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推荐文章中考小说阅读及抒情散文应考策略热度:阅读方法与技巧及小说阅读指导环境分析描写热度:小说知识识记与阅读方法及朗读基调的把握和角色体味热度:中考语文答题指导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议论文阅读题型热度:围城现代文阅读原文附答案热度:《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所以我们在考试之前一定要做好针对性的复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药》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药》阅读原文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①,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长明灯》启蒙意识与象征手法研究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8期总第421期作者简介:喻心(1994-),女,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长明灯》启蒙意识与象征手法研究喻心江苏师范大学摘要:《长明灯》固然启蒙了国人思想,但如果想深入研究这篇作品,有必要走进响彻着“熄掉他”和“我放火”的启蒙思想背后,走进吉光屯,仔细探究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背景。
吉光屯虽小,它的茶馆、长明灯和村民之间却都具有复杂的思想内涵和精致的艺术特色,带有不平凡的象征意味。
通过象征手法的进一步探究,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创作的背后,会发现鲁迅先生自身对文学创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院鲁迅《长明灯》启蒙象征文学研究《长明灯》虽是鲁迅先生《彷徨》里的一则短篇,故事精简,却发人深省。
它启蒙了当时国人的思想,和《狂人日记》一样都彻底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它所留给后人的意义是发人深省的。
同时,这两篇作品里都写了带有象征意味的“狂人”,一针见血地揭露出封建文化制度“吃人”的本质,酣畅淋漓地发出了反抗的呼声。
一、《长明灯》的思想启蒙意识李大钊在鲁迅发表了《长明灯》不到半个月就说:“我看这是他要‘灭神灯’‘要放火’的表示,这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喊了‘救救孩子’之后紧紧接上去的战斗号角。
”1〇鲁迅在思想上相信进化论,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在他的小说里倾向于暴露病根和弊病。
通过把《长明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后发现,《长明灯》中的疯子似乎不太相信“进化论”,他坚决地要吹熄那盏灯,小说中的年轻人,像阔亭就主张把疯子“打死了就完了”。
2〇(一)与《红花》的比较其中关于疯子企图吹熄神灯的描写,多国学者总是拿迦尔洵的狂人采花的小说来比较。
同时阅读完这两篇小说后,会发现它们在故事情节上的安排大有雷同。
当然在相似点的后面,却又贯穿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因此《红花》中的狂人能够成功地采摘三朵红花,而《长明灯》中的疯子最终却被锁在密室里,只能发出“我放火”的呼号。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引言1.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鼻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鲁迅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的必由之路。
2.在鲁迅一生的活动中,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
他为了祖国民族的前途,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使他由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世界观:(以1927年为界限)1927年以前,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主义者。
1927年以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即翟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所言“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
文艺观: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
艺术方法: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里、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调和”的思想。
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着象征主义的《野草》。
3.鲁迅一生写作最多的是杂文。
4.鲁迅的《野草》是我国现代散文诗的第一块纪念碑。
它构思新颖独创、想象奇特瑰丽,是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的巧妙结合。
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5.鲁迅的《故事新编》可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文学体裁的创新。
它熔今于古,古中有今,在“神话、传说及史实演绎中”,穿插不少现代生活细节,使作品妙趣横生,风格独具。
6.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我国有史以来关于小说的第一部学术著作。
