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20.1能源和能源危机教案及其教学反思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二十章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 教学设计

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利用能源历史的大致过程,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3.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及使用情况,知道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知道解决能源问题、节能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过程与方法4.经历“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的阅读交流讨论过程以及观看煤和石油的形成以及应用视频,感悟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命脉的道理。
5.经历我国能源消耗结构的不合理性的讨论,认识能源的危机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提升学生对能源的价值认识,爱国情感。
使他们产生能源的危机意识和开发新能源的欲念,同时感悟“开源节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能源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及存在的能源危机。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能量概念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章在学生前面学过的各种能的知识的基础上,对能源知识作了常识性的介绍,对能量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学生对石油这些化石能源学生在生物课已经接触过,本节课希望通过视频展示煤、石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化石能源的来之不易。
激发学生的节能意识。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本节知识也较为简单,很多知识采取交流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有时在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季,同学们可能听到过“拉闸限电”这个词,当你正在享受空调带来的舒适时,听到要“拉闸限电”,你有何感受?(二)、新课讲解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教师: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能源。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日益美好的生活是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
提问:你知道那些能源?学生举例,老师板书,最后老师总结:能源是能为我们提供能量的资源。
能源如此重要,你知道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的内容,并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九下《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

20.1 存在能源危机吗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利用能源历史的大致过程,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世界能源消耗结构和我国一些能源消耗结构以及能源储存状况。
3.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4.经历“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的阅读交流讨论过程,感悟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命脉的道理。
经历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储藏量数据的测算过程,以及能源消耗结构的不合理性,认识能源的危机问题。
5.知道人们是怎样对能源进行分类的,认识分类方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提升学生对能源的价值认识,使他们产生能源的危机意识和开发新能源的欲念,同时感悟“开源约节流”的意义。
2、教材说明教材首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作出简单介绍,同时借助信息浏览栏目,利用分类方对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出说明。
接着用数据和扇形图的方式式说明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以及我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储藏量,并让学生算一笔能源账,同时提出能源的危机问题,并为下节“开发新能源”打下伏笔。
3、教学建议由于本节是本章的起始,建议用下面是“全章引言”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情趣,调动他们学习本章内容的积极性。
所谓能源,指能产生能量供人类使用的那些物质资源,如煤碳、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燃烧都能产生能量(热能)并供人们使用。
因此,煤碳、石油和天然气是能源,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可以说能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社会发展的动力。
能源如此重要,对我们初中生来说应当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知道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能源是否存在危机,知道什么是新能源,人类为什么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能量在转移和转化过程中遵循的规律是什么等问题。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你会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本节设了两个段标,即“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和“存在能源危机吗”。
本节课建议用“阅读与交流讨论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介绍分类方法”和“了解能源消耗结构,以及能源储藏量的人均测算”三个活动来完成。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教案1

《能源和能源危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利用能源历史的大致过程,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了解世界能源消耗结构和我国一些能源消耗结构以及能源储存状况。
(3)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经历“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的阅读交流讨论过程,感悟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命脉的道理。
经历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储藏量数据的测算过程,以及能源消耗结构的不合理性,认识能源的危机问题。
(2)知道人们是怎样对能源进行分类的,认识分类方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对能源的价值认识,使他们产生能源的危机意识和开发新能源的欲念,同时感悟“开源约节流”的意义。
教学重点(1)四次能源革命。
(2)能源的分类。
(3)能源危机。
教学过程(1)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讨论课本活动一,提出问题:人们根据什么原则,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名称是什么?答:依据使用的主要能源为原则,将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分为柴薪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多元化时期。
(2)对能源做出分类能源若按照“物质的形态”原则来划分,有固体能源、气体能源和液体能源三种;若按照“是直接使用,还是加工转换再使用”的原则来划分,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类;若按照“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的原则来划分,又有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说法。
可见,分类的原则不同,被分类出来的能源概念(名称)是不同的。
例如煤碳可以说是一次能源,也可以说是不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可以说是固体能源。
又例如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但它又是一次能源,由于它是太阳内部释放出来的能量,自然可以说它是固体能源,不过,人们通常又说它是新型能源。
(3)着重介绍电能、太阳能、风能和核能。
为下节课做准备。
(4)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并用扇形图的方式来描述世界能源的消耗结构,并对比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结构,自主讨论这种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提高同学们的能源危机意识。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下册-20.1能源与能源危机-学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下册20.1 能源与能源危机学案一、教学内容1. 能源的定义和分类: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能源危机的表现: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价格波动、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
3. 能源危机的原因:能源消耗过快、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等。
4. 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实施节能减排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定义、分类和作用,认识到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能源危机的表现、原因和影响,提高节能意识。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缓解能源危机做出贡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源的定义、分类和作用,能源危机的表现和原因。
难点:能源危机的解决措施,以及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数据图表,让学生了解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知识点讲解:(1)能源的定义和分类: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2)能源危机的表现: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价格波动、能源环境污染等问题。
(3)能源危机的原因:能源消耗过快、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结构不合理等。
(4)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实施节能减排等。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实例,如节能灯具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能源分类、能源危机原因和解决措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能源,以及自己为缓解能源危机可以做哪些贡献。
六、板书设计1. 能源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能源危机的表现和原因3. 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能源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 【教案】20.1 能源与能源危机

