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第十八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日苏教育的发展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 第十八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日苏教育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第十八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日苏教育的发展

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权的第一个 教育法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 一劳动学校规程》。这个规程的制定为以后苏联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苏联也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这一时期,苏联也研究了学制问题。
4.大力开展扫盲工作
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运 动,为后来50年代苏联全部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教育 发展特点概述
一、形成民主化和民族化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基调
1、教育改革的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的 教育改革是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思潮影 响下进行的。
2、教育的民主化 20世纪前期的民主主义教育就是以批判传统 的等级教育,强调教育的民主化、扩大国民的受 教育权为主要内容的。 3、教育的民族化 各国的民主化教育与各国教育民族化的推进 有一定的联系。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团结 的重要力量。
在调整整顿普通教育学校和扩大师范教育的
同时,也调整和加强了高等教育。
4、《1944年教育法》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2)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 (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一 个极其重要的法令。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20世纪初中央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设立了公共教学部。 在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 制。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
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日本教育的发展 1、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
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 语》。 20世纪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控制。 日本的中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一个整顿 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外国教育史 重点及习题

外国教育史  重点及习题

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题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 B ).(教育学统考2009年)A.“拉比”B.“古儒”C.“书吏” D。

“教父"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2.通常,苏美尔和( A )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 巴比伦 B。

印度 C. 埃及 D. 中国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 A )。

A。

读写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A。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之外,还有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 D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 C )。

A. 文士学校 B。

职官学校 C. 僧侣学校 D.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

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 A )。

A。

《吠陀》经 B。

苏美尔文 C。

文法 D。

祈祷文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 A )。

A。

佛教教育 B. 婆罗门教育 C。

职官学校 D. 宫廷学校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佛教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音,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 C );“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 D );希伯来的教师称为( A )。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第一篇: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

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1、“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1)使教育丧失动力。

(2)延缓教育的进行。

(3)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

(4)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2、“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

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3、“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4、“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5、“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6、“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1、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1)积极见解。

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2)局限性。

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上)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现代各国教育(上)
现代各国教育(上)
20世纪初,在欧洲和拉丁美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不衔接。在北美洲,初 等教育一般通向中等教育。“19世纪牢固建立起来的普及初等教育、技术教育、专 业教育,以及所有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都有赖于中等教育的富有成效的组织。对中 学教育的功能,以及迅速发展中学教育的方法进行重新思考,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 的教育家们在新的世纪早期最为广泛讨论的课题。”
1. 综合中学的发展
战后英国仍实行将11岁考试作为进入文法、技术、现代中学“三分制”学校的选 拔依据。进入60年代以后,以英才教育为基础的“三分制”中等教育结构受到教育 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社会思潮的挑战。
1942年,英国工党政府提出中学一体化,主张取消“三分制”,实现中学的综合 化。1964年4月,英国教育部改为教育和科学部。同年10月,工党组成新政府,加快 了中等教育综合化的进程。
到1980年,综合中学成为英国中学的主要类型,但私立中学依然存在。
二、 战后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 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
2. 罗宾斯原则与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罗宾斯原则”,即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 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1966年,工党政府发表《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正式提 出双重制构想,即把高等教育分为“自治”部分和“公共”部分。
战后初期,欧美各国致力于消除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双轨制,中等教育逐步得到相 当程度的普及。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进行了课程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市场机制被广泛引进西方各国的教育改革。在有地方分权传 统的国家中,中央对教育的控制得到加强,国家课程和国家考试有了很大发展。
第一节
一、 20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教育

20世纪上半叶德法英教育 外国教育史

20世纪上半叶德法英教育 外国教育史

20世纪上半叶德法英教育外国教育史20世纪上半叶工业化国家教育发展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阶段,在初等国民教育获得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开始重视中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各种中等教育发展的模式;中高等教育继续为彻底实现现代化而进行改造;教育管理制度在学校制度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初步形成三种主要教育领导体制类型。

师范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关注。

教育发展过程中开始关注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致力于改变学校教育的本质。

教育改革开始走向教育发展的大舞台。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破坏,20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不是特别充分,但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教育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教育形成中央教育行政管理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学校制度,为英国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问题。

20世纪上半叶,法国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初等教育实现了统一学制,中等教育初级阶段实现了改造和免费化,教育内容实现了更新,职业教育得到关注。

这一切为法国战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调整学校教育结构,并使民主化和定向化的教育原则得到扩充和实现。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教育在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上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也出现了民族主义的倾向,在纳粹时期教育成为法西斯统治的工具。

德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在战后通过教育恢复民族的自信,建立民主社会和民主教育的问题。

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国和日本教育的发

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国和日本教育的发

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国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德国自1871年统一以后至二战期间,其教育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70-1918)、--------------------(1919-1933)和-------------时期(1933-1945)。

