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_伍艳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于1945年发表的一篇著名的文章。
这篇文章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群众观念及其带来的种种问题,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责任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尽的群众社会,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和他人的真正了解和认识,成为一个孤立的、被人工智能和技术所支配的个体,缺乏对自己生命的真正关注和思考,只知道追求短暂的物质享受。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被虚假的宣传和舆论所影响,追求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这种群众观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最严重的思想和道德问题。
他呼吁人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存在,回归到真正的存在和人性核心,提出了"从存在的绝对和单独性出发去领会和了解存在的群体和社会"的观点。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本质和真正的自我认识,才能发现社会中的真理和价值,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群众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更容易成为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被所谓的权威和观念所支配,从而失去了对自己和他人的真正的了解和关注。
这将不仅损害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困境和危机。
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重建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的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物质繁荣和身体享受的同时,保持正确的精神境界和信念,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念。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现代社会中极其严重的群众观念和意识形态问题的揭示和警示,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其中的观点和意义,提高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命追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二重性及其关系阐释

{ liil ● 社 二 t 关 _ B i[ii t 1l i tl l P 民 会 I I l -
何 颖 , 首 婧 王
(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哈尔滨 10 0 ) 5 0 1
丈 j翁 号:05 9 3 (o9 1-0 9 C 5 孝 10- 1x 2o )2 00 - A 摘要 : 民社会是《 意志意识形 态》 市 德 中的重要概念 和 范畴 ,马 克 思批判 继 承 了黑格 尔关 于 市 民社 会 的j 基本
理 论 , 正 了被 黑格 尔颠倒 的 国家 与 市 民社 会 关 系 形 纠 成 了市 民社会 的历史 唯 物 主 义基 本 观点 。马 克思 对 市 民社 会 从 “ 生产 关 系总和 ” 资本 主 义 生产 关 系 两个进 与
行 了二重界定。市民社会二重性也具有其内在关联性。 关键 词 : 意 志意识 形 态 ; 民社 会 ; 重性 德 市 二 中图分 类号 :56 文 献 标识 码 : B1 A
一
、
展 的一 个 阶段 , 一种体 现 了特 定伦 理精 神 的 ‘ 理 是 伦 实体 ”。黑格 尔认为 , 民社 会是指 由“ ’ 市 相互 需要 ” 的 契 约关 系而将 人们 联 系起来 的市 场 交往体 系 及其保 障机制 , “ 是 处在 家庭 和 国家之 间 的差 别 的阶段 ” 因 。 为“ 家庭 的直 接统 一 已涣散 而 成 为 多数 ”所 以市 民 , 社会是对以“ 家庭 ” 为基 础 的传 统 社 会关 系 的扬 弃 , 但 是 由于市 民社 会 的局限性 ,需 要 通过 国家 强力 统 治 才能 达到人 与人真 正 的联 合 。 二 、德意 志意识形 态》 《 中市 民社会二重 性分析 黑 格尔 在《 哲学 原理 》 法 中对 市 民社会 的论述 已 经 形成 了较 为完 备 的理 论体 系 , 有 极大 进 步意义 。 具 然而 , 由于 黑格 尔 唯 心 主 义哲 学 基础 , 终 得 出 “ 最 国 家 决定 市 民社 会 ” 的错误 结论 , 以马克思 批 判继 承 所 了黑格 尔 的市 民社会理 论 , 站在 唯物 主 义立场 上 , 具 体 地 历 史地 分 析 阐述 了“ 民社会 ”创造 性 地 提 出 市 , 了历 史 唯物主 义 的市 民社会 理论 。马克思在 《 黑格 尔 法哲 学批 判 》 中开 始使用 “ 民社 会 ” 市 这一 概念 , 并把 它 归结 为在摆 脱 封建伦 理 ,宗教 和 政治 等方 面种 种 束缚 的基础 上形成 起来 的 ,以独 立 自主地 追 求经 济 利 益为 目标 的各 种社会 关 系的领域 。 德意 志意识形 《 态 》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成 熟 的 标 志 , 中 , 市 民社 是 其 对 会 的认识 更 为深刻 ,并 使其 发展 为 唯物史 观 的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探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探析作者:陈谊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探索我国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市民社會的论述,能够深刻了解国家与社会清晰的关系轮廓,初步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逻辑发展中大致经历了理论发展、成熟和升华三个阶段。
在 1844 年以前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初步发展过程。
这一阶段始终是从政治哲学、法哲学这一视角对市民社会的分析研究的,通过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初步形成市民社会的观点;在 1844 年以后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成熟定型的过程。
他关注到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与交往的密切,市民社会的确立;而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全面升华,并与生产关系理论相衔接并导引出唯物史观公开问世的阶段。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系统的论述市民社会理论著作,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思想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一)深化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认识在黑格尔从历史本身说明市民社会之前,孟德斯鸠、亚当·斯密等西方思想家早就已经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必然分离的趋势,但是他们主要从抽象的人性论来进行论证说明。
黑格尔批判这种抽象的研究方法,他强调要從历史本身和历史的发展来说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但是他把历史的发展归结精神的自我运动,认为家庭的伦理解体是市民社会伦理的发源地,依照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逻辑,把市民社会看做人们伦理生活发展的更高阶段,“通过个人的劳动以及通过其他一切人的劳动和需要的满足,使需要得到中介,个人得到满足——即‘需要的体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探微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探微作者:秦荣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24期内容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理论基本上包含这样两个维度:一、普遍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
二、特殊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即资本主义社会。
市民社会理论对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哲学终结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都有重大意义,所以本文试图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出发,试图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涵义。
关键词:现实物化过渡一.普遍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从“实体”、“自我意识”、“唯一者”和“类”出发来阐释历史的错误做法,马克思提出要从具体的物质生产出发,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先前一切历史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再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解释历史,而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从包含着生产、交往与分工的活生生的市民社会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市民社会的理论正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观点,通俗的讲,马克思就是主张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来理解和认识社会与历史。
这一理论也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理论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市民社会,我们才能看到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的人、处于一定发展过程的历史的人、从事一定活动的实践的人,正是这样一种历史的思维逻辑与历史的解释原则才真正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其他人的历史思想区分了开来。
其次,从更深一层次讲,马克思在书中所强调的那个市民社会实际上是指那个与上层建筑相对立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作为经济基础,它自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阶段,因此,那种把市民社会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做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这里看到的是整个世界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只是马克思所看到的当下的历史现实罢了。
这种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是针对黑格尔以及黑格尔左派的历史唯心主义而提出来的,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用“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唯一者”等精神因素说明历史的错误做法,马克思提出要从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遵循其内在必然性而发展变化着,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成熟。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谐社会“有机体”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用来泛指那些可以自我生存和复制的生命个体。
自我生存与发展的事物。
这些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互为目的与手段,从而形成了一个高度分化而又紧密联系的统一的“有机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成熟。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框架内容1、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社会有机体形成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1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从事物质生产实践,个人就处于社会关系中,人就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只有从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才能把握社会历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也只有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出发点。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产生一定的生产方式,它是社会有机体存在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将自然界转化为“为我之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关系。
