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2《周庄水韵》同步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2《周庄水韵》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1.2《周庄水韵》同步练习及答案

1.2 周庄水韵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差.(cī) 斑斓.(lán) 瞬.息(shùn)B.勾勒.(lâ) 璀璨.(càn) 晶莹.(yínɡ)C.隐匿.(nì) 娴.熟(xián) 目眩.(xuàn)D.谛.听(dì) 摇曳.(yì) 漾.动(yànɡ)【解析】选D。

“摇曳”的“曳”应读yâ。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闪烁彩绸眼帘倒应B.连缀仲春茏罩蔓延C.版画朦胧屋瘠分隔D.悠远荧光清澈流淌【解析】选D。

A项中“应”应为“映”;B项中“茏”应为“笼”;C项中“瘠”应为“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九月的北京前门大街张灯结彩....,红旗飘扬,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迎接“国庆”佳节的到来。

B.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C.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全非....,瞬息万变。

D.随着经济深度调整期的到来,市场发展越发难以捉摸....。

【解析】选C。

“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不符合语境。

应改为“面目一新”。

4.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1)~(4)题。

(1)本段描绘了哪些景物?答:【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思考作答。

答案:描绘了周庄的节日夜景,如闪烁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声、礼花等。

(2)文中“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一句,对后文写焰火有什么作用?答:【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理解。

可结合上下文,围绕具有强烈视觉反差的景物产生的效果来回答。

答案:以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节日礼花的七彩斑斓,摇曳生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周庄水韵同步练习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周庄水韵同步练习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2周庄水韵这篇游记以表现周庄的“水韵'‘为线索,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表现了周庄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美。

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他对周庄的总体印象的?提示:从水中迷离的倒影、河道上应接不暇的拱桥与“井〃字形的河道这三方面来写,突出周庄是东方的“威尼斯〃。

(2) 周庄夜景奇妙梦幻,描写彩灯、花船、礼花,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渲染周庄欢乐的节日气氛,表现了周庄古镇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从侧面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与对外开放意识。

文章是如何将第二次游周庄描绘得有声有色的?提示:(1)运用比喻修辞加以描绘。

如“像是一幅色彩比照强烈的版画'’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的周庄令人目眩的色彩,却仍旧蕴含着凝重的历史韵味。

(2) 准确用词加以描绘。

如“抚摸〃把阳光拟人化,突出阳光的温暖、轻柔,给人以舒适感。

(3) 调动各种感官加以描绘。

作者调动了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雪后周庄的柔媚动人。

(4) 运用叠词加以描绘。

如“斑斑'’“袅袅'’“重重叠叠"等叠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既绘其形,又传其声,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周第一次仲春烟雨迷蒙水墨画庄Y-第二次冬天冰雪动感版画水韵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七彩梦幻图抓住景物的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

抒发情感是写景散文的灵魂。

作者在文中借助描写周庄美景来抒情。

我们在阅读分析中,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呢?【典型例题】雪后周庄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参考答案】典雅古朴、比照鲜明的版画。

【技法点睛】(1)找概括性强的词语。

从语段中“黑白清楚,像是一幅色彩比照强烈的版画〃一句可以找出答题关键词。

(2)找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加以概括。

如“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写出了水乡的缠绵细腻,富有柔情。

语文版八上语文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教师版)

语文版八上语文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教师版)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2、《周庄水韵》一、积累运用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B )A、木橹(lǔ)搅动(jiǎo )屋脊(jǐ)斑斓(bān lán )B、剔透(tì)仲春(zhòng)屋檐(yán)参差(cēn cī)C、谛听(dì)眩目(xuàn )勾勒(lè)娴熟(xián shú)D、隐匿(nì)竹篙(gāo )摇曳(yè)璀璨(cuǐcà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 A )A、迷离闪烁朦胧炫目斑斓漾动B、如诉如泣张灯结彩剪影连缀C、清澈剔透神秘幽远丝弦飘忽D、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蔓延璀璨3、《周庄水韵》选自《散文选刊》,作者赵丽宏,当代作家。

上海人。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B )A、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B、同学们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C、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被公然拍卖,大家义愤填膺。

D、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D )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B、各种瓜果和蔬菜都上市了。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改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6、为加强道路安全管理,大量的交通宣传语纷纷涌现,比如:“没有红灯停,哪有绿灯行”“退一步海阔天空,抢半秒飞来横祸”等等,请你也为交通安全写一条充满关爱的警示宣传语。

参考: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生命在你手中,幸福在你脚下。

安全伴您一生行。

亲人盼您平安归。

二、阅读品味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二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二上) (5)doc初中语文 (1)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二上)(5)doc初中语文(1)一、给加点字注音。

