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共62张PPT)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探究点二 质疑探究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探究材料】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一场因 国际旅游岛概念而催生的饕餮盛宴,正在引发海南第二 次房地产投资开发热潮,逾百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海 南“跑马圈地”。 2、人类活动也能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因而也属于地质 作用,这种认识正确吗?
(云43贵流)高流水原水的溶化化蚀学作学侵用蚀侵—地蚀—貌喀作—斯—用特崎地岖貌不平的
石柱
石笋
石钟乳
流水化学侵蚀地貌
天坑
2、流水沉积地貌
(1)冲积扇
洪积-冲 积平原
形态:扇状 分布:发育 于山前(山麓)
成因: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 在出山口堆积形成洪积扇冲积扇,多个连成冲 积平原
右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题。
1、甲处的地形名称是
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锥
(2)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卫片:芜湖地区
河漫滩平原
形态: 分布: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成因: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 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 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 河漫滩平原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巧学速记】景观示意图记忆常见的侵蚀与 堆积地貌 (1) 常见的侵蚀地貌
临澧一中高一地理新授课件
(3)河流下游冲积平原
(4)河口三角洲
(5)河流的弯流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沟谷、
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风蚀雅 丹、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第2章 第2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下游某处垂直方向上-下: 砾岩、砂岩、粘土
冰川沉积: 先融化后沉积,杂乱无章
三 角
活动探究(P42)
洲
&. 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课 堂活 动
1. 水蚀作用会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当河流源头
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
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
; 。
石钟乳
石柱
石笋
流水化学沉积地貌
2、沉积作用
河流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沉 积作用逐渐增强。
洪积—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河漫滩平原
山前冲积扇
河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形平坦开阔,
流速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
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 平原
河漫滩平原
黄河宁夏段
河口三角洲
River Estuarine delta
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
1、风蚀作用: A、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B、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 戈壁沙漠、裸岩荒漠
2、 风积作用: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 堆积 沙丘、沙垄
风
力
侵
风蚀蘑菇
蚀
作
用
风蚀城堡
风蚀拱桥
风蚀柱
干旱、半干旱地区,大 风日多,风力大,地表沙石 多。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 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 和磨蚀作用。岩石软硬性质 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遭受 风力侵蚀,岩性较硬的留下 形成风蚀柱。
侧向侵蚀
曲流带
在平原区:
侧蚀作用导致河流凹凸岸, 形成曲流。裁弯取直,形成 牛轭湖。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总结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力作用【思考】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
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后活页训练

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B.暴雨形成的冲沟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解析:选A。
植物的根系生长可以破坏岩石的结构,使岩石产生裂隙,属于风化作用。
暴雨形成的冲沟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干旱区的风蚀城堡属于风力的侵蚀作用;瀑布及其对下面地形的影响(可形成深潭)属于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
(2010年三亚调研)读图,回答2~3题。
2.如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A.侵蚀、搬运、沉积B.搬运、侵蚀、沉积C.侵蚀、沉积、搬运D.沉积、搬运、侵蚀3.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A.瀑布B.冲积扇C.三角洲平原D.河漫滩平原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上游,河流在高山峡谷中流动,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河流水量大增,河流的搬运作用增强,以搬运作用为主;c位于河口地区,流速降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
第3题,c处位于河口,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叫做河口三角洲平原。
答案:2.A 3.C某河流的河道曲折,水流不畅,常于夏、秋季节暴雨后泛滥成灾,使附近居民饱受水患之苦。
为此,当地政府对其进行整治——裁弯取直,以减少水患。
a图为该河流整治前、后河道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b图的河流横剖面最可能出现在a图中的()A.甲、丁处B.乙、丙处C.丙、戊处D.乙、丁处5.河道裁弯取直后,能解决大部分河道的水患问题,但也可能出现新的水患威胁,它们是()A.己、辛处B.庚、癸处C.辛、癸处D.己、庚处解析:第4题,弯曲的河道凹岸水流侵蚀,凸岸泥沙堆积,b图中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甲、丁处正好是左岸为凹岸,右岸为凸岸。
第5题,新开河道使己、庚两处上游河道平直,两处的水流速度加快,流量增加,而这两处河道弯曲,流水不畅,因此易形成新的水患威胁。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

分布地区
流水 侵
侵蚀 蚀
形成石林、溶洞 溶蚀 及地下河、漏斗
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 纬度的可溶性岩 石地区
作
冰川
形成冰斗、角Biblioteka 、 冰川分布的高山用侵蚀
U形谷
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作用
风力 搬运 搬运 作用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对地貌的影响 “飞沙走石” “泥沙俱下”
物质迁移
分布地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以及海滨地区作
1.读“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风力搬运
解析:读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丙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山;丁是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 的沙丘景观。 答案:(1)D (2)C
第 二 章
自然 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和 能量 交换
第 二 第2 节 课时
地 外力 球 作用 表与 面 地表 形 形态 态
晨背关键语句
理解 教材 新知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 创新 演练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1.数字法记忆外力及其表现形式 “四”种外力:流水、风、海浪、冰川。 “五”种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归纳法记忆河流地貌的不同 河流上游常形成“V”形谷;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高中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概念。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定义。
2. 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风化作用的定义。
2. 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风化作用机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2. 实验法: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风化作用的定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化作用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5.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侵蚀作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侵蚀作用的定义。
2. 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侵蚀作用机理的理解。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搬运、③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主要动力来源: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
(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④________。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侵蚀作用:⑤______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⑥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⑦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____________和⑨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⑩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⑪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⑫____________等。
