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史实记载
王昭君的一生历史故事

王昭君的一生历史故事王昭君,又被称为王美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戏剧性,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们今天就来讲述一下王昭君的一生历史故事。
王昭君生于西汉时期,她是个相貌出众的女子,容貌美丽动人,眉目清秀,身材窈窕。
她从小聪明伶俐,才艺出众,深得父母的宠爱。
然而,直到王昭君十三岁时,她的人生轨迹才发生了巨大转变。
当时,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处于敌对状态。
因为王昭君的容貌出众,娇艳无比,被当时的汉武帝选中,作为和亲使者与匈奴联姻,以缓解双方的敌对关系。
于是,未满十四岁的王昭君被派往匈奴部落,成为了匈奴王子和多尔衮的妻子。
王昭君进入匈奴部落后,为了适应新环境,她不断学习匈奴民俗与文化,尽力融入匈奴社会。
她懂得以柔克刚,以温暖拥抱热情。
她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很快就获得了匈奴人的喜爱和尊重。
然而,命运却再次给了王昭君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在匈奴部落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匈奴汗王死后,无数王子争夺王位,内乱不断。
其中,王昭君嫁给的多尔衮也被其他王子看为眼中钉。
为了避免多尔衮被杀,王昭君决定离开匈奴,回到中原。
回到中原后,王昭君选择成为民间艺人,以歌舞传授儿女知识、瑶琴吹奏、书法等技能,并把自己的故事传颂出去,让大家了解匈奴的文化风情。
她的美丽和才艺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精英们的广泛赞赏,成为了一代传奇。
然而,王昭君的传奇人生并没有停止。
汉成帝在得知了王昭君的传奇经历之后,深深被她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品质所吸引,决定封她为昭君助主。
此后,王昭君在皇帝面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仅被封为昭君皇后,还被封为玉碗公主。
王昭君的聪明与智慧使得她在政治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她协助汉成帝处理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成帝深深爱戴王昭君,他曾经说过:“王昭君是我心中最为美丽的女人。
”然而,王昭君的一生并没有走完所有的荣光与幸福。
后来,王昭君与汉成帝的感情出现了变故。
汉成帝被阉宦们唆使,误信谗言,对王昭君起疑,甚至将她软禁。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她是西汉时期的人物。
相传,王昭君原本是西域丝绸之路上一个贫穷的家庭的女儿,因为她的美貌而被当时的汉武帝看中,并被选为宫中的宠妃。
在宫廷中,王昭君被封为昭君,尊为皇后,享受着最高的荣耀和财富。
然而,尽管她在宫廷中地位崇高,但她始终无法忘记她的家乡和亲人。
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昭君请求汉武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乡。
汉武帝同意了她的请求,并于前104年派遣了一支由几十个随从组成的使臣队伍护送王昭君回西域。
这支使臣队伍长达一年时间的艰苦旅程,终于抵达了西域。
然而,王昭君的父母早已经去世,家乡变得陌生而荒凉。
王昭君终日思念家乡的生活,悲伤万分。
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昭君决定将自己的短命换取家乡的丰收和民众的幸福。
据说,当王昭君预感到自己生命将不久时,她以泪水浸湿了一块织布的线,将其送回中原。
返回中原后,这块线被称为王母线,被认为具有神奇的能力,能够辟邪驱瘟,人们一直将其荣耀地保存至今。
王昭君以自己的美丽和牺牲精神而被世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她的故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关于美丽、忠诚、家国情怀以及牺牲等主题,她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文/煮酒君王昭君,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子,《汉书·元帝纪》载,“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后汉书》中王昭君记载得要更详细一些,但也仅仅把她的形象刻画得更真实一些,使她有血有肉,于历史而言,她是一个对汉朝、匈奴两国和平、友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女子,但,仅此而已。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王昭君的形象,已经不是汉朝的那个悲苦的远嫁他方的女子形象。
