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合集下载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PPT课件17张

1. 西 方 资 本 主义迅 猛发展 ,急需 开辟更 大的商 品销售 市场和 原料产 地 2. 列 强 拥 有 强大的 经济实 力和船 坚炮利 的军事 优势
3. 当 时 中 国 正值封 建社会 末期, 国力渐 衰,内 部危机 严重 4.电脑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提 供了许 多便利 ,使人 们变得 懒惰而 浮躁, 出现了 拼凑、 剪接式 的文章 。 5.文艺创作者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 展现给 观众, 也不能 把属于 极端个 人的观 点强加 给大众 ,使文 艺作品 的传播 遭遇障 碍。
义,想在岛上办非法场所。王继才一面加以阻
止,一面迅速报告上级。孙某眼看事情就要败
露,就拿王继才10岁儿子的生命进行威胁,王继
才无所畏惧。见硬的不行,孙某又用金钱诱惑
王继才,仍未得逞。孙某气急败坏,带人把王继 威武不能屈
才狠狠毒打一顿,并放火烧毁了哨所值班室。
当地公安机关和武装部门及时赶来,将其绳之
大丈夫:威武不能屈 对人民的守卫
4月2日凌晨,四川凉山木里县 30名救火英雄的遗体已被送回
西昌,市民们不约而同的走上 街头,含泪迎接英雄回家。
为人民而赴汤蹈火, 此之谓大丈夫!
学习第三则 (1)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 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先露出不同凡 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成就一番大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吕保民:身在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曾经军旅,岂 容凶残闹市横行。于人群中挺立,喝断暴徒的路,聚拢 起民间的正义,侠隐于世,见义而勇。勇不在于强悍, 而在于无所畏惧。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 座逸夫楼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 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 连续27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 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 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 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 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 100多亿港元。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示范课PPT课件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 再次立言。”
只有 在“仁、义、礼”的践行中, 道德修养才能得到提升,心灵才能得 到涤荡。
作业
将自己的感悟形成文字,在书 写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人 格观。
谁代表中国性格?我讴歌民族脊梁。董狐 笔,屈原诗,苏武节,嵇康琴。忍辱负重,司 马千秋史;鞠躬尽瘁,诸葛五丈原。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盛唐魏征直谏,衰明海瑞上疏。太 白佯狂,金銮醉卧;东坡豪迈,赤壁放歌。草 堂悲愤,一部诗史;岳阳忧患,百代名篇。才 女李清照,巾帼敢作鬼雄颂;戏圣关汉卿,梨 园怒写窦娥冤。岳飞满江红,文山正气歌。虎 门禁毒,英雄股肱壮华夏;菜市捐躯,君子肝 胆比昆仑。鉴湖女侠,秋风秋雨;广州烈士, 黄土黄花……壮哉,民族脊梁!伟哉,中国性 格!
真豪杰之格 ——千锤万凿出深山
文段中这些人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越是处于困境之中,越要有拼搏奋斗的精 神和勇于向上的志气。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居大 广丈 居夫 立当 正具 位大 行品 大格 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有浩然
真发 豪畎 杰亩 自举 显版 真筑 风起 采鱼
盐
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谈谈自 己读完文章的感悟。
孟子曰:“舜发于畎(quǎn)亩,傅 说(yuè,通“悦”)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 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通“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bì,通“弼”,辅佐)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简洁实用) ppt课件

第二则
《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 道不确实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 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
译文: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 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做集义 养气的事,但又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 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促使它成长。不要像 宋国人那样。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 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 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 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 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家里的人说: ‘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 快步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是很少的。认为集 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 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 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2.孟子认为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 【分析探究】(1)直养无害,它是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 人只要做事情合乎正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 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
(2)配义与道,有这种浩然正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 一样坚定。
(3)集义无馁,指平时集义养气,不放弃,长时间坚持才 可以。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实用课件

解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 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 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
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
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注意画线词 语的解释。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动用法,使……痛 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对偶
重点记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从 给
于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在(某方面) 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 A 苦其心智 苦:使……痛苦 通“增”,增加 • B 曾益其所不能 曾: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所起 的作用是: 过渡,承上启下
行拂乱其所为: 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 使……颠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 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 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而后作: 表承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 来侵略的忧患。恒,往往。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代词,这。而,表并列。
•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
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 •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 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 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 事。”
•
•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
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 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 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 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 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 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 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 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 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 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 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学习重点:
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 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
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文: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 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 没有这些,就会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 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 就萎缩了。”
研 习 课 文
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 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 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 为“害”。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 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 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 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 精神境界。
(二)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07福建卷8)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 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 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 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译: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译: 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答: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先秦诸子选读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课件

15
16
17
18
讨?论 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孟 子
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③加强诵读。 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 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 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 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6
7
8
9
10
研习课文
齐读《孟子·公孙丑上》:
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
“至大至刚”,“塞于 天“地配”义与道”
形态 性质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1
研习课文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27
齐读《孟子·告子下》
思考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
16
17
18
讨?论 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孟 子
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③加强诵读。 ④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 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 师的人格魅力。 ②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 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6
7
8
9
10
研习课文
齐读《孟子·公孙丑上》:
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
“至大至刚”,“塞于 天“地配”义与道”
形态 性质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11
研习课文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27
齐读《孟子·告子下》
思考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 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 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文:
(公孙丑问道:)“冒昧求教,夫子擅长什么呢?”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 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 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 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 精神境界。
孟子的 “人格修养”
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 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 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 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 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研习课文
齐读《孟子·公孙丑上》:
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形态
“配义与道”
性质
Hale Waihona Puke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研习课文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 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 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宋国有个忧虑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 步跑地去看禾苗,禾苗已经是枯萎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 太少了。认为(培育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它的人,就是(种 田)不为禾苗除草的人;(违反自然规律)助苗生长的人,也 就是把禾苗拔高的人。不仅仅无益,而且反害死了禾苗。” 9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PPT知识讲解