斑斓.〔〕漾.动〔〕眩.目〔〕参差..〔〕谛.听〔〕娴.熟〔〕轨.迹〔〕辉煌..〔〕摇荡〔〕竹篙.〔〕二、讲明词语。

1、瞬息万变:2、稍纵即逝:3、难以捉摸:4、如泣如诉:5、张灯结彩:三、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1、的砖石和的白雪,黑白分明,像是一幅的版画。

------细细谛听,水声,,看起来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上升。

2、最奇异的,因此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和,全都落到了水里,的河水,赶忙变成了一条、的彩带。

四、读课文,回答以下咨询题。

〔一〕阅读课文1——3段〔这是课文第一部分,表达了。

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幽美,充满诗情画意。

〕。

1、第1自然段描画了一幅如何样的画面?那个画面表达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第1段中的比喻句,指出它的本体、喻体,并讲讲其作用。

本体:喻体:作用: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第一使用了一句反咨询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3自然段中写到周庄布局有何特点?〝如此的景象,大致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句如何明白得?〝大致〞一词可否去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部分除了用比喻和反咨询的修辞手法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1——3段找几个生动准确的字词,讲讲它们的表达成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以下咨询题。

初二八年级语文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1(语文版八上)

初二八年级语文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1(语文版八上)

周庄水韵同步练习一.当堂检测(课堂10分钟)1.三游周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截取三个不同的场景,多角度描写周庄的多姿多彩,美丽如画。

三次中详写_____,因为突出作者的印象如童话般的神奇美妙。

2.研读课文作者三游周庄段落,思考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比一比。

赛一赛,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后巩固、开拓、提升(30分钟)基础题(课节内容)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xián) 搅.动(jiǎo) 斑斓..(cuī)(càn)..(bān)(lán) 璀璨B.彩绸(ch6u) 连缀.(zhuì) 仲春(zhǒng) 屋脊(jǐ)C.缤纷(bīn) 隐匿(nì) 谛听(dì) 参差(cēn)(cī)D.覆盖(fù) 眩目(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2.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B.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

丝弦:船舱里用丝制成的装饰物。

C.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出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3.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A.比喻、排比 B.拟人、比喻 C.比喻、拟人、通感 D.拟人、通感3.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1)你能写出“相看两不厌”整首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上面的句子你能想出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延伸内容)(一)最近一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暖的春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周庄水韵练习题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周庄水韵练习题语文版

《周庄水韵》一、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娴熟(xián)搅动(jiǎo)斑斓(bān)(lán)绚烂(cuī)(càn)B.彩绸(chóu)连缀(zhuì)仲春(zhǒng)屋脊(jǐ)C.缤纷(bīn)隐匿(nì)谛听(dì)参差(cēn)(cī)D.覆盖(fù)眩目(xuán)屋檐(yán)渗出来(shèn)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说明1.仲夏()A.农历三月B.农历五月 C.农历七月2.参差() A.不整齐,不一样B.犬牙交织 C.相间隔3.稍纵即逝() A.跳动 B.指距离很短C.放松三、依据拼音写汉字1.gǒng形()2.如sù如qì()()3.晶莹tī透()4.勾lè()5.摇yè()6.隐nì()四、结合句意说明加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意。

B.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夫在摆布丝弦。

丝弦:船舱里用丝制成的装饰物。

C.古镇被飘动的雨雾覆盖着,石桥和屋脊都隐隐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出没:时而出现时而消逝。

五、对下面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奇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A.比方、排比 B.拟人、比方C.比方、拟人、通感 D.拟人、通感六、下列哪一项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例: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A.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简单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

B.古老的砖石和清爽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调对比剧烈的版画。

C.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澄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D.我很难遗忘这个奇异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七、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初中八年级语文题库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3(语文版八上)

初中八年级语文题库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3(语文版八上)

周庄水韵同步练习一、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娴熟(xián)搅动(jiǎo)斑斓(bān)(lán)璀璨(cuī)(càn)B.彩绸(chóu)连缀(zhuì)仲春(zhǒng)屋脊(jǐ)C.缤纷(bīn)隐匿(nì)谛听(dì)参差(cēn)(cī)D.覆盖(fù)眩目(xuán)屋檐(yán)渗出来(shèn)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仲夏() A.农历三月 B.农历五月 C.农历七月2.参差() A.不整齐,不一致 B.纵横交错 C.相间隔3.稍纵即逝() A.跳跃 B.指距离很短 C.放松三、根据拼音写汉字1.gǒng形() 2.如sù如qì()()3.晶莹tī透() 4.勾lè()5.摇yè() 6.隐nì()四、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B.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

