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已亥杂诗优秀教案第【1】篇〗第十二课:《己亥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背、诵本诗。

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

(难点)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设计理念】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始终实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由于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平时缺少此积累。

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并通过示范的朗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从读顺诗句到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给与六年级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是后面交流、汇报、质疑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十二课 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十二课 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词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教案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 《示儿》-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诗中传达出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人临终之际,心情复杂而又坚定,他以遗嘱的形式,向儿子们表明自己一生的心愿。

诗的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时,觉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已与自己无关。

然而,“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急转直下,他唯一悲痛的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人叮嘱儿子们,当宋朝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举行家祭时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整首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

2. 《题临安邸》- 这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于临安(今杭州),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虚假的繁荣景象。

“西湖歌舞几时休”则以质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不思进取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表面上是指一般游客,实际上是指那些达官贵人。

他们在这种风气下纸醉金迷。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说他们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进一步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龚自珍的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社会黑暗,人才被压抑。

诗的开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九州”指中国,诗人认为中国要有生气必须依靠疾风迅雷般的变革,而当时的社会现状却是万马齐喑,毫无生气,这是非常可悲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呼唤上天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降下更多有用的人才,表达了诗人对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结合这三首诗进行分析,例如在阅读时要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

b. 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

c. 分析并欣赏诗人龚自珍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b.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c.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理解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b.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a. 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b. 《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课文朗读与背诵:a.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b.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理解课文。

3. 课文内容解析:a.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b. 解读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4. 生字词学习:a.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生字词。

b. 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生字词的使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正确朗读、背诵并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

b.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c. 分析并欣赏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a. 解读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文本。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通过PPT展示诗人龚自珍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

b. 简要介绍《己亥杂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a.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b. 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c.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同伴互相检查。

3. 内容解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十二课《我们做的梦》(教案)

第十二课《我们做的梦》(教案)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从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梦境与现实生活关系时,仍显得有些吃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认识。
5.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梦境的正确对待方式,并提醒学生如有疑问随时提问。但从课后反馈来看,部分学生仍然对梦境存在一些误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分析自己的梦,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2.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梦,倾听他人的梦;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理性看待梦,正确对待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梦境分享”活动。学生们可以画或描述他们曾经做过的梦,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梦境分享的内容。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梦境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们做的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有过做梦的经历?”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其实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梦境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梦的基本概念。梦是人在睡眠中的心理活动,它是大脑处理信息、整合记忆的一种方式。了解梦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NO:_______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题质疑,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二、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课题
12假如没有灰尘
教学内容
第50页——第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
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再读——精读的过程读课文,层层递进,完成学习目标。
2、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及老师的指导点拨,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情感与价值目标:
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
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三、
交流展示,
点拨释疑。
.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a.灰尘的特点:
(1)小.
(2)来源于土壤和岩石.
(3)在空中飘浮.
b.灰尘的作用:
(1)反射光线.
(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
(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
◆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
四、
巩固练习,
总结提升。
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