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史之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目录一、原始公社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地理学 (3)(一)、地理知识萌芽 (3)1.地理著作 (3)(1).山经 (3)(2).禹贡 (3)(3).“管子”中“地员”篇 (4)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地理学(秦至唐) (4)(一)、中央集权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及地理学的发展(秦、汉) (4)1.地理学的发展 (4)2.地理著作 (4)(1).史记“货殖列传” (4)(2).汉书“地理志” (4)3.域外地理知识-张骞通西域 (5)(二)、封建同一国家分裂时期地理学上的一些成绩(三国至南北朝) (5)1.地理学上的一些成绩 (5)2.地理著作 (5)(1).裴秀“制图六体” (5)(2).郦道元“水经注” (5)(3).法显“佛国记” (6)(三)、封建统一国家的再建及其地理学(隋、唐) (6)1.地理学的发展 (6)2.地理著作 (6)(1).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6)(2).贾耽“海内华夷图” (6)(3).玄奘“大唐西域记” (6)三、封建社会时期的地理学(宋、元) (7)(一)、宋代封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的地理学 (7)1.宋代地理 (7)(1).沈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7)(2).地志的进一步发展与规范化 (7)(3).沿革地理的发展 (8)2.元代地理 (8)(1).东西方地理知识的交流 (8)(2).河源的实地考察 (9)(3).宋元舆图 (9)四、封建社会时期的地理学(明至鸦片战争) (10)(一)、地理学的发展状况 (10)1.郑和的远航 (10)2.西洋制图学的输入与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 (10)3.反应于水利事业中的地理学 (11)(1).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所反映的地理知识 (11)(2).在与黄河斗争中有关自然地理知识的发展 (11)(3).从“畿辅水利”的讨论中所看到的一些改造自然的理想 (12)4.时代先进的地理学家 (12)(1).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上所开辟的新方向 (12)(2).把地理研究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顾炎武 (12)(3).刘继庄的地理思想,兼论顾祖禹和孙兰 (13)5.封建社会末期地理古籍的整理 (13)一、原始公社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地理学(一)、地理知识萌芽原始公社时期地理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生活需要对他们所处环境的认识,原始时期的交换关系,也会引起人们对远处想象和探寻的欲望。

古代的自然科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哲学第一个发展繁荣时代,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源头。

在这个时期,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

在当时,我国的天文历法、气象、音律、几何数学等学科,均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声、光、力等物理学科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带动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气象学: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

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

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

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帝尧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

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政府官员。

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早在公元132年,我国东汉时的张衡就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

这是在空旷的大地上竖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装一只可以灵活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转动的方向,便可以确定风向。

对相风铜鸟的有无,国外始终存有异议。

197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安平县逯家庄发掘的一座东汉古墓中,发现一幅东汉建筑群鸟瞰图,其后的一座钟楼上立有相风鸟,从而毫无疑问地证明相风鸟是世界最早出现和使用的风向仪。

而西方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是在12世纪开始有的,比张衡的“相风铜鸟”晚了约1000年。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随风飘动。

观测的人听到铃声,去看旗被吹动的方向,就可知道风向。

这是和现代风向袋相似的一种仪器。

地理学: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史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史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史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就突出,其中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地学、医药药学和纺织、建筑、冶金、陶瓷、造纸、印刷等方面,曾长期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思想界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起过重要作用,文人化艺术等方面也是人才辈出,作品各具特色。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1、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时期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到19世纪,造纸术已传遍整个世界,它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印刷术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发展,现存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这两个古老的发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的应用有了显著的发展,北宋政府设有专门制造火器和火药的武器作坊。

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状火器。

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4)战国时发明了司南。

北宋时期,指南针用于航海业。

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使郑和七次下西洋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成为可能,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条件。

2自然科学的发展①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②来源于生产生实践,与生产联系密切,推广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主要是对一些生产经验的总结,实践性强,但理论研究欠缺,创新性不强。