两千年来,王昭君的故事经过人们不断的修饰拔高,渲染、升华和逐步的神化,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而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已经成为我们所独有的文化。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身世凄苦的王昭君是如何进化成千古流芳的奇女子的。
昭君字“嫱”,是汉代南群人,以良家子被选入掖庭。
掖庭,汉初时称“永巷”,在皇宫做些杂物,地位自然是不高的。
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汉帝赐予他五个宫女。
据《后汉书》记载,昭君入皇宫数年,难以得见汉帝圣驾,自以为无出头之日,忧愤于心,听到汉帝对呼韩邪赐予的消息,自请入胡。
到了呼韩邪要离开汉朝廷的时候,皇帝召五女上殿,这才知道王嫱姿容甚佳,但因为已经答应了赐婚,只得做罢,王昭君由此嫁入匈奴,为呼韩邪生二子。
匈奴制,女子夫死则嫁予丈夫的兄弟或儿子(非女子亲生),单于死后,王昭君畏惧胡风,向汉朝请求回归中原,但汉成帝责令其“从胡俗”,于是王昭君又嫁给了单于的儿子。
自幼受到中原文化熏陶的王昭君自然难以接受这种野蛮的风俗,抑郁而终。
相对于《汉书》中三言两语的记载,《后汉书》的记载就太过详细了些,这里面有多少是虚构的成分,只能待考古工作者发扬出新的证据,暂时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从这里,我们便可以见一些历史人物向文化形象的转变的端倪了。
出塞一事中,共有五位女子前往胡地。
依现代的观点来看,能从众多的宫女之中脱颖而出,相貌自是不差——汉朝是当时的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出嫁的女子若长得不好看,那也拿不出手,若不表现出对匈奴的尊重,说不定还能挑起战火。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王昭君,史书上的一个传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王昭君,名字虽然不是很响亮,但是她的故事却让人们铭记于心。
王昭君,原名王美人,生于汉武帝时期,她是汉武帝的宠妃,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曾祖母。
王昭君出身于一个世家大族,她聪慧美丽,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汉武帝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和平,决定将王昭君嫁给匈奴的单于。
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在嫁给匈奴的单于后,一直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她在匈奴的生活并不如意,每日思念着汉朝的亲人和故乡。
她在异国他乡,寂寞孤独,但她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她渴望回到汉朝。
在匈奴的生活中,王昭君并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族人,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和文化,也努力争取匈奴人的信任。
她在匈奴的生活中历经了许多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最终,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终于得到了机会,成功逃回了汉朝。
她在回到汉朝后,一直生活在宫廷中,过着安逸的生活。
但是,她内心深处仍然念念不忘匈奴的人民和风土。
她对匈奴的怀念和对自由的向往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王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可能会经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只要心中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王昭君的一生虽然传奇,但她的故事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王昭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她的坎坷经历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女子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王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王昭君历史故事

王昭君历史故事王昭君,古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王昭君是西汉时期汉宣帝刘询的皇后,她出生于匈奴王宫,是匈奴单于的女儿。
在当时,匈奴和汉朝交战不断,为了维护两国的和平,汉宣帝决定和匈奴联姻,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匈奴,提亲求婚。
