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2008年第1期第34卷№11,2008Vol134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卢晨阳

1986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多边外交”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在这以后,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蓬勃展开并成为总体外交中的重要一环。

一、在周边地区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

1.传统的双边外交在周边地区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我国的外交传统一直是重双边、轻多边。这种传统使周边国家间的猜忌和不信任很容易被放大。双边关系的推进极有可能被误解为有排他性、针对性而引发第三方的不安。另外,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恐怖主义、贩毒问题、环境问题,甚至传染病的流行问题等都不是依靠一个国家或者双边合作就可以解决的,这在客观上也对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提出了要求。

2.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对双边外交的有益补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联系是多边外交的基础。1999年以后,中国与所有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政治协议,旨在加强双边政治合作。同时,频繁地参与东亚的多边论坛和多边机制则意味着与中国与单个东盟国家之间更多的会晤次数、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渠道,这反过来也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在亚欧会议、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

3.参与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树立和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一直非常有市场。从理论上来说,西方的主流国关理论极易推理出“中国威胁论”的结论。从事实上来讲,中国迅速的经济崛起、军事发展及其被认为是“异类”的政治制度都容易成为“中国威胁论”的佐证。可预见,“中国威胁论”将长期伴随中国的崛起过程。而通过承担地区大国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地区热点的解决和地区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树立和强化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4.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我国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和谐亚洲”和“和谐亚太”。构建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环节,没有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则和谐世界只是一句空话。而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则是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与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另外,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也是贯彻这些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周边地区多边外交的展开

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最具成效的应当是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合作。1997年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创建了“10﹢3”和“10﹢1”对话机制。在经济领域,2002年双方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年,中国发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启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流域共同开发的进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成果非常显著,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08年突破2000亿美元。在政治安全领域, 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针对南中国海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且与有关各方达成了在有争议地区保持和平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的共识。双方还十分重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盟区外大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近年来中国在东北亚的多边外交主要围绕“六方会谈”机制进行。这一会谈机制弥补了传统双边关系的缺陷,有助于改善该地区的安全环境,提高中国作为东亚地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三国签署了联合宣言,决定在包括经贸、政治、安全、文化、人员交流在内的14个领域加强合作,这是中日韩三方共同发表的第一份合作文件。除此之外,中国在东北亚的经济合作还主要停留在双边合作阶段。东北亚经济圈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这一地区各国间的经济也具有互补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还停留在探讨阶段,一个大的区域经济体远未形成。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多边外交主要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中进行。上海合作组织是历史上第一

?

9

1

1

?

3作者简介:卢晨阳,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5)。

个由中国倡导、在中国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中国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中国参与的制度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组织。该组织从安全角度介入,但同时也采用了安全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模式。目前该组织运转良好,在合作领域上也实现了从安全合作向经济、文化合作的扩展。

成立于1996年的亚欧会议(ASE M )是亚欧43个国家间的具有浓厚论坛色彩的政府间对话协商机制。但同时,ASE M 也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多边合作的平台。因为ASE M 内部有个独特的东亚内部协商机制。每次ASE M 会议之前,东北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先要协调各自次地区国家的立场;而后,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再开会来共同协调对欧立场。这样,在ASE M 机制下,中国与

亚洲方面参与国的多边合作都加强了。

①中国在亚太跨地区的多边合作主要围绕两个机制进行。其一是成立于1989年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 )。其二是成立于1994年的东盟地区论坛(ARF )。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惟一覆盖全亚太和同时包括中、美、日、俄等所有亚太大国参加的区域性多边安全对话与交流合作机制。ARF 对中国的多边外交还有特殊的意义:“学者们普遍认为,1996年中国申请并成为ARF 的对话伙伴是中国从双边主义向多边主义转变的重要

标志。”

②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地区论坛前者重经济合作,后者重安全合作,两者互相区别又互相补充。此外,亚信会议(C I C A )和香格里拉对话也是中国参与跨地区安全合作的重要形式。

