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中UGTl成员包括催化胆红素、酚等结合反应的同 工酶,为本研究探讨重点之一。 人类UGH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包括5个 外显子,不同的UGTl基因具有不同的外显子,
UGTlAl是由第一外显子A1和4个共同外显子
计学意义,认为深圳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与UGTlAl 的Gly71Arg基因突变有关口J。 研究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遗传基因突 变与人种及地域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遗传基因突变 类型及表达状况均存在差异性。2006年Beal等【61 研究发现,亚洲人(中国、韩国、日本人)和美国印第 安人新生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最高水平是高加索
基因的所有5个外显子进行全序列测序,表明 UGTlAl基因中的Gly71Arg突变是我国部分地区新
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且各地区 间该位点突变情况也有所不同,Gly71Arg位点突变 与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在发生时间及程度上也存 在相关性嵋J。深JJilJL童医院对72例不明原因高胆 红素血症患儿及68名健康儿童进行基因分析,发现
在直接联系。其位于uoTlAl上游的一3483/.3194,
低,推测非洲人应有较高的平均胆红素水平,而实际
上,非洲人胆红素偏低,这提示非洲人生存的环境中
该序列可存在T-3263.G突变和T.3279G突变,
PBREMT.3279G突变可使UGTlAl转录活性降为正
存在其他降低胆红素水平的因素,例如光暴露较多 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说明每种基因突变并非独立 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相关性,也提示基因突变与新生 儿高胆红素血症并不完全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 症可能是多病因的结果,有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
基因TATA启动子变异在西方白人中多见,而亚洲 人群则罕见。GS患者中,编码该酶的基因启动子区

UGT1A1研究进展

UGT1A1研究进展

UGT1A1研究进展JSurgConceptsPract2008,Vol.13,No.4 伊立替康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直肠癌、肺癌等实体瘤治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总生存期,但因其毒性较大(Ⅲ~Ⅳ度腹泻和粒细胞缺乏),应用受到限制。

伊立替康毒性与其主要的药物代谢酶UGT1A1有关,而其酶活性高低又受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现就伊立替康的代谢、作用机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diphosphate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疗效、毒性关系进行综述。

伊立替康代谢及作用机制伊立替康系喜树碱半人工合成物,喜树碱及其衍生物以两种可相互转化的形式存在:①pH值依赖的生物活性形式-- -内酯;②非活性形式-- -羟化物。

较低的pH值可促进喜树碱向内酯形式转化。

伊立替康进入体内可经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转化为SN-38(活性形式),后者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可抑制DNA单链断裂后修复,干扰DNA 复制和转录,导致肿瘤细胞死亡[1] 。

SN-38在血液中循环时,上述平衡也受到SN-38内酯与血清白蛋白优先结合的影响。

伊立替康代谢的主要特征包括羧酸酯酶分解药物水溶性部分产出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SN-38和CYP3A4介导的氧化作用使其变为APC非活性代谢产物,SN-38主要经UGT家族特别是肝内的UGT1A1和UGT1A7灭活为葡萄糖醛酸产物(SN-38G) [2] ,然后经胆汁排泄入肠道,在肠道细菌β- 葡萄糖醛酸酶转换为SN-38,引发肠黏膜损伤及迟发性腹泻;而肠道内的UGT1A1又可再度催化SN-38为SN-38G而解毒(见图1)。

早有多个重要的临床试验(样本数为20~118)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伊立替康药物代谢、分布及毒性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启动子区TA序列重复次数,如TA由6→7 (UGT1A1*28)基因变异能引起UGT1A1表达下降,减少了SN-38转化为SN-38G,使伊立替康引起严重腹泻和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增加[3,4] 。

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者:贾颖苏敏敏牛亚平周殿友李艳郑圆贾晋生来源:《中国药房》2020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 R979.1+9;R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0)11-1403-06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0.11.21摘要目的:为优化伊立替康(CPT-11)个体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以“伊立替康”“基因多态性”“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细胞色素P450酶”“Irinotecan”“SN-38”“CPT-11”“Genepolymorphism”“UGT1A1”“ABC”“CYP”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網、PubMed中组合查询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分别为建库起至2019年11月和2014年11月-2019年11月,就代谢酶和转运体编码基因(UGT1A1、CYP3A和ABC、SLCO1B1)多态性与CPT-11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进行总结。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19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

