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右肺腺癌脑转移伴头痛、恶心、呕吐的病例分析
肺癌脑转移术后病例讨论

❖ 基因检测结果示:EGFR基因的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突 变比例:30.87%),根据最新NCCN指南中的建议,携带该
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基癌本患者病可史采用EGFR-TKI类药物如奥
西替尼、吉非替吉、阿法替尼或厄洛替尼等作为一线治疗 用药。
基本病史
全身皮损情况
入院化验及检查(1)
❖ 降钙素原(2018-10-09):0.31ng/ml(参考值0-0.5) ❖ 咽拭子培养(2018-10-10):大量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
葡萄球菌,为MRSA,所有β内酰胺类(包括含酶抑制剂的复 合剂)体内均无效,并要注意其他药物的多重耐药性。 ❖ 胸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
❖ 患者于2018-09-20开始甲磺酸奥西替尼80mg/d治疗至今 ❖ 入院前10余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发热,最高体温波
动在38-39.4℃之间,伴有恶心、乏困、食欲不振,无咳嗽 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头痛头晕,无尿频尿急尿痛
❖ 查体:右侧颈部可见一约蚕豆大小的淋巴结,心、肺、腹未 及明显异常。全身皮肤泛发红斑,部分融合呈片,边界欠清, 无水疱、糜烂、渗出,黏膜部位未见损害。
一例肺癌脑转移瘤术后病例
平凉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郭振东
❖ 患者丁某,女性,44岁,工人 ❖ 既往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
等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 个人生活规律,无吸烟、酗酒等爱好。 ❖ 家族无遗传及代谢性疾病史。
患基本信息
❖ 患者于2018-07-23因“发作性意识丧失2天”就诊于唐都 医院,考虑“左侧枕叶占位”,于2018-07-26行“左颞枕 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晚期肺腺癌伴脑转移病例分享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16.10.28胸部CT
200.28胸部CT
2016.8.12-------2016.10.28
2016.8.12-------2016.10.28
2016.8.12-------2016.10.28
2016.7.12 PET-CT
诊断
左肺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 右侧锁骨上、纵隔、左肺门淋巴结转移 肝脏多发转移、骶骨转移、脑多发转移 分期: T3N3M1b, IV期 基因突变:Exon21,L858R突变阳性
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 膀胱癌术后,右膝关节置换术后 慢阻肺,Ⅱ型呼吸衰竭
下一步治疗
HCO3-,28.6mmol/l。 血CEA:25.74ng/ml,胸水CEA:41.18ng/ml。 胸水常规:RBC5000/ul,WBC1193/ul,淋巴细胞97%。 胸水生化:总蛋白 40.6g/l,ADA 8.1 U/l,LDH 403 IU/l。
胸水脱落细胞EGFR基因
2016.7.12 PET-CT
T37.1℃,P84/分,R24/分,BP165/85mmHg。 肥胖,神志清,精神软,心率84/分,律齐,未及杂音。 左侧呼吸音低,叩诊浊音,未及干湿罗音。 腹部略膨隆,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无压痛。 双下肢无水肿。
肺脑癌转移症状与治疗实例

肺癌脑转移症状与治疗实例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专家介绍,肺癌脑转移的常见症状有头疼、呕吐、视力障碍、单侧肢体异常或无力、幻嗅、偏瘫或踉跄步,甚至精神异常等,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头疼:性质多较剧烈,常在清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呕吐:由于颅内压力的增高,致使延髓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从而出现呕吐,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
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时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淤血水肿,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致视力下降。
单侧肢体感觉异常或无力:位于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辨别觉减退或消失。
幻嗅:颞叶部肿瘤可在其刺激下出现幻嗅,即可闻到一种并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饭或焦橡胶等气味。
偏瘫或踉跄步。
精神异常:位于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可破坏额叶的精神活动,引起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精神异常表现。
据近年文献记载,肺癌脑转移瘤不作治疗者中位生存期只有4周,单纯外科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期约为5个月。
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在采用现代手术、放化疗技术治疗肺原发病灶的同时,对脑转移也进行积极地进行哈佛生物治疗,明显地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肺癌脑转移实例:患者:男性,58岁。
主因:间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4月,加重伴胸闷气促1月,至当地医院检查胸片,诊断为左肺下叶鳞状细胞癌,拟行手术治疗,术前检查发现颅内2个转移灶而放弃手术治疗。
因了解到哈医大四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国内独家开展的“哈佛生物治疗”在肺癌脑转移上治疗效果突出,私人定治,适应症把握严格、制定治疗计划谨慎等前来入院求治。