二、中国古代思想和宗教(一)政治思想1、诸子百家的思想(1)、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礼”。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虐民”“暴民”○3西汉时期,董仲舒为了适应封建政治需要,将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家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5】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5】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

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一)古代的地理学思想在地中海流域希腊化时代和中国古代,地理学也很繁荣,出现了一批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思想。

一、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前275-前195)曾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第一次用“地理学”的名称来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并建议在地理学研究中采用物理学的原理与教学的方法。

他认为地球同整个宇宙一样是球形的,地表的地震、蒸发等变化都不会改变地球总的形状,因为在这样巨大的范围内,任何显著的变化都是看不出来的。

但他又强调地球表面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他常在陆地上发现贝壳、古代海船的碎片和含有海水的湖泊。

他赞同被人称为“物理学家”的斯特拉唐的看法:海洋干旱后就变成了陆地。

在我们居住世界的周围是海洋还是大陆?这是古代地理学家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埃拉托色尼是海洋论者。

他根据印度洋与大西洋潮汐的相似,主张两洋相通,欧亚非三大洲连成一片,因此乘船从西班牙出发,绕过非洲南端,就可以到达印度。

他错误地认为里海是北冰洋的一个海湾。

尤其宝贵的是他计算了地球的大小,他所用的方法简单而又科学。

夏至的正午,在距离亚历山大约5000斯塔季亚的塞恩城(现今的埃及阿斯旺水坝附近),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所有直立的物体都没有影子。

而这时的亚历山大城,直立物体都有一段很短的影子,说明照在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体形成了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应当同假想的从地心出发,引向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的两根直线所形成的夹角相等。

那么测出亚历山大直立物体与阳光的夹角,再利用两地相隔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度了。

他测出这个夹角大约是7度,约为地球圆周的1/50。

因此地球圆周长是25200斯塔季亚。

这个数值约为40000千米,实际上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6千米。

在那样的时代埃拉托色尼能对地球大小测得如此准确,实在难能可贵。

二、辛尼加古罗马地理学家辛尼加(前4-后65)的主要著作是《自然科学诸问题》,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水、气、风、地震等各种地理现象。

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

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地理学史中国地理学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地理学。

古人发展出一种关于地理学的独特理论,即“五行”理论,其中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组成的。

到了三国时期(公元三一〇年至六二八年),中国地理学又发展了一个新的理论,即“郡县制度”。

这种理论提出了一种分级管理的概念,认为政府可以按照郡县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这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行政管理,至今仍然存在。

到了唐朝(六一八年至九07年),中国地理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名为“太极地理学”的理论,它将中国的地理学与宇宙观和道教的观念相结合,认为宇宙的变化是由天地的统一而产生的。

到了宋朝(九07年至一二一三年),中国地理学又发展出一种名为“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它将中国的地理学与现代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从而把地理学发展到新的水平。

进入元朝(一二一三年至一四0五年)时期,中国地理学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出现了名为“测量学”的理论,它把地理学的研究从一种非科学的观点转变为一种科学的观点,把地理学发展到新的水平。

到了清朝(一四0五年至一九11年),中国地理学又发展了一种名为“气候学”的理论,它将气候学与地理学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地理现象。

到了20世纪,中国地理学又发展出一种名为“地理学现代化”的理论,它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地理学结合起来,从而使地理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因此,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包括了从古代的“五行”理论,到三国时期的“郡县制度”,再到唐朝的“太极地理学”,宋朝的“中国地理学”,元朝的“测量学”,清朝的“气候学”,以及20世纪的“地理学现代化”,在这其中,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

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地理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土地和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地理学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城乡规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中国地理学主要是以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

