上药放入不加盖的容器内,加水1~2倍煎熏,关闭门窗,预防者 在药熏之室内休息、睡眠,连续3天。能预防及控制感冒的流 行。)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重、变(病情)
言 其 常
2.时行病毒
流行性 传染性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二、病机
寒 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肺有宿疾 时行病毒 肺失宣肃 风邪外袭—夹·热 暑 侵 卫外功能减弱 袭 肺 肺卫调节失常 卫 卫表不和 感 冒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感 冒 风邪 轻 为主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有无传变 发病季 节 四时皆 可 病程
多不传变
短,预 后良好
温 病
温邪 重 为主
寒战高热,汗出后热 甚则神昏、虽暂降, 惊厥、谵 但脉数不 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有明显 由卫而气, 季节性 入营入血
加减: 头胀痛甚:桑叶、菊花。 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 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 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 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 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 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 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

2018年中医基础知识八纲辨证-文档资料

2018年中医基础知识八纲辨证-文档资料

所形成的各种 临床证候的概括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主要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 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脉实有力。
感邪性质的差异 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 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
证候表现各不相同 很难以哪个症状 作为实证的代表
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 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恶风寒
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头身疼痛
证候分析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 内应于肺,肺失宣肃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
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薄白苔 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 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 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 其实,它们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
只是对病情的大体分类而已。
一、表里辨证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 而对于外感(热)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 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 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具体的说: 热证——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一)寒证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 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 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表证的共同特征
感受六淫、疫戾 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 脉浮,舌苔没有明显变化 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证诊断经验研究_赵润生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证诊断经验研究_赵润生

存质量,延缓疾病的发展速度,延长生存期。

3小结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很多观点目前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疾病的防治。

在李氏“胃气为本”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对于艾滋病的早期预防、无症状期的防治收稿日期:2011-04-28作者简介:赵润生(1968-),男,河北黄骅人,讲师,硕士,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方朝义(1965-),男,河北冀州人,教授,博士,从事中医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及艾滋病期各种临床表现的治疗和改善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王丹妮,郭会军,刘华伟,等.扶正排毒Ⅱ方治疗无症状HIV感染者65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385-388.[2]杨国红,崔敏,周立华,等.参苓白术散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50-153.[3]周立华,唐英,卢依平,等.艾灸法治疗艾滋病脾气虚腹泻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17-19.[4]张亚萍,梁健,邓鑫,等.试述元气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056-1058.[5]王运平,李波清,邱世翠.脾虚小鼠免疫功能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1):34-36.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辨证诊断经验研究赵润生1,刘惠聪2,魏民1,赵社1,方朝义1(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2.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著名医学家,河北正定人。

代表性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世人究其脾胃学说者众,疏于其他学术之弘扬。

今考辨《内外伤辨惑论》于内外伤之“十二辨”,究其辨证诊断经验,探讨其学术思想之一斑。

关键词:李杲;内伤与外伤;辨证诊断;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1)08-1547-0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 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热 壅于肺兼见咳喘,胸痛,咯痰黄稠;热扰胸膈 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热在胃肠兼见潮热, 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 下利稀水,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扰于胆兼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 数等。
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 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小便 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 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
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少腹急结或鞭满,小便
自利,如狂和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 漆,脉沉涩和沉结。
二、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 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 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临床表现 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病证又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㈠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 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 或心烦燥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 大。
㈡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 与肠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日晡潮热,手足汗出, 脐腹胀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 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 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 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枢机不运, 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由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 表现的证候。太阴病证为三阴病之轻浅阶 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临床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秩序,一般有顺传和 逆传两种形式。
不恶寒,甚至面赤。
㈡少阴热化证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 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 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 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 的概括。 临床以上热下寒为其提纲。临床表现为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五、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 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证候的概括。病变 主要在心肾。少阴病证有从阴寒化、从阳热 化两类证候。
㈠少阴寒化证 少阴寒化证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 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临床 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呕不欲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分为传经、 直中、合病、并病等。
传经:指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 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若按伤寒 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明病 →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 上相传者,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 里的两经相传者,称为“表里传”。
一、卫分证
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 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卫分证是 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 脉浮数,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
痛等症。
二、气分证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 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 热侵犯肺、胃、胸膈、肠、胆等脏腑的不同 而兼有不同的见症。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
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 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 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㈡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
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
一、太阳病证
㈠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 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 伤寒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 强痛,脉浮。本证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 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 阳伤寒证之分。
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 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 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 浮缓。
直中:指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 径直入于三阴病者。
合病:指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 出现的病证。
并病:指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 证者。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 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 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 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三、营分证
营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气内陷,劫灼营 阴,心 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 渴,心 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 舌质红 绛无苔,脉细数。
四、血分证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动血、 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昏狂, 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舌质红绛,脉细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 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脉弦数; 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 耳聋,形瘦,脉虚细;或见手足蠕动、抽搐。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所表现的不同证候,归钠为太阳病、阳明病、 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用以 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 疗的一种辨证方法。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 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 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 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 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