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当您和孩子们一起打开四年级上册《语文》时,他们已经升入新的一年级的学习了。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一年级仍属第二学段的学习。课标中提出的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应是一以贯之的,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续的学段还要贯彻落实;有关第二学段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则应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与发展。因此,四年级上册的编写在延续上年级的编排结构的同时,在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又较三年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教材的编排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6篇。分别编排在六个主题单元中。每单元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册后附有生字表,要求会认的字共251个,会写的字310 个。

1关于单元

教材继续以主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六个主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珍贵的亲情、友情;在学习中成长;生命离不开绿色;神奇的大千世界;感人的品格。每个主题都力图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人文内涵丰富,蕴涵教育价值。

2关于课文

课文在选编时,除围绕主题选文外,还依据课标第二学段语文学习的要求力图体现文章体载的多样化。全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散文类课文10篇、写人或事的11篇、说明性的5篇、儿童诗3首、古诗四首。精读课文后面有阅读提示及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后面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词语积累的要求。

3阅读提示及思考练习

阅读提示及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的后面。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有关理解课文方面的。主要是提出理解课文、朗读、背诵的要求等;二是关于语文基本知识和语文能力方面的。如理解排比句、体会用数字表达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的话语、动作或通过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顿号的用法、词语积累等。三是提示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学习方法的。这主要通过对话泡泡的形式形象地体现出来。四是课外综合性学习方面的。如我的资料夹等。这四方面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提出要求的,大多是融

合在一起,体现了课标教材内容安排要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

4、阅读链接

本册的阅读链接有:美的发现、感恩的心、学海泛舟、生命离不开的绿色、求知.获智、高原信使。安排在每单元课文学习之后,分别围绕本单元的文化主题,选择2-3个“链接点”,或是多彩的图画、照片或是简洁、生动的文字。有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有的拓展语文学习的角度、有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以促使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5综合学习

本册共六个综合学习,安排在每个单元之后。综合学习仍由“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这样四个基本形式组成,有的单元还穿插安排了“漫步书林”或“我的好方法”等栏目。

“我的采蜜集”,以范例的形式提示学生在本册学习过程中仍要有一个自己的积累笔记。在编排上,不仅通过范例来提示引导积累词语的内容和范围,同时每个“采蜜集”旁还通过泡泡,以同学交流的形式提示出一些词语积累的方式方法。

“读读背背”内容主要是现代和古代的诗文,目的是以范例的形式提示背诵内容,引导学生要广泛阅读,多读多背。

“口语交际”共安排六次。依次是“开展一次‘家乡最美的风景’评选活动”、“我看课外‘兴趣班’”、“看电视还是读书”、“请你来当设计师”“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的讨论”“话说‘三百六十行’”。从内容上可以看出,选题主要是同学们生活中关注的问题。每次都有一定的情景提示,以帮助学生理解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积极性。从形式上,大多是讨论式的,这主要体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以实现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有的话题既是口语交际题目也是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小笔头”的内容安排着眼于拓展学生写作的题材,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例如写景――“写自己喜欢的地方”;写应用文――“学写信”;写人和事――“我的爱好”、“好朋友的事”、写童话和幻想――“看图编童话故事”“编一个有关‘漂流瓶’的故事” 。

上述每一个写作要求均以话题的形式出现。或出示一个范例,或提示一个场景或提

供有关资料。这样编排不仅可以激发写作兴趣,而且不局限学生选材的范围和写作的思路。在每单元安排一次写作要求的同时,还随课文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结合课文的理解写读后感,一次是写“一周的新闻概述”。在有的课文后面还提出了有关仿写的要求。这样,不仅增加了作文的次数,也体现了读写的结合。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安排还提示我们作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几次作文要求,还应根据读写的需要适当增加写的次数。

“漫步书林”安排在第二、四单元。主要提示了汉字不同的书写艺术和书写艺术家的书写不同特点。引导学生热爱书法艺术,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的好方法”安排在第五、六单元。一次是以学生之间交流的语气,提示大家身边要有一个记事本,这对于作文是有帮助的;一次是以范例的形式提示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教材的编排特点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在与一、二、三年级教材一脉相承基础上,又具有四年级教学的特点。

