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备案-彭华
七上第一单元第二章单元备案-彭华

5.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而成。以下属于器官的是( )
A.口腔上皮细胞B.血液C.肝脏D.果皮
6.甲同学看清高倍镜下物像后,乙同学却看不清楚物像,乙同学应调节()
A.粗准焦螺旋B.细准焦螺旋
C.物镜D.反光镜
7.若显微镜镜筒上目镜倍数为5倍,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0倍,转换器上正对通光孔的镜头应为下列哪一种()
《第二章单元备课》备案
学校:辛寨初级中学编制人:彭华审核:终审:
第一标:设置目标(3分钟)
【课堂目标】(3分钟,示标、释标、读标,组织课堂)
1.通过实验学习制作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认识动植物细胞的基 本结构。
2.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A.8倍目镜B.15倍目镜C.10倍物镜 D.40倍物镜
8.若所要观察的物像位于显微镜视野的右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往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标本()
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
9.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转动下列哪个结构,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
A.转换器B.遮光器C.粗准焦螺旋D.细准焦螺旋
甲:(4分)
乙:(4分)
6.(10分)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2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下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好氧的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填“表”或“底”)层吸取。
(1)进行该实验时,不需要用到下列哪些器材和药品:。
七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备案-彭华

D.枯叶吸纳降水,使更多降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4.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地说明森林对环境的作用是()
A.净化空气B.过滤尘埃C.降低噪声D.涵养水源
5.万物生长靠太阳。学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后,你怎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
A.植物生长离不开太阳B.动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备案
学校:辛寨初级中学编制人:彭华审核:终审:
第一标:设置目标(3分钟)
【课堂目标】(3分钟,示标、释标、读标,组织课堂)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积极参与调查农业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任务3】(7分钟):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自主学习
生物圈中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习题追踪
仔细看右面的图片,试着分析水土流失的程度与植被分布的关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各种生物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它将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是能量转换器。绿色植物吸收空气重及各种生物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绿色植物能够涵养水源,增加降水量,提高空气湿度,促进水循环,是天然的蓄水池。
A.植物植物B.动物植物C.植物微生物D.动物动物
【任务2】(7分钟):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自主学习(在课本中标出)
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绿色植物是如何维持碳氧平衡的?
绿色植物有哪一些净化空气的作用?
七上一二三单元解读

七年级语文一二三单元教材解读乌市第56中学冯先华2015.10.9-19日,我参加了在吉林长春的吉林省教育学院举行的一线优秀教师国培,10天的培训,10场报告10个专家从教师素养的各个方面给予我们指导交流,特别是有幸聆听了本套教材的编撰者之一的王本华教授的讲座,在讲座中她谈到了,在教材使用中,要注意树立以下意识:一、整体意识;二、单元意识;三、文本意识;四、学生意识。
下面围绕这是个意识,我来谈谈人教版七上一二三单元的解读。
一、整体意识本套教材是第四次应用,本册教材是初中三年的第一本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1.语文与生活的联系、2.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主题),六个单元反应了三个主题(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初中三年的各单元主题(多媒体4)、3.每个单元构成为,阅读+写作,还有3次综合性学习,书后有10首课外古诗词诵读和2篇名著导读。
七年级是初中教育的起始阶段,书写非常重要,书后还有附录《写好硬笔行楷字》。
我在教授本册时,第一节课时漫谈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上就要把附录推出来,引起学生对书写的重视,并且通知学生准备行楷字帖,进行练字。
本次教材在初中阶段中的地位(多媒体5)(一)本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
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
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4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5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6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第7课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内容标准〗
知道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禅让制”、大禹治水、“公天下”、“家天下”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从“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原因,比较治洪“堵”与“疏”两种不同方法的作用和结果,培养史论结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及联系现实、以史为鉴的观念。
(2)指导学生列出原始社会遗址表,培养归纳、综合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尧、舜、禹时期的“禅。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摘要: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应用:如右下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l所截,(1)如果∠1=∠2,那么a∥b,则∵∠1=∠2(已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同理,如果已知∠2=∠3,则∵∠2=∠3(已知)∠1=∠3(对项角相等)∴∠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设疑,如果∠2+∠4=180°,是否也会有a∥b,(1)∵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a∥b(已知)∴∠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a∥b(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例题讲解:例:1、如上图,已知直线a∥b,∠1=50°,求∠2的度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与数学交朋友(第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人类离不开数学;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回顾与观察,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
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
(板书课题)二、数学伴我们成长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
在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三、人类离不开数学展示蜂房图、股市走势图、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倒数第二行至第3页文字部分)。
四、数学应用举例例1.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再乘以2,最后得8,问这个数是多少?(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七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备案-彭华

3.实验装置为什么要放在阳光下?这说明蒸腾作用的动力来自什么?