入院诊断:左肺下叶鳞状细胞癌,左侧胸腔积液,发现颅内2个转移灶、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左肺不张,多发骨转移。
T4N2M1,Ⅳ期。
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专家考虑到病人年龄较大、体质弱、病期晚特点,综合评定后,患者适合哈佛生物治疗后,利用哈佛生物治疗技术清除威胁病人生命的颅内转移灶。
肺癌并脑转移误诊一例反思

肺癌并脑转移误诊一例反思钱健;聂时南【摘要】1 病例资料女,33岁.因咳嗽半年,头痛、视力下降2个月,饮水呛咳、行走及持物不稳10 d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于当地医院就诊,予止咳治疗,症状时轻时重.2个月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伴视物不清,再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左眼视网膜大泡性剥离,行视网膜孔封闭术,术后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下降,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提示眼球实质性不均质占位.当时孕7+周,未行X线检查.10 d 前患者头痛、呕吐加重,且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行走及持物不稳,在当地医院输液时(具体不详)突发癫痫大发作,行相关检查拟诊脑囊虫病,转入我院.有血吸虫病史,已治愈.【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1(024)011【总页数】2页(P46-47)【关键词】肺肿瘤;肿瘤转移;脑;误诊;神经系统囊虫病【作者】钱健;聂时南【作者单位】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210002 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1 病例资料女,33岁。
因咳嗽半年,头痛、视力下降2个月,饮水呛咳、行走及持物不稳10 d入院。
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于当地医院就诊,予止咳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2个月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伴视物不清,再次在当地医院就诊,拟诊为左眼视网膜大泡性剥离,行视网膜孔封闭术,术后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下降,术后1个月超声检查提示眼球实质性不均质占位。
当时孕7+周,未行X线检查。
10 d前患者头痛、呕吐加重,且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行走及持物不稳,在当地医院输液时(具体不详)突发癫痫大发作,行相关检查拟诊脑囊虫病,转入我院。
有血吸虫病史,已治愈。
自幼有眩晕发作史,否认生食肉类史,有习惯性流产史,此次为第5次妊娠。
查体:体温36.3℃,脉搏99/min,呼吸26/min。
浅昏迷,右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瞳孔散大畸形,无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术后改变),双眼向左侧凝视。
肺癌脑转移临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肺癌脑转移是指肺癌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脑部,形成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转移是肺癌晚期常见的并发症,预后较差。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针对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 探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分析肺癌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肺癌脑转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
2. 分组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四组,每组25例。
A组:药物治疗组;B 组:放射治疗组;C组:手术治疗组;D组:综合治疗组。
3. 治疗方法:- A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口服化疗药物,如替尼泊甙、顺铂等。
- B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剂量为20-30 Gy/次,5次/周。
- C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全脑放疗和手术切除。
- D组:给予肺癌脑转移患者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
4.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根据RECIST标准评价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
- 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放射性损伤等。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临床特征:肺癌脑转移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
肺癌脑转移误诊1例

肺癌脑转移误诊1例作者:朱如敏佟平杨军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03期【关键词】肺癌;脑转移1 病例介绍患者,女,76岁,2012年8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频繁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头痛以前额部胀痛为主,无头晕,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抽搐,无咳嗽、咳痰及咳血,无盗汗,当时未在意,因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失眠,到乡镇卫生院及诊所按血管性头痛治疗[1],静滴甘露醇、丹参川芎注射液,并给予脂肪乳、补钾及葡萄糖等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症状无缓解。
