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1.《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2.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3.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学习历史和人文知识。
2.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难点: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境。
3.教学内容及过程1.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读三首古诗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共同朗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感受到季节和光阴变换中,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性。
带领学生寻找《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心情和情感。
–共同朗读《登幽州台歌》:激发学生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指引学生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自信。
–共同朗读《悯农》:树立感恩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劳动者的生活、困境和辛苦。
2.学生自主阅读古文,理解古诗的含义,并且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阅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幽州台歌》、《悯农》中一篇或者多篇古诗,通过阅读古文,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并且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和人文思想,多维度感受诗的美。
4.教学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分析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以及对于诗的欣赏能力;2.采用问答、笔试等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考核;3.对于学生进行思考题,引导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关系和联系的理解。
三、结语本节课围绕三首古诗展开了文学素养的教育,通过学习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生历程中的变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和意义,深入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思想,丰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储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原本就知道,死去了世间的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了,但唯一让我悲痛的是没能亲眼看见国家统一。
等到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那一天,来祭拜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啊。
【赏析】南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10年),陆游在山阴家中与世长辞,临终前留下了这首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
人死了本应是放下一切,无牵无挂,但诗人心中的牵挂却让他无法做到随风西去,撒手人寰。
这份牵挂不是家里的地怎么分,存折里还有多少钱之类的儿女情长,而是盼望九州一同的家国情怀。
面对死亡诗人并没有感到畏惧,但“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悲痛却让他死不瞑目。
陆游一生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但事业上屡屡受挫,几经贬谪,始终未能实现心中夙愿,晚年蛰居山阴乡村,经济拮据,疾病缠身,但他的爱国热情却没有一丝消退,即使在弥留之际,仍对于“王师北定中原”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相信南宋总有胜利的一天,并将这番心事叮嘱儿孙,表达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此诗没有任何雕饰,用最朴素的言语,最真挚的情感,让诗人临终前的心绪自然流露,情真意切,在悲痛中带来希望,诠释了陆游为国无怨无悔的一生。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杭州美丽的风景无穷无尽。
西湖边的歌舞升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暖洋洋的和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他们简直都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从整体上写临安城的景观特征。
这里既有连绵不断的青山,又有无穷无尽的亭台楼阁,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的完美结合,本该是多么令人陶醉的风景啊!但诗人紧接着就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因为无论再美好的事物,如果出现得不合时宜,也不免大煞风景。
这时,中原大地的壮丽河山已全被敌人侵占,而残存的西湖旁边竟然终日歌舞,这样的现实场景怎能不叫人心痛!这西湖的歌舞,全然是消磨抗金意志、令人萎靡不振的毒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20XX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生字讲解课件

组词:辛亥年 造句:辛亥年间发生了一场革命运动。
shì
恃
组词:仗恃 恃才傲物
造句:小明仗恃着自己身材高大,经常欺负别人。
i
哀
组词:哀思 喜怒哀乐
造句:那一束束白花,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哀思。
jū
拘
组词:拘束 不拘一格
造句:每次去亲戚家时都感觉很拘束。
部编版 语 文五年 级 上册
12 古诗三首
我会写
jì
祭
组词:祭祀 祭祖
造句:每年春节我们家都要祭祀祖先。
nǎi
乃
组词:乃父 乃是 造句:失败乃是成功的源泉。
xūn
熏
组词:熏黑 臭气熏天
造句:政府正在对臭气熏天的垃圾场进行整治。
hánɡ
杭
组词:苏杭 杭州 造句:杭州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
hài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1. 原文及翻译。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2. 解析与赏析。
-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之作。
你看,陆游都快死了,还在操心国家大事呢。
他说“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人都死了,啥都没了呗。
但是呢,他心里就是放不下,“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个九州就是指中国,他悲伤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
这就好比一个老家长,临死前还惦记着家里没整好的大事。
- 然后他又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多执着啊,都想着让后代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他国家统一的好消息。
这表现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一辈子都想看到国家收复失地,到死都念念不忘。
1. 原文及翻译。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2. 解析与赏析。
- 诗人林升来到临安,看到的是啥?“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临安城可真繁华啊,到处都是青山和高楼。