目前相关代谢酶编码基因多态性研究较多且结果较为一致的是UGT1A1*6和UGT1A1*28,其突变等位基因可能会导致患者不良反应(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更高,提示上述位点突变与CPT-11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上述基因的多态性对CPT-11化疗疗效的影响仍存有争议。

有关CYP3A4、CYP3A5、ABCB1、ABCC1、ABCC2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CPT-11不良反应及化疗疗效的研究较少,且相关性尚无定论,还有待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论证。

多篇案例报道提示,SLCO1B1基因521T>C、388A>G双突变可能会导致CPT-11及其活性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的蓄积,虽证据级别低,但结果较为一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现有研究更倾向于SLCO1B1基因388A>G位点A等位基因是患者临床获益的有利因素。

udpgt的名词解释

udpgt的名词解释

udpgt的名词解释UDPGT是一种重要的酶,全称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UDPGT是一种存在于内质网膜上的酶,它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药物代谢和毒理学过程,通过将活性的化合物与葡萄糖醛酸共轭化来增加其极性,使其更容易排除。

1. UDPGT的结构与功能UDPGT主要由两个亚基组成:UDP醛酸和底物识别亚基。

UDP醛酸是UDPGT的活性中心,负责将底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底物识别亚基则负责识别和结合各种底物,并将其送到UDP醛酸进行转移反应。

UDPGT催化的反应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UDP醛酸从UDP-葡萄糖中释放出一个葡萄糖醛酸分子,形成一个UDP复合物。

然后,UDP醛酸与底物相互作用,将底物的羟基内化形成共轭产物。

这个共轭产物具有更高的极性和亲水性,更容易被排出体外。

2. UDPGT与药物代谢UDPGT在药物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往往会与UDP醛酸发生反应,形成极性化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

因此,UDPGT对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至关重要。

由于UDPGT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一些药物可能会干扰UDPGT的活动。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或诱导UDPGT来改变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从而影响其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上合理地使用药物并注意可能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 UDPGT与毒物代谢除了药物代谢,UDPGT还参与了毒物代谢过程。

有些毒素或化学物质通过与UDP醛酸发生反应,形成极性化产物,从而降低其毒性和增加排泄。

UDPGT在解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机体免受潜在的毒害。

然而,UDPGT的多态性也会导致个体之间在毒物代谢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可能会表现出UDPGT活性的变异,从而对某些毒物的代谢能力有所差异。

这种多态性可能会导致个体对毒物的响应不同,甚至会影响个体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

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突变类型对广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影响

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突变类型对广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影响

THE RELATI NS P o HI BETW EEN ENE UTATI N F UGT1 l AND G M o o A NEoNATAL HYPER—
BI RUBl LI NEM I I GUA NGXI REG I N A N o
Zh g Da i Li Yi Li e x on .( pa t e f Pe it i s t e Fis Af iit d on nn , u , n W i i g De r m nt o d a rc , h r t fl e Hos ia , Gu n i a pt l a gx M e ia d c lUni r iy,Na i g 5 0 21 Ch na ve s t nn n 3 0 i )

