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郝万山70集伤寒讲义

郝万山70集伤寒讲义
【实用版】
目录
1.郝万山其人及其对伤寒的研究
2.70 集伤寒讲义的主要内容
3.70 集伤寒讲义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郝万山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中医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
郝万山对伤寒病的研究,更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他所著的《郝万山 70 集伤寒讲义》是他对伤寒病的深度解读,也是他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独特见解的体现。
70 集伤寒讲义是郝万山积数十年研究伤寒的成果,主要从伤寒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他不仅详细解读了伤寒的经典著作《伤寒论》,而且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伤寒的诊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的这些观点和理论,不仅对伤寒病的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的 70 集伤寒讲义,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中医学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这部作品的价值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它对伤寒病的研究和治疗上的贡献,更体现在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上的作用。
第1页共1页。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06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06讲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2)我们接着还讨论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讲怎么学。
我们上次课谈到学习的最开始阶段,在学习原文的过程中要注意弄通本义,进一步要求大家记一些重要的原文。
做到这两点,意思也明白了,原文也记住了,可是你问他几个病机,问他为什么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这个证候,(如果)他就不懂,这样的话,也还是不行。
所以第三点我们就要求,能够"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有一句话是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常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够更好地感觉它"。
像我上次课所举的病例之中,抓病机,活用经方的这种思路,那就是必须在你理解这些症状的病机的基础上,才能够活用经方,所以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对于每一条,每一个证候,每一个症状的基本病机都应当分析,我们都应当弄懂,弄明白。
在分析病机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参考《内经》《难经》,去参考《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因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和《内经》和《难经》是非常相关的,所以有些病机的解释呢,当然我们就是应用《内经》的理论,我们在讲原文的时候,会具体的谈到用了《内经》和《难经》的理论(来分析病机)。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是姐妹篇,它们都是《伤寒杂病论》这一本书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了两部著作,所以有些内容在《伤寒论》里比较详细(而)在《金匮要略》里比较简略,有些内容在《伤寒论》里比较简略(而)在《金匮要略》里比较详细。
比如说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外有寒邪闭表,内有阳郁化热,郁热扰心而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证候的,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用了这张方子以后,有时候汗出太多,不容易控制,在《伤寒论》中,提供了用温粉爽身止汗的方法,而在《金匮要略》里虽然也有大青龙汤,但是对于大青龙汤吃了以后,出现的那些不良反应,它就没有进一步救治的措施。
小青龙汤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水寒射肺的咳喘,因为小青龙汤中的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这些药物都在用,辛温燥烈有余,尽管它也有芍药、五味子,这些养阴、敛营、护正的药物,但毕竟辛温燥烈偏盛,所以不能长期地用,长期地用之后就会有伤阴、耗血的弊病,但是这一点在《伤寒论》里并没有提到,而在《金匮要略》里就说得比较详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要经常相互参照。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70讲稿郝万山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他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这部书详细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一些观点的总结和讨论。
1. 伤寒病的病因与病机伤寒病是一种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郝万山的观点,伤寒病主要由外邪(如风寒、风热等)侵袭人体引起,同时还与人体的正气、卫气、营气、气血等方面的功能失调有关。
他强调了外邪与内因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在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外邪才能入侵体内引发疾病。
2. 伤寒病的诊断方法郝万山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他强调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闻诊患者的声音、嗅觉等感觉来判断病情,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了解病情,最后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变化。
3. 伤寒病的治疗方法郝万山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他主张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还提出了温病辨治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此外,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理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4. 伤寒病的预防措施郝万山提出了一些预防伤寒病的方法。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等。
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
郝万山的《伤寒论》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通过详细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论述,为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观点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对郝万山的《伤寒论》的讨论,能够增加对于中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应用。
郝万山70集伤寒讲义

郝万山70集伤寒讲义摘要:郝万山70 集伤寒讲义I.简介- 郝万山教授介绍- 伤寒杂病论背景II.伤寒讲义的内容- 六经分类辨证施治原则- 伤寒病的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III.伤寒讲义的影响- 后世业医者的必修经典- 中医学习的重要源泉IV.结论- 伤寒讲义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郝万山教授对中医学的贡献正文:郝万山70 集伤寒讲义郝万山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他在中医临床基础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伤寒讲义是他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之一,这门课程共有70 集,系统地讲述了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
在伤寒讲义中,郝万山教授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辨证施治原则。
他提出,对伤寒病的治疗应该根据六经分类来进行,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中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此外,郝万山教授还讲解了伤寒病的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他指出,伤寒病的发展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
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讲义还介绍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由“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组成的,缺一不可。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需要综合运用这四个方面的知识,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讲义对后世业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医学习的源泉。