他把我国古代小说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作了系统而精当的阐述,为我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鲁迅小说长明灯透视国人的迷信心态关于塑造健全人格的思考

一、有关“迷信”的几点认识 ( 一) 什么是“迷信” 《现代汉语词典》( 2002 年版) 有这样的解释: “迷信: 信仰神仙鬼怪等。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 《辞海》( 1989 年版) 对迷信的解释是: “迷信: 相信 星占、卜巫、风水、命相、鬼神等的一种思想。亦指盲 目信仰或崇拜。” 在社会生活中,迷信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 信任状态。在这里,盲目的信仰和崇拜是实质,神仙 鬼怪、星占、风水等是表现形式。迷信的人往往对某 些事物或者现象醉心不以,沉醉于此,深信不疑。迷 信的人还往往盲目地将他们相信的事物或现象付诸 于现实的行动中,并积极不懈地维护它,甚至不允许 别人提出异议。 ( 二) 迷信的本质特征 究其本质,迷信是一种对事物错误的认识思维 方式。它不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坚决摒弃怀 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 维,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 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迷信的本质具体表 现为: 1、缺乏怀疑精神。不假思索地对某种现象或说 法信以为真,甚至坚定不移地信仰和崇拜。 2、缺乏实证精神。没有分辨能力,不能够全面 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相信它。 3 、盲目而执 着 的“实 践 精 神 ”。 坚 定 地 将 所 谓 “信仰”和“崇拜”付诸于积极不懈的现实行动中,并 自觉自愿地担当起排除异己的“重任”,与不同声音 做坚决对抗。
收稿日期: 2012 - 10 - 12 作者简介: 杨莉( 1976 - ) ,女,山西昔阳人,吕梁高专汾阳师范分校,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16·
人迷信心态的全部特征。他们相信长明灯是因为老 年人都这样 说,听 说 是“从 梁 武 帝 时 就 点 着 了 ”,他 们中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梁武帝”是谁,还以 为 是 “梁五弟”。 总 之,灯 从 来 没 有 熄 过,他 们 也 就 没 见 过熄灭后会怎么样,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听老一辈 的说辞就行了。他们毫无怀疑精神,根本没有想过 辨别和实证,只听一辈一辈的传言,并且坚定不移地 自觉维护这一经年累月有广泛影响力的传言。小说 的结局是,“疯子”被关了起来,自由被限制,行动能 力被解除,从而他的实际“威胁”被瓦解。于是吉光 屯里的人认为他们 将“太平”依旧。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第八章鲁迅的《长明灯》与伽尔洵的《红花》伽尔洵(1855 —1888 )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所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
一九0九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即收有鲁迅先生所翻译的伽尔洵的《四日》一篇,并对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华》一篇,即自记其状。
晚岁为文,尤哀而伤。
今译其一,文情皆异,迥殊凡作也。
”这里所提到的《绛华》即是伽尔洵的代表作《红花》。
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在《(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及《(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二》中,又两次提到《红花》,并作了简要的评价:“他的杰作《红花》,叙一半狂人物,以红花为世界上一切恶的象征,在医院中拼命撷取而死。
论者或以为便在描写陷于发狂状态中的他自己。
”我们知道,鲁迅早期所介绍的俄国作家作品为数并不多,但却再三地提到伽尔洵的《红花》,足见鲁迅对《红花》的重视。
《红花》写于一八八三年,反映的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之前俄国人民解放运动时期的历史面貌。
当时,在俄国文艺界,用短篇小说这一形式反映觉强了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为被压迫群众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作品为数极少,而《红花》是较早的、也是相当成功的一篇。
一九一0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曾把《红花》称为俄国文坛的一颗“珍珠”,指出:“它以非常凝炼的形式展开了一整都自我牺牲和英雄事业的精神悲剧,这悲剧十分鲜明地表现着人类精神的高度的桨。
在《红花》创作四十二午后,一九二五年鲁迅先生创作了《长明灯》。
从早期鲁迅先生对《红花》的推崇和赞赏来看,创作《长明灯》时,在某些方面受到《红花》的启示是毫不奇怪的。
我们说《长明灯》对《红花》有所借鉴,这并不会贬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在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
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的太少,吸收得太少。
”另一方面,我们说《长明灯》在整体上超过了《红花》,也不会降低《红花》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鲁迅彷徨长明灯解读

鲁迅彷徨长明灯解读《鲁迅〈彷徨·长明灯〉解读》鲁迅的《彷徨·长明灯》就像一幅色调暗沉的老画,一展开就能闻到那旧时代的压抑气息。