胆 红素 血 症 组 及 生 理 性 黄 疸组 共 6 O例 样 本 均 未 发 现 P 2 Q 突 变 型 。 结 论 : 1 突 变 型 与 广 西 新 生 儿 高 胆 红 素 血 症 的发 生 29 G7 R 密 切相 关 , 2 9 突 变 型 可 能 与 广 西 新 生 儿 黄疸 发 生 无关 。 P2Q 关 键 词 新 生 儿 ; 红 素 尿 苷 二 磷 酸 葡 萄 糖 醛 酸 转 移 酶 ; 因突 变 ; 胆红 素血 症 胆 基 高 中 图 分 类号 : 7 2 1 R 2.7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59 0 2 0 ) 60 3 — 3 1 0 —3 X( 0 8 0 —8 80
・ 8 8 ・ 3
广 西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GUANGXlM E CAL UNI DI VERS TY 2 0 c 2 6 I 0 8 De ; 5( )
R SI
胆 红 素一 尿苷 二磷 酸 葡萄 糖醛 酸转移 酶 基 因突 变 类型对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知识系列文章】从浅入深解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引言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简称UGT)是一类重要的代谢酶,参与了许多药物、有害物质和内源性物质的代谢转化过程。

UGT基因家族拥有较高的多样性,并且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浅入深,逐渐解析UGT基因在亚洲社会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探讨其在药物代谢和健康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1. UGT基因概述UGT基因家族是编码UGT酶的基因群,位于人类基因组的多个染色体上。

UGT1A家族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广泛研究的成员之一,主要参与药物和内源性化合物的代谢。

UGT基因家族的重要性归功于其对体内外物质代谢的调控作用,这使得研究UGT基因在人体中的功能和变异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2. UGT基因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UGT基因编码的UGT酶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UGT酶通过将葡萄糖醛酸基团转移至药物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从而增加药物的水溶性,促进药物代谢和排泄。

许多药物代谢途径都受到UGT酶的影响,UGT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多态性对于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UGT基因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药物代谢相关的突变位点,这些位点的差异明显影响了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药效。

3. UGT基因与健康疾病的关联除了药物代谢,UGT基因还与许多健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研究表明,UGT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癌症、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UGT1A1基因突变引起的Gilbert综合征,会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进而增加患者发生肝脏疾病的风险。

UGT基因对一些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反应敏感,与个体对致癌物质和毒素的敏感度紧密相关。

研究UGT基因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联,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UGT基因在亚洲社会中的重要性UGT基因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与高发病率的某些亚洲疾病密切相关。

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多态性在Gilbert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宋金云

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多态性在Gilbert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宋金云
[ 1 4 - 1 5 ]
外显子不多, 基因诊断又是金标准, 所以检测 U G T 1 A 1基因突
2 6 ] 变位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 。目前, 临床实验室
通常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 U G T 1 A 1基因的突变位点。也有研
2 7 ] 报道用 T a q M a n小沟结合物( m i n o r g r o o v eb i n d e r ,M G B ) 究[
宋金云, 等.胆红素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A 1基因多态性在 G i l b e r t 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6 0 9
1st :i * - e f ] f ' \ A G i l b e r t #$%9LwxlRmn
宋金云,孙㊀梅,李嘉妍,王建芳,吴旭平
。由于 T A T A是转录因子 I I D的结合部位, 在转录起
[ 1 6 ]
始上起重要作用
, T A的插入使 T A盒序列延长, 导致其与转
[ 1 7 ]
探针基因分型法、 高分辨率融化曲线分析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 多态性法来检测 U G T 1 A 1突变位点。
6 ] 胆红素升高为主 [ 。非结合胆红素为非极性、 脂溶性, 不能经
最终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同 工 酶 U G T 1 A 1的 基 因 多 态 性 上。 U G T 1 A 1主要在肝脏中表达, 在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化过程中
1 1 ] 发挥重要作用 [ 。U G T 1 A 1基因突变可导致 U G T结构异常,
1 2 ] U G T 1 A 1基因定位于 2号染色体长臂 3 7区 [ , 拥有 5个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6 . 0 3 . 0 4 7 收稿日期: 2 0 1 5- 0 8- 1 0 ; 修回日期: 2 0 1 5- 0 9- 0 2 。 作者简介: 宋金云( 1 9 8 9 - ) , 女, 主要从事肝炎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 通信作者: 吴旭平, 电子信箱: x u p i n g _ w u @y a h o o . c o m 。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诱导羧酸药物代谢激活的研究进展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诱导羧酸药物代谢激活的研究进展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 诱导羧酸药物代谢激活的研究进展谢彤, 梁艳, 郝海平, 谢林, 王广基*(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9)摘要: 含羧酸基团的药物可以通过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代谢转化, 形成亲电子活性的酰基葡萄糖醛酸苷活性中间代谢产物,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非酶或酶反应形成蛋白加合物或DNA加合物。