三、几点简单的思考

11中国已经在周边地区置身于多层次、多领域、功能不同、目的不同、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牵扯的多边外交的网络之中。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包括从次地区到跨地区多个层次,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在这些层次和领域的多边外交往往体现在对各种多边机制的参与中。中国参与的这些多边组织、论坛、会议等功能、目的或单一、或复杂;机制之间或互相补充、或相互重复,甚至相互牵扯。如亚信会议和香格里拉对话是比较单纯的安全对话机制;上海合作组织首先是个安全合作机制,但已经实现了向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的“外溢”;亚太经合组织最早旨在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但其议题早已“安全化”。东盟地区论坛和亚太经合组织在合作领域上有互补性。亚欧会议中的东亚合作意在排除美国,加强东亚国家对东亚事务的主导权;而亚太经合组织的蓬勃发展则强化了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基于以上的种种复杂性,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如何参与这些机制;但另一方面,其中一些多边机制的互相重

复或相互牵扯也造成了低效率、内耗和一些国家的不团结。美国在东亚地区长期的存在就与东亚国家内部的不团结不和谐有关。所以,除了积极参与地区组织外,我们还应想办法促进亚洲现有的地区多边机制的相互协调和有序发展。

2.中国在周边地区多边外交上已经是个倡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已经在周边地区参与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多边外交。同时,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个参与者的身份,而是已经成为地区多边机制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是中国积极倡导的。在上海合作组织、六方会谈等机制中,中国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在参与亚洲地区多边机制的过程中还提出并充分实践了不少建设性的外交理念。“新安全观”就是1997年中国代表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在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创建上海合作组织、与周边国家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等多种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一起实践了“新安全观”的理念。同样,“负责任大国”、“和谐亚洲”、“和谐亚太”等理念都是在与周边国家多边关系中提出的。

3.中国周边地区多边机制事实上仍处于领导权不明确的状态,中国应当力争尽早“有所作为”,将主导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周边的诸多多边机制或者论坛都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周边地区多边制度的建构中,有五支重要力量:东盟、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东盟有几十年的次地区多边制度的实践,在形式上也是日本和中国都认同的东亚地区多边制度的领导者。但因东盟整体实力有限,再加上其本身是个内部矛盾和利益错综复杂的国家集团,它真正的领导能力和未来的领导潜力并不让人乐观。中国和日本首先各自在这一地区都没有长期的多边外交的实践经验,同时东南亚小国对中国和日本的领导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怀疑和不信任。美国是东亚地区多边制度中最大的外来介入性力量,但因它在地理上并不是东亚国家,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讲,美国在东亚的权势终究是要衰落的。俄罗斯参与了中国周边地区的一些多边机制,但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正在艰难地崛起的大国,它的实力和影响力不足以大到可以主宰中国周边。对以上几种力量各自的状况分析的结果是:东亚事实上仍处于领导权不太明确的状态。所以,中国应该积极努力,把自己在东亚地区多边机制中的领导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尽快使自己从东亚地区多边外交的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转变为领导者。这可能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这也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 何斯强)

?