【任务2】(10分钟):叶片的结构
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课本图2.1-8和图2.1-9,并阅读课本60页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保卫细胞呈形,里面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5.下列哪一因素与根运输无机盐的速度有关()
A.叶的蒸腾作用B.土壤中空气的量C.土壤的温度D.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
6.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主要是()
A.叶片B.气孔C.保卫细胞D.表皮细胞
我综合我提高
7.移栽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在阴天或早晚移栽②尽量不要碰掉枝叶③剪去一部分枝叶④给植物覆盖遮阳⑤让植株尽快接受光照,以制造营养
A.叶的光合作用B.叶的呼吸作用C.叶的蒸腾作用D.根的呼吸作用
3.火热的夏天,人站在树荫下比站在房屋的阴影处感觉更凉爽,其原因是植物体进行了()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呼吸作用
4.在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大量的枝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降低树苗的()
A.光合作用B.吸收作用C.蒸腾作用D.运输作用
第三标:反馈目标(10分钟)
【当堂检测】(8分钟)
1.叶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是()
A.表皮细胞内含有叶绿体B.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C.表皮细胞的形状不规则D.保卫细胞呈半朋形
2.一位同学将一个透明塑料袋套在一株盆栽植株上,并将下口紧扎于茎的基部。一昼夜后,他发现塑料袋内壁出现很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来自()
4.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相关要求】
1.做到精神饱满、充满自信、面带笑容走进课堂。
七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备案-彭华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成长中对父母的索取,从而唤起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情感意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第三标:反馈目标(10分钟)
【当堂检测】(10分钟)
1、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是 ( )
《第二章第二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备案
学校:辛寨初级中学编制人:彭华审核:终审:
第一标:设置目标(3分钟)
【课堂目标】(3分钟,示标、释标、读标,组织课堂)
1、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全员目标(重点、难点)
三、当堂小结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任务2】(20分钟)细胞的分化
步骤一:
展示植物细胞分化课件:种子萌发生长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随着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后来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仍具有分裂能力,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这些细胞各自具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展示)根、茎、叶表面的一层细胞群,即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出示)叶、果实的叶肉、果肉,细胞壁薄,液泡大,属于基本组织,具有营养功能;(出示)茎、叶脉根等处的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属于疏导组织;那些仍具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属于分生组织,最后这些不同组织组合再一起。展示根、茎、叶、花、果实图像。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图像。画出分裂图像中的几个典型图像;用显微镜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并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用显微镜观察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并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甲级目标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有理数课件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有理数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有理数”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教材第二章第一节)2. 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教材第二章第二节)3. 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教材第二章第三节)4. 有理数的乘方及混合运算(教材第二章第四节)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 学会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运算,并能熟练进行混合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及加减乘除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有理数的定义、分类。
(2)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3)讲解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
(4)讲解有理数的乘方及混合运算。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则。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讨论(10分钟)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2. 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3. 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则4. 有理数的乘方及混合运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3) + 5, 4 (2), 3 × (4), (6) ÷ 3。
(2)混合运算:(2)² × 3 5 ÷ (2)。