加合物的形成是含羧酸基团药物形成特异质反应和基因毒性的主要因素。

本文以该类药物的代谢激活为例, 阐述了酰基葡萄糖醛酸苷的化学活性、致毒机制、分布特征以及产生的毒性反应, 并探讨了研究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 羧酸药物;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酰基葡萄糖醛酸苷; 代谢激活中图分类号: 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09) 11-1193-07Advances in study of metabolic activation of carboxyl-acidcontaining drugs by UGTsXIE Tong, LIANG Y an, HAO Hai-ping, XIE Lin, WANG Guang-ji* (Key Lab of 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 The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drugs containing carboxylic acid groups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cyl glucuronide metabolites through catalysis by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and produce pro-acyl glucuronid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s with electronic activity. Then, protein or DNA adducts appeared after a series of non-enzyme or enzyme reactions. These adducts would change the protein activity and potentially lead to idiosyncratic and genotoxicit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chemical activity, drug-induced mechanisms, distribution and toxicity resulting from this metabolic activation for these drugs, and stated the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Key words: carboxyl-acid containing drug; 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acyl glucuronide; metabolic activation肝脏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 许多药物经肝脏代谢酶生物转化后, 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 从而易于排出体外, 但一些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产生了活性的中间代谢物, 这些活性代谢物会激活原癌基因、改变体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或与相应的组织蛋白、DNA结合形成加合物从而诱发癌症、造成肝肾损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胆红素结合反应的 × 基 因的变 花会导 传性急 病
≤2
× 基因缺陷引起的高胆红素症 和
. 综合症 先天性高胆红素的温和形式 被认为在
× 基 因 上 有 多 态 性 的 发 生≈ ∀ 有 的 结 合 酶 如
× 可被多环芳烃诱导 从而会发生药效的变化 吸烟 者体内 × 的 底 物 普 萘 洛 尔 的 结 合 反 应 会 增 加 ≈ ∀
活性最高 ∀ 传统的观点认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所催化的这
种结合反应是发生在第 相反应之后 需依靠第 相反应提
供的一些功能基团来完成反应过程 ∀ 而实际上 许多外源性
物质已经具备功能基团 如那些含有
!≥!≤
!
等基团的物质 可同时直接进行葡萄糖醛酸化 ∀而
× 的活性则依赖于大量同工酶的存在 它以尿苷 二磷
克隆和基因产物的成功表达 人们对 × 的认识逐渐深入 ∀
本文试图从 × 的功能 !诱导 !底物以及它的基因研究等方
面的内容作一简要的综述 ∀
2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ΥΓ Τ)的功能与活性
在 相代谢中 最主要的酶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
移酶 × ∞≤
∀ 它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
如肾脏 !脑 !皮肤 !肠 !脾 !胸腺 !心脏等 其中以肝脏中该酶的

4 ΥΓΤ 的基因研究概况
根据克隆的 ⁄ 序列的相似性 ∏ ≈ 建议将
× 超基因家族分为两个大家族 即 参与酚和胆红素代谢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的 × 家族 如 × ! × ! × ! × !
×
! × 等 和参与类固醇代谢的 × 家族

×!×!×!×!×
!
× 等 ∀ 由上可知 每一大的家族又分为许多亚族酶
同时它的活性也与性别和饮食等情况有关 ∀ 雄性小鼠体内
的胆红素
×的
基因比雌性小鼠有更高水平的表

