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案
海洋与生命 教案

海洋与生命教案教案标题:海洋与生命教案目标:1.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3. 探索海洋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4. 培养学生对海洋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 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3. 海洋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4. 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探索:2.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并记录下来。
3. 学生自主学习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查找和整理。
知识拓展: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海洋生物展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海洋生物进行研究,包括其分类、特点、生活习性等,并制作展板或海报进行展示。
知识应用:5. 学生进行海洋与生命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索。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海洋对生命的影响,以及生命对海洋的影响。
6. 学生讨论海洋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海洋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总结活动:7.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8.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展示、讨论表现、参与度等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入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2. 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特点;3. 展板、海报等材料,用于学生进行海洋生物展示;4. 实地考察、观察实验等资源,用于学生探索海洋与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海洋保护相关的社区活动,增强实践与实际应用能力;2. 组织学生参观海洋生态博物馆或相关展览,拓宽学生对海洋生物的了解;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深入探索海洋与生命之间的更多关系。
三年级科学(下)教学设计第十二课《海洋生物》

三年级科学(下)教学设计第十二课《海洋生物》内容标准:1.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2、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
能力培养1、培养收集资料及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认识更多的海洋生物并相互交流。
3、用图画表达想象中的海洋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各种美丽的海洋生物。
2、感受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海洋生物》是三年级《科学》教材《生物大家庭》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学习了前四课及三年级上学期“探访生物王国”的基础上,学习一些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本课将海洋动植物合在一起,以一个群落的角度认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本课通过让学生画出想象中的海洋世界,辨认海洋植物,列举海洋动物和阅读海洋动物资料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生物界纷繁复杂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研究生物的兴趣,以及想象力、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本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讨论、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了解一些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因此,我尽量设计一些情景,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然后尽量提供收集和整理资料的途径,并引导学生对收集、整理整理的方法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流程: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观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应用、拓展的探究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各种海洋生物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海洋生物的视频资料、挂图学生自备颜色笔、课前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如果你有机会和海洋研究人员潜入神秘的海底世界里,想象一下,你会看到哪些海洋生物呢?任务:有人曾经戏称,地球是一个水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在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三。
你们谁知道,在海洋世界里,生活了哪些生物呢?目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

足以影响全局。
4
例:
【词语】:新陈代谢 【注音】:xinchendaixie 【释义】: 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
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例:
【词语】: 扼杀 【注音】:e sha
二、先让学生总结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后老师纠正总结对学生未说到的 地方补充,而对学生说错的地方加以纠正。
教 三、课后练习 用句型造句:
学 (1) “……吧”: 我们就这样做吧。
过 (2) “哪里……,哪里就……”: 哪里有你哪里就是我的家。
程 四、课后小结 重视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交际的能力,检查他们的书 面表达能力,发现他们出错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己 归纳总结全文表达的基本意思。
例:我校女职工有 300 多名,占全校职工总人数的 94%
作业 1、复述课文。 2、预习课文,并找出课文分段大意。
9
周次
第十二周
时间
第三节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题
第十二课 海洋与生命
新课题目
第三课时
理解课文 1
一、知识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课文,进一步掌握课文叙述方式和段落大意。
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故事叙述
学 天然屏障,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注意作者在详述说明时所用的比喻句式和所用的语气。如:原始生
过 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海洋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因 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程
第三段(13~17 自然段) 海洋中的植物与陆地上植物的生存是同样的道理。合理地开发和保护, 会使浩瀚的海洋永远成为人类的“天然牧场”。
海洋与生命

海洋与生命童裳亮[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洋与生命的密切关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 、学习本文运用描写、比较和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懂得说明事物不但要说明它的特征,还要说明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的道理。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
2 .教学难点:说明事物不但要说明它的特征,还要说明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的道理。
也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 教学步骤 ](一)导语:早在 2500 年前,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那么,海洋为什么对人类有着这么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这个秘密。
( 板书:海洋与生命 )(二)作家及背景:本文是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教授童裳亮同志为《科学实验》杂志写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三)初步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 阅读:学生自读课文,处理字词。
瀚 h à n 淀 di à n 翱翔á oxi á ng 莼 ch ú n 浒 h ǔ2 讲解:教师讲解科学名词,扫平阅读障碍。
( 1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 2 )石莼、浒苔、礁膜,都是绿藻。
石莼,一作“石蓴”,亦称海白菜。
浒苔,也叫“苔条”。
礁膜,又叫石菜、绿紫菜。
三种藻类植物,晒干以后都可以使用。
3 理清结构:学生讨论结构提纲,教师归纳。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 1 ―― 3 )自然段:用描述的方法,抒情的笔调,介绍海洋之大。
( 1 )浩瀚的海洋第( 4 )自然段:用确凿事实说明海洋之深。
第( 5 )自然段:小结,海洋又大又深。
第( 6 ―― 8 )自然段:说明原始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生命的摇篮第( 9 ―― 15 )自然段:从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说明原始生命在海洋里得以诞生的原因。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学)案