故事里那盏长明灯,它可不是一盏普通的灯。
在那个小镇上,它就像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碰不得的神物。
这灯啊,就好比是封建思想的一个顽固的老巢,稳稳地扎在人们心里头。
那些镇上的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对这灯怀着一种敬畏,可这种敬畏并不是什么美好的情感,更像是被铁链子锁住了手脚,不敢有丝毫反抗的顺从。
就拿那个想吹灭长明灯的疯子来说吧,他在镇上人的眼里就像个异类。
人家都把那灯当宝,他却偏要去吹灭它。
这疯子像什么呢?就像一只冲进了黑鸦群里的白鸟,显得格格不入。
他心里明白,这长明灯象征着那些束缚人的旧规矩、旧思想,就像一团笼罩着小镇的黑雾。
可周围的人呢?他们不懂吗?也不是。
那些人啊,就像被温水煮着的青蛙,已经习惯了那种被封建思想包裹着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让他们透不过气来。
那些老人,整天把祖宗的规矩挂在嘴边。
他们守着长明灯,就像守着一个能让他们心安的美梦。
他们觉得只要灯不灭,那些老传统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这多可笑啊!这就好比是抱着一块已经长满了青苔的烂石头,还当成是稀世珍宝。
他们对疯子的行为那叫一个愤怒,就像有人要抢走他们最心爱的东西一样。
可他们不知道,他们守着的不过是一个让他们永远无法真正自由的枷锁。
再看看那些年轻人,他们本应该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和新的想法。
可是在这个小镇里,他们也被长明灯的阴影笼罩着。
他们不敢违背长辈的意愿,只能跟着一起维护那盏灯。
这就像一群小绵羊,跟着头羊走,哪怕前面是悬崖也不回头。
他们的活力被压抑着,就像被装在一个密封的罐子里的火焰,怎么也烧不旺。
鲁迅写这个故事啊,其实就是在对封建思想进行一场深刻的批判。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拿着笔当作武器,向那些旧观念发起攻击。
那盏长明灯,就是封建思想的一个代表。
它虽然只是一盏灯,但它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心中的愚昧、顺从和对新事物的恐惧。
迦尔洵《红花》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迦尔洵《红花》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迦尔洵《红花》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红花》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俄国作家迦尔洵(18551888)的短篇小说。
《长明灯》与《红花》之比较

作者: 高庆明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页码: 63-67页
主题词: 《长明灯》;民粹;鲁迅;吹熄;象征主义;党人;俄国小说;疯人院;短篇小说;方头
摘要: <正> 俄国小说家迦尔洵的名作《红花》(1883),写的是一个疯子,他以疯人院墙外的“红花”为世界上一切恶的象征,于是想方设法拼命撷取,最后摔成重伤而死.四十多年以后,鲁迅的短篇小说《长明灯》,写吉光屯的一个青年疯子,视社庙里的“长明灯”为人间灾难的根源,立志要吹熄它,但没有成功,被人们关在社庙里.这两篇作品为什么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我们认为,鲁迅的《长明灯》,在艺术渊源上,一借鉴了迦尔洵的《红花》,并受了它某些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主题、选材和表现方法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鲁迅的《长明灯》与伽尔洵的《红花》伽尔洵(1855-1888)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所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
一九0九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即收有鲁迅先生所翻译的伽尔洵的《四日》一篇,并对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华》一篇,即自记其状。
晚岁为文,尤哀而伤。
今译其一,文情皆异,迥殊凡作也。
”这里所提到的《绛华》即是伽尔洵的代表作《红花》。
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在《(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及《(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二》中,又两次提到《红花》,并作了简要的评价:“他的杰作《红花》,叙一半狂人物,以红花为世界上一切恶的象征,在医院中拼命撷取而死。
论者或以为便在描写陷于发狂状态中的他自己。
”我们知道,鲁迅早期所介绍的俄国作家作品为数并不多,但却再三地提到伽尔洵的《红花》,足见鲁迅对《红花》的重视。
《红花》写于一八八三年,反映的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之前俄国人民解放运动时期的历史面貌。
当时,在俄国文艺界,用短篇小说这一形式反映觉强了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为被压迫群众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作品为数极少,而《红花》是较早的、也是相当成功的一篇。
一九一0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曾把《红花》称为俄国文坛的一颗“珍珠”,指出:“它以非常凝炼的形式展开了一整都自我牺牲和英雄事业的精神悲剧,这悲剧十分鲜明地表现着人类精神的高度的桨。
′’在《红花》创作四十二午后,一九二五年鲁迅先生创作了《长明灯》。
从早期鲁迅先生对《红花》的推崇和赞赏来看,创作《长明灯》时,在某些方面受到《红花》的启示是毫不奇怪的。