2. 答案:(1)2, 6, 12, 2(2)7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及运算规则掌握情况,对重难点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探讨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温度、高度等。
湘教版(湖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目录及教学设计
湘教版(湖师大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目录及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第一节: 第二起跑线一、迈上成长新台阶二、设计成长新方案第二节:采亮出你自己学会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第三节拥有好心情一、奇妙的情绪二、情绪需要调节第二单元:在成长的道路上第一节感受成长一、成长中的乐与苦二、成长中的顺与逆第二节直面挫折一、微笑面对生活二、经受挫折的考验第三节立志与成功一、了解意志二、锻炼意志第三单元:相处之道第一节亲子之间一、正视亲子矛盾二、实现亲子和谐三、孝敬父母第二节师生之间一、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二、学会与老师沟通第三节与友同行一、生活需要友谊二、寻找好朋友三、友谊长存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第一节小荷争露尖尖角一、合理的竞争二、竞争不忘合作第二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换位思考二、相互支持第三节团结就是力量一、团结的价值二、创建良好的班集体第五单元走进法律第一节法律是什么第一节法律是什么一、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二、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二节生活离不开法律一、为生活制定规矩二、解决纠纷,协调关系三、制裁违法犯罪第三节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一、维护权利二、履行义务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学科渗透法律知识目录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第一节: 第二起跑线教学内容:第二起跑线;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体验中学生活和成长感受,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而转变为内在成长的动力。
恰当渗透《宪法》中的“五爱”,不断地增强对祖国的道德情感。
2、能力目标: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基本的社交能力,初步的自我认识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中学阶段这一特殊时期的基本心理现象,心理变化规律并尝试适应该变化。
教学重点:感受人生的新体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过程:课前展示: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第七章 离轨、犯罪与社会控制(彭华民社会学)
第二节 犯罪
律是权势群体用来维持特权的工具,拒绝承认法律是中 立的而被公平施用于所有人的观点。权势群体也违反法 律,其严重性一般比日常犯罪与过失行为大得多,但他 们很少被抓获,因为执法力量担心对其追查会遇到麻烦, 转而专心对付那些权轻势微的社会成员,如妓女、吸毒 者、小偷。
(四)社会控制理论 假设人是利己的反社会的。研究的不是人为什么去犯罪,
(1)科恩:越轨反应是通过亚文化群体而以 集体性的方式发生的,处于较低阶层的工人 阶级的男孩拒绝接受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取 而代之的规范鼓励挑衅。 (2)克洛尔德、奥林:绝大多数不法少年都 来自较低层的工人阶级,但是危险最大的恰 是那些内化了中产阶级价值观并被鼓励依靠 自己的力量争取一份中产阶级未来的男孩。 当他们不能实现自身目标时,就特别容易产 生过失行为。不法帮派一般产生于那些通过 合法途径取得成功的机会很小的亚文化社群。
第一节 离轨(越轨、违轨)
三、离轨的分类 1、消极与阻碍作用的离轨行为(犯罪先兆) 2、积极推动作用的离轨行为(革命或改革先兆) 3、价值中性的离轨行为 四、离轨的社会原因 1、社会失范:旧规范遭破坏或否定,新规范 未建立 2、规范僵化:规范不合时宜 3、文化冲突:新旧文化冲突
第二节 离轨(越轨、违轨)
第二节 犯罪
(五)文化传递理论
像遵从一样,犯罪(越轨)也是一个人在生活的 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在某些企图纠正犯罪(越 轨)的地方实际上却在传授犯罪(越轨)行为, 如监狱。与教唆犯罪(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 交往次数越多,越持久,当事人年龄越小,犯 罪(越轨)比遵从越可能在思想中占主导地位, 也就越可能犯罪(越轨)。
人格,可能使他继续犯罪
第二节 犯罪
三、犯罪(越轨)的社会学视角 (一)功能主义理论(结构性紧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步骤: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一天准备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让部分学生参与,共同完同P54页实验的“方法步骤”的第一步暗处理。第二天早晨再完成第二步选叶遮光。
思考:(1)依据光所做的对照实验中,以下哪一种方案更能体现实验的严谨性?
A.甲与丙甲与乙B.甲与乙甲与丁
C.甲与丙乙与丙D.甲与乙乙与丙
7.我们在过节时经常买到带有“福”、“寿”、“喜”等字迹,或者带有美丽图案的“艺术苹果”。“艺术苹果”的形成通常采用苹果长到成熟初期时贴纸的方法。下列关于“艺术苹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苹果成熟初期,在向阳面贴上不透光的黑纸B.有字和图案的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P55“方法步骤”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分组完成实验,并完成下表:
材料处理有无光照源自碘液试验有无淀粉天
竺
葵
遮光部分
不遮光部分
思考:(1)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
(2)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三)、自我测评(1、2、3题必做)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A淀粉B有机物C淀粉和氧气D有机物和氧气
2、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在夏日的一天中,森林里的空气什么时间氧气含量最高?()
A中午B傍晚C清晨D夜晚
3.在金鱼缸内放些新鲜的水草,对金鱼的意义是( )。
A.美观B.为金鱼提供营养C.增加水中二氧化碳浓度D.增加水中氧气浓度
⑤、养金鱼时常在金鱼缸内放置一些水草,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3、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除产生淀粉外还能释放。
(二)、迁移深化
1、通过视频展示原始地球景观。教师说明原始大气中并没有游离的氧存在,氧气是后来才产生的。思考:氧气的出现是哪类生物的功劳?与什么过程有关?搜集资料找到证据。
2、联系实际,拓宽思维:如何有效提高居室中的氧含气量?家里的养鱼缸怎样较长期的保持水质的新鲜?许多热带鱼缸中都备有电灯,从生物学方面讲有什么科学道理?