这门课程不仅系统地讲述了伤寒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还展示了郝万山教授深厚的中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中医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郝万山教授的伤寒讲义是他对中医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这门课程系统地讲述了伤寒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以及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先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
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症,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症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可是重的时候,到了下午肚子胀的时候,不喜温按,拿热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头上趴一会,更胀了,甚至往枕头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这又符合实证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证侯,叫做虚中夹实的腹胀满,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实证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我们将在阳明篇讲到,虚证的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我们将在太阴病篇里讨论,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那么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雍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
郝万山讲伤寒论64-67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64-67讲第 64 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了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 这个证候,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厥阴相火郁极乃发,相火上冲”,因此就出现了“心中疼热,气上撞心”的临床表现;“消渴”,是厥阴郁火伤津的表现;那个“饥”是厥阴郁火横逆犯胃,所以他有一种烦饿的感觉,不是胃有热则消谷善饥吗?那个“不欲食”呢?是厥阴阴寒未退,阴寒犯脾,脾寒,运化失司,所以不欲食。
这个证候,热是真热,寒是真寒,所以不能看到他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当作一个实热症状,用苦寒泻下药,用苦寒泻下药以后,必然更助下寒,更伤脾阳,而出现“下利不止”的变证。
对于厥阴病来说,因为它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他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因此用一个“上热下寒”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能够代表厥阴病这种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特征,这就可以了。
我们对一个提纲证不能求其全。
我们上一节课的后半节课,讲了“脏厥”和“蛔厥”,那么“脏厥”和“蛔厥”它们都有烦躁,既然是“厥”的话,也都有“手足厥冷”,所以要进行鉴别。
对于“脏厥”来说,它的成因是由于“心肾真阳衰微”,在少阴病的基础上,邪气进一步传厥阴,而厥阴心包和厥阴肝的相火也衰竭,也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虚衰,而造成的厥冷,这才叫脏厥,脏厥是“内脏真阳衰微”造成的厥冷。
因此它的临床症状除了手足厥冷之外还有全身皮肤的发凉,这应当是一个外感病“寒邪伤阳”或者“真阳衰微”的证候,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表现,预后不良。
所以仲景并没有提出他的治法,正因为真阳衰微,正不胜邪,所以有“躁无暂安时”这种肢体躁动不宁的危重证的临床特征。
仲景在这里讲“脏厥”,主要是和“蛔厥”相鉴别的。
所谓“蛔厥”,在诊断上,一个是有“吐蛔史”,第二个是“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以便和“脏厥”的那个“躁无暂安时”相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
01《伤寒论》的作者春风微拂151,437 02《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春风微拂63,527 0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春风微拂61,037 04《伤寒论》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春风微拂74,374 05《伤寒论》学习方法和要求(1)春风微拂61,396 06《伤寒论》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1)春风微拂68,666 07《伤寒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春风微拂67,404 08《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春风微拂56,792 09《伤寒论》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春风微拂50,793 10《伤寒论》太阳中风论治春风微拂53,404 11《伤寒论》桂枝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55,905 12《伤寒论》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春风微拂52,188 13《伤寒论》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春风微拂48,216 14《伤寒论》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46,560 15《伤寒论》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春风微拂44,190 16《伤寒论》伤寒兼证(1)春风微拂45,149 17《伤寒论》伤寒兼证(2)春风微拂38,498 18《伤寒论》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春风微拂38,447 19《伤寒论》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春风微拂47,627 20《伤寒
论》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春风微拂
47,06621《伤寒论》太阳蓄血证(1)春风微拂42,620 22《伤寒论》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春风微拂39,274 23《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春风微拂40,906 24《伤寒论》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春风微拂36,115 25《伤寒论》心阳虚证春风微拂36,979 26《伤寒论》水气病春风微拂36,728 27《伤寒论》脾虚证春风微拂37,280 28《伤寒论》肾阳虚证春风微拂52,706 29《伤寒论》阴阳两虚证
春风微拂33,876 30《伤寒论》结胸证(1)春风微拂31,261 31《伤寒论》结胸证(2)春风微拂29,710 32《伤寒论》结胸证(3)、脏结证春风微拂29,487
33《伤寒论》心下痞证(1)春风微拂32,965 34《伤寒论》心下痞证(2)春风微拂28,257 35《伤寒论》痞证及其类证春风微拂27,578 36《伤寒论》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春风微拂26,513 37《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25,581 38《伤寒论》阳明病概说春风微拂30,630 39《伤寒论》阳明病纲要春风微拂27,650 40《伤寒论》阳明热症春风微拂37,579 41《伤寒论》阳明腑实证(1)春风微拂34,894 42《伤寒论》阳明腑实证(2)春风微拂22,673 43《伤寒论》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春风微拂22,124 44《伤寒论》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春风微拂22,558 45《伤寒论》阳明湿热发黄证春风微拂23,490 46《伤寒论》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春风微拂20,502 47《伤寒论》少阳病概说春风微拂27,247 48《伤寒论》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春风微拂29,497 49《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春风微拂25,978 50《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春风微拂25,161
51《伤寒论》少阳兼证(2)春风微拂23,483 52《伤寒论》少阳兼证(3)春风微拂22,107 53《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20,254 54《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1)春风微拂34,658 55《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2)春风微拂30,945 56《伤寒论》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春风微拂40,154 57《伤寒论》少阴寒化证(1)春风微拂29,171 58《伤寒论》少阴寒化证(2)春风微拂25,524 59《伤寒论》少阴寒化证(3)春风微拂19,80460《伤寒论》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春风微拂21,12569《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 春风微拂12,660 70《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春风微拂2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