1、着眼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本册教材继续关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在选文上,注意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如“新年礼物”“字的敬畏”“和时间赛跑”“军神”等,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德修养;

在课文的编排上,不仅继续围绕主题组织学习单元,而且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在一些课文的安排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例如第1课“大海的歌”,选入了“大海睡了”和“海上的风”两首现代小诗。虽然都是写大海的,但在诗的意境和表达上却很是不同。第一首突出写大海的静,第二首则突出了大海的动;从表达上,第一首是叙事式的,第二首则是复沓式的。又如第4课“古诗二首”,同样写景,“望洞庭”的语言轻俏,意境静美;“望天门山”则语言强劲,意境气势宏大。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体会到诗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像这样的安排,在各单元的课文的编排上也很明显。

2、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这一思想出发,本册教材非常注重把语文学习引向语文实践。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摒弃了以往教材一问一答,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编写思想,努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比如“观潮”一课“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试试怎样读更好”;“琥珀”一课“读课文,用简练的语文说明琥珀是什么?然后和词典中的解释对照一下”等等。

二是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比如:通过“桂林山水”一课“读下面的句子(排比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这一问题,渗透学习排比句的知识,再以“资料夹”的形式,告诉学生排比句的概念。这样的题目重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感受排比句的作用,学生可以借助资料掌握排比句的概念,但也可以不掌握。避免了从概念出发进行教学的弊端。又如“赏花”“绿叶的梦”等课,通过“词语积累”和旁边的泡泡提示,学习复述课文的方法和顿号的用法;“登山”一课则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体会通过景色描写来表达人物心情的写法等。教材还通过仿写和提供范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有关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3、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使语文学习具有开放性。

做为母语的语文学习,有着广泛学习资源,决不能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所以本册教材的编写重视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和途径,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比如:“下雪的声音”一课“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新年礼物”一课“在生活中,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可以向同学说说当时的情形以及自已的心情”;

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把学生引导到课外的语文学习上来。如“孔子学琴”一课“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请你查阅资料,把你所知道的孔子介绍给大家”;又如“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一课“诗中提到的那些名著你读过哪些?你还读过哪些好书,和同学们交

流一下”;又如“门前的小树死了”一课“留心你周围的生活环境,也像小作者一样做一项调查,并试着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是通过“阅读链接”这一栏目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单元后面编排的阅读链接“美的发现”。意在拓展学生发现美的途径:可以通过摄影作品、读有关地理书籍、听优美音乐来分享他人的发现;也可以自己走进大自然,通过耳朵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通过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景;还可以像他人一样,用摄影、用音乐、用文字把自己发现的美表达出来。

四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或写作的话题,大多话题又都是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如口语交际“开展一次‘家乡最美的风景’评选活动”,就是在观察发现美景,制定评选标准、组织评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4、让语文学习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考虑教师“教”同时,又努力使教材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

一是在每篇课文后面以对话泡泡的形式,形象地提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如“观潮”“军神”等课后的泡泡,提示了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状态;“黄继光”“登山”等课后的泡泡,提示学生在读书时,要边读边想,自读自悟。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的好方法”“资料夹”“我的采蜜集”“词句积累”等栏目,不仅提供了有关的学习方法,也引导学生把自己在学习中摸索出的好方法和同学们交流出来。教材还在每组课文后面根据理解内容的需要提示学习方法。如第4课“古诗二首”课后提示了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古诗的方法;“军神”一课,通过问题的形式,渗透了在阅读写人的文章时,抓侧面描写来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等等。

三、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一)识字与写字

1.《课程标准》关于中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②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③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④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⑤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识字教学建议

四年级识字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自主识字上。继续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及主动识字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查字词典识字的习惯。还要重视写字的教学。

①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独立识字。对于易错易混的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辨析,适当加以指导,但大多数生字应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解决。

②识字教学要与大量的课外阅读及写作结合起来。对于教材中规定的要认识的字,不要强求一一记住,只要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识字量就会有保证。

③要重视写字的指导。一是重视硬笔正楷字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强调笔顺笔画的教学,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方法,才能把字写好看,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书写汉字的快乐。二是重视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的教学。可以与教材中的“漫步书林”栏目结合,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深厚的书法文化,使学生知道书法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同进在加强习练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临摹的基础上对于喜好书法的学生还要给以个性的、提高的指导,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二)关于阅读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的要求