可是呢,在这种时候,南宋的小朝廷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
就像一群败家子,家里都快没了,还在那逍遥快活呢。
-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个暖风啊,一方面是真的暖风,另一方面也是那种纸醉金迷的氛围。
这些人都被这种氛围弄“醉”了,“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们都忘了汴州才是原来的都城,现在汴州被敌人占了,他们却还在杭州醉生梦死,这是在讽刺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丑恶嘴脸。
1. 原文及翻译。
-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 要在悲伤遗憾中 展现对未来的坚 定信念。
学习生字
学认字
nǎi
xūn
乃父 熏香
多音字
jiànɡ
不拘一格降人才。
降 xiánɡ
投降派是没有好下场的。
学写字
jì
nǎi
祭乃
xūn hánɡ
熏杭
生字归类 祭乃 熏 杭 亥 恃 哀 拘
左右 结构
独体字
上下 结构
识字方法
谜语识字:
察无头 祭
《题临安邸》是一首讽刺诗,它入木三分地讽 刺了醉生梦死、 苟且偷安的当权者。
课堂演练
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 B.《示儿》中的“示”是“给……看” 的意思。 C.《示儿》是一首唐朝的爱国诗歌。
二、背一背,写一写。 示儿
( 死去元知 )万事空, ( 但悲 )不见九州同。 王师( 北定 )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句诗是指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 北宋灭亡的事实,在醉生梦死中,把杭 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杭州西湖的景色虽然美丽,可是南宋 的权贵们整日沉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暧洋洋的春风把南宋权贵们吹得醉生梦死, 简直是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里黑 熏
yīn
喑
易读错
不要读成“ān”。
易写错
jì 不要少写一“点”。
祭
巧记 夕多点,又半撇 。 两个小孩在下面。
xūn
熏
不要写成“重”
熏香
结构梳理
万事空 爱
示 九州同 国 儿 定中原 情
告乃翁 怀
结构梳理
青山 楼
题
辛
临 西湖 歌舞
辣
安 暖风 游人 邸
讽 刺
杭州 汴州
主题概括
这首诗是诗人的遗嘱 。通过抒发自己未能亲 眼见到收复失地的遗憾和对祖国必然统一的坚定 信念,展现了诗人的_爱__国__情__怀__。
诗意: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 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陆游诗句:
53岁写的《关山月》: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 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互动课堂 《示儿》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朗读指导
朗读七言古诗 时,一般每句的节 奏划分是二/二/三。
陆游 南宋诗人。字务观,
这里指的 是达官显贵。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京城。
~~~~~~~~~~~
简直。
不再考虑收复失地
诗意: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 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朗读古诗,思考: “暖风”除了指自然界的春风,还
指什么?“游人”在这里仅仅是指一 般的游客吗?还是特指某些人?
“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 淫靡之风,暗示南宋的权贵们天天醉生梦死。
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家统一
只,只是。
一个“悲”字,点出作者的遗憾。
奋斗一生,仍不见国家统一
诗意:只是悲伤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
宋朝的军队。 平定北方。
淮河以北被金人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侵占的地区。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你的父亲。
祭祀家中先人。 不要。
“北定”,点出作者 对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12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请大家先 自读这三首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请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 的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了 解到了哪些信息。
《示儿》 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 《题临安邸》 题目点明了诗歌是在哪里写的; 《已亥杂诗》 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 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 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 主义精神。
这首诗是给儿子的遗嘱。
一起解诗题
示儿
给儿子看
一起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本来。 一切事情。 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
“元知死去万事空”。
诗意:本来就知道死 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前两句写对未见祖国统一的无穷遗恨, 后两句写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 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这首诗情真意切地表 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他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西湖秀丽风景和达 官显贵们奢靡生活的描写,辛辣讽刺了统 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丑态。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朗读指导
读这首诗,要 读出对醉生梦死的 达官显贵的讽刺。
“游人”在这里特指南宋的统治者和权贵们。
你觉得“熏”“醉”好在哪里?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 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 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面对着无限美景,人为何反问“西湖歌 舞几时休”?
诗人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希望 南宋的权贵们不要再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 了,要振作精神,去收复失地。
《示儿》和《题临安邸》两 首诗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朝代。这 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两首诗。
互动课堂
《题临安邸》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
人。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 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 瓯诗存》卷四。
一起解诗题
南宋京城。
题临安邸
题写。
旅店。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停止。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 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 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