°

#
#
达 这可能与基因表达和酶功能状态的差异有关 ≈ 维生素
也能影响 × 与 × 的活性 如果吃富含维生
素 的食物 × 与 × 对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的催化能力减弱≈ 长期用乙醇喂养小鼠 结果发现小鼠肝
上所使用的药物有很大一部分是手性药物 葡萄糖醛酸能选
择性地与其中一种对映体结合 进而区别不同的对映体 ∀ 如
在小鼠肝微粒体中发现天然的 吗啡易形成
葡萄
糖醛酸苷 而非天然的
吗啡则易形成
葡萄糖醛
酸苷与
葡萄糖醛酸苷 且
如利用苯巴比妥进行诱导的话 则这一比例变为
可见
这种结合受诱导剂的影响 ∀ 后来又发现象
羟基去甲替
× 的 ⁄ 进行克隆 ∀ 最初认为各种 × 是由它们的
限制性图谱所决定的 随后核酸分析技术证实了这一点 ∀ 且
通过对 × 的 ⁄ 的克隆更进一步证实了人体肝脏中多
种 × 同工酶的存在 如在 ≤ ≥ 细胞中能够克隆出人
肝中的 ×
它是通过与老鼠的 化作用也表现特异性 ∀ 然而几个同工酶又能同时接受一个 外源性底物 这就是 × 的重叠底物特异性 ∀ 如 硝基
苯酚至少是三种 × 同工酶的底物 ∀ 对药物与其它的一些 外源性物质 许多 × 同工酶也表现出底物特异性 ∀ 对雌
#
#≤
°

鼠肝中分离纯化的三种 × 同工酶 利用 ≥⁄≥ ° ∞ 与
底物特异性分析表明这三种同工酶具有同源性 ∀ 目前 临床
葡萄糖醛 酸 苷 与 葡 萄 糖 醛 酸 苷 ∀ 如 ⁄°2 ∏ ∏

∏∏
⁄° ∀ 目前对 × 手性基
质的立体选择性作用研究还在进行当中 ∀
Ταβλε 1 ×
⁄°2 ∏ ∏



∏∏
∞¬ ∏ ∏
≥2
2
∏∞
×



Α2°

Α2 °
¬
2
2

2
¬
°
°

¬ ∞
2
¬


2
¬

2
¬

∏2

¬
2
∞∏
2
¬2
°
林的
对映体仅在人肝微粒体中与
结合 而
对映体则仅在十二指肠的微粒中发生结合反应 ∀ 这说明
葡萄糖醛酸化对底物不仅具有立体选择性 也具有器官特异
性 ∀然而 综合所有 × 同工酶来看 如前所述
只能
与含有
!≥!≤
!
等基团的底物发生结
合反应 ∀故可按照结合的基团不同 将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可分为四种类型 即 葡萄糖醛酸苷 !≥ 葡萄糖醛酸苷 !≤
诱导剂是通过增强合成某一种特定的
来增加蛋白质
的合成从而增强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 而不同的 × 同工酶
是被一系列不同的诱导剂所诱导的 ∀ 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
是多环芳香烃 ° 与苯巴比妥 ° 型的诱导物 ° 诱导
型的诱导物包括有
≤ Β 萘黄酮 Β ƒ 与
四氯二苯并 对 二 英 × ≤ ⁄⁄ ∀ 一 般 地 讲 在 小 鼠 体 中