匈奴单于答应了汉朝的联姻请求,但他却没有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汉宣帝,而是将王昭君的表妹嫁给了汉宣帝,这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刘骜的皇后。
王昭君年幼时被送到了长安,成为了汉宣帝的宠妃。
她聪明美丽,深受汉宣帝的宠爱。
在宫廷中,她以温柔贤淑、聪慧美丽著称,深受后宫嫔妃的喜爱,备受宠爱。
然而,王昭君并不快乐,她常常怀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对异国的生活感到孤独和无助。
后来,匈奴单于又派使者前来长安,要求汉朝派遣王昭君回到匈奴。
汉宣帝为了维护两国的和平,不得已同意了匈奴的要求。
王昭君被迫离开了长安,回到了匈奴的王宫。
在匈奴王宫,王昭君过上了奢华的生活,但她却始终无法适应匈奴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心中对汉朝的思念日益加深。
在匈奴期间,王昭君结识了匈奴王的儿子霍去病。
霍去病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他对王昭君一见钟情,决心要将她带回汉朝。
在霍去病的帮助下,王昭君终于得以重返长安。
汉宣帝得知了王昭君的遭遇后,对她更加宠爱有加,让她成为了自己的皇后。
王昭君成为了汉宣帝的皇后后,她秉持着宽容、仁慈的品德,深受百姓的爱戴。
她关心民生,积极参与政务,为汉宣帝的治国理政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她和汉宣帝一起努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王昭君的一生并不长久,她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她的一生虽短暂,却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不朽的经典。
王昭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遭遇和命运让人唏嘘不已。
她的美丽和智慧,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精神,都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和敬仰。
她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昭君出塞的背后野史

王昭君出塞的背后野史王昭君,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她作为汉朝皇帝明成帝的宠妃,以其美貌和才华闻名于世。
而她的出塞史更是给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在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着一段扑朔迷离的野史。
公元前101年,王昭君被选为明成帝的皇后。
那时,汉朝正面临着匈奴的威胁,而明成帝希望通过联姻来缓解这种威胁。
于是,他决定将王昭君嫁给匈奴的单于。
王昭君出塞的背后,有一段暗流涌动的政治博弈。
传说中,明成帝的母亲窦太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暗中对王昭君进行了阻挠。
她通过巫蛊之术,让王昭君身体虚弱,无法履行婚姻义务。
这样一来,她便能够保持自己在皇室内的地位和权威。
这种阴谋背后的权力斗争,为王昭君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启程出塞。
她面对着草原的辽阔和寒冷,心中充满了不安和迷茫。
她扮演着外交使者的角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汉匈两国的和平。
然而,王昭君却陷入了情感的困惑。
在出塞的日子里,王昭君结识了匈奴的王子呼韩邪单于,两人之间逐渐产生了感情。
然而,这段感情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窦太后的阴谋的影响。
在她的安排下,呼韩邪单于在饮宴时对王昭君下药,使她与其私通。
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一幕,也为王昭君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匈奴是以男性主导的社会,而王昭君的出塞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困难。
她不仅要应对异族文化的冲击,还要在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她的美貌和聪明才智,成为了她在匈奴族群中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她用优雅和智慧打动了匈奴的统治者,使自己的地位得以保持。
然而,命运仍然对王昭君心存不公。
公元前31年,汉朝与匈奴爆发了战争。
王昭君被迫选择了回到汉朝的命运,离开了自己留下的一切。
这场战争使王昭君对匈奴的期望和幻想化为泡影,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矛盾。
然而,就在王昭君准备回到汉朝的时候,窦太后的阴谋再度显现。
她安排人在王昭君的身上下毒,打算让她在归途中身亡,以阻止她回到汉朝。