在《山海经》和《水经注》等古籍中,对中国的地理环境有着精确的描述和记录,为后人研究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中国地理学的研究逐渐开始系统化,地理学家陆九渊编写了《大河图经》,详细描述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中国的水文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宋代还出现了一批以地理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如贺铸编写的《碎唐志》和苏颖编写的《丹霞记》,对中国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明清时期,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地理学家开始关注地理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联,形成了以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体系。

著名地理学家郑和等人在《航海图》和《海国全图》中详细描绘了明代的海外航行和贸易路线,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地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

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开始进行地理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到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与乡村规划等多个领域。

中国地理学家在地形测量、地质勘探、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地理学在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中国地理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地理学会议、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曲折而漫长,从古代至今,中国地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记录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记录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记录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古代学者们对物质、能量、力学等现象进行了观察、实验和研究。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物理学发展的一些重要历程。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物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周易》、《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就包含了一些关于物理学的记录。

比如《尚书》中有关于测量、天文、气候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还有许多著名的学者,比如张仲景、华佗等,他们不仅擅长医学,也对物理学有一定的研究。

他们对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现象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作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物理学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在唐宋时期,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的学者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光学、声学、热学等方面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光、声、热等方面的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

其中最著名的是郭守敬的“水银铜爵”,通过这个实验,他测量了天文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天体运动的理论。

明清时期,中国的物理学研究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学者们对力学、电学、磁学等方面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比如,明代的杨恩斋提出了机械工作原理和力的守恒定律;清代的沈中阳研究了电磁现象,并发现了电场和磁场的关系;饶士腾在清代末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实验物理学教学体系。

20世纪初,中国的物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青年学者前往国外留学,接触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学理论和实验技术。

他们携带所学,回到中国,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在1928年,钱学森等学者在南京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这标志着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起点。

此后,中国的物理学研究逐渐走上了正轨,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物理学研究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先进研究。

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物理学的研究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文化简史之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中国文化简史之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春秋时期,开始冶炼生铁。冶炼领
域扩展到金、银、黄铜、纯锌等金 属。
2.炼丹

随着神仙信仰的流行,中国古代炼丹术曾盛 极一时。炼丹术意在通过化学变化把矿物和 草木炼制成长生不死之药。其动机无疑带有 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炼丹的实践却有助 于化学知识的积累。炼丹应用的实验工具和 化学反应实验,开启了古代化学实验的先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 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 天,中国古代积累的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与 利用的经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物理知识, 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指南针 的发明就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伟大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铁指极性
的国家 “司南” 指南针
司南
指南针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
即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进行磁化,比欧 洲早了400多年。 在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中国古代同样 不乏出色的成就 。

唐代陶瓷烧造工艺中出现了彩色釉陶,即唐 三彩。唐三彩多以白色黏土作胎,以含铜、 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 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烧炼温度在800 -1000℃左右,成品的色彩呈黄、绿、紫三色 交织,其制作工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5.酿酒

中国酿酒历史十分漫长。早在距今四五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开始 用粮食酿酒。我国的酿酒经历了曲蘖酿酒、 制曲酿酒和蒸馏酿酒三个阶段。尤其是用蒸 馏法酿制白酒,在世界上当属最早。
喷水鱼洗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 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它的球 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 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 的两个径向孔内,能自由转动。同样,内环支承在 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 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 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 水平状态。在唐代贵族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地使用 银熏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声学方面
中国是首先发现声音共振现象的国
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 发现了声音的共振现象,并加以利 用。

据《庄子· 徐无鬼篇》记载,西周的鲁遽曾把 二瑟置于二屋,一屋中拨弦,另一屋中相应 的弦即随之振动,“鼓宫宫动,鼓角角动, 音律同矣”。如果调一瑟中的某一弦,使它 与五声中任何一声都不相当,那么弹动它时, 另一瑟上的二十五根弦都会振动。这可说是 世界上最早的共振实验。

唐代陶瓷烧造工艺中出现了彩色釉陶,即唐 三彩。唐三彩多以白色黏土作胎,以含铜、 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 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烧炼温度在800 -1000℃左右,成品的色彩呈黄、绿、紫三色 交织,其制作工艺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5.酿酒

