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制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05-10-9 点击次数:10391

道德与法制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工程。我国正处在全面社会转型时期,正处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时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怎么样,事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贯彻实施,法制教育状况怎么样,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地也。”爱国斯坦的见解对我们更具启发意义,他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辩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未来的社会将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界。道德法制建设将是各个国家非常注重的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青少年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而言,不容乐观,作为道德教育与品格养成主阵地的学校,普遍存在道德与法制教育淡化、法制教育削弱和低效的状况,加强学校的道德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中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状况剖析

就当前而言,中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学校更是显得突出。

1、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的理想化、虚无化。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制素质,必须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践行,但在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的认识上,学校普遍存在不从实际出发,习惯性地把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了学生的道德法制实际认知水平,学生在意识上感到茫然,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它,行动上则是盲目的。对学生而言,就直接导致了教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教育内容也就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行为主体是不会去做的,而学校则一味地唱高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行动上没有自觉性,甚至会与倡导的对着干,使学生心理上出现扭曲发展。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也就只能挂在天边,口头上喊“加强”、“落实”,实际上却是“淡化”、“落虚”。最终影响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学校的校风校纪,使道德与法制教育目标在践行中失去信度、效度。

再者,学校每位领导口头上重视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安排中却出现了忽视、轻视现象,从事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的往往是一些闲人,而不是专业队伍,这样就出现了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的宣讲缺乏深刻性,甚至把道德与法制教育内容庸俗化;道德与法制教育实践的指导上缺乏正确性,甚至出粗暴性和方向性失误。这不仅影响了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更重要的则影响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2、道德法制灌输与教育情境缺失。

道德与法制教育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求教育者必须借助于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相关的情境,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内悟、反省、自律等深层次的人性与理智的搏击,形成其道德法制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的道德法制行为,自觉践行。可见,道德法制教育情境是开辟此项工作的有效载体。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方法简单陈旧,缺乏新意,教育者一味地只单方面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道德法制教育情境的潜移默化,忽视了受教育者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方可将道德法制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外在强化灌输使受教育只能肤浅地理解,缺乏实践的可行性,从而使道德法制义务、目标没有也不可能落到实处。

3、道德与法制教育评价体系的错位性、滞后性。

当前,许多学校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对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

能否升学或毕业的主要根据。而学生的道德法制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学生思品评价流于形式,缺乏过程记载,期末评价仅凭主观印象记分,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促动作用;学生毕业鉴定的评语则是锦上添花,显得完美无缺,缺乏公正客观性,因而,学生也在意识形成领域里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学校表现好与坏无关紧要,只要学业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削弱了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实效,并造成“行”与“知”的脱节。学生知而不行,许多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很熟,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上;学生知而不完全行,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不一样,缺乏自觉践行的意识,没有当作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学生知而己不行要求他人行,“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许多学校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是没有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因而,长期以来,形成了恶性循环,校风校纪一年不如一年。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地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要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运用“素质教育”的模式,学校要摆脱“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去培养人、塑造人,建立具体而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在基本道德法制教育时,一定要认识到教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互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所知的道德法律规范和准则。

4、环境影响的消极性,教育手段的软弱性。

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教育者不采用恰当的方式,不注意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注意教育情境,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就环境而言,影响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的主要有三大环境:

一是家庭环境。稳定、和谐、民主的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学生思想积极进步,有利于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性格。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下岗待业、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贫困等客观事实,还有的家长长期从事经商、赌博等活动,不注意或忽视对子女的教育,在没有他人关心的条件下,这些家庭的学生性格就会扭曲,行为就会放任自流,缺乏要求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社会环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法律法规及各种制度处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之中,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迷茫和困惑,特别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念的的扭曲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失衡,趋利意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滋生蔓延,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它一方面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给学校教育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给学校教育特别是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对学生不注意因势利导,网上信息污染,网上言论、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敌对文化等负责影响,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迷失方向,丧失上进心,沉溺网吧,严重者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学校教育环境,当前学校教育环境普遍出现了不和谐而失衡的现象,学校在没有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前提下,一味强制学生,学生逆反情绪严重;课堂形式单调而又存在处理问题方式简单充满暴力,使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师生关系不融洽;不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只是普遍强调纪律规范,缺乏个别谈话教育,难以使道德与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功效低下;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校每期安排围绕考试进行,成了单纯知识传授教育,校园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道德与法制教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5、法制教育淡出校园,缺乏教育的长效性。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全国倡导教育转轨,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喊了十几年,但在基层学校真正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的不多,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硬件缺乏,师资队伍偏低,素质教育喊在口头上,却难以落实到行动上。在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