教学内容
(1)板书重点词语。
(2)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解释词语。
(3)讲解并纠正学生解释错的有些难词。
(4)让学生用词语组词组,造句,进行评论。
一,前提测评题:
听写第十二课的词语并用重点词语组词组。
二,词语解释:
海滨:海边;沿海地带:~浴场丨~城市。
纪元:纪年的开始,如公历以传说的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元年。
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的海底凹地。
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
如太平洋的菲律宾海沟、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等。
紫外线:又称“紫外光”。
波长介于紫光与x射线之间的电磁辐射。
波长范围为004~039微米,属不可见光。
是阳光的组成成分,紫外光谱能量约占阳光辐射能的83%。
其显著效应是化学作用,且能杀菌。
医学上常用以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
容量:1.容器能够容纳物质的量。
2.容纳的数量。
水产: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动物或藻类等的统称,一般指有经济价值的,如各种鱼﹑虾﹑蟹﹑贝类﹑海带﹑石花菜等合成:①由部分组成整体:~词丨合力是分力~的。
②通过化学反应使成分比较简单的物质变成成分复杂的物质。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 . .。
海洋与生命

5、昔日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那么今天的海洋与生命,特别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呢?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如今的海洋已为人类所利用,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见课文第19自然段
6、作者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自然过渡到对海洋植物的说明,那么作者都介绍了哪些海洋植物呢?说明它们的作用。
明确:(1)海洋里有大量的“牧草”这就是多种多样的海洋植物,这些海洋植物,不仅为海洋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且不少植物还是人们珍贵的食品。
五、布置作业
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根据课后的对话练习完成写一篇关于水的小说明文:深、广
(表象)
逻辑顺序
(本质)
二、生命的摇篮——孕育生命的特征并列顺序(特征)
三、天然的牧场——供养生命的特征时间顺序(昔日、如今)
通过学生为生字注音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学生阅读,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开篇第一自然段,是描述说明。文中的“辽阔”“无尽”“无数”“与蓝天接壤”“海茫茫,水汪汪”等词语描绘了浩瀚无际的海洋;“碧波”“金色的阳光”“银色”等词语又勾画出一副壮丽的海洋风景。这些描述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描述说明就是这样将说明对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此外这部分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探究
教时:
二课时
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认读生词:
瀚hàn淀diàn翱翔áoxiáng石莼chún
棘皮jí曝晒pù浒苔hǔ
二、整体阅读,理清结构:(学生讨论结构提纲,教师归纳)
(一)浩瀚的海洋
1、(1-3)自然段:用描述的方法,抒情的笔调,介绍海洋之大。
《12海洋生物》教案五篇

《12海洋生物》教案五篇第一篇:《12 海洋生物》教案《12 海洋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海洋生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的结果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相联系,认识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2、认识更多的海洋生物在形态方面适应环境的具体事例。
3、认识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及其他信息源,了解和搜集有关海洋及海洋生物的信息,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交流与分析,探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适应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交流分析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体验大自然的奥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学会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欣赏、启发学生要抓住不同海洋生物的特征来画。
3、引导学生要注意画面构图的完整性。
三、教学难点1、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能用多种表现方法来表现海洋生物和神秘、奇趣的海底世界,立意新颖、生动有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师生、学生之间自主互动地学习。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欣赏海洋生物的影片,揭示课题为海洋生物。
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海底,去领略一下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吧。
新课讲解:一、画出想象中的海洋世界1、学生自己浏览学习,重点浏览煤体欣赏这一块,如遇不明白的可及时提出。
2、交流学习,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海洋生物,并说说它们的外形、颜色与生活习性。
3、用简练的线条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海洋生物的外形。
4、选几幅典型的学生作业进行分析:有无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来画。
二、海洋植物辨真假1、看谁能当“孙牾空”——火眼金睛辨真假。
2、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平时见闻,初步辨认。
3、评价:书中五种水生植物中,王莲是生活在水面的,而其它四种则生活在水底,从这个生活环境来说,王莲不是海洋植物。
海洋与生命