1周前头痛加重,出现眼部胀痛,食欲减退,不能进食,乏力,于是到地方医院行头部核磁共振平扫示老年性改变(脑白质退变);颈部血管超声示双侧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肝胆脾胰超声示胰头囊性占位;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电解质钾钠氯略低;入院治疗3 d,病情无好转,诊断不明确,于2012年9月24日转入笔者所在医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16年,间断口服降压药。
查体:血压120/90 mm 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轮椅推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
巩膜不黄,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
口角无歪斜,伸舌不偏。
颈软。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70次/min,律齐。
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叩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正常。
膝腱反射正常,巴彬斯基征阴性,克氏征阴性。
入科后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异常Q波。
胸部平片检查示右上肺占位性病变,肺部CT检查为右肺上叶见一团块状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大小约3.2cm×3.3 cm,双侧胸膜腔无积液,影像学诊断为右肺上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肺癌可能性大[2];16排螺旋CT示颅内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行头部MRI增强检查示顶叶脑膜处及右侧颞叶强化团考虑转移可能性大,建议追踪观察[3],双侧脑室体旁梗死。
化验血常规、血沉、血脂、血糖及乙肝五项均正常。
右肺腺癌伴脑转移(严选优质)

右肺腺癌伴脑转移;脑转移瘤伴出血个案护理查房肿瘤内科12东时间:2017.08.28.16:00所查患者:9床黄XX 男38岁诊断:右肺腺癌伴脑转移;脑转移瘤伴出血主持人/主查人:XXX(护士长)责任护士:XX地点:护士办公室护士长XXX:今天下午护理查房的病人是9床黄XX,男,38岁,系1.右肺腺癌伴脑转移;2.脑转移瘤伴出血。
今天是入院第14天,先请责任护士李恒对患者目前病情和治疗提出相关护理问题及落实情况。
责任护士李恒汇报病情:患者于2017年3月因“咳嗽、痰血3月”至XX省省立医院检查提示:右肺上叶占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镜检查除外中央型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右肺中上叶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可能,左肺上叶少许炎症及磨玻璃结节;右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提示倾向于腺癌。
2017.3.17.行GP(吉西他滨2.0 D1、D8+顺铂60mg D1、D2)方案化疗1周期,后患者拒绝一切治疗,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于2017.8.14.至我院门诊检查头颅CT提示右侧枕叶占位伴出血,遂入我科进一步诊治,目前患者精神差,食欲差,睡眠差,医嘱给予脱水、降颅压及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无输血、外伤史。
查体:入院时T:36.5℃,P:78次/分,R:19次/分,Bp:106/65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消瘦貌,扶入病房,化验室检查:2017.8.16.查血常规示:WBC:10.76×109/L,PLT:317×109/L,K+:3.41mmol/L,8.24.查生化示:白蛋白:31g/L,K+:3.11mmol/L,WBC:14.81×109/L.根据病人今日病情,现提出以下护理问题及措施:护理问题:1.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和肿瘤转移压迫有关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遵医嘱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治疗;(3)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临床误诊分析参考模板

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临床误诊分析作者:刘长浩,孟庆显,姜学东,郭兆刚,杨月丽【摘要】目的探讨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
方法结合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变或原发脑肿瘤。
结论对突发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脑转移的可能,应完善检查,以免误诊。
【关键词】脑转移;肺癌;误诊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现对我院1996年3月~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3例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41~69岁,中位年龄55岁,具体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33例患者一般资料1.2 临床表现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首发表现就诊,其中头痛伴恶心、呕吐21例,单侧肢体活动不利9例,意识障碍5例,语言障碍3例,精神异常3例,癫痫2例。
从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为1~45天。
1.3 结果1.3.1 辅助检查情况(1)颅脑CT检查结果:33例患者均见颅内病变,共42处病灶,幕上32处,幕下10处,平扫为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灶,多呈类圆形,大小不一,边周指状水肿或片状水肿明显,压迫邻近脑室腔结构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23例。