丝弦:船舱里用丝制成的装饰物。

C.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出没: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五、对下面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A.比喻、排比 B.拟人、比喻C.比喻、拟人、通感 D.拟人、通感六、下列哪一项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例: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A.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潇洒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

B.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C.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清澈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1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1

第2课《周庄水韵》同步练习1一.当堂检测(课堂10分钟)1.三游周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截取三个不同的场景,多角度描写周庄的多姿多彩,漂亮如画。

三次中详写_____,因为突出作者的印象如童话般的奇异精妙。

2.研读课文作者三游周庄段落,摸索作者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比一比。

赛一赛,看谁发觉得快,发觉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后巩固、开拓、提升(30分钟)基础题(课节内容)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娴.熟(xián) 搅.动(jiǎo) 斑斓..(cuī)(càn)..(bān)(lán) 辉煌B.彩绸(ch6u) 连缀.(zhuì) 仲春(zhǒng) 屋脊(jǐ)C.缤纷(bīn) 隐匿(nì) 谛听(dì) 参差(cēn)(cī)D.覆盖(fù) 眩目(xuàn) 屋檐(yán) 渗出来(shèn)2.结合句意说明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B.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

丝弦:船舱里用丝制成的装饰物。

C.古镇被飘动的雨雾覆盖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出没:时而显现时而消逝。

3.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看起来奇异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A.比喻、排比 B.拟人、比喻 C.比喻、拟人、通感 D.拟人、通感3.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差不多上动人的景象。

(1)你能写出“相看两不厌”整首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上面的句子你能想出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延伸内容)(一)最近一次去周庄,是在一个温顺的春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周庄水韵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cī) 斑斓.(lán) 瞬.息(shùn)
B.勾勒.(lâ) 璀璨.(càn) 晶莹.(yínɡ)
C.隐匿.(nì) 娴.熟(xián) 目眩.(xuàn)
D.谛.听(dì) 摇曳.(yì) 漾.动(yànɡ)
【解析】选D。

“摇曳”的“曳”应读yâ。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闪烁彩绸眼帘倒应
B.连缀仲春茏罩蔓延
C.版画朦胧屋瘠分隔
D.悠远荧光清澈流淌
【解析】选D。

A项中“应”应为“映”;B项中“茏”应为“笼”;C项中“瘠”应为“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九月的北京前门大街张灯结彩
....,红旗飘扬,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迎接“国庆”佳节的到来。

B.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
....,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C.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全非
....,瞬息万变。

D.随着经济深度调整期的到来,市场发展越发难以捉摸
....。

【解析】选C。

“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不符合语境。

应改为“面目一新”。

4.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5段,回答(1)~(4)题。

(1)本段描绘了哪些景物?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

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思考作答。

答案:描绘了周庄的节日夜景,如闪烁的彩灯、倒影、花船、丝竹管弦声、礼花等。

(2)文中“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一句,对后文写焰火有什么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技巧的理解。

可结合上下文,围绕具有强烈视觉反差的景物产生的效果来回答。

答案:以幽静暗淡的环境,衬托出节日礼花的七彩斑斓,摇曳生辉。

【知识链接】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一句中“飘绕不绝”指的是什么?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用缩句的方法提取“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的主干即可作答。

答案:丝竹管弦声。

(4)如何理解“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这句话?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能力。

在理解“蔓延”一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思考作答。

答案:“蔓延”指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此句借这个词语写出周庄美丽的夜景带给人们很大的惊喜,这种惊喜感染了地上很多人,大家都高兴起来。

一、美文品析
(2013·潍坊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 韵
宗 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嗒嗒”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后来驴没有
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应是银杏吧。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

在香山,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刻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吧。

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

那就待来生吧,我说。

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

清晨照例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的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黄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有改动)
1.第①段中,哪两个词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细读第①段,找到重点句子“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即可回答。

答案:丰富、幽静。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细读第②段可知,这一段主要写了香山的嘈杂、万安山的寥落和萧索。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即可。

答案: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另一方面以香山的嘈杂、万安山的寥落和萧索与小湖的秋色做对比,突出作者对后者的喜爱。

3.第⑥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找到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在写景抒情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答案(示例):(1)运用了对比。

如“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更加突出了红叶滋润、鲜亮、耀眼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红叶的喜爱。

(2)运用了比喻。

如“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叶多、密、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红叶的喜爱之情。

4.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在细读第⑧段的基础上,结合全文进行思考,即可回答。

答案: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作为丰收季节的“绚烂多彩”“肃穆庄严”“朦胧”“清明”等丰富的景色,更是对人生大彻大悟的思考,包括对人生的价值,把握现在和当下,珍惜美好和欢乐等感情。

二、综合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