然而,王昭君聪明机智,察觉到了这一阴谋,她用她的才智躲过了这一劫难。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王昭君,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的一生经历和传奇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王昭君,原名王昭,后来因为嫁给匈奴单于而得名昭君。
她出生在西汉时期,是汉宣帝刘询的皇后,也是汉元帝刘奭的母亲。
王昭君的美貌和才情早已传遍了当时的天下。
据史书记载,她容貌秀美,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加上温柔娴静的性格,深得汉宣帝的宠爱。
而她的才情更是出众,精通音律、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堪称才女。
然而,王昭君的一生却注定了与政治和战争息息相关。
在当时,匈奴是中国的北方邻邦,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战争和和平的边缘。
为了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汉宣帝决定以王昭君的婚姻来巩固两国的联姻关系。
于是,王昭君被选中嫁给匈奴单于。
王昭君离开了自己的国家,远嫁异族,成为了匈奴的王后。
她在匈奴的生活并不如意,因为语言不通和异族文化的差异,她备受排挤和歧视。
然而,王昭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她努力学习匈奴的语言和风俗,尽力融入这个异国文化。
在匈奴,王昭君以她的聪慧和美貌赢得了单于的宠爱。
她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了单于许多建议,还在文化上向匈奴人传授了汉族的文化和艺术。
她的聪明和善良,使得她在匈奴的地位越来越高。
然而,王昭君的命运却在匈奴单于去世后发生了变化。
新的单于登基后,对王昭君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她被迫离开了匈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而在回国后,她的遭遇更是坎坷,因为她在匈奴的经历,她被视为异族通婚的耻辱,被迫隐居在长安城的郊外。
王昭君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然而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的追求。
她在长安城郊外种下了一株胡蝶梦花,希望这朵花能够传达她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昭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美女的传奇,更是一段关于坚韧不拔和追求美好的人生之路。
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善良,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之一。
王昭君的历史典故

王昭君的历史典故王昭君的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昭君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汉族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昭君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大美女杨玉环、貂蝉、西施、王昭君,而这几位美女自古就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四个人也是环肥燕瘦,各有所长,她们有的风姿绰约博得君王的比翼双飞;有的沉鱼落雁美得不可方物;有的精通乐曲,人美歌甜,舞姿曼妙。
王昭君是她们中的一个,不算论姿色、才艺不算最好的,论气节不输于其他三人。
貌美如花身姿摇曳的一个弱女子怎么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去拯救一个国家摆脱窘境,又怎么肯在如诗如画的年纪,纵身于一片荒漠中,不带一丝怨言。
我们不明白,或许王安石明白,因此才会在他的诗里写到: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或许杜甫也懂得才会称赞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于是,千百年后在朔漠之中,我们看见漫天黄沙呼啸的走石,突然就想到了那个手抱琵琶站在高处的女子,她最后弹一曲给自己的国家,曲子中分明是幽怨和不舍,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从此生死不明。
这样一位佳人,是最可美的,是值得我们怀念的。