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⑥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⑩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阅读教学建议

除完成识字和写字任务外,四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在三年级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①继续训练朗读和默读

朗读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错误地把朗读仅仅当成一种阅读过程中的能力来培养,而忽略了朗读本身也是一种感悟、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情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读少讲。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怎么读要让学生去细心体会,尽量不要教朗读技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和相互的交流来悟出怎么读,为什么。

要把讲与读紧密结合起来。讲讲读读、读读讲讲。不要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

朗读的指导要有层次,先要引导学生读通顺、流利;再要听到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读其形;最后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思想感情——读其神。

还应注意在课外阅读、课外积累及作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文能力。

默读教学:默读的练习也是四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就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不要走过场,并按要求认真思考。还要注意处理好默读和交流阅读体会的关系。避免当前在教学中出现的一种追求热热闹闹讨论的场面,而忽视学生静下心来默读的倾向。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不出声音、不指读,逐步训练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做批注。

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体会感情,都应首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然后再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展开

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以加深理解与感受,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能用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只要能联系上下文,抓住课文的有关语言,言之有据地说明自己的理解认识,都应加以肯定。教师在讨论中应关注的是学生的交流是否偏离了课文内容,或纠缠于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或学生的感受明显与课文的思想内容不符,此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以使学生学会阅读。

注意:概括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训练的重点。

要从概括每一自然段主要内容的训练抓起,培养学生把握每一自然段主要内容的能力。

开始,在教学中要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比较典型的)进行训练。

要教方法,给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叙事性作品阅读的要求。我们要很好地利用教材优势,搞好叙事类作品的教学。

主要方法: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理解人物的精神、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理解人物的心情或处境,体会人物的品格;

三学习通过侧面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方法等,还可以通过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等形式,来理解人物的形象。

④重视引导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也就是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册教材在课文的选择、课后问题的设计、阅读的要求、教学单元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更有利于让学生去感受。交流要建立在平等、融洽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到交流的乐趣和重要。一问一答不叫交流,老师和少数尖子生唱独角戏

也不是交流,交流就应该是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默读,让学生潜下心来进行个性的阅读,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见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才是有意义的;然后鼓动学生将自己不同观点、不同感悟进行交流、碰撞,通过碰撞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建构知识;语文阅读很多时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的感受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可以不同,师生之间也可以不同,甚至学生与文本之间也可以不同。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分出谁对谁错,而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这个过程,教师要弄清交流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这种习惯。

注意: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创见的个性化的表达。

要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⑤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略读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而课标到了第三学段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综观《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要求不难发现,课标不但增加了学习略读的要求,而且对略读方面做了整体安排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性,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那种“略读”就是“略讲”的认识,不能把略读课文的教学处理成让学生简单地读一读。《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和精读都是阅读方法,而不是教材的一种编排形式或教学方法。略读与精读同样重要,是一种阅读能力。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相对精读而言,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略读的目的是粗知文本大意。它的优势相对于精读而言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学会略读的方法,是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时,可以采取限时让学生读完一篇文章的方法,训练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教学中不必探究词句,而是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同时了解内容大概、主要观点、作者意图。对于学生略读能力的评价,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本册教材在每单元中都安排了略读课文,供对学生进行略读训练用。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把略读训练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可以向学生布置略读课外读物的作业,然后通过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略读效果;也可以与搜集有关资料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略读一些书籍、文章,从中快速地选择出所要查找的资料。等等。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略读课文也承担着一定的识字、写字任务,教学中不要忽视。

要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区别开来。做到三点:读好书;抓住主要内容;讨论一个问题。

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的浏览能力。

⑥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材不仅注重选文的典范性和题材、体裁、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而且在课后思考练习等方面都注重了对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引领。

在教学中,一要注意选好训练点,把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紧密结合起来;

二要把握好训练的要求,不要拔高;

三要注意与深入体会作者的意图紧密联系。因为,任何表达方式都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息息相关。