中国酿酒历史十分漫长。早在距今四五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开始 用粮食酿酒。我国的酿酒经历了曲蘖酿酒、 制曲酿酒和蒸馏酿酒三个阶段。尤其是用蒸 馏法酿制白酒,在世界上当属最早。
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性物理知识, 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指南针 的发明就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伟大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铁指极性
的国家 “司南” 指南针
司南
指南针
此外,中国人还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
即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进行磁化,比欧 洲早了400多年。 在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中国古代同样 不乏出色的成就 。
春秋时期,开始冶炼生铁。冶炼领
域扩展到金、银、黄铜、纯锌等金 属。
2.炼丹

随着神仙信仰的流行,中国古代炼丹术曾盛 极一时。炼丹术意在通过化学变化把矿物和 草木炼制成长生不死之药。其动机无疑带有 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炼丹的实践却有助 于化学知识的积累。炼丹应用的实验工具和 化学反应实验,开启了古代化学实验的先河。
(一)地理学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壮美,其奇特的地
貌及丰富的物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便是一部古 老的地理作品。该书记述了九州的情况, 九州无疑是我国原始的地理区划,对我 国几千年来的地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九州





冀州(今山西、河北及辽宁辽河以西) 青州(今山东东部) 兖州(今山东西部)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扬州(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 豫州(今河南) 雍州(今陕西、甘肃) 荆州(今湖南、湖北) 梁州(今陕西西南、四川)
战国时齐国著作《周礼· 考工记》中记载
着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的配方——“六 齐”规则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 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 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共金而锡居一, 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 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 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后来,沈括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在一根琴弦上放置一小纸人,弹 动另一架琴上频率相应的弦,则弦 上的纸人就会跳动;弹动其他的弦, 则纸人不动。欧洲直到十七世纪, 方进行了相似的实验。
关于声音的反射问题,中国也早就有所研究, 现存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是 利用声音反射效应的杰作。 音律学的研究,更是中国古代长期关注的问 题,特别是明代朱载堉于1581年前后首创的 十二平均律,以及十二平均律的计算公式, 在世界音律学史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对近 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制造方法经阿拉伯人 传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恩格 斯指出:“在14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 里传人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 革。……火器一开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为依 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 火器对摧毁欧洲封建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化学

在化学领域,古代中国人也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金属冶炼、炼丹、制陶、制瓷、酿 酒和火药的发明是这一成就的集中体现。
1.金属冶炼
中国人很早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
, 早在夏朝,先民已开始采矿并冶铸 铜器,在以后的冶炼实践中。又发 明了青铜冶炼方法,即在红铜中加 入适量的锡,以降低熔点和增强硬 度。用这种合金制造的器具,即是 青铜器。
3.火药
Hale Waihona Puke 火药的发明也与古代炼丹实验有着直接的关联。火 药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炼丹 士在操作中一再发现上述物质经化学反应,极易燃 烧和爆炸,并在其著述中记录了他们的发现。成书 于中唐的《真元妙道要略》中,记载了最早的火药 配方:“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 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火药发明后,至迟在北宋 已用于实战。
中国文化简史之 地理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
五 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生存的
自然环境最初的认识,我国古代地 理学不论是地理分区、地图绘制还 是地理学家的出现,都走在世界的 前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写的 《示儿》 九州:中国
(四)生物学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 的中国传统分类法,这些分类法大都见于 《周礼· 地官》、《考工记· 梓人》、《礼 记· 月令》等典籍之中。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 谷、菜、果、木五类,动物分为虫、鳞、介、 禽、兽、人六类,堪称中国古代传统分类学 之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人们还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生态学 知识。《管子· 地员篇》就记载了植物生态学 知识,在考察了土质优劣、地势高低和水泉 深浅等地理条件与植物关系的基础上,得出 了“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 有草土”的重要结论。
中国古代人们还进行了杂交育种的探索和研 究。 春秋时期,人们就利用马与驴杂交而成骡子。 此后,利用杂交优势,超前培育骡子的工作 一直是家畜繁殖中的一件大事,受到历代的 重视。 植物的嫁接技术也是中国所首创,在东汉 《汜胜之书》中,就记载了瓠的嫁接方法。