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以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这里,马克思道出了社会有机体是通过生产方式进行规范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交往决定了精神生产交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生产实践使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其他有机体理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23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胡晓敏(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摘要: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构建起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二重规定、马克思对未来市民社会的设想及其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价值三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 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39-0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唯物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研究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二重性解读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部分《费尔巴哈》中。
在《费尔巴哈》中对市民社会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市民社会贯穿人类整个历史。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1]在这里,市民社会被理解为交往形式或者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这一层面上理解的市民社会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狭义的市民社会,是伴随着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的。
在这层意义上,不可以把市民社会简单和资本主义画上等号,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也只不过是市民社会渊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个缩影,一个暂时的形态而已。
而市民社会则是永恒的,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之中。
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这一层含义实质上是针对于黑格尔所认为市民社会是“绝对精神”产物而提出的批判性成果。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的涵义是站在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把市民社会看作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因素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告别黑格尔的思辨的哲学,走向独立的唯物主义的标志。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及其意义发表时间:2011-07-05T09:55:25.6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4月下供稿作者:王艳君[导读] 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
王艳君(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
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
因此,它是一个基本内涵存在争议的概念。
[1]作为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的“粘合剂”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上层建筑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83-02 如同“空气”这一概念发明之前,我们也没有停止呼吸一样。
同样,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前,意识形态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早在公元前,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世界”就可以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雏形。
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出现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科学沦为了神学的侍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幻化成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思想被谬误和偏见所左右。
随着中世纪世界观的崩溃和新教的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讨论意识形态的直接先驱如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等思想家。
培根在《新工具》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
共有四种幻想:种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场幻象和剧场幻象。
”培根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的智慧都被那些他成为幻象——错误的、不理性的概念——所蒙蔽。
“四幻象假说”为其后的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它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开端。
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论述的主要内容(一)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虽然拿破仑“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学”的讥讽使得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广为流传,但意识形态的概念之所以像今天这样流行,还是由于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探析

238现代交际·2019年10期作者简介:李恩毕,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探析李恩毕(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是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时期。
市民社会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只要有生产和交往就存在市民社会。
关键词:市民社会 私人所有 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38-02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凭空而产生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产生,其思想来源和创新离不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大哲学家的思想,在《形态》中马克思彻底清算了之前的哲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彻底划清了“界限”。
黑格尔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来源之一。
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从国家出发来解释和说明的,而在马克思看来恰恰相反。
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把握是从家庭到市民社会再到国家,认为国家是处于最高顶层的。
在《形态》之前,虽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逻辑进行了颠倒,但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一直处在黑格尔的框架中,没有完全脱离和独立。
直到《形态》的完成,马克思才真正进行了一次思想的蜕变,摆脱了黑格尔的国家观的束缚,真正意义上构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
在《形态》中马克思多次对市民社会相关概念进行了论述,其中最集中的主要是在第一章的《费尔巴哈》中,马克思在这一章中多处提及市民社会。
下面我们将从原文出发谈谈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1],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说法,我们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只要有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出现,就有市民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3期2014年5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3May2014[收稿日期]2013-12-26[作者简介]伍艳(1986-),女,湖北荆门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伍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解读。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结合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在全面理解市民社会三方面含义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市民社会的特征,以期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实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真实的思想原料。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内涵;特征[文章编号]1672-2035(2014)03-0013-03[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对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对“市民社会”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成熟成型并不断向生产关系这一概念靠拢,在其市民社会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唯物史观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从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来看,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论述市民社会的概念,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国家的基础,经过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国家的基础,而把它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未来社会的商品经济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赋予了市民社会新的理论内涵,即“交往形式”,到《哲学的贫困》明确把市民社会界定为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在辩证否定地理解市民社会,才有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和发展。
