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阅读专项(十三)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译文

九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
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
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
”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十一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十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十三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
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对比阅读教学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对比阅读教学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比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2. 对比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对比阅读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阅读的目的和方法,引出对比阅读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对比阅读的意义、方法和技巧。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实践,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比阅读的收获和感悟。
5. 总结:总结对比阅读的要点,强调对比阅读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比阅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对比阅读实践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比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资源1. 对比阅读的文章材料。
2. 对比阅读的指导手册或参考书。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文章内容和讲解。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阅读的概念、方法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章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对比阅读。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和思考。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对比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2. 第二步:讲解对比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步:给出对比阅读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4.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阅读的收获。
5. 第五步:总结对比阅读的要点,进行课堂小测验。
八、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文章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3. 鼓励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学生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九、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对比阅读历史文献、科学文章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13课《猫》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课内选段。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yōu()无l,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ǜ(),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tān()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zhí()。
它bǐng()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1.在拼音旁的“()”里写出正确的汉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无yōu无l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ǐng息凝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围绕中心句中这个词,写出了猫、的特点。
表面说猫“古怪”,其实,在字里行间藏着的是作者对猫的之情。
4.古怪的可不止老舍笔下的猫,或许还有咱们熟悉的小动物,还有咱们身边的亲人、朋友。
体会这段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再仿照这段文字写一写。
________实在有些古怪。
说他(它)_______吧,可是,________________。
说他(它)__________吧,可是,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只空瓶子的温暖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后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
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
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
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
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的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扔掉。
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第一课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变宽、变高、变壮观。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巨大的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汹涌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雷霆般,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2、这段话从声音、景象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战马、墙和雷霆。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因为它通过逐渐变化的形容词来描写浪潮逐渐增大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了它的变化和冲击力。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作者。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大的——小的。
3、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大的、小的,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花的、黑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多样性,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种类多、颜色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对比阅读教学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对比阅读教学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 学生水平: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
2. 教学目标:通过对比阅读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选取两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选取两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2.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教师引导法: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分别阅读两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4. 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5.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学生阅读文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 学生小组讨论能力: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学生全班交流能力:通过学生发言的情况,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取两篇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一篇来自教材,一篇来自其他资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文章和辅助教学。
3. 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思考。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教师提前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2. 学生预习:学生提前阅读两篇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八、教学拓展1. 文章延伸: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四年级下语文对比阅读(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下语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一、读一读下面的三个语段,完成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几个语段都是该篇课文中特别能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_____)(2)语段(一)中“独特、迷人”的意思是非常美丽而且与众不同,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想法。
(_____)(3)语段(二)中“沉醉”一词是作者此时的感受。
(_____)(4)语段(三)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乡下富裕、奢侈生活的喜爱之情。
(_____)2.第一个语段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想法的呢?()A.作者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直接抒发感情。
B.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和人物表达情感。
C.作者用含义深刻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例:乡下人家,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什么时候,不论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精卫填海》语段二夸父逐日①夸父与日逐走②,入日③。
渴④,欲得饮⑤,饮于河、渭(wèi)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⑦。
未至⑧,道渴而死⑨。
弃⑩其杖,化为邓(dèng)林B11。
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④渴:他感到口渴。
⑤饮:喝。
⑥河、渭:黄河与渭河。
⑦大泽:大湖。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⑩弃:遗弃。
B11邓林:桃林。
跟我学:怎样读懂文言文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的基础之上,对照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习题(十三)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习题(十三)(一)战胜命运的孩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埋怨命运不好。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埋怨。