C.有字和图案的部分,不进行呼吸作用D.苹果内储存营养物质的有机物是由筛管运送来的
8.糖尿病人,要少吃像马铃薯一样含淀粉较多的食物。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是()
A.块茎细胞利用无机物自身合成的B.块茎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而成的
C.由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块茎细胞的D.由根细胞合成后运输到块茎细胞的
9.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A.叶绿素B.光C.二氧化碳D.水
2.摘下A和B叶片,作以下处理: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叶片—加碘液—冲洗掉碘液。
(1)实验切断B叶片的主叶脉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和B的颜色各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绿色植物,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光源灯,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等。(具体操作方案请学生参阅课本57页)
4、实施计划:(略)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验证实验结果以前要用酒精脱去叶绿素,目的是( )。
A.避免叶子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实验结果B.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以使结果更明显C.增加叶片内淀粉含量D.减少叶片内淀粉含量
2、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将部分叶片用黑纸片遮住的目的是()
A便于操作B产生淀粉更多C作为对照组D作为实验组
3.蒜苗的叶子上端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的,这是因为()
A.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B.叶子下端没有叶绿体
C.叶下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叶子下端不能进行蒸腾作用
4.冬天蔬菜大棚为了获得高产,除满足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外,还需()
A.降低二氧化碳浓度B.增高二氧化碳浓度C.降低氧气浓度D.增高氧气浓度
10.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以下对叶的相关描述错误的()
A.叶片阔而扁平,利于进行光合作用B.叶表皮上有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门户
C.叶脉有支持和输导作用D.海绵组织叶肉细胞中含有的叶绿体比栅栏组织叶肉细胞中的多
三、课堂小结
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学生能够设计出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并实施,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通过分析,提出影响光合作用的还有其他因素。最后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并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
3、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相关要求】
1.做到精神饱满、充满自信、面带笑容走进课堂。
2.由班长带领大家大声宣读《三标高快课堂自主歌》及本班的班名、班训和班级宣言。
第二标:达成目标(27分钟)
任务
活动及评价
【任务1】(25分钟)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第1课时
(一)、分组实验
目的要求:概述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阅读课本P56“海尔蒙特实验”内容思考:柳树增加的重量来自哪里?海尔蒙特认为是植物吸收了水分的缘故。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正确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理解演示实验,思考:
①、本实验的目的是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实验应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尔蒙特将柳树幼苗载入装有土壤的木桶中,5年后,柳树增加80千克,土壤只减少了不到100克,增重的80千克主要是( )完成的?。土壤减少的100克是什么物质?( )
A.蒸腾作用B.呼吸作用C.光合作用D.水E.无机盐F.二氧化碳G.氧气
6.如图,能证明“在有光的条件下氧气是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是()
(2)脱色时为什么要使用酒精脱色并应隔水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绿叶在下形成。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二)、拓展实验: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备案
学校:辛寨初级中学编制人:彭华审核:终审:
第一标:设置目标(3分钟)
【课堂目标】(3分钟,示标、释标、读标,组织课堂)
1、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意义。
2、通过探究实验,阐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阐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
③、本实验用的细木条有什么要求?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本实验的结论你能猜测出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将"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
a光照b酒精去除叶绿素c黑暗放置d清水漂洗加碘液e选择叶片黑纸片遮盖
分析叶片(已经脱去叶绿素)接受光照的情况:
叶片a经碘染色后全变蓝说明,叶片b经碘染色后全不变蓝说明,叶片c经碘染色后部分变蓝,部分不变蓝说明。进一步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五)、自我测评(1、2、3题必做)
3.取一片经日光照射了几小时的银边天竺葵的叶子,脱去叶绿素后用碘液染色,结果边缘未变蓝色,其他部位变成蓝色,该实验证明了( )。
A.光合作用需要光B.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C.光合作用释放了氧D.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4.某同学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中发现,南侧山峰上的树大都是“旗形树”,即树枝都朝向峡谷这一侧,另一侧树枝很少。请分析,影响这种树形成的因素是( )。
(五)、自我测评(1、2、4题必做)
严重干旱时,会造成庄稼颗粒无收,从光合作用角度来看,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二氧化碳B.氧气C.水D.光
2.在光合作用实验中其它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在密封的实验装置中,放入一瓶氢氧化钠,则实验完成后的叶片上滴上碘酒后不变蓝,其原因是()
A.没有水B.没有二氧化碳C.没有光照D.没有叶绿体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