《海洋与生命》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四年级设计者: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海洋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海洋为生命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
2、学习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总—分)。
3、培养保护海洋、保护人类家园的美好意识。
教学难点:课文中较为生僻的专用名词
教学重点: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谁知道我们人类生命最初诞生在哪儿呀?没错,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诞生在海洋里。
要想知道为什么什么会诞生在海洋里吗?那就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
二、自由读课文。
找出海洋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哪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再默读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1、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汇报,选出最优秀的讨论成果。
3、为每一段写一个小标题。
4、说说这样的写作顺序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好处?
5、以后写作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
四、拓展练习。
1、海洋除了对人类提供以上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外,还为我们人类提供了那些呢?(自由发言)。
2、通过学习知道海洋对于生命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当今污染日益严重的海洋、水源呢?(写在文章的最后)。
六、板书设计:海洋对生命的重要性
含有生命所必须的无机盐
总
海洋为生命提供的条件水有很高的热容量
水能吸收伤害生命的紫外线
七、作业:1、练习册
2、搜集有关海洋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词语,灵活应用重点词,达到会用词语造句的程度。
(2)能以较快的速度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流利地回答问题并学会用句型。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2.能力目标:(1)学生能用重点词造句,组成词组。
(2)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件叙述的前因后果,能够进行与课文有关的对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教育学生学词语时应该学的灵活,不要死记硬背。
(2)阅读课文,学会重视写作方式,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上。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学生能流利准确地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流利地回答问题。
(3)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1)词语要求会读,会写,完全理解,并会运用。
(2)能够概括段落,准确把握课文的结构。
【教学方法】(1)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2)自读,分段讲解,转述段落,总结全文。
(3)本科六课时全为多媒体课,利用班班通,PPT课件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词语学习第二课时初学课文(一)第三课时深学课文(一)第四课时学习课文(二),词语第五课时学习课文(二)课文第六课时真是交际与写作训练周次第十二周时间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八年级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新课题目第一课时讲解运用词语教学目的与要求一、知识目标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灵活应用重点词,达到会用重点词组词组,造句的程度。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1、掌握“荡漾,浩大,祖祖辈辈,原始,媒介,举足轻重,扼杀,,捕获,罢了”等词语并灵活应用。
2、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1、掌握词语的运用范围。
2、联系生活实际,围绕“高尚的施舍”的论点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导入新课海洋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海洋的知识,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是生命的摇篮,为什么是天然牧场。
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关于这方面的一部分重点词语吧!教学过程教学内容(1)板书重点词语。
(2)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解释词语。
(3)讲解并纠正学生解释错的有些难词。
(4)让学生用词语组词组,造句,进行评论。
一,前提测评题:听写第十二课的词语并用重点词语组词组。
二,词语解释:海滨:海边;沿海地带:~浴场丨~城市。
纪元:纪年的开始,如公历以传说的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元年。
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的海底凹地。
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
如太平洋的菲律宾海沟、大西洋的波多黎各海沟等。
紫外线:又称“紫外光”。
波长介于紫光与x射线之间的电磁辐射。
波长范围为004~039微米,属不可见光。
是阳光的组成成分,紫外光谱能量约占阳光辐射能的83%。
其显著效应是化学作用,且能杀菌。
医学上常用以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
容量:1.容器能够容纳物质的量。
2.容纳的数量。
水产: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动物或藻类等的统称,一般指有经济价值的,如各种鱼﹑虾﹑蟹﹑贝类﹑海带﹑石花菜等合成:①由部分组成整体:~词丨合力是分力~的。
②通过化学反应使成分比较简单的物质变成成分复杂的物质。
荡漾:①起伏摇动:水波荡漾。
教学过程②形容起伏动荡:歌声荡漾|友情在心中荡漾|晴风荡漾落花飞。
浩大:(气势、规模等)盛大;巨大:声势~丨工程~。
原始:①最初的;第一手的:原始记录|原始材料。
②最古老的;未开发的:原始社会|原始森林|原始时代|原始宗教。
③推究本始:原始要终。
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的工具。
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与杂志。
任何媒介都是为促进社会传播而存在、发展的。
扼杀:①掐住脖子弄死。
②比喻压制、摧残使不能存在或发展:~新生事物捕获:1.捉住。
2.缉拿。
罢了:1.犹算了。
有表示容忍﹑不再深究之义。
2.表示遇到危难﹐无法解免。
3.指事情使人感到为难。
犹言难住。
4.助词。
犹便了﹐就是了。
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允诺语气。
相接:1.交接,相交。
2.连续;连接。
3.犹迎接。
耸:高起,直立:高耸入云。
