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由于不同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这种斗争的核心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以无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的转变。
3. 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
4.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需要建立专政的国家来保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限制资产阶级的影响,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5. 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社会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这个社会中,消除了阶级和私有制,并且实现了资源公有制、劳动公平分配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普遍实施。
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要素。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马可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有关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结构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并探讨确立无产阶级政权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1.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社会经济基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包括资产阶级政权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3.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进行剥夺的手段。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和私有制,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私有制的社会形态,每个人按需分配,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人类解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全面素质。
5.革命战略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出了革命战略和策略,并通过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革命战略包括无产阶级组织和壮大自己的力量,争取广泛的人民群众支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策略则包括通过群众运动和政治斗争来推动社会变革。
6.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性和国际主义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国际团结才能战胜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辩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对政治进行专门、系统的定义,但是在他们的经典着作中却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进行过论述。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中,人们结成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政治并不到一定高度,就必然转化为政治问题。
例如,通货膨胀、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本来只是经济问题,但如果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就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会变成政治问题。
经济成分的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反映到政治领域中来。
当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虽然说明了政治的经济根源,但并不意味着什么经济问题都具有政治的含义。
一般的经济问题通常并不构成政治问题,甚至围绕经济问题所展开的某些利益冲突也不一定属于政治的范畴。
政治学理论必须研究在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中,政治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衡量任何阶级的政治是非功过的最根本的尺度,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二)政治在阶级社会中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阶级是指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社会集团。
政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和强烈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指的是阶级斗争最后都会上升为阶级斗争,政治本身国家(三)看做政治斗争、政治实践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家政权是一个社会政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切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关。
都是以国家政权的活动为中心的。
各种政治因素。
如阶级、政党、政治组织、政治斗争、政治革命、政治竞争、政治冲突、政治妥协都是围绕国家政权展开的。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覃 诗 雅提 要: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自由、民主和平等被赋予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观念的特殊内涵和价值意蕴,指向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经典文本、历史语境与社会现实,着重从自由、民主和平等三个政治理念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的价值追求,扬弃和超越资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探讨自由个性、人民主权、社会平等的实现条件,呈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的辩证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特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政治观 价值追求 自由 民主 平等作者覃诗雅,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哲学博士(北京 100732)。
自由、民主和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三个价值追求。
自由、民主和平等在古今政治思想史的漫长流变和复杂谱系之中形成了多重“沉积层”,本身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内涵和指向,以至于要讨论作为政治理念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有必要指出它们所置于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背景。
“自由是匹好马,但关键看它向何处去。
”① 这句关于自由的名言,同样适用于民主和平等。
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即是辨析出它们在特定政治思想体系中的本质特性,一言以概之,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价值取向,或者说,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政治状况。
我们讨论的不是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和平等。
需扬弃和超越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位”的政治理念,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取向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基本内涵和旨趣。
一、自由个性及其实现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条*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2020YQNQD0065)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根源在经济,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府过程: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包括政府各权力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如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与反馈过程等。
政府过程理论的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注重抽象的价值判断与逻辑推理,使用定性与演绎的方法,结论是“应然”;集中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经验研究,注重可见的事实和实证,使用定量分析和归纳,结论是“实然”;集中于政治行为和运行过程;历史研究,研究1949年以来我国的历史,着重于期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期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变化,一般是叙述性的,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原则性的评议政府过程研究现状:①在方法上批评过去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规范性研究,缺乏经验性研究的支持,不能解释许多现实问题。
②受美国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50年代开始对政府行为和过程的研究(DavidTruman),结构功能主义(Gabrie l Almond)。
③主张从现实政府活动和政治生活的经验事实和实证材料中,来考察、总结和归纳政府活动的权力结构以及功能过程。
主张注重经验性研究,注重政府与社会各政治因素的互动及其后果的研究。
④该研究方法在中国目前研究中的困难。
如何理解“非国家机构政府”?待查找宪法的内涵:宪法规定国家根本任务的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它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性质:至上性和根本性,原则性和全面性,民主性。
特点:原则性,稳定性,概括性,至上性。
宪政体制:概念:指宪法以及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以及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的政治地位,以及相互间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态度。
它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自有阶级和国家以来,政治观就成为政治上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观作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其基本内容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府观、权力观、政党观、民族观、领袖观、公民观、契约观、公平观、法制观、民主观、自由观等。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基于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和优化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政治观,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
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时说:“政治的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的,经济才是利益的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更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只不过是经济的体现,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政治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明确的指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的政治”。
二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
”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阶级性。
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的、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由观透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由观透析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
”[1]77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自由是一个被不断实践的过程,即是一种价值取向。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人类在实践上的历史进行就是对自由探求的过程。
自由没有终点,但是是有方向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宗旨是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个人、集团或者某个阶级的解放。
自由的指向就是人类的全面发展。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基就是个体的自由。
马克思曾经提出“每个人的自由是全体人自由的前提”,“自由人的联合体”之类诸概念。
因此,脱离类的自由的存在主义的个体自由是不切实际的。
可以概括地说,马克思所谓的自由是人通过扬弃异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外在支配达到的自律。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被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460。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由是与行动、革命相结合的。
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而不是一种知识论的自由。
因为知识论的自由仅仅是认识了的必然,但“这个领域始终是个必然王国”[1]P927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思想里,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理想,他要求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永恒的革新世界。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一个内容复杂的实践过程,但也不缺乏形而上的价值维度,它拥有着人类最美好的憧憬。
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旨。
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与其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不如说是政治斗争史。
人类只有获得解放,才能达到彼岸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中,一再阐明和发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
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规定了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73。
马克思政治观基本内容(一)

马克思政治观基本内容(一)马克思政治观基本内容1.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体系,汇集了马克思及其继承者的思想。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分配关系等。
3.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剥削制度,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以谋取利润。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超过其工资的那部分价值,也是资本积累的基础。
4.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建立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指所有生产资料公共所有,个人按需分配。
5.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手段。
•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社会的变革和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6. 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理论包括暴力革命和和平演变两种不同的观点。
7. 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推动社会的变革。
8. 国际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团结•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倡导国际劳动运动的合作,消除国际间的不平等和压迫。
9. 评议与争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争议的理论,引发了许多的评议和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也带来了多种不同的结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10. 结论•马克思政治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人们认识社会、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仍然在世界各地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政治观的研究与探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的权力活动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
政治关系的主导关系是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和国家政权,就其内容来说,是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是一种从不可能解决的社会矛盾中产生,居于社会之上,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特殊力量。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
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重复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