021?2008年第1期第34卷№11,2008Vol 134

①②卢晨阳:《亚欧会议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徐善宝:《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多边外交发展的若干特点》,《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域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10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周年。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中国周边的形势相当复杂,目前来看我国基本上是稳定了我国的边境。近年来出现的东突组织事件、南海问题、萨德系统事件等反应出我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并对中国安全形势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当前中国安全安全形势局势 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挑战并且自觉迎接挑战。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1.邻国众多,强邻环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还多为军事强国。一个国家邻国多少和强弱对其安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邻国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多,强邻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就大。2.战略区位重要,大国利益交汇。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处东亚的中心位置。3.多样性突出,热点矛盾集中。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等聚集在我国周围。当今世界五大热点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几乎都在中国周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1是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美国遏制、敌视的对象。2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3.台湾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是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今年5月6日早晨,出现了台湾海巡队扣大陆渔船并且发出子弹导致两位渔民受伤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台独”问题依然严峻。4.我国海洋权益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面积22.8万千米,并且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使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与周边邻国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矛盾非常突出。南沙群岛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人称第二个波斯湾,并且它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而南海的周边国家却陆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5.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毗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与恐怖事件多发、恐怖势力聚集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邻,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恐怖势力遥相呼应,暴力化趋势日益增强。2008年的时候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还有2014年在我国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恐怖案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生命与安全的损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会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1.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的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的外交中仍然有充分的回旋空间。2.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因岛屿问题引发的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演变为大规模组装冲突的可能性却不大。3.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周边国家与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发挥国际作用的主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2008年第1期第34卷№11,2008Vol134 试析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 卢晨阳 1986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多边外交”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又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在这以后,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蓬勃展开并成为总体外交中的重要一环。 一、在周边地区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意义 1.传统的双边外交在周边地区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我国的外交传统一直是重双边、轻多边。这种传统使周边国家间的猜忌和不信任很容易被放大。双边关系的推进极有可能被误解为有排他性、针对性而引发第三方的不安。另外,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恐怖主义、贩毒问题、环境问题,甚至传染病的流行问题等都不是依靠一个国家或者双边合作就可以解决的,这在客观上也对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提出了要求。 2.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对双边外交的有益补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联系是多边外交的基础。1999年以后,中国与所有东盟国家签署了双边政治协议,旨在加强双边政治合作。同时,频繁地参与东亚的多边论坛和多边机制则意味着与中国与单个东盟国家之间更多的会晤次数、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渠道,这反过来也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在亚欧会议、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 3.参与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有助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树立和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一直非常有市场。从理论上来说,西方的主流国关理论极易推理出“中国威胁论”的结论。从事实上来讲,中国迅速的经济崛起、军事发展及其被认为是“异类”的政治制度都容易成为“中国威胁论”的佐证。可预见,“中国威胁论”将长期伴随中国的崛起过程。而通过承担地区大国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地区热点的解决和地区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国树立和强化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4.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是我国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重要手段。2005年,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又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和谐亚洲”和“和谐亚太”。构建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环节,没有和谐亚洲与和谐亚太,则和谐世界只是一句空话。而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则是构建和谐亚洲、和谐亚太与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另外,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周边地区的多边外交也是贯彻这些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周边地区多边外交的展开 中国的周边地区多边外交最具成效的应当是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合作。1997年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创建了“10﹢3”和“10﹢1”对话机制。在经济领域,2002年双方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年,中国发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启动了中国参与湄公河流域共同开发的进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成果非常显著,双方贸易额有望在2008年突破2000亿美元。在政治安全领域, 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针对南中国海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且与有关各方达成了在有争议地区保持和平稳定、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的共识。双方还十分重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盟区外大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近年来中国在东北亚的多边外交主要围绕“六方会谈”机制进行。这一会谈机制弥补了传统双边关系的缺陷,有助于改善该地区的安全环境,提高中国作为东亚地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年,三国签署了联合宣言,决定在包括经贸、政治、安全、文化、人员交流在内的14个领域加强合作,这是中日韩三方共同发表的第一份合作文件。除此之外,中国在东北亚的经济合作还主要停留在双边合作阶段。东北亚经济圈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来。这一地区各国间的经济也具有互补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还停留在探讨阶段,一个大的区域经济体远未形成。 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多边外交主要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中进行。上海合作组织是历史上第一 ? 9 1 1 ? 3作者简介:卢晨阳,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5)。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中国多边外交