20.1 能源与能源危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来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2)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3)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及使用情况,知道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知道解决能源问题、节能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具体事例,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能通过社会活动和英特网,收集信息,了解当地的能源使用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能源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并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未来。
(2)通过对能源危机的认识,知道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点: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难点: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教法:阅读、交流与讨论教具: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通过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从柴薪到煤炭再到石油等),说明能源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2、通过“算一笔能源账”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石油、天然气可维持我们生产、生活的年限越来越短暂,形成对常规能源紧缺的危机感,也为下—节学习新能源作了铺垫。
3、活动:(1)通过对教科书提供的石油、天然气的数据计算,以及通过查找煤的可开采储量、年消耗量和维持年限,知道石油、天然气、煤等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维持年限有限,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增强他们节能的自觉性,同时为下节开发新能源的学习作情感上的铺垫。
(2)对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训练和检验,让他们根据已知“估计储藏量”和“年消耗量”推算“可维持年限”(用关系式:可维持年限=估计储藏量/年消耗量进行计算)。
根据教科书上的数据,算得结果如下:石油可维持年限为1.511×1011t/3.0×109~3.2×109t=47~50(年);天然气可维持年限为1.45×1014m3/2.3×1012m3=63 (年);我国人均煤的拥有量为1.5×1012t/1.3×109=1.154×103t;我国人均天然气的拥有量为4.0×1012m3/1.3×109=3.08×103m3;我国人均石油的拥有量为7.0×109~3.0×1010t/1.3×109=5.385~23.08t二、小结:1、通过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从柴薪到煤炭再到石油等),说明能源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2018届(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0.1能源和能源危机

2018届(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基本概念,认识到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并思考如何解决能源危机。
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能源的转化和利用,深入分析能源危机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的基本概念,认识各种能源的优缺点。
2. 掌握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原理。
3. 分析能源危机的原因,提出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
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原理,能源危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难点:能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如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能源图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小组讨论卡片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能源图片,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能源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介绍能源的基本概念,解释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原理,让学生理解能源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能源危机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能源危机的严重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能源危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能源的转化和利用原理,能源危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难点:能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如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了解了能源的基本概念,认识到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并思考如何解决能源危机。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能源危机的理解仍较肤浅,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能源危机深层次原因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分享,进一步加深对能源问题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案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教案)-2024-2025学年级九年级下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专用)