16例行增强检查,病灶显示更清楚,呈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
(2)胸部X线及CT检查结果:中心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15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刺、痰细胞学检查、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其中小细胞癌19例,腺癌11例,鳞癌3例。
1.3.2 误诊情况全组病例曾一次或多次就诊于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而误诊为脑血管、心血管系统疾病。
随着病情的进展,先后出现呼吸道症状,自首发症状至出现呼吸道症状的时间为15~90天。
33例患者中,误诊为颅内原发性肿瘤11例,脑血管病19例,脑脓肿3例。
患者从就诊时间到确诊时间为3~65天。
2 讨论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肺癌,临床并不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分析
一例右肺腺癌伴头痛、恶心、呕吐的病例分析
河南圣德医院药学部刘胜
肿瘤患者中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但是其诱因很多,包括肿瘤脑转移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化疗药物副作用,心理作用,失眠等等都能引起。
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不能很好的通过饮食摄取营养,保证良好的休息,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化疗周期,缩短患者生存时间。
临床上出现这一系列症状,应及时发现对症治疗。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47岁,确诊“原发性右肺腺癌锁骨上、双肺、胸膜转移T1cN3M1 Ⅳ期,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ALK融合蛋白(-),ROS-1(-)”。
2018年6月,因劳累后气喘至北京市肿瘤医院,诊断为右肺腺癌,基因检测: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ALK融合蛋白(-),ROS-1(-),于2018.7.5开始口服埃克替尼治疗。
2018.10.30,复查CT示:右肺近肺门处肿块、双肺多发小结节及索条影、纵膈多发淋巴结、双侧胸膜增厚,疗效评估为PD。
2018.10.31至我院,完善相关检查,病理检查所见:(肺门)癌,待分类,基因检测:EGFR基因21外显子突变,ALK融合蛋白(-),ROS-1(-)。
排除相关禁忌,于2018.11.18,2018.12.11,2019.1.5,2019.1.25给予“培美曲塞+卡铂+贝伐珠单抗”治疗4周期,第3周期疗效评估为胸部部分缩小。
2019.2.13,因“头痛伴头懵、眼睛酸胀半月”入院复查,CT示胸部病情稳定,头部MRI提示脑部转移,于2019.2.19、2019.3.12给予“培美曲塞+卡铂+贝伐珠单抗”治疗2周期,并于2019.2.23行全脑放疗DT30Gy/10f,同步放化疗。
2019.4.8入院复查,疗效评估为胸部进展,脑部稳定,于2019.4.11给予“多西他赛+贝伐珠单抗”治疗1周期。
2019.5.7入院复查,疗效评估为胸部进展,于2019.5.9开始给予“安罗替尼”口服治疗。
2019.5.28入院复查,疗效评估为胸部进展,脑部稳定,于2019.5.31给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并同时口服安罗替尼。
(2019.6.6,头部MRI:1.脑内多发小结节影,部分较前略小;2.左侧脑室前角旁结节此次扫描显示欠清;3.双侧筛窦炎症,较前明显;3.顶部皮下条形异常信号。
疗效评估为稳定)。
2019.6.17,患者活动后胸闷、胸痛,伴乏力、右手指关节疼痛,对症治疗后好转, 2019.6.19给予“帕
博利珠单抗”治疗,并同时口服安罗替尼。
入院前7天,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无头晕心慌胸闷等症状,未治疗,今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2019.7.9~7.11患者
头痛、恶心、呕吐,症状较重,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甘露醇、醒脑静药物对
症治疗。
2019.7.12患者头痛、恶心、呕吐较前稍好转,无食欲,给于奥美拉唑针、复方氨基酸18aa-Ⅶ,脂溶性维生素Ⅱ针,甲地孕酮片,甲氧氯普胺针对症
治疗。
2019.7.15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好转,停止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甘
露醇、醒脑静药物的治疗。
7.15日MRI检查示:1.脑内多发小结节影,右侧额
叶强化小结节较前明显,余较前变化不大。
2.双侧筛窦炎症,较前减轻。
二、分析与讨论
1.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原因:
患者为肺癌脑转移,本次入院头部评估为稳定,但MRI示右侧额叶强化小结
节较前明显,可能会引起患者头痛、恶心、呕吐。
脑实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
共性的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疼、恶心、呕吐和视
神经乳头水肿。
另外患者入院前因家庭因素受到过精神刺激,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住院期间嗜睡,不愿活动。
头痛呕吐自诉症状较重,大于临床表现。
医生
建议去神经科就诊。
因此有心理精神影响可能性。
患者无基础高血压及心血管疾
病史,2019.5.9开始服用安罗替尼胶囊后,出现血压升高,服用缬沙坦胶囊自
诉血压控制可,但患者本次入院时测血压138/114mmHg。
且患者于2019.5.31、6.19应用帕博利珠单抗2周期,而帕博利珠单抗也可致血压升高。
如果患者未
规律服用降压药,也可导致血压升高致头痛恶心呕吐。
患者自2019.5.9开始服
用安罗替尼胶囊,通过查阅说明书不良反应中也有头痛、恶心、呕吐的出现。
因此患者可能是由多因素下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的情况,但是通过MRI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脑部转移灶有进展,故脑转移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的可能
性最大。
