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小的一类生物体,生存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

它们是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体内和工业废水等。

在这些环境中,微生物与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微生物的生态体系。

一、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是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理想场所。

在土壤中,微生物消耗有机物质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植物残渣和动物排泄物,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盐。

因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态环境对土壤肥力、水分和营养循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水体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水体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包括淡水、海水和底泥等。

在水体中,微生物对水质的改善和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沉积物微生物组成了水流动系统和食物链,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空气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很少,但它们对大气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微生物会通过风、尘、水滴等途径扩散到空气中,成为空气中的污染源。

此外,微生物在大气中的活动也会对空气质量、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四、动植物体内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动植物体内是微生物的另一个重要生态环境。

微生物可以与其它微生物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共同协调维持宿主体内环境的平衡。

微生物在体内的作用十分复杂,涉及到免疫调节、营养代谢等方面。

五、工业废水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工业废水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对废水进行净化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通过对工业废水中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微生物来处理废水,从而推动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十分广泛,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体内和工业废水等。

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微生物是生物界中最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理分布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环境条件出发,探讨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

一、陆地生物地理分布1. 高山环境高山地区气温低,氧气稀薄,日照强烈等条件对微生物的生存造成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高山地区仍然可以发现一些适应极端环境的微生物。

例如,高山湖泊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适应低温和缺氧环境来生存,并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2. 沙漠环境沙漠是干旱的极端环境,富含盐分和沙尘暴等不利因素。

然而,微生物在沙漠中却能积极适应这种环境。

例如,盐湖中的微生物可以耐受高盐浓度,并参与到盐湖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中。

3. 高寒地区极地和高寒地区是严寒环境,但也是微生物多样性的热点。

冰川、冻土和冰雪层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生活,同时也对全球的碳循环有重要影响。

二、水体生物地理分布1. 深海深海是地球上最陌生的环境之一,水压高、温度低、光线稀少等极端条件对生物生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深海中有大量的微生物种群,包括特殊的细菌和古菌。

这些微生物对深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海洋热涡和冷涡海洋中存在着温度不均匀的现象,形成了大规模的热涡和冷涡。

微生物也在这些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温度升高可以导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增加,从而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 淡水湖泊和河流淡水湖泊和河流是微生物分布的重要环境之一。

不同湖泊和河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这与湖泊水质、养分、水流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1. 家居和办公场所家居和办公场所是人工环境中微生物分布的重要载体。

这些地方的微生物来源于空气、水、尘土和人类等。

一些微生物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室内环境的卫生控制非常重要。

2.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是微生物分布的关键地点。

微生物需要的条件

微生物需要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为细菌的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
必需的原料和足够的能量。

2.适宜的温度:细胞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

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可分为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嗜温菌,20℃~40℃;,
在高至56℃~60℃生长最好。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人体的体温,即37℃,故实验室一般采用37℃培养细菌
有些嗜温菌低温下也可生长繁殖,如5℃冰箱内,金黄色葡萄球菌缓慢生长释
放毒素,故食用过夜冰箱冷存食物,可致食物中毒。

3.合适的酸碱度:在细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在一定的PH范围才能
发挥。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中性或弱碱性(pH7.2~7.6)。

人类血液、组织液
PH为7.4,细菌极易生存。

胃液偏酸,绝大从数细菌可被杀死。

个别细菌在碱性
条件下生长良好,如霍乱孤菌在PH8.4~9.2时生长最好;也有的细菌最适pH偏酸,如结核杆菌(pH6.5~6.8)、乳本乡
杆菌(pH5.5)。

细菌代谢过程中分解糖产酸,PH下降,影响细菌生长,所
以培养基中应加入缓冲剂,保持PH稳定。

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的存在与否和生长有关,有些细菌仅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有的只能在无氧环境下生长;而大多数病原菌在有氧及无氧的条件下均能生存。

一般细菌代谢中都需CO2,但大多数细菌自身代谢所产生的CO2即可满足需要。

有些细菌,如脑膜炎双球菌在初次分离时需要较高浓度的CO(,25~10%)否则
生长很差甚至不能生长。

微生物生活环境

微生物生活环境

微生物生活环境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包括陆地、水体、大气等。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下面将介绍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应策略。

1. 水体环境:水是微生物生活的基本环境之一。

在淡水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中,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环境中,细菌和藻类是最常见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从水中吸收溶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同时,水体中的微生物也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过程,对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土壤环境:土壤是微生物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

在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分解有机物、固氮、矿物质转化等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还能产生抗生素,对植物生长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同时,微生物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养分并帮助植物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3. 深海环境:深海是一个极端的生活环境,温度低、压力大、光照弱等条件对生物的生存都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深海却是微生物的天堂。