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 、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共同点: 都来自社会底层,都出身贫贱,都 经过艰苦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成就一番大业 。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 练才能有所作为。
一、古今异义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义: 男子
2.以直养为无.害.
恶:疑问代词 乎:在 知言:懂得言辞 善:善于 养:培养 浩然:盛大流行的样子 至:程度副词,最
以:介词 ,用
无害:不加损害 为:作为 是:指示代词,这些
馁:萎靡不振 而:表承接
慊:通“惬”,快心、满 意馁:萎缩 以:因为
外:意动,认为···是外物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 忘,勿助长也。无若宋 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 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 归,谓其人 曰:‘今日病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 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 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不耘苗者也;助之长 者,揠苗者也——非徒 无益,而又害之。”
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 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 诚:的确,确实
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 熄:战争平息
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是:这些人 焉:哪里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 之:主谓之间,消独
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n->v,举行冠礼
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戒:通“诫”,告诫
有事:做事
正:预期 然:那样 闵:忧虑 之: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表因果关系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病:n->adj,疲累、倦困
趋:快步走
以为:认为··· 耘:除草 徒:仅仅
而:表递进,而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1、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关键词是大丈夫;论题是何谓大丈夫。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讨?论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看孟子是 如何阐述的?
学习重点:
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 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解释红色的字词,并理解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 什么)乎长( )擅?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宾语前置 的倒装句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用)直( 正)义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 ) 也萎靡。不振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于心,通“则惬”:快心 馁(矣。)我,故心曰勿,预忘告期,子勿未助尝长知也义。,无以(其外)之若也宋。人必然有通。事“宋焉毋人,”有而,满闵勿意正 ( )其禾苗之(忧虑 )不长而揠消(独作用)之( 不)要者,拔起芒芒然 (代代词指,禾它苗),归,谓其人曰:‘疲今倦日的样病子( )矣!予助苗长矣!’ 其疲子累趋,困(倦 )而往视之,苗则槁( )快矣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 寡矣。枯干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 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曾 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瘦, 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 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才能。
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
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
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默写填空: ⑴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⑵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
上拔的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 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 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禾苗都枯萎了。
揠苗助长的寓言现在是什么意思?
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 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 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在提倡浩然之气时用到 了这个寓言故事,到底故事的原文是怎样的 呢?该故事在证明孟子的观点中起着怎样的 作用呢?下面我们先探讨一下故事的原文。
温故而知新
❖ 子夏为莒父宰,向孔子问政时,孔子是如何 告诫这位弟子的?(请用原文回答)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孔子的话告诉了子夏一个什么道理? ❖ 做事不要贪图快,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你所知道的有哪个成语故事也是揭示这个道理?
揠苗助长
❖ 哪个同学能简要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 宋国有一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
与经典为伴,和圣贤同行!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广 阔的道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时候),就和民 众(一起)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 行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 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他做 大丈夫!”
讨?论 指名朗诵《孟子·滕文公下》
4、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亮剑》中的李云龙等。
5、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 共同点在哪儿?
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 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
这章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 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 服困难,锐意进取。
(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 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 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 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
研习课文
5、“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 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 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 为“害”。
孟子的 “人格修养”
孟子的战斗性正源于自身充 盈着的浩然正气。他用这正气去 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 众向罪恶统治作斗争。浩然正气 贯穿在他一生的全部言行之中。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 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文: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
加损害,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 没有这些,就会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 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 就萎缩了。”
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十大英雄人物排行榜
❖ NO.1墨翟 ❖ NO.2 颜真卿 ❖ NO.3 辛弃疾 ❖ NO.4文天祥 ❖ NO.5王阳明
NO.6 夏完淳 NO.7 谭嗣同 NO.8 张自忠 NO.9 赵一曼 NO.10明太祖朱元璋
堂上过关练习: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 B.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确实。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 作为。
齐读《孟子·告子下》
思考
2、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 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 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 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3、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 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 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 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谓大丈夫。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⑷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一)名句默写: (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滕文公下》)(1996年高考29题)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2008全国卷1)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 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如何理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 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 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 对人对已毫无愧疚的无所畏惧的精神 状态。人们具有了它,就会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缺少了它,就会无所作为。 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 响。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C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
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产生了怎样深 远的影响?
❖无数的仁人志士,把孟子的浩然之 气当成反抗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 重要精神武器。他们面对艰难危险 能刚直不阿,视死如归,英勇捐躯, 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的正气歌。
拓展延伸
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 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 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请你列举3-4个例子。
研习课文
齐读《孟子·公孙丑上》:
1、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
“至大至刚”,“塞于 天“地配”义与道”
形态 性质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研习课文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
(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3.下列句子中,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
同的一句是( D )
A.然后知生于忧患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战于长勺
D.或重于泰山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
(三)选择题:
❖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 一句是:( A )
A.人恒过,然后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