2、20世纪前期,日本教育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分为----------------------(1912-1926)和------------------
(1926-1945)的教育,并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3-----------------年,为了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和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英国通过了《巴尔福法案》(Balfour Act).
4、-----------年《费舍法案》(Fisher Act)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5—14岁为义务教育;公立初等学校免费;为超龄青少年设立业余学校(14—16岁)。

二、改错题:
1、1907年,美国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一律废除私立小学,全部改为公立。

2、韩国是亚洲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三、名词解释题:
1、《巴尔福法案》
2、“八年研究”计划
3、《史密斯—休斯法案》
4、法国的统一学校运动对双轨学制的改造
5、法国《阿斯蒂埃法案》
四、简答题:
1、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

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的发展

二、初级学院运动
• 课程(大学1——2年级),或改为初级学院。 • 4、美国的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 育过渡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 • (1)招收高中毕业生,传授比高中稍广一些的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2)初级学 院由地方社区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 或收费较低;(3)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 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4)初级学院课 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 直接就业,也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 学习。(5)初级学院也有自身问题:如学业标
(一)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报告与中 学课程的改革
• 1891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任命了一个“十人 委员会”,研究中学课程问题和中学与大学的 衔接问题。 • 1893年,“十人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关于中学 课程计划的报告。内容有: • 1、一切科目以同等分量教给全部学生 • 2、精学少数几门学科,并使其联系起来 • 3、按学生使用的语言分为四组,即古典学 科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组、现代语言组以及 英语组 •
二、初级学院运动
• 分,使前一阶段的课程类似与中等教育,后一 阶段的课程类似于专业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同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也对学校的体质进行改革, 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 • 3、“初级学院”思想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 (1)在一些州建立了新的“初级学院”(2) 在“初级学院”运动中,一些四年制大学改为 两年制的“初级学院”(3)在“初级学院”发 展过程中,一些原来属于中等教育范畴的中学、 师范教育和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或增加中学后
(二)《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与中 学职能的转变
• 20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社会和教育改革的进行, 要求改组中等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 1、1913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 育改组委员会”,重新研究中等教育的职能和目 的问题,以提高中等教育的社会效益。 • 2、191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提出了《中等教 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 则应当是民主的原则。这份报告在美国历史上影 响深远。 • 3、中等教育主要目标概括为七项:健康、掌握 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先修课程:教育学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钻研,一方面学习了解一定的史料,主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客观地看待前人在教育问题上的成败得失,开阔眼界,获得有益的启示,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增强按教育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从而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外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外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树立唯物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的精神。

为学习教育学科打下基础,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历史借鉴。

二、课程学时分配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共2学时)1.教学内容(1)教育的起源(2)史前的教育2.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的起源难点:史前的教育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探讨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教育的起源、对象和任务、史前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然后集体讨论。

(二)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共2学时)1.教学内容(1)两河流域的教育(2)古代埃及的教育(3)古代印度的教育(4)古代希伯来的教育2.重点与难点重点: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难点:如何理解这些古国教育的精髓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探讨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两河流域的教育、古代埃及的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古代希伯来的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后集体讨论。