【规律总结】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2.外力作用的规律(1)沉积规律①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过程(2)常见的地表形态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结果合理改变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一、判断题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解析:选D。
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风力作用【思考】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
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
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
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
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
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特别提醒]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岩石经风化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了条件。
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冰川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
而固结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又为风化、侵蚀提供了基础。
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
读图,回答(1)~(2)题。
(1)“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A .风力侵蚀作用B .岩浆喷出作用C .流水侵蚀作用D .岩浆侵入作用(2)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 .海水侵蚀、风化作用B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C .化学溶蚀、风力侵蚀D .地壳运动、风化作用解析:第(1)题,要注意题干问的是“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石灰岩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第(2)题,“女王头”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
答案:(1)C (2)A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读教材图2-22,思考下列问题。
(1)梯田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在低山丘陵地区修建梯田的好处有哪些?提示:(1)江南丘陵、黄土高原。
(2)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②使地势平坦,利于耕作;③扩大了耕地面积。
材料如图所示是一个为森林覆盖的河盆在暴雨中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
结合材料探究:(1)假设暴雨发生时该河盆的森林早已被砍伐,试在图中绘出可能出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
(2)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流量曲线特点是什么?为什么?(3)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含沙量曲线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提示:(1)见下图。
(2)森林砍伐前流量曲线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森林砍伐后,流量曲线变化很大。
原因: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的功能。
(3)森林砍伐前,河流含沙量曲线比较和缓,含沙量小;森林砍伐后,含沙量大增,且曲线变得陡峻。
原因:森林能阻挡暴雨冲刷,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对地表径流起到过滤作用,森林能减少水土流失。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未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1)有利影响如缓坡修梯田、填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退田还湖等。
(2)不利影响如陡坡梯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破坏植被等。
下列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属于趋利避害的是()①荷兰人民围海造田②澳门人民大面积填海造陆③湘、赣人民围垦洞庭湖、鄱阳湖,使其面积大规模缩小④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
荷兰人民围海造田、澳门人民填海造陆,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利大于弊。
而围湖造田,破坏了湿地功能,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在坡度大的山体上建梯田易加剧水土流失。
[学生用书P44])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清水断崖位于我国台湾省东部海岸,依山傍海,崖岸壁立,为台湾八大胜景之一。
清水断崖海岸地质作用强烈,其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 A.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和流水侵蚀作用C.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D.岩浆活动和流水沉积作用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此地貌的地理位臵:我国台湾省东部海岸。
由此我们可断定:其地貌形成的内力作用——地壳的上升运动使岩层露出水面,外力作用——海浪的侵蚀使崖岸壁立。
2.下图为一位旅行者拍摄的某地自然景观的两张照片,照片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C.风力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选D。
图1为风蚀桥,图2为风蚀城堡,都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读下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3~4题。
3.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A.三角洲B.冲积平原C.冲积扇D.沙丘4.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沉积解析:左图是河流在出山口时,由于流速减缓,泥沙山前堆积形成的冲积扇;右图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沙丘。
答案:3.C 4.B知识点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解析:该题组考查了由于开垦梯田,破坏植被,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5.D 6.B[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下图为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精致拱门”景点,年均降雨量为250 mm,约三亿年前,这里是海洋。
据此完成1~2题。
1.“精致拱门”景点的岩石类型为()A.沉积岩B.变质岩C.侵入岩D.喷出岩2.“拱门”的主要成因为()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风化、侵蚀D.冰川侵蚀解析:第1题,图示岩层有层理,且材料说几亿年前是海洋,所以沉积作用较强,是沉积岩。
第2题,该地降水较少,所以流水作用较差,“拱门”是受外力风化,然后受外力侵蚀而形成。
答案:1.A 2.C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A.a——海浪侵蚀B.b——流水侵蚀C.c——风力侵蚀D.d——冰川侵蚀4.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第3题,图a为风力侵蚀地貌;图b为流水侵蚀地貌;图c为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图d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湖。
第4题,若b为黄果树瀑布,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水量越大流水侵蚀作用越强。
黄果树瀑布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水量大,侵蚀强。
答案:3.B 4.B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下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
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A.褶皱起伏B.断裂下陷C.流水侵蚀D.风沙堆积6.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解析:第5题,此题采用排除法,难度不大。
据图,此题地势平坦开阔,可以排除选项A(起伏)、B(沟谷、断崖)。
河流地貌,流水侵蚀,与风沙关系不大。
故排除D项。
第6题,解读选项中诗文,A描述水的海陆间大循环,大致反映地势地貌的西高东低,未体现堆积地貌,可排除。
B中白鹭洲,江水携带泥沙沉积形成,形似白鹭而得名,故B正确。
C形容长江之长,未体现地貌,可排除。
D中猿、万重山等意象,体现流水侵蚀而成的峡谷地貌,可排除。
答案:5.C 6.B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臵与三幅断面图,回答7~8题。
7.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a,②-b,③-c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D.①-c,②-a,③-b8.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解析:a位于上游山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
b位于河流中游,山区与平原转换地带,这里一般有侧蚀现象,也有沉积现象,例如冲积—洪积扇的形成,但河流以搬运作用为主。
而到c处下游和入海口,流水携带物质大量沉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答案:7.D8.A9.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
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A.黏土、砾石、粉砂B.粉砂、黏土、砾石C.砾石、粉砂、黏土D.砾石、黏土、粉砂(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解析:首先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判定河流流向及地貌类型,再结合以下三点:①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在不同部位特征各异,在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②河流多发育于山谷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根据等高线特点确定地形类型,从而确定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③由于重力等分选作用,一般来说质量大的先沉积,质量小的后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