白酒,也称烧酒,其乙醇含量高达50%—70%,有 味道辛烈的特点,并且点火能燃烧。这种烈性酒的 生产不能仅靠简单的发酵,原因在于酿酒时随着乙 醇含量的增高,酵母菌的活动将受到抑制。当乙醇 浓度达到10%时便会强烈地抑制酵母菌的繁殖,此 时发酵就基本停止了。可见,高浓度酒的酿制离不 开化学知识。元代已经开始用蒸馏法酿制烧酒。明 清时期,用蒸馏法酿制烧酒的技术已经很完美了, 山西的汾酒、贵州的茅台酒和四川的五粮液等名酒 的生产都肇始于这一时期。


据南宋《丹房须知》载,有一种盛药物加热的容器 为全封闭装置,旁通一管,使水银蒸气流入冷凝罐, 这已是一套完善的蒸馏设备了。 又据西汉的《淮南万华术》载:“曾青得铁则化为 铜。”东汉《神农本草经》载:“石胆……能化铁 为铜。”曾青、石胆是天然硫酸铜,其溶液与铁接 触,硫酸铜溶液能被铁离子置换出铜离子。这一金 属置换反应实验,开启了后世的水法炼铜。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
2.光学方面


大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墨子和他的 学生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解释了 小孔成倒像的原理。 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 小孔站在屋外,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 的人影。为什么会有这奇怪的现象呢?墨家解释说, 光穿过小孔如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 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 面的光,成影在上边,就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是对 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喷水鱼洗
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 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它的球 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 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 的两个径向孔内,能自由转动。同样,内环支承在 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 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 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 水平状态。在唐代贵族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地使用 银熏球。
4.瓷器

瓷器制作工艺的发明和发展,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 中国人丰富的化学知识。中国是最早烧制原始瓷的 国家,其年代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这与我国蕴藏有 丰富的瓷石及高岭土原料有关,其含铁量一般低于 3%,并含有长石、石英等成分,经高温烧炼,即 成质地坚硬的瓷器。汉代以后,制瓷工艺得到长足 的发展,东汉已能烧制青瓷,魏晋南北朝已能烧制 白瓷。由于瓷土中含有呈色性极强的铁成分,要使 瓷洁白,须在烧制中分解出部分铁元素,使含铁量 控制在1%以内,白瓷技术是反映制瓷水平的重要 标志。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 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 天,中国古代积累的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与 利用的经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约瑟曾把墨子光学与古希腊光学
进行比较,指出墨子的光学研究 “比我们任何所知的希腊为早”, “印度亦不能比拟”
宋代的沈括和元代的赵友钦 西汉中晚期制作的透光镜,能够反
射出铜镜背面的精美图像,是中国 古代光学的一大发明,现在仍引起 中外学者的关注。
透光镜(背面)
透光镜(正面)
透光镜

郦道元 《水经注》记述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目 的是“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是一部 全面的、综合性的全国地理著作。因其文笔 优美,所以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山水文学名 著,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一部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
(二)物理学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史中,历代的人


《山海经》是一部独具风格的“奇书”,很多人都 把它当作神话作品来读,其实,这部书中包含了我 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之一《五藏山经》,简称《山 经》。 《山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以山为纲,附记河流、 地形、动物、植物、神话等内容。《山经》尽管记 述了不少无稽的鬼怪神话,对地理方位的记述也不 尽准确,但它反映了我们祖先对自然地理的初步认 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