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朵聋了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
因为它可以避免一切喧闹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
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觉得失明反倒有利。
因为,它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激动,拉着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
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1)写出反义词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终于”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人对埋怨命运不好的孩子说了哪些话,使他们开始了新的追求。
用“”把老人的话画下来。
(4)从这篇短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结束开心;(2)我终于学会了弹吉他。
(3)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4)从这篇短文中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缺点而丧失信心。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内容理解、比较阅读课件

考向探究 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
应考策略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语句直 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的倾向 ,这从文章的关键句中就能体现出来。有的文言文,作者的 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显 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bǐjiào)隐蔽地分散在各部分之中 ,这就需要我们在领悟、分析、比较(bǐjiào)的基础上去综合概 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 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对事理的分 析的句子找出来,并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
考向探究 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
应考策略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相对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 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一题中,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 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寻找,这样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
考向探究 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应考策略
【参考译文】
[甲]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 的人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 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站出来,看着旁 边的人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惊异地问他,(陈子昂对 大家)说:“我擅长弹奏胡琴。”众人都说:“可以让我们听听你弹的 曲子吗?”(陈子昂)说:“请各位明天到宜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 然依约一起前往。等酒菜都已准备好了,(陈子昂)将胡琴放在桌上 。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人陈子昂,写过 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 何赏识!胡琴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xīnlì) 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上,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分赠给 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轰动整个长安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出有关句子。
片段一描写作者联想的句子: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
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片段二描写作者联想的句子:疑是银河落九天。
6.结合选段中揭示的两个瀑布的特点,分别画一幅简笔画。
【片段一】 少年王冕(节选)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一天,母亲
2.从文章思想感情上去选取对比点。 文章题材相近,但由于作者的阅历和
心境不同,他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 有所不同。
3.从文章写法上去选择对比点。 一篇文章涉及的写作方法很多,所以要精心选择能体现
文章最主要的、最鲜明的写法来进行对比。同样是描写人 物,有的文章着重描写人物的语言,有的文章着重描写人 物的动作,有的文章抒情感人至深,有的文章事例生动具 体。解答这类阅读题的最佳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在比较中取准确的答案。具体说来,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 手:
北大荒的秋天(节选)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夹,发出了 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 ,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 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 心也给燃烧起来了。1.请分别找出两段选文的中心句,并用“ ”画出来。 2.这两段选文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都运用了 这一修辞方法。
对比阅读小歌诀 对比读,找比点。 比内容,比思想, 比写法,比情感。 细阅读,深思考, 会比较,有提高。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 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 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 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 黄澄澄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 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 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 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 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 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 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妻子日渐感到丈夫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与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 去,他都没有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道:“不把你爸 送走,咱们就离婚!” 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 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1.王冕对母亲说在学堂里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 快活 他这样说是为了
安慰母亲,不让母亲难过。
2.请在下面这句话中填上一组反义词。 老父亲说一个人在家太
(冷清 ),而老年公寓里都是老人,比较热闹),所以想去老年公寓住。 3.老父亲真的想去老年公寓住吗?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
老父亲并不想去老年公寓住。他这样选择是不希望儿子离婚,也不想让儿 子为难。
4. 细读王冕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王冕放牛既能贴补家用,还能
语文,有趣有料有诗意
四年级
简单地说,就是将两种 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 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选准对比点是对比 阅读的关键所在。
2.从文章思想感情上去选取对比点。
4、①求同比较。 ② 求异比较
1.从文章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 文章题材相同或者相近,比如都是写花的文章,
但是它们在选材、立意、情感表达等方面可能不同, 文章所表现出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为我们 提供了对比点。
②.求异比较,强化认知的准确度。 即使是题材或体裁相同的文章,也各有其特点。 在比较阅读 时,抓住这些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可以提 高我们答题的准确 度。 总之,在对比阅读的时候,我们要确定好比较的 范围, 选择好比较的角度,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此 外,阅读要细致,要深人思考,还要能随手进行一些圈画批注, 以 便自己对照检查、分析比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片段一写了黄果树 瀑布,用一个字形容它的特点就是 宽。 2.片段二写了 庐山 瀑布,用一个字形容它的特点就是 长。 3.为突出瀑布的特点,两段文字都使用了 比喻、夸张
的修辞方法。
4.片段一不仅写了瀑布的外形,还写了它的 声音 5.两段文字中都展示了作者丰富的联想,请用“
1.请分别找出两段选文的中心句,并用“ ”画出来。
2、这两段选文都描写了秋天的景色,都运用了 比喻这一修辞方法。 3.这两段选文所描写的景物是不同的,片段一写了果园里的;
柿子、苹果、红果、葡萄。
而片段二写了原野上的 大豆、高粱、榛树叶子。
4. 这两段选文在描写秋景时,都细致地描绘了景物的颜色,如“金光闪闪”“黄澄澄”“黑红黑红”
等,请照样子写几个同类型的词语。
金光闪闪 津津有味 井井有条 翩翩起舞
黄澄澄 亮闪闪 绿油油 笑哈哈 黑红黑红 火红火红 雪白雪白 滚圆滚圆
5. (1)你瞧,西面山注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2)山坡上,大路
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两段话分别把
一、阅读文字,回答问题。【片段一】 黄果树瀑布(节选)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漂布那样长,但
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社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 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份佛置身于一个圆 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 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片段二】
望庐山瀑布
去读书。这说明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王冕的话中可以看出,王冕是个孝顺、懂事、勤奋好学的孩子。
5. 王冕的话和老父亲的话有什么共同之处?
他们都能为家人着想,而且为了让家人安心,还找借口安慰 家人。
和 榛树叶子比作火,表达出作者 对大自然的喜爱
之情。
6.请仿照片段一或者片段二,写一段带有中心句的描写景物的话。
柿子
秋姑娘给大地换上了秋装。看!河岸边的树木,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裳,随着阵阵微风悄然无息的撒落下叶 片,似蝴蝶飞舞,遍地铺金。火红的枫树林,一簇簇,看上去那么可爱,那么惹人喜欢,充满了勃勃生机。 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好像是黄金镶嵌的珍珠,一阵风吹过,掀起一层层起伏的波浪。
①求同比较,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语文试题中的对比阅读,无论在题材或体裁上,总有其“同”
的一面。找准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理清思路。比如《一 定要争气》和<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两篇文章中的两位主人公童第 周和徐悲鸿,他们都是在国外留学期间,受到薛视,但通过自己的 不懈努力,最终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就,受到了尊敬,为祖国争 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