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教案)20242025学年级九年级下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专用)教案:能源和能源危机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来源、利用和危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利用方式,认识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并思考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利用方式。
2. 认识能源危机的严重性,理解能源节约和替代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利用方式。
2. 难点: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和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能源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小组讨论记录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能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来源和利用,引发学生对能源的兴趣。
2. 讲解:简要讲解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利用方式,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能源,分析其优缺点和利用方式,并进行展示。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
4. 视频观看:观看一段关于能源危机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能源危机的严重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并提出建议。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利用方式。
2. 难点: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和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是否掌握了能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利用方式?是否认识到能源危机的严重性?是否思考了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的能源政策和节能措施,思考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设计我选择了分组讨论的实践活动,因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共同探索能源的优缺点和利用方式。
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物理《能源和能源危机》教学案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物理(能源和能源危机)教学案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下册物理(能源和能源危机)教学案设计第二十章能源与能量守恒定律20.1能源和能源危机学习目标1、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来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2、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3、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及使用情况,了解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了解解决能源问题、节能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学习重点:了解能源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并关注社会。
学习难点:了解能源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及存在的能源危机。
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我们平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能源。
2、依据是否直接获得,分为能源和能源。
依据是否在短期内获得补充,又可分为能源和能源。
课堂导学一、能源家族交流和商量:课前调查的当地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使用能源的情况。
归纳:〔1〕柴薪生火------人类文明的萌芽〔2〕煤炭------工业社会的粮食〔3〕石油------现代社会的“血液〞阅读教材第70-73页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以上同学们所调查的能源中哪些属于一次能源?哪些属于二次能源?〔2〕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举例说明。
〔3〕依据你对能源的了解,你可否将能源进行其他分类?试试看。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的动物、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中形成的,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叫作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
教室里点灯,家里开收音机、电视机,工厂里开动机器都要用电能,电能是哪里来的呢?电能是由发电厂供应的;电能可由电池提供;电能还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太阳能电池。
能源的分类:1、依据产生的方法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可以直接使用的能源。
如:木柴、石油、天然气……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 能源和能源危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来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2.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3.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及使用情况,知道存在的能源危机问题,知道解决能源问题、节能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具体事例,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2.能通过社会活动和英特网,收集信息,了解当地的能源使用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能源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并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未来。
2.通过对能源危机的认识,知道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教学难点】
判断所给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太阳能电动车,用手电筒照射,太阳能电动车转动了。
用手摇发电机发电,使小灯泡发光。
点燃蜡烛,蜡烛发光。
师:同学们,这几个实验中都体现了哪些能量转化?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甲:太阳能电动车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动能,发电机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蜡烛燃烧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师:对于能量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甲:人类可以利用哪些能量?
生乙:我们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
生丙:自然界的能量取之不尽吗?
师:能量的来源即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能源的有关问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
教师: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能源。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日益美好的生活是以大量的能
源消耗为代价的。
请学生交流和讨论:课前调查当地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使用能源的情况。
(讨论完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每人写出一个例子,写在黑板的一角)
目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后面的能源分类提供资料。
师生共同归纳:当前当地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使用的能源有:木柴、煤炭、煤气、天然气、蜡烛、汽油、柴油、酒精、电、石油液化气、太阳能等。
教师:请学生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结合政治和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的认识及看法。
(学生讨论并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
1.柴薪生火---人类文明的萌芽
2.煤炭---工业社会的粮食
3.石油---现代社会的“血液”
4.新能源---未来社会的理想能源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以上同学们所调查的能源中哪些属于一次能源?哪些属于二次能源?
(2)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举例说明。
(3)根据你对能源的了解,你可否将能源进行其他分类?试试看。
目的说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的能源分类,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能源的分类:
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可以直接使用的能源。
如:木柴、石油、天然气……
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
如:电能、汽油、酒精……
根据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不随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能再生的能源。
如:太阳能、水能……
不可再生能源:随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不能再生的能源。
如:煤、石油……
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
污染型能源:消耗后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能源。
如:煤炭、石油……
洁型能源:消耗后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能源。
如:水力、电力、太阳能……
根据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
常规能源:已被广泛使用的能源。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型能源:正待开发利用的能源。
如: 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
探究点二:能源危机的挑战
学生活动:算一笔能源账。
(1)通过提供的石油、天然气的数据计算,以及通过查找煤的可开采储量、年消耗量和维持年限,知道石油、天然气、煤等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维持年限,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增强他们节能的自觉性,同时为下节开发新能源的学习作情感上的铺垫。
(2)对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训练和检验,让他们根据已知“估计储藏量”和“年消耗量”推算“可维持年限”(用关系式:可维持年限=估计储藏量/年消耗量进行计算)。
根据数据,算得结果如下:
石油可维持年限为1.511×1011t/3.0×109~3.2×109t=47~50(年);
天然气可维持年限为1.45×1014m3/2.3×1012m3=63 (年);
我国人均煤的拥有量为1.5×1012t/1.3×109=1.154×103t;
我国人均天然气的拥有量为4.0×1012m3/1.3×109=3.08×103m3;
我国人均石油的拥有量为7.0×109~3.0×1010t/1.3×109=5.385~23.08t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计算和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谈谈自己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归纳总结:
1.能源危机的存在。
2.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教师:面对能源危机,我们中学生现在可以做点什么?
学生:可以从节约能源做起。
学生:人们可以寻找新的能源,但必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因此我们中学生现在必须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更好地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板书设计
20.1能源和能源危机
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
1.柴薪生火---人类文明的萌芽
煤炭---工业社会的粮食
石油---现代社会的“血液”
新能源---未来社会的理想能源
2.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二、能源危机的挑战
1.根据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2.能源危机的存在。
3.如何应对能源危机?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以学生交流、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对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是个考验,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对学生课前自制的幻灯片应做好指导和筛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于能源的分类,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要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以免加重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