多边外交中国的外交 [关键词]中国;多边外交;国际行为主体 [摘要]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具有自己的特点,要重视处理其中的中国多边外交重要关系。 多边外交古已有之,但近年才日益得到重视。这与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分不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边外交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而且形式与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关于多边外交的概念,即: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多边外交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多边外交的实践古已有之。有学者认为,距今约2800年的中国春秋时代,东周列国的霸主“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既是中国古代的首脑外交,也是中国古代的多边外交实例。但也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可以追溯到1648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当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 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往往是着眼于一种更长远,更有深度的国家间的合作,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虑,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因此,多边合作有助于减少摩擦和冲突,有助于促进国家间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参与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194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澳工会代表会议,是新中国诞生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会议。1954年4月,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应邀参加的政府间多边国际会议。但是,由于受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力的影响,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各项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六十三年了,这是和平的六十三年,虽然期间也经历过几场边境冲突和局部战争,但战争似乎离我们很远。在歌舞升平当中,国人似乎都认为战争的危险已经离我们而去,真的如此吗? 中国是世界上领国最多的国家,所处的区域环境是最复杂的,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也是最严峻的,并且这种严峻还处于不断加深的趋势。下面我就从我们面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来阐述一下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从先从东边开始,依托第一岛链的美日联军是中国和解放军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按照目前双方国力和军力的发展趋势,悲观一点,五十年之内中国无法冲破第一岛链,解放军将长期被彻底锁死在西太平洋。当然,这道防线并不是无懈可击,至少它还有一个可供击破的点——台湾。如果中国能拿下台湾,那么第一岛链将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基本就是不攻自破了,解放军海军就可以依托台湾这艘不沉的航母在太平洋进出自如,打造真正的蓝水海军。可惜,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至少在目前看来,还看不到这个美梦实现的曙光。再就是朝鲜,这是一个不安分的邻居,它也是亚太地区不安定的因子。一个积贫积弱的邻居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隐患,尤其是一个手握核武器的“流氓”国家。你可以想象一个有钱人旁边住着一个手握冲锋枪的饿的要死的穷光蛋,会有什么事发生? 再看看北方,俄罗斯。永远不要拿俄罗斯当朋友,不管他过去和现在跟你是什么关系,历史早就证明,俄罗斯永远是一个充满野心的民族,这个国家有巨大的潜力,他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从国防角度来讲,一个强大的邻居形成就是个危险的信号,不管他信奉什么主义,不管他跟我们是什么关系,威胁已经形成,主动权就已经不在我们的手里。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国土的西边,你看到了哪?没错,阿富汗,在美国控制下的阿富汗。2001年美国人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进入了阿富汗并驻扎到现在并且没有彻底撤军的意识,为什么?美军2003年控制伊拉克,两年前全部撤军,却一直呆在阿富汗没有走的意思,是没完成“反恐”的任务的吗?当然不是。你拿出地图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在阿富汗,美国可以对四个有核武器的国家形成压力。这四个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还有中国。之前有过消息说美国打算再阿富汗部署隐形轰炸机和空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美国是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加紧在中国周边布置棋子. (1) 美国实施军事前沿部署,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压力. 美国在亚太地区分三线部署兵力。第一线前沿驻扎部队,如驻日韩,美军和在太平洋执勤的海上第三,第七舰队:第二线是前沿基地部队,如夏威夷,阿拉斯加,关岛和其在太平洋上的部队。第三线是美国本土部队。 (2) 调整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美国强化了与日韩澳等号称亚洲“小北约”的军事盟国关系:提升关岛美军的军备水平和战略威慑能力,形成日本和关岛两大地区兵力投掷中心。美国军事进入中亚,进入阿富汗,伊拉克等。。其军事基地驻我国西北地区最近只有200 多公里,将对我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调整,逐渐形成了以前沿军事存在为核心双方军事同盟为基础,以多边军事合作为补充的亚太军事安全体系,对我国形成完整的C 型战略包围圈。 二、台湾局势错综复杂,祖国统一任重道远。 (1)台湾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战略枢纽。不仅扼守中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而且是控制西太平洋地区的第一咽喉要点。台湾问题事关祖国统一,美国的插手无疑将增大台湾回归的风险。(2)当前台湾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反台独斗争依然任重而道远。2008 年以来随着马英九的上台,大陆和台湾交往频繁,并举行了四轮制度化谈判和事务性协商,取得了巨大的成