深海中的微生物能够利用化学能源进行生存。

例如,硫氧化细菌能够利用海底的硫化物为能源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维持生命活动。

此外,深海中的微生物还能抵抗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

4. 极端环境: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也称为极端嗜好微生物,它们能够生存于高温、高压、低温、高盐度等极端条件下。

例如,热液喷口中的热液细菌能够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盐湖中的盐湖菌能够在高盐度的环境中生存。

这些微生物通过适应极端环境来利用这些环境中的资源,展现了惊人的生存能力。

5. 其他环境:微生物还可以在其他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例如,微生物在人体内形成了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在空气中、食品中、工业废水中等环境中生存。

它们有的起到有益作用,如发酵产生食品和药物;有的起到有害作用,如腐败、感染等。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长规律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长规律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生长规律微生物,是指无法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地球上生存了数十亿年,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最早的生物。

微生物活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从极寒的北极到火山喷发的区域,从河底深处到空气中,无处不在,形成了微生物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也是自然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可以分解、利用有机物质,产生氧气和一些重要的化学物质。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水分、pH、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要素。

1. 温度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嗜寒菌(0℃-20℃)、中温菌(20℃-45℃)、嗜热菌(45℃-85℃)和超嗜热菌(>85℃)。

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代谢活动都与温度密切相关。

2. 水分水分对微生物生存也是极为重要的,水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水分过多会导致微生物无氧代谢,而水分过少会使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

3. pH微生物对酸碱度的适应性也较为具体。

酸性菌适应在酸性条件下(pH 2.0-5.5)生长,碱性菌适应在碱性条件下(pH 8.0-10.0)生长。

但有些微生物也可在广泛的酸碱度范围内存活。

4. 氧气氧气对微生物的生长也至关重要。

微生物主要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三类。

需氧菌需要氧气才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厌氧菌则不能在含氧或氧气限制的环境下生长。

5. 营养物质微生物的生长还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包括有机化合物、氮、磷、钾等。

微生物需要通过利用这些元素来合成细胞物质,从而进行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下会进行生长和繁殖,其生长规律一般包括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稳态期。

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代谢活动随着生长规律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1. 潜伏期潜伏期是微生物从营养环境中适应环境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也称增殖前期。

这个时期微生物的数量几乎不变,但对环境的适应和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得以增强。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种类繁多。

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它们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和人体中,一些极端环境中也有微生物生存。

一、大气圈中的微生物大气圈中含有微生物,但因为大气中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加上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致使大气圈不能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

大气圈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随尘埃飘浮到空中去的,而且多数以孢子或其它休眠体形态存在。

凡含尘埃较多的空气,其中所含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亦较多。

一般在禽畜舍、公共场所、医院、厕所、宿舍、城市繁华街道和居室内的空气中,微生物含量较高,而在海洋、高山、森林地带、终年积雪的山脉或极地上空的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就极少。

空气中的微生物与空气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南方梅雨季节,空气中湿度大,霉菌含量很高,衣服等日用品极易发霉,而到了秋冬季,空气中的霉菌含量很少。

微生物在大气中的种类和数量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同尘埃的总量和性质也有密切关系。

有些微生物类群经常出现于大气中,如霉菌、酵母菌、芽胞杆菌。

城市上空还经常出现病原微生物。

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随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而有不同,如降水可以将微生物从空气中移走。

气流是空气中微生物传播的主要因素,有些种类可以借气流跨过大洋,造成世界性的分布。

大气微生物是环境和卫生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二、岩石圈中的微生物岩石圈是生物学上不活跃部位。

地壳的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火成岩内部没有微生物生活的条件。

在岩石的裂隙中和岩石同水分与空气相接触的表面则是少数微生物的生境,常有细菌、藻类、真菌、地衣生长,称为岩生(rock inhabiting)微生物。

它们之中有些种类产生有机酸和螯合物,可以溶解硅酸盐和其它矿物,获得养料。

有些叫内岩生的微生物(endoliths)可以生活在某些岩石碎片层之下,甚至在深达450m岩层中也有生活着的微生物(Amg等,1993)。

20世纪90年代有些研究者配合地质勘探进行地下微生物研究,发现岩层中有多种微生物生存。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微生物是指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简单的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

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变异快、适应性强等特点,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

首先,微生物体积微小,数量巨大。

最小的微生物体积只有0.1微米左右,而一个细菌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小时内可以繁殖60代,如果按照每分钟计算,1小时就繁殖了9600代。

其次,微生物分布广泛,几乎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存在,尤其在潮湿、阴暗、腐败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第三,微生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经发现的微生物有数千种,其中细菌就有数千种以上,而病毒的种类更是数以百万计。

第四,微生物变异快,由于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所以变异也很快,常常对药物产生抗药性,给疾病治疗带来困难。

最后,微生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比如在水中、土壤中、人体内等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繁衍。