我们说《长明灯》对《红花》有所借鉴,这并不会贬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在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
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的太少,吸收得太少。
”另一方面,我们说《长明灯》在整体上超过了《红花》,也不会降低《红花》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后来居上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谈一谈对这两篇作品的看法。
这两篇作品在艺术构思和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但由于两位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面临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使命,尤其是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差异,因此,它们的成就是不完全相同的,比较来说《长明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概括现实生活的广度,以及象征比喻的精确、贴切等方面,更胜一筹。
其一,两篇作品都以一个具体事物象征反动势力。
《红花》是以红花作为世上一切邪恶的化身,而《长明灯》则以长明灯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势力的象征,并都以象征反动势力的具体事物作为篇名。
然而,鲁迅先生选择长明灯作为反动势力的象征更为贴切,含意更为丰富、深刻,而且富有中国特点。
《红花》中以红花作为世上一切邪恶势力的象征,只是疯子幻想中的产物。
红花与邪恶势力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它的反动本质、它对人们的巨大危害是通过疯子主观的幻象表现出来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在疯人院的所有的人们的眼中,红花只是后花园中千百朵普通鲜花中的一朵,并无特别含意。
以红花作为邪恶的象征,显然有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而鲁迅先生笔下的长明灯却有所不同,他既借鉴了《红花》的象征手法,又避免了它的局限性。
使长明灯与它所象征的内容巧妙地融为一体,深刻地揭示了长明灯与中国社会中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必然的有机联系。
它被安放在吉光电“社庙”的正殿上,是一千多年前梁武帝亲自点起来的,是封建社会中神权与君权的产物。
它存在的时间之长,说明它的根深蒂固,罪恶深重。
吉光电因它得名,又显示出它危害之大,人们中毒之深。
在作品中,长明灯作为封建统治势力的象征以及它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精神上的毒害,是通过吉光电各色人物的言论、行动渗透出来的。
长明灯对吉光电的统治,造成了吉光电人们愚昧、麻木、迷信、落后,而这些精神麻木的人又成为维护长明灯使之千年不灭的社会基础。
可见,长明灯绝不是“疯子”主观幻想中的反动势力的象征,而是存在于吉光电各色人物思想中的一盏不可冒犯的“神灯”。
这样,“疯子”熄灭长明灯的重大意义就被充分揭示出来了;吉光电的人们把要熄灭长明灯的人称为疯子,并处心积虑欲将其置之死地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于红花只是疯子幻想中一切邪恶的集中表现,疯子与红花的斗争不过是一场“幻想中的战斗”。
所以《红花》是以疯子奋不顾身的三次摘花的行动,曲折、间接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中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斗争。
而《长明灯》中的长明灯却是吉光电由两种力量较量的焦点。
吉光电中的这场斗争即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现实斗争的一个缩影,因此,《长明灯》是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直接地反映了旧中国反对封建主义与维护封建统治两种力量的斗争,它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其二,两篇作品都以疯子作为主要人物,并写了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的共同品质。
作品的基本情节也是近似的。
《红花》中的疯子千方百计地要摘除红花,《长明灯》中的疯子则一心一意想熄灭长明灯。
然而,两位疯子的个性全然不同,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也迥然有异。
应当充分肯定,《红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易于激动的十九世纪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其写作特点是细针密缕,精心刻画,可以算得上是一幅细腻人微的工笔画。
疯子作为精神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被描摹得十分真实、生动。
—出场便先声夺人:“我代表彼得一世皇帝陛下宣布视察本疯人院!”然后,作者细致地层层深人地描写了他的外貌特征,他所活动的具体环境,尤其着力剖析他反常的心理状态:“一种合理推断同荒谬想法的奇怪混合物;”作者下笔的重点是在疯子摘花的行动上,三次摘花的斗争写得错落有致,详略得体。
第一次摘花的心理和行动,写得细腻、曲折、详尽,充分揭示了疯子摘花的伟大意义,描写了他摘花的感受、决心以及摘花后在幻象中与红花的生死搏斗,把疯子为消灭世上邪恶势力的伟大献身精神表现得酣畅淋漓。
第二次摘花的行动只轻轻几笔带过,写得十分简略。
第三次摘花又写得较为细致,与第一次相比,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主要笔力在于描写疯子发挥自己的智慧,竭尽全力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顽强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由此可见,《红花》中的疯子虽不时散发出一种“救世主”的气味,但仍不失为一个真实、动人、丰满的正面人物形象。