王昭君,出生于约公元前52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是个普通人家的女子,汉元帝时,她以民间子女的身份进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王昭君的史实记载————————————————————————————————作者: ————————————————————————————————日期:史实记载:(1)《汉书》班固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2)《汉书》班固匈奴转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
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
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
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
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4)《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
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5)《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复株累若鞮单于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
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6)《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五王莽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民间记载:(1)《西京杂记》葛洪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汉魏遗书钞本·琴操》王昭君者,齐国王穰女也。
端正闲丽,未尝窥门户。
穰以其有异于人,求之者皆不与。
年十七,献之元帝。
元帝以地远,不之幸,以备后宫。
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
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
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娼乐,乃令后宫妆出。
昭君怨恚日久,乃便修饰,善妆盛服,光辉而出,俱列坐。
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
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
”乃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后宫。
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
”帝大惊,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
”遂以与之。
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报汉白璧一只,騵马十匹,胡地珍宝之物。
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颜色皎洁,闻于国中,献于孝元帝,讫不幸纳。
昭君至单于,心思不乐,乃作《怨旷思惟歌》。
昭君有子曰世达,单于死,世达继立。
凡为胡者,父死妻母。
昭君问世达:“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达曰:“欲为胡耳。
”昭君乃吞药自杀。
(3)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校注张锡厚注:“□□”表示已遗失□□□□□□迷,前□(军)□□□□□,□□□□□此难,路难荒径足风惛,□□□□□□□,□□景色似酝腽。
每银北奏黄芦泊,原夏南地持白□,□□□搜骨利幹,边草叱沙纥逻分。
阴圾爱长席箕掇,□谷多生没咄浑,纵有衰蓬欲成就,旋被流沙剪断根。
□(酒)泉路远穿龙勒,石堡云山接雁门,蓦水频过及敕戌,□□□(望)见可岚屯。
如今以暮(慕)单于德,昔日还承汉帝恩,□□□(定)知难见也,日月无明照覆盆。
愁肠百结虚成著,□□□(千)行没处论,贱妾傥期蕃里死,远恨家人昭(招)取魂。
汉女愁吟,蕃王笑和,宁知惆怅,恨别声哀,管弦马上横弹,即会途间常奏。
侍从寂寞,如同丧孝之家,遣妾攒蚖,仗(状)似败兵之将。
庄子云何者:“所好成毛羽,恶者城(成)疮癣;”“爱之欲求生,恶之欲求死。
”妾闻:“居塞北者,不知江海有万斛之舡;居江南之人,不知塞北有千日之雪。
”此及苦复重苦,怨复重怨。
行经数月,途程向尽,归家渧遥,迅昔不停。
即至牙帐,更无城郭,空有山川。
地僻多风,黄羊野马,日见千群万群,□□羱羝,时逢十队五队。
似(以)语(契)丹为东界,吐蕃作西邻;北倚穷荒,南临大汉。
当心而坐,其富如云。
毡裘之帐,每日调弓;孤格之军,终朝错箭。
将斗战为业,以猎射为能。
不朁而衣,不田而食。
既无穀麦,啖肉充粮。
少有丝麻,织毛为服。
夫突厥法用,贵杜(壮)贱老,憎女忧(爱)男。
怀鸟兽之心,负犬戎之意。
□(冬)天逐暖,即向山南;夏月寻源(凉),便居山北。
河(何)惭尺壁(璧),宁谢寸阴。
是竟直为作处伽陀人多出来掘强。
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岁久月深,如何可度。
妾闻:“邻国者大而小而强自强弱自弱自弱,何用逞雷电之意气,争锋火之声,独乐一身,苦他万姓。