果。但是以为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是中国的统一变得错综复杂。 三、海权问题争端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 (1)东海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东海领土主权问题是中日问题发展道路上的三大障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2)南海权益争端问题。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日本政府在 1 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 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号的例行国会上提交一项新法案,要求保护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我月18 号的 国称为冲鸟礁)和最东端的南鸟岛的海岸线,因为有这两岛的存在,日本就可以保护自己主张的专属经济区的权益。关于冲之鸟岛,中国一贯认为“它不是岛,而是礁石,不应设定专属经济区”。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日本政府此次是希望通过新法,为在这两岛周边开发渔业和稀有资源供依据,并隐含有牵制中国的意图。南海地区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设计我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维护等重大问题。南海油气资源总储量估计可达一千亿吨,号称世界上的第二个“波斯湾”;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 二是因为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三是由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

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是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同盟体系。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美国的盟国,此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等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日美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针对中国的。美国的战略是维持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并试图排除任何一个大国对美国领导地位可能发起的挑战。因此,近来美国的战略东移,试图牵制中国崛起的意图更加明显。 不过,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首先是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其次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新世纪的到来,在祈祷和平的钟声敲响之际,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还有近期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纠纷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未来周边环境作出判断。 我国的邻国有14个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隔海相望的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在地形方面:东北部有外兴安岭、萨哈林岛(库页岛)濒临日本海;东部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与台湾省相隔台湾海峡,台湾岛东北部有著名的琉球群岛;南部的南海分布着储量巨大的油气田,有南沙、西沙、永暑礁等岛屿,最南端是位于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而北部湾的部分海域和越南有争议,云南、广西有很多从金三角来的毒贩,中国的澜沧江(经越南向泰国,叫做湄公河)和怒江(进缅甸,称萨尔温江)流向东南亚;西南是中印边界,多以喜马拉雅山为天然边界(存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雅鲁藏布江(南亚次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地理缝合线)曲折地流向印度;西北,天山延伸出去有帕米尔高原、咸海等,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其中有中俄交界处的友谊峰;北方有巨大的蒙古高原和大量的戈壁,再北有原属中国的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 中国周围分布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阿富汗)、中亚、北亚等国家。亚洲所有的习惯性分界,中国都与之相邻,所以亚洲所有地区的形势的变动,都和中国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国多边自主外交