ΧΟΝΧΛΥΣΙΟΝ :
×
⁄°
⁄°2 ∏ ∏
×∏
! ∏ !∏


×

× ∏
Ρ Ε2 ∏
1 概述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 是化学物质在生
物体内进行第 相生物转化时最重要的一种酶 ∀ 它是一个
超基因家族 ∀ 该酶能催化葡萄糖醛酸与大量的内源性和外
源性化学物质进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 随着 × 基因的
有 个氨基酸 长为
型在辅因子结合域比 少
了个
型则在被确定的基质结合区域比 型少了
个 ×∏
2 ⁄≈ 等分离纯化了人 ×
基因并
描述 了 它 的 特 性 发 现
×
基因位于串生状的
× 基因内部 且是第四染色体上的假基因 ∀
伴随着 ⁄ 克隆与测序技术到来 对 × 分子进行
详细的分析已成为可能 ∀ 早在
年间就报道过对
个螺旋对基质的特异性没有选择作用 ∀ 相反 如果三种类型
的嵌合体包括第一螺旋结构 !第一与第二个螺旋 如果从第
七螺旋至 ≤ 未端的片段被替代 则 × 没有活性 ∀ 笔者
曾做过 × 对普罗帕酮
的立体选择性作用的研
究 发现 × 的活性与诱导剂有关 不同的诱导剂诱导产生
的 × 对手性药物的 型和 ≥ 型的催化活性不相同 ∀
六个不同的同工酶 ∀ 后来 人们又分离到一种酚型 × 同
工酶 × 3
它与 × 具有同样的羧基端 ∀因此
× 至少有 个同工酶 其羧基端是由 个外显子编码
组成了 × 的保守序列 唯一不同的是氨基端的第一外显
子 × 家族成员来源于同一基因的不同剪切≈ ∀ 到现为
止一共分离纯化了至少 种人类 × 同工酶 ∀ 并且很多
细胞中表达了由苯巴比妥诱导的克隆型 × ƒ 并且
利用对小鼠与人体的 × ⁄ 克隆的序列分析 可绘制
出 × 的功能图谱 如下
≥ ≥∏
2≤ √
≤√
2
近年来 人们利用 × 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胆红素葡
萄糖醛酸化缺陷性疾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 认为 × 基
因突变是发生 ≥ 综合症的基础 但突变位点各不相同≈ ∀
° 型的诱导剂指的是单酚类如 萘酚 氨基苯酚与
抗癌药末托蒽醌 ∀ 而又有报道说
≤ 能诱导产生双酚类
的 × 同工酶 ∀ 而 ° 型的诱导物则诱导产生吗啡型与氯
霉素型的 × 同时也能诱导产生少量的胆红素与某种类 固醇类 × ∀ 其它的已被发现的能诱导产生 × 的是氯
贝丁酯与烯诺龙 Α 腈 °≤ 或螺内酯 ≥° ∀ 然而象 雌酮 奥沙西泮与扑热息痛却不能明显地增强某一种 × 的活性 ∀ 同时某些底物的葡萄糖醛酸化又可被多种诱导剂
所诱导 如利尿药呋喃苯胺酸 ∀ 与之相似 几种不同的 × 同工酶有 不 同 的 底 物 也 可 能 一 个 同 工 酶 有 许 多 底 物≈ ∀ 表 列出了不同 × 的代表性底物 ∀ 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也具有竞争抑制性作用 ∀
利用对 × 的诱导研究和 ⁄ 克隆技术 表明在生 物体中存在有多种同工酶 而这些同工酶对内源性底物的催
#综 述#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彭金咏 栾连军 杭州
浙江大学湖滨校区
信箱 浙江大学药物研究所
摘要 目的 介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 的最近研究进展 方法 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 总结了 × 的功能 !诱 导 !底物及其基因研究等内容 结果 × 是一种最重要的 相代谢酶 对它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 且可从分子水平上 去解释它的作用机理 结论 人们对 × 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 酶 进展
Αδϖανχε Ιν Τηε Ρεσεαρχη οφ Υ∆Π2γλυχυρονοσψλτρανσφερασε
°
( Ηυβιν Χα µ πουσ Ζηεϕιανγ Υνιϖερσιτψ Ηανγ ζηου
)
ΑΒΣΤ Ρ ΑΧΤ ΟΒϑΕΧΤΙς Ε : × ΜΕΤ ΗΟ∆ : ΣΥΛΤΣ : ×
¬ ΚΕ Ψ Ω ΟΡ ∆Σ ⁄°2 ∏ ∏
已被克隆 ∀ × ƒ
≈ 等利用塞梅利基森林病毒为载
体对 人
×

×
进行了克隆和表达

2≤≈ 等发现 × 由于在其主要结构位置上
第 ! 与 位的氨基酸不同 故可产生四个不同的
× 等位基因的变形体 即 × 3 ! × 3 !
× 3! × 3∀
× 家族 成 员 可 分 为 × 与 × 两 个 正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