综上所述,微生物具有体积微小、数量巨大、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变异快、适应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使得微生物在生物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角色,它们分布在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植物表面及动物体内等。

环境是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环境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温度、湿度、光照、气体、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等方面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都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

一般来说,微生物可以分为低温微生物、中温微生物和高温微生物三类。

低温微生物能在0-20℃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如一些海洋浮游微生物、钓鱼岛蓝藻等。

中温微生物能在20-45℃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菌种。

高温微生物则能在45-100℃以上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如古菌、双歧菌等。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速度:不同温度下,同一种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

低温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较慢,高温下生长速度较快。

2.营养代谢:高低温度均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影响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率。

3.结构和形态:微生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膜结构和形态,如高温下的双歧菌可能形成纤维状的生长方式。

4.生长期: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期在不同的温度下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些海洋浮游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下其生长速度会快速下降且寿命会缩短。

二、湿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湿度是指空气中水分含量的大小,对微生物生长和繁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来说,微生物对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其生存的温度、营养和其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其在湿度条件下的表现。

湿度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分含量与生长速度: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速度取决于其环境中的水分含量,长期处于干旱状态下的微生物容易死亡或处于休眠状态。

2.抗逆能力:适宜的湿度环境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抗逆能力,使其更加耐受低温、干旱等环境压力。

3.水分含量与营养物质利用率:水分含量较高的环境中,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较高,可以更快速地进行代谢和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中立生活、偏利作用、偏害作用
互生 共生
拮抗 寄生
可分可合 合比分好 难舍难分
势不两立
微生物与人及动物间的互生关系
人及动物与其正常菌群即是互生关系
许多微生物在数量少情况下对人及动物有益的 一般不会致病
共生
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 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离的 程度。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 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发光细菌和海洋鱼类共生
拮抗
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 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 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寄生
一种生物能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 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叫寄生。
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 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寄生
生理: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已形成特殊形态的整体了,地区 在生理上相 互依存,真菌营异养生活,藻类制造 上 养料,真菌提供水分、无机盐 供藻类光合作用。
微生物与动物共生
微生物和昆虫的共生 瘤胃共生
牛羊等反刍动物,草是主要饲料,但它们本身没 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而是靠瘤胃微生物帮助分 解,使纤维素变成能被牛羊吸收的糖类。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很普遍,这是植物发生病害 的重要原因。
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称为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或染病微生物发病后,出现变色,组织坏死, 萎蔫和畸形等症状。
能引起植物病害的有真菌、细菌、病毒等。
植物病害以真菌病害为主,占95%。细菌性植物病 害占3%。
植物病毒病害类型(从外观可分为三种)
微生物间的共生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体-菌根 微生物与动物共生
微生物间的共生
地衣
在地衣中,藻类和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 真菌还能向光合微生物提供生长因子和运输无机营养。
组成:真菌(子囊菌,担子菌)单细胞藻类(绿藻,蓝藻)共生组成一种植物体
花叶型:受害植株叶片颜色深浅不一,出 现斑驳,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花叶病 毒等所引起病害都是花叶型。
黄化型:受害植株叶片呈黄绿或黄色,如 蚕豆病毒病,桃萎蔫黄病等 卷叶、缩叶、 萎缩、丛生、矮化等各种畸型,如马铃薯 卷叶病,桃小果病等。
植物病害的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
改良栽培技术及栽培环境条件,以有利 植物生长发育,不利病原微生物生长 (升汞浸种)
白僵菌寄生于昆虫
用于防治松毛虫,玉米螟效果好,尤其是用于防治松毛虫,白僵菌可作为环境 因子,持续多年控制松毛虫的危害。在苏联,白僵菌还用语防治马铃薯甲虫。 白僵菌的安全试验:除在菌剂生产中孢子萌发可能引起操作人员的过敏反 应外,尚未发现其它对人体有害的作用。
冬虫夏草
是子囊菌中虫草菌属寄生在寄主昆虫幼虫形成的。虫草菌属有一百多种,寄 生于多种昆虫幼虫。例如中华虫草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幼虫、杀死寄主,并 在寄主头部长出子囊座,形成死虫和真菌子囊座的复合体。虫草是名贵的中 药材,除在野外采集外,人工培养蝉花虫草和蛹虫草均已获得成功
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真菌间的寄生
寄生物先分泌毒素,引起寄主活力衰退,然后 再缠绕致死 有些寄生真菌不分泌毒素,由菌丝将寄主的菌 丝紧紧地缠绕起来,再由接触部位侵入寄主菌 丝内吸收营养使之死亡。
还有些寄生真菌将菌丝或吸器伸到寄主真菌丝 内或寄生菌丝与寄主菌丝接触,溶解寄主细胞 膜,吸取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