耸立。
耸拔。
耸峙。
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学习~刻苦钻研。
②加强命令语气:明天你~来。
‖‘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必要: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十分~的ㄧ为了集体的利益,~时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增长:增加;提高。
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例:读书能让人增长智慧和才干。
三,能力测评题:给下列括号里的字写出正确的拼音:(1)相(接) ( ) (6面(貌) ( )(2)海(滨) ( ) (7必(需) ( )(3)翻(开) ( ) (8无(尽) ( )(4 (耸)立( ) (9 (碧)波( )(5辽(阔) ( ) (10)岛( 屿) ( )四,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2)预习课文。
五、课后反思:备课评价优良合格不合格教研组长批课意见:2014年月日周次第十二周时间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八年级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新课题目第二课时初学课文1教学目的与要求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总结课文中心内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点拨法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有没有同学从中国地图上给我们指出祖国哪些地区可以看到大海?2.利用PPT课件让学生观看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比一比,再组词:供()牧()例()然()哄( ) 收()列()燃()2)选择恰当解释连起来。
新陈代谢许多不同的样式和方式举足轻重没有穷尽:毫不费力比喻新的事物滋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形影不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各种各样一点也不消耗体力,形容很容易无穷无尽形容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二、学习课文:一、教学内容1、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一遍,学生注意听。
3、让学生全班齐读,分组读。
4、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
二、要求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1. 海洋的景色是怎样的?2. 从哪些方面说明地球基本上是个“水球”?3. 为什么说“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4. 从哪些方面说明海洋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5.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6. 那些方面说明海洋已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7. 海洋动物生存的条件是什么?8. 你了解海藻吗?它有哪些用途?9.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如何保护好这块“天然的牧场”?让学生观看PPT课件上的图片,比较图,联系自己的实践进行思考。
三、运用课文——学习句型教学过程1)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3.61亿平方公里,约站地球面积的71%。
“有……(数字),占……%”用来描述个体占总数的比例。
例: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
我们班有29名女同学,占全班同学的49%。
2)经验告诉我们,哪里森林成荫,哪里就百鸟齐鸣:哪里牧草丛生,哪里就牛羊成群。
“哪里……哪里就……”句型中的前一分句表示一种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哪里有阳光,哪里就可能产生能量。
3)那里真的没有植物吗?不,那里有植物,只是肉眼看不见罢了。
“只是……罢了……”强调仅仅这样,把事情往小里说。
例:沙漠里真的有魔鬼吗?不,因为那些只是一些特别的自然现象罢了。
四,能力测评题:1.连词成句。
(1)远方和相接海洋在蓝天(2)山峰世界是最高的珠穆朗玛峰(3)陆地人类祖祖辈辈在上生活(4)海洋生活我们的在里祖先2.模仿造句(1)“有……(数字),占……%”(2)“哪里……哪里就……”(3)“只是……罢了……”五、布置作业:1.用重点句型造句。
2.做同步练习册。
六:课后反思:备课评价优良合格不合格教研组长批课意见:2014年月日周次第十二周时间第三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八年级课题第十二课海洋与生命新课题目第三课时深学课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体会并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志趣。
认识到保护和开发海洋,保卫神圣的万里海疆的,中华儿女的历史重任和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课文的问题。
教学方法导读法、练习法,多媒体课教具班班通,课件,课本、黑板、粉笔、教案导入新课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如:为什么说大陆不如海洋,山高不如海深?海洋与生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把海洋成为“天然的牧场”?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为什么说大陆不如海洋,山高不如海深?2)海洋与生命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把海洋成为“天然的牧场”?4)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中心思想以上问题分散给各学习小组讨论完成。
二,段落分析:本文共有1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大段:第一段(1~5自然段):请第一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大段,其他组学生准备就“浩大,很大,很深,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等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以海洋的景色为话题,介绍地球上海洋的常识,引起读者的兴趣。
段落大意: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海深第二段(6~12自然段)请第二组的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大段,其它组学生准备就文中的介绍说明和所用的语气。
如: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海洋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
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第二段介绍了海洋的浩大和海洋与原始生命孕育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人类生命的来源。
段落大意:海洋—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提供生命发展的养分,保护生命的天然屏障,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