《长明灯》中的疯子则是一个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反封建战士的生动形象。
与《红花》的艺术手法不同,作者采用虚实相映、烘云托月的方法,从大处落墨,寥寥几笔就点染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可说是一幅传神的写意画。
作品共分四个自然段,其中疯子的活动只限于二、四两个自然段,但就通篇看来,他的形象却无处不在,由于吉光电一切人物的活动都紧紧围绕疯子要熄灭长明灯而展开,因此,在多数情况下。
疯子虽未露面,却仍然成为一种潜在的巨大威慑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如作品一开始便这样写着:“春阴的下午,吉光电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他吧’!”这正是未见其熊先闻其声,从茶馆的气氛渲染中,我们感到疯子虽未登场,但是吉光电人们的心国中,早已矗立着一个令人生畏的疯人形象。
烘云托月月更明,作者的匠`心于此可见。
可是,有的读者表示了这样的意见:迦尔洵自己患有精神病,对疯子的心理和行动当然能描写得十分细腻、生动;鲁迅先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只好采用避实就虚的写法。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鲁迅先生采用虚实相映、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是避免与《红花》的艺术表现雷同,更重要的是与《狂人日记》的创作有关。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也塑造了一个狂人——反封建战士的形象,它采用日记体裁,通篇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亦即狂人心理活动的展示。
虽然疯子和狂人两个形象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作品的具体情节各不相同,但在“疯”“狂”这一点上却是近似的,倘仍用《狂人日记》的形式表现《长明灯》中的人物那就未免落套了。
鲁迅先生是创造新形式的能手,必然要在《长明灯》中采用与《狂人日记》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法。
不仅如此,《长明灯》中疯子这一形象的重大思想意义,只有同狂人这一形象的对照中,才看得愈加分明。
从鲁迅的小说创作看,疯子与狂人的形象在思想上是既有联系,又有发展的。
他们同样是反封建的战士,但是在如何改造客观世界,铲除封建势力这一问题上,两者的认识和态度却有差别。
狂人对“吃人”的人只是采取规劝的态度:“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这里,狂人思想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和平进化思想。
《长明灯》中的疯子有所不同,他开始采取较为和缓的行动:熄灭长明灯c但是这一思想在斗争中又有所提高,由熄灯发展为“放火”作品描写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要想寻找火种。
”从熄灯到放火是一个跃进,放火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要把包括长明灯、社老爷、王灵官、瘟将军在内的社庙一起烧毁,即是将整个封建社会彻底消灭。
最后疯子虽然身陷囹圄,壮志未酬,但是“放火”的斗志并未稍减,这正反映了他锲而不舍的韧性战斗精神。
由规劝到“放火”,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在斗争实践中的进一步提高。
在创作《长明灯》这一年的四月廿九日,作者在《灯下漫笔》这篇杂文中即向青年人发出了“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的号召。
同年四月八日给许广平的信中又指出‘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
我想,疯子的“放火”正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这一思想。
《长明灯》除了出色地勾划出一个反封建战士的生动形象外,还展示了吉光电中富有个性特征的各色人物的群像,多方面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社会复杂的现实生活,在这一点上,《红花》正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
《红花》主要是写疯子三次摘花的行动,更多的是从疯子与花的关系中去描写人物,因此,疯子的形象虽然突出,而疯子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却很少落笔,因而疯子以外的其他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形象模糊了。
《长明灯》却是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吉光电的各色人物阻挠熄灭长明灯为矛盾的焦点来展开情节的。
它更多的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刻画人物,因此,围绕着主要人物疯子的行动,作品生动地提示了吉光电中各阶级、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地主豪绅到一般群众,从“年高德韶”的顽固派到所谓“以豁达自居的青年人”,乃至妇女、儿童,透过这些人物的活动多方面地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关系和较为广阔、深厚的现实生活。
尤其可贵的是,作品通过人物的对话,透露出了吉光电一带农村中人们在逐步觉醒的信息。
疯子的斗争并不是绝对、完全孤立的。
疯子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是不相信菩萨的”;“去年连各应就打死一个疯子”。
可见,反抗的火星虽然时断时续,却始终没有熄灭。
相形之下,《红花》中的疯子就更显得孤立无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