”单于见明妃不乐。
唯传一箭,号令□军。
且有赤狄白狄,黄头紫头,知策明妃,皆来庆贺。
须命缧亦柘(拓)驼,菆菆作舞,仓牛乱歌。
百姓知单于意,单于识百姓心。
良日可借(惜),吉日难逢。
遂拜昭军(君)为烟脂皇后。
故□(入)国随国,入乡随乡,到蕃禀(里)还立蕃家之名,荣拜号作烟脂贵氏处有为陈:传闻突厥本同威,每唤昭军(君)作贵妃,呼名更号烟脂氏,犹恐他嫌礼度微。
牙官少有三公子,首领多饶五品绯。
屯下既称张毳幕,临时必请建门旗。
搥钟击鼓千军啖,叩角吹螺九姓围,澣(瀚)海上由(尚犹)呜戛戛,阴山的是搌(颤)危危。
樽前校尉歌杨柳,坐上将军无乐辉(舞落晖),乍到未闲(娴)胡地法,初来且著汉家衣。
冬天野马从他瘦,夏月犛牛任意肥,边云忽然闻此曲,令妾愁肠每意归。
蒲桃未必胜春酒,毡帐如何及采帏,莫怪適来频下泪,都为残云度岭西。
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
明妃既策立,元来不称本情,可汗将为情和,每有善言相向。
“异方歌乐,不解奴愁;别城(域)之欢,不令人爱。
”单于见他不乐,又传一箭,告报诸蕃,非时出腊(猎),围绕烟旨山,用昭军(君)作中心,万里攒军,千兵逐兽。
昭军(君)既登高岭,愁思便生,遂指天叹帝乡而曰处若为陈说?单于传告报诸蕃,各自排兵向北山,左边尽著黄金甲,右件(半)芬云(纷纭)似锦团。
黄羊野马捻枪拨,鹿鹿从头吃箭川(穿),远指白云呼且住,听奴一曲别乡关:“妾家宫宛(苑)住奏(秦)川,南望长安路几千,不应玉塞朝云断,直为金河夜蒙连。
烟旨山上愁今日,红粉楼前念昔年,八水三川如掌内,大道青楼若服(眼)前。
风光日色何处度,春色何时度酒泉?可笑轮台寒食后,光景微微上(尚)不传。
衣香路远风吹尽,朱履途遥蹑镫穿,假使边庭突厥宠,终归不及汉王怜(怜)。
心惊恐怕牛羊吼,头痛生曾(憎)乳酪膻,一朝愿妾为红□(鹤),万里高飞入紫烟。
初来不信胡关险,久住方知虏塞□,祁雍更能何处在,只应弩那白云边。
”昭军(君)一度登千山,千回下泪,慈母只今何在?君王不见追来。
当嫁单于,谁望喜乐。
良由画匠,捉妾陵持,遂使望断黄沙,悲连紫塞,长赤县,永别神州。
虞舜妻贤,渧能变竹,飏良(杞梁)妇圣,哭烈(裂)长城。
乃可恨积如山,愁盈若海。
单于不知他怨,至夜方归。
虽还至帐,卧仍不去。
因此得病,渐加羸瘦。
单于虽是番人,不那夫妻义重。
频多借问,明妃遂作遗言,略述平生,留将死处若为陈说?“妾嫁来沙漠,经冬向晚时,和明以合调,翼以当威仪。
红检(脸)偏承宠,青蛾侍妾时,妾貌如红线,每怜岁寒期。
今果连其病,容华渐渐衰,五神俱总散,四代的危危。
月华来映塞,风树已惊枝。
炼药须岐伯,看方要巽离,此间无本草,何处觅良师。
妾貌如红线,孤鸾视犹影(影犹)□□,龙剑非人常(尚)忆雌,妾死若留故地葬,临时□(请)报汉王知。
”单于答曰:“忆昔鸾(銮)殿,相将出雁门,同行复同寝,双马覆(复)双奔。
度岭看玄(悬)瓮,临行望覆盆,到家蕃里重,长丑汉家恩。
饮食盈帔桉,蒲桃满颉樽,元来不向口,交命若何存。
奉(凤)管长休息,龙城永绝闻,画眉无若择,泪眼有新恨(痕)。
愿为宝马连长带,莫学孤蓬剪断根,公主时亡仆亦死,谁能在后哭孤魂。
”从昨夜已来,明妃渐困,应为异物,多不成人。
单于重祭山川,再求日月,百计寻方,千般求术,纵令春尽,命也何存。
可惜□□(明妃),□(奄)从风烛。
故知生有地,死有处。
恰至三更,大命方尽。
单于脱卻天子之服,还著庶人之裳,披发临丧,魁渠并至。
骁(晓)夜不离丧侧,部落岂敢东西。
日夜哀吟,无由蹔棳(辍),恸悲切调,乃哭明妃处若为陈说?昭军(君)昨夜子时亡,突厥今朝发使忙,三边走马传胡命,万里非(飞)书奏汉王。
单于是日亲临哭,莫舍须臾守看丧,解剑脱除天子服,披头还著庶人裳。
衙官坐位刀离(剺)面,九姓行哀截耳珰,□□□□□□□,枷(架)上罗衣不重香,可惜未殃(央)宫里女,嫁来胡地碎红妆。
首领尽如云雨集,异口皆言斗战场,寒风入帐声犹苦,晓日临行哭未殃(央)。
昔日同眠夜即短,如今独寝觉天长。
何期远远离京兆,不忆冥冥卧朔方,早知死若埋沙里,悔不教君还帝乡。
表奏龙庭。
敕未至,单于唤丁宁(灵)塞上卫律,令知葬事。
一依蕃法,不取汉仪。
棺椁穹庐,更别方圆。
千里之内,以伐醮(樵)薪,周匝一川,不案□马。
且有奔驼勃律,阿宝蕃人,膳主犛牛,兼能煞马。
酝五百瓮酒,煞十万口羊,退犊燖驼,饮食盈川,人伦若海。
一百里铺氍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
单于亲降,部落皆来。
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处若为陈说?诗书既许礼缘情,今古相传莫不情,汉家虽道生离重,蕃率犹嫌死葬轻。
单于是日亲临送,部落皆来引仗行,睹(赌)走熊罢(罴)千里马,争来竞逞五军兵。
牛羊队队生埋壙,仕女芬芬(纷纷)耸入坑,地上筑境(坟)犹未了,泉下惟闻叫哭声。
蕃家法用将为重,汉国如何辄肯行,若道可汗倾国葬,焉知死者绝妨生!黄金白玉莲(连)车载,宝物明珠尽库倾,昔日有秦王合国葬,挍料昭军(君)亦未平。
坟高数尺号青冢,还道军人为立名,只今葬在黄河北,西南望见受降城。
故知生有地,死有处,可惜明妃,奄从风烛,八百馀年,坟今上(尚)在。
后至孝哀皇帝,然发便(使)和蕃。
遂差汉使杨少徵杖节和来吊。
金重锦轁(縚)缯,入於虏廷,慰问蕃王。
单于闻道汉使来吊,倍加喜悦,光依礼而受汉使吊。
宣哀帝问,遂出祭词处若为陈说?明明汉使达边隅,禀禀(凛凛)蕃王出帐趋,大汉称尊成命重,高声读敕吊单于。
“昨咸来表知其向,今叹明妃奄逝殂,故使教臣来吊祭,远道兼问有所须。
此间虽则人行义,彼处多应礼不殊,附马赐其千匹采,公主子仍留十解(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