(三)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共2学时)1.教学内容(1)荷马时期的教育(2)古风时期的教育(3)古典时代的教育(4)希腊化时期的教育2.重点与难点重点:古希腊的教育的构成难点:古典时代的教育3.课程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探讨古希腊的教育,基本知识点有荷马时期的教育、古风时期的教育、古典时代的教育、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等,主要采取讲授方式,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先认真听讲后集体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的双轨制教育, 作为一种不平等的形式,受到人们的抨击。1919 年,法国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 1923年,法国政府决定在初等教育阶段实施 统一的学校制度。 3、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一 定的发展。1919年议会通过《阿斯蒂埃法》。
四、各国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 改革模式
20世纪前期,各国在教育改革中主要解决的
问题是如何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初等
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联系问题。
1.美国教育改革模式
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教育更好地适 应美国民主社会的需求,并充分发挥其社会效能。 其主要特点有: (1)确立教育改革的目标。 (2)从重组学制入手,使教育面向所有学 生。 (3)从改革课程和教学组织入手,使教育 适应所有学生。
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权的第一个 教育法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 一劳动学校规程》。这个规程的制定为以后苏联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苏联也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这一时期,苏联也研究了学制问题。
4.大力开展扫盲工作
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运 动,为后来50年代苏联全部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
2、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1926年后,日本的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法 西斯化。
从40年代开始,日本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
开始对各级教育进行改革,更强化了军国主义教 育的实施。
第三节 前苏联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前期苏联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大体 可以分为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20年代 教育苏联的变化和30-40年代中期教育的调整与 改革等几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
1.废除旧教育机构,建立新的教育领导机
构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俄国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 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转变。1917年11月11 日,由教育人民委员会发表了《教育人民委员会 关于国民教育的宣言》,阐明了苏维埃政府关于 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三、教育改革目标由注重个体的发展到注 重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1、教育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20世纪前期,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改革是在许多重要因素影响 下进行的。 2、新教育对旧教育的批判。澳大利亚教育 家康内尔在评价20世纪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的内容 时指出,新教育家是从4个方面反对旧教育的。
3.教育研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19世纪末 到20世纪初期,儿童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是 从儿童教育研究开始的,儿童教育的研究又为教 育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20世纪初期的儿童研究、教育心理和教育科 学的研究,对各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
2.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 教师问题是十月革命初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 大问题。
3.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 在革命的最初年代,教育体制、学校制度的 改建,是摆在苏联当局面前的又一重大任务。
当时,莫斯科的教育人民委员列别申斯基
“莫斯科方案”。这一时期,彼得格勒的代表也 提出了一个方案“彼得格勒方案“。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1、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就已经形成了 典型的三轨制。 魏玛共和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教 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发生 了重要的变化。
2、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掌握了德国政 权,并在德国全面实行法西斯专政。从此,德国 社会和教育被纳入到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 实施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各级学校教育 出现了全面倒退的趋势。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等。
2.英、法、德国的教育改革模式
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传 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的问题。 法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调整学校教育结 构,并使民主化和定向化的教育原则得到扩充和 实现。 德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使自己在战后通 过教育恢复民族的自信,建立民主社会和民主教 育的问题。
五、初步建立起教育改革调控和保障机制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
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日本教育的发展 1、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的教育发展
1890年,日本制定了由天皇颁布的《教育敕 语》。 20世纪初期,日本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控制。 日本的中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一个整顿 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20世纪前期欧、美、日教育的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1、《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为:(1)设立地方教育当 局,以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地方 教育当局还负有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 和控制的权力。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 定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2、《费舍教育法》 3、《哈多报告书》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小学教育应当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 称为中等教育。 进行11岁考试。
四、美国教育的发展 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于1918年提出了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 的指导原则应当是民主的原则,应当使每一个成 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 性。
2、“八年研究”计划
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 中学关系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8年
4、《1944年教育法》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2)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 (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一 个极其重要的法令。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20世纪初中央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设立了公共教学部。 在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 制。
在调整整顿普通教育学校和扩大师范教育的
同时,也调整和加强了高等教育。
(1933~1941)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
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
3、初级学院运动
产生:由于中等和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人们开始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自身
结构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影响:“初级学院”的思想对美国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史密斯—休斯法案”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 案”。
2.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
与普通学校的调整、整顿直接相联系的是普 及义务教育的实施问题。 1930年8月14日苏联通过《关于普及初等义 务教育的决定》的法令。
3.加强师范和高等教育
从30年代起,苏联就开始重视师范教育,重 视各级学校师资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各种措施,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大量合乎条件的教师。
地教育体制的时期。
殖民地教育的主要特征有五点。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总之,20世纪前期,各国教育都得到了迅速 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但也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教育发展 的民族化和民主化问题;二是发达国家教育发展 的相互协调问题;三是发达国家教育与发展中国 家教育的发展协调问题。
第二节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从30年代初开始,前苏联的
党和政对全部教育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整顿。
1.对普通教育的调整和整顿
改革措施:对普通学校(即中小学)的调整 和整顿,是通过联共布党和前苏联人民委员会的 一系列重要决定进行的。它是从1931年9月5日联 共布中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开始的。 效果:前苏联学校首次确立了适应急需掌握 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教学体制。
二、20年代苏联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苏联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制定、编写和采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学方法时陷入到左右摇摆、 盲目搬用西方教育理论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 另外,这一时期,苏联出现了各种教育理论。
三、30~40年代中期教育的调整和发展
进入30年代,前苏联已建立了强大的工业,
二、以中等教育改革为核心,探索国民教 育一体化格局
中等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内容和问题: 1.加强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联系。这主 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由全面的分离变为部 分的联系。(2)由部分的联系变为全面的联系。
2.加强中等教育结构和中等教育课程的改 革。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改革与美国的改革是 有差异的。 3.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 这主要是在美国。
1.国家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成为教育改革 调控的主体。 2.社会各种教育结构和教育中介组织积极 参与教育改革成为调控的重要力量。 3.运用教育立法和教育报告、教育监督等 手段,调控和保障教育改革。
六、在对内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对外推行 殖民地教育
20世纪前期,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力进行教育 改革的时期,也是这些国家在国外大力确立殖民
第十八章 20世纪前期英、法、 德、美、日、苏教育的发展
19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过 几个世纪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这些国家的教育也面临
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
期,是西方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也是西方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教育 发展特点概述
一、形成民主化和民族化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基调
1、教育改革的背景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西方发达国家的 教育改革是在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思潮影 响下进行的。
2、教育的民主化 20世纪前期的民主主义教育就是以批判传统 的等级教育,强调教育的民主化、扩大国民的受 教育权为主要内容的。 3、教育的民族化 各国的民主化教育与各国教育民族化的推进 有一定的联系。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统一和团结 的重要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