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马克思最初坚持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接受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但是在为《莱茵报》撰稿后接触到一些现实利益问题,“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1]81。
他发现黑格尔的国家观和法哲学无法解答现实中遇到的有关国家制度与物质利益关系的问题,于是对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了怀疑,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我们在理解市民社会概念时,需要从这一时期开始把握,因为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形成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基础。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黑格尔的学说,针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写下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颠倒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原则,开创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界定和费尔巴哈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宗教的本质,这种分析方法给马克思以启发,从而为马克思批判和发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提供了借鉴。
当然,这个时候的马克思仍旧处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解的“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框架内,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的,而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分析和批判还未触及,这给他进一步发展市民社会概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过,马克思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他发现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不能用咒骂来回答,而只能通过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来回答”[2]616。
马克思在阅读大量英法国民经济学著作的基础上,进入到经济领域对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和批判,在接下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的矛盾”,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认为消灭矛盾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消灭异化劳动,消灭私有财产,也就是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劳动的对象化,认为私有财产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这为市民社会概念转向生产关系概念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最初框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继续对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并开始将市民社会概念与生产关系衔接起来,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向新的哲学高度的回归路径,把这些批判成果向新的哲学高度进行升华,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相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2]17,这里马克思已经看到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只是还没有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明显注意到市民社会概念正在发生变化,打破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特指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而拥有多重含义,马克思在文本中进行了集中性论述,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走向全面升华,正式与生产关系概念结合,生产关系的概念得到了确认,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在这里,马克思系统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促成了唯物史观的创建,并且在社会历史领域运用这一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以上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整个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对其市民社会理论形成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的深层解读长久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人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缺乏全面认识,或者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市民社会,将市民社会界定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这些片面的理解都不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笔者通过深入探析文本中有关市民社会的论述,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内涵包括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形式、伴随私人所有而出现的商品经济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三层含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提到“市民社会”的地方共有五处,马克思基本上是在三层含义上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
第一层含义是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形式。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3]87通过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市民社会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只要存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就存在市民社会,它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3]87,虽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并没有明确使用“生产关系”的概念,但是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把市民社会归结为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形式,是作为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提出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他的新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3]89。
由此我们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也是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切历史阶段都存在的经济基础。
所以,这层含义上的市民社会是针对黑格尔派从绝对精神出发理解社会历史的错误做法而提出来的,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当作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历史的基础”,清楚地表明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概念已经突破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特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狭隘范围,走向了新的哲学高度。
第二层含义是伴随私人所有而出现的商品经济社会。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3]130。
“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显然不同于第一种含义市民社会中说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和‘一切时代’的‘交往形式’”[4],这里的市民社会显然是一个历史范畴,产生于“私人所有摆脱了共同体”、“商业生产和工业生活”开始与国家分离的时代,不同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消灭私人所有的未来社会。
它是指“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3]131,以生产和交往为核心,其本质特性在于交往,交往形式的特性决定了市民社会的特质,所以这一含义的市民社会的本质在于商品的交换,即每个人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拥有私人所有,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把自己的私人所有转让给他人。
在这一层次上,市民社会实际上被认为是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商品生产者作为独立的个人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并与其他商品生产者进行平等交换的社会,是一个实现了自由与平等的社会,这种社会对于实现人的共同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马克思说:“前一种情况的前提是,各个人通过某种联系———家庭、部落或者是土地本身,等等———结合在一起;后一种情况是,各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集合在一起。
在前一种情况下,交换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即以人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换”[3]133,所以,相对于它的前身———原始共同体而言,商品经济社会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层含义是资产阶级社会。
“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3]130,这里的市民社会特指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从市民社会中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认为资产阶级社会是“真正的市民社会”,全面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
随着私人所有即资本的出现,自由与平等的市民社会中一部分人转化为无产者,另一部分人则转化为资产者,自由与平等被阶级对立代替,市民社会就异化成了病态的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
很明显,这里的市民社会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它是一个异化和物象化的世界,是马克思致力于批判的社会。
通过上面的深层解读,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三层含义,同时,从整体上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发现马克思也是用“交往形式”、“交往关系”、“交往方式”等尚不确切的概念来表达“市民社会”,这一方面·41·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体现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内涵不断发展的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何种场合使用何种含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也取决于马克思论述问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