多边外交通常被认为是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国家基本的外交战略,[1](P89)是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一大突出的特点就是多边外交的兴起,不论是在全球范围、跨地区范围还是在地区内部,多边外交都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的学者将多边外交分为四类,即霸权型合作,如北约、华约、经济互助委员会等;协调型合作,如1815年后的欧洲协调机制、当代的联合国安理会、八国集团等;受限的对话合作,如导致美洲国家组织成立的华盛顿会议、国际联盟等;开放的对话合作,例如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1](P89-94)中国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多边外交活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拟从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和参与过程,以求对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一、多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上升为指导国家对外政策的思想和理论,则是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相提并论的常有“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但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在具体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往往并不作严格区分,例如最早提出“多边主义”概念的基欧汉就认为多边主义是“通过特别的安排或通过制度协调三个以上国家的国家政策的实践”。[2] 尽管关于多边外交的研究分析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多边外交的实践却古而有之。有人认为,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就是多边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3](P41)西方国际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家之间时常会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来解决战后议和问题,则是近代多边外交的通常表现。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多边外交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但是,冷战使联合国在刚成立不久就成为东西方对抗的舞台,多边外交迅速被掩盖在冷战对抗的阴影之下。直到冷战结束后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充分发展。现代多边外交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当前多边外交的发展情况来看,多边外交在地理层次上有全球性的多边外交,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就是全球性的多边外交舞台;跨地区性的多边外交,例如欧亚会议;地区性的,例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地区性的多边外交舞台。从参与主体来说,有政府间的多边外交,例如各国以联合国为舞台而展开的外交活动;还有非政府间的外交活动,例如世界妇女大会等。从涉及的领域来说,则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多边外交的表现形式有多边同盟关系、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多国首脑会议等。 从多边外交的发展演变来看,制度化是多边外交的重要发展趋势。一般认为,多边外交的制度化发展是一战之后的事。创建国际联盟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制度化的多边机制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4]二战之后,则有越来越多的多边外交被赋予各种组织和制度形式。也正因为这样,鲁杰才从制度的角度定义多边主义,他认为多边主义是“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5](P11)。 多边外交具有公开性和包容性两个特点。 首先,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具有更高的公开性。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这样,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多边协议还对所有签约国形成一种道义的约束,从而使一些多边协议比较稳定,难以轻易被废除。正是由于多边外交的这一特点,小国、弱国对多边外交都比较积极。 其次,多边外交之所以是多边的,正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各方的政策追求,因而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鲁杰认为参与多边行为的集团的合作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成员总是预期它们所达成的协议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量上给它们带来大致平等的收益。成员在行动范围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2)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内容摘要: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没有国家安全,就没 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 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重点对象,其国家安全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键字:安全形势大学生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意识 近年来,中国周边发生了许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上出现了这么几个重大的新变化:一、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安全合作 美国与新加坡、在澳大利亚有新的布局,与日本韩国等传统东亚盟国加强安全上的联系,与印度等也加强安全上的合作。 近几年来,美军不断对中国的领海、领空进行高频度、高强度这种抵近侦查。原因: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的安全战略对策。两场战争已经结束,奥巴马上台之后把它的战略对策相对集中在一些全球的热点地区。 二、朝鲜年轻金正恩上台巩固自身政权的动作可能不少 朝鲜半岛。不排除未来金正恩在执政时候会为了巩固自己在军方的地位,不排除进行第三次核试验的可能,因为他毕竟把金正日留下来的核武器作为他政治上的遗产,要继承发扬这样的遗产,金正恩也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出新的动作。 三、中国的东部、南部海域都面临新的问题 东部海域传统的中日之间有摩擦,现在中韩之间也出现渔业纠纷。南部:自从2011年3月份开始南海问题急剧升温。 四、中国的西部地区也发生安全变化 首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奥巴马的阿富汗撤军三步计划是:2011年撤出一万美军,到明年夏季撤出3.3万美军,到2013年从阿富汗撤军完毕,把安全防务的任务转交给阿富汗政府。 阿富汗保安力量是无法承担阿富汗安全任务的,因此阿富汗的局势未来有可能会进一步的混乱。如果说阿富汗地区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话,势必也会对中国西南部地区造成一定的威胁,对中亚地区也会造成威胁,可能引起诸如跨境犯罪、走私、贩毒、走私枪械的泛滥,都会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 其次,美巴关系微妙,巴基斯坦局势不稳定 美军无视巴国主权,肆意轰炸巴军边防站,激化美巴关系。巴方切断北约供给线,收回空军基地。美国至今拒绝道歉。美国支持印度发展军备。巴基斯坦局势不稳定。 再次,中东地区仍然动荡不已。一方面叙利亚的局势不稳;另一方面,伊朗面临西方所谓“终极制裁”。伊朗可能封锁石油通道。如果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第三章世界军事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战略格局概况,掌握战略基本理论,正确分析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主要内容:一、国际战略环境 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三、美国、俄罗斯军事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世界战略格局的状况及走向;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地缘政治因素 教学难点:台湾问题与我国安全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方式:专题讲座 教学时数:3学时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周边安全环境这里是指国家周边有无危险和受到威胁的情况及条件。是一个国家对其周边国家或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对自己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否构成威胁、有无军事人侵、渗透颠覆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估。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制定国防战略的首要依据。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毫无疑问,影响一国安全环境的国际、国内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但是,对一国的安全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一个国家的地理位臵决定了它周边安全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它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其影响具有长久性。比如,美国安全的基本特征是:“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世界主要陆海大国都与美国远隔重洋。美国周边环境得天独厚好,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把美国和其它主要强国隔开,历次战火(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烧不到美国本土,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默无闻的墨西哥,“炮声远处响,危险隔重洋,任他国战火纷飞,我自安然无恙”,因此,美国很少需要关心自己的国土安全问题,这也是美国称雄世界的非常有利的地缘政治因素。中国的国土面积略大于美国,如果能把地球压扁,中美国两国的领土会大致重合在一起。然而,中国的安全环境远比美国复杂得多。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我们有领土接壤的15个国家,从东向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虽然它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它的触角伸到了我们的周边,身在大洋彼岸,但心在全球,手却伸到了大洋此岸。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邻居多了,自然好邻居坏邻居也都有。在周边的这些邻国中,有些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有些国家和我们关系很不好,有些国家也好也不