四要少而精,一篇课文只抓住一点学习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落实。

⑥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就是说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这一思想出发,本册教材不仅注重了选文的典范性和题材、体裁、语文风格的丰富多样,而且在课后思考练习等方面都注重了对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引导。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领悟就是让学生感受体会到即可,不要强求学生从概念出发掌握某种表达技巧。所领悟的表达方法也不一定要成体系,可以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也可以是体会语句表达的具体形象,还可以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或是作者选材的别具一格。尤其要保护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学生可以对文章的表达表示欣赏也可以对其进行批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这样的领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在重视上述内容的教学的同时,本年级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复述和一些标点符号的教

学。

课标在第二学段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目标进行单独表述,这是因为经过第一学段的识字和阅读教学,学生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因而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作品就成为这个学段重要阅读内容之一。

“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是课标对叙事性作品阅读的要求。本册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在第二、三、六单元中从不同角度编排了写人和事的文章,并在课后的思考练习中渗透一些理解这类文章的好方法。我们要很好地利用教材的优势,搞好叙事类作品的教学。主要方法有:一是抓人物的语言、动作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二是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理解人物的心情或处境;三通过侧面描写(次要人物的表情、风景)来理解人物的内心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地读一读、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想像当时的情景,以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关于习作

1.《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⑤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⑦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习作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要三年级的学习的基础上,关注以下两方面的教学。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乐于表达。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习作,着眼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感情体验,不搞命题作文。每次习作都以话题的形式提出一个较宽的范围,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习作教材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改革习作教学的精神。教师要准确理解编写意图,凭借教材搞好习作教学。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为学生自主习作创设情境,开拓思路,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则要大胆放手,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在老师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鼓励。在教学中可以更放开一些,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的安排可以更灵活的处理,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内容,完全可以改变教材里习作的安排。作文前,教师要少指导,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有时还可以利用读读日记的方法,让学生捕捉写的内容。习作后的讲评主要应突出习作的展示交流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在分享习作快乐的过程中,学会修改。

学习修改是本册习作学习的重点之一。当然,在中年级,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求不能过高。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到:“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所以教材中,关于修改习作并没有提出硬性的要求,而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方式,提示出修改的方法。比如:写完后读一读,把明显的错误改正过来。教师在理解这部分教材内容时,不要简单地理解只是学习一种修改的方法,而更要重视教材中所提示的学生互相交流的修改状态。所以教师在指导习作修改时,可以与让学生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相结合,让学生在分享习作快乐的过程中,乐于修改。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一是让学生养成写完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的习惯,再就是在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静下心想一想,(四)关于口语交际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口语交际的要求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②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③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④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2.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重点放在致力于创设使学生能交际起来的情境,鼓励学生交际。进入第二学段,在交际能力,交际的质量方面提出了要求。因此本册的教学中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还应着眼于学生“交际习惯”的养成。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三个交际习惯: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经过前三个年级的训练学生已形成了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要求,并逐渐养成习惯。教师可结合阅读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讲普通话能力。比如通过朗读和背诵,既可训练学生正确发音,可以还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掌握停顿和语气,培养学生说话时口齿清楚和恰当表达感情的良好习惯。

(2)学会倾听,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倾听,是人在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素养。只有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把别人的话听清、听准,才能作出准确的应答。没有听清就发表意见,或没有听完就打断别人的话,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教学中,可适当采用听后复述要点的方法,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3)学习礼仪,逐步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国情民俗,让学生知道一些必要的礼仪,做到说话文明、礼貌待人。如:学会说“对不起”“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讲话时要面带微笑,声音不要过高,自觉运用“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当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长期进行训练的。训练中,教师切忌急燥,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性和叠加性,将平时的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

另外,还要注重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1.《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2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

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一是引导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提出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哪些问题值得研究,怎样研究。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二是关注在学生自行活动或合作学习的过程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本册教材通过“阅读链接”扩大了阅读范围和信息量,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语文综合活动的范例、方法和途径。所以在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要和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统筹安排,可以将阅读链接的内容,作为语文综合活动的凭借,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在课外得到延伸,要指导学生用课堂教给的阅读方法去读与课文相关内容的课外书。

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课外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要求学生坚持每天阅读一份报纸,看新闻联播,网上看信息等,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信息,选择读物,学习新知。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搜集资料的快乐,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资料本(或采蜜集),拿到班上进行评比,从封面设计到资料内容,全方位的进行评比,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