当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及特点

海南大学 形势与政策论文 分析当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及特点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13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姓名:李倩 学号:20131614310017 完成时间:2015/05/19 1

当前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及特点 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危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是当前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周边形势、关系、构建和平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发生着新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冷战后世界和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变化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与周边关系之间形势发展的之间结果。然而,中国周边地区的形势复杂多变,中国与一些邻国之间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矛盾、甚至是冲突。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也必然使地区关系的天平发生新的调整,因此我们也必须对新的挑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适时的战略与策略应对。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首先,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万多千米,海岸线1.8万多千米,周边国家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就有15个。其次,我国是历史悠长的文明古国,周边不少国家与我国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的一些恩怨现在仍有影响。第三,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聚 2

集在我国周围。第四,我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国利益交汇之地,冷战时期曾形成不少“热点”,有些至今尚未彻底解决。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中俄关系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也是中国的最大邻国。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是关乎我国北部及西北边疆稳定乃至总体战略环境是否有利的关键变量。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对俄政策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巩固中俄两国的安全信任,拓展中俄两国的安全合作,确保中国北疆的长治久安。 2、中日关系中国正在迅速崛起,随着中国在东亚各国的地位不断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的地位受到威胁。以这种发展趋势,不用几年中国的势头就是盖过日本,成为正真的主导。日本显然对这一前景不能接受,因此加以阻拦。 众所周知,中日关系一直都处于紧张状态,中日矛盾自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缓解。不管新闻媒体怎么说中日如何如何友好,如何如何共同发展,在中国人眼里,日本就是我们永远的敌人,他们过去对我们做出的种种恶行都历历在目,我们永远都忘不掉,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痛。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日本从未认真真诚的面对自身问题,不仅不承认历史,反而修改教科书还参拜靖国神社,这些都只能使中日关系矛盾激化,中日关系破裂是早晚的事。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日交往也就是以各自 3

中国的多边外交关系

中国的多边外交关系 多边外交在中国古已有之,在近年来日益得到重视,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全球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不可分割。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多边外交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形态,而且形式与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参与到国际多边事务之中,逐渐展开了多边外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多边外交逐渐成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的多边外交不仅影响到政治、经济领域,也逐渐渗透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 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我国内政,危机我国安全与领土完整。这项原则不会过时,这是由我国的国情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决定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摩擦不断,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点:正视历史的问题、钓鱼岛的问题、东海划界问题、政治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但同时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国家,经济、文化间的交流非常密切,所以在处理中日问题上中国虽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也一直努力保持着友好的态度。对待当今的钓鱼岛事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盲目抵制日货打砸抢自己手中的日货,而是要坚定自己的态度并且相信我们的政府,更加努力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多边外交的第二个特点是重视经济外交。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经济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富国强民成为了中国国家利益的

核心内容。这是历史潮流,也是时代趋势。只有多方面进行多国经济合作,建立平等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向富强之路,才能更好的融入当今的国际环境。自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中美两国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美国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始终在百分之十四到百分之二十二之间。在1997到2002年之间,中美两国双边总贸易额将近翻了一番。在2005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市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广阔的领域和很大的潜力。经济合作的同时两国之间也不免存在着矛盾,但由于两国间经济的密切关系两国政府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重,所以近年来关系还算融洽。 中国多边外交的第三个特点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本着共同利益存在很大一致性,中国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特别重视和注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支持。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对于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旧秩序,中国坚定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坚决主张在平等互利、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安全对话和国际经济合作。 中国多边外交的第四个特点是外交领域多样化。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文化交流也逐渐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拿电影行业来说,从1995年起我国每年引进10部大片,进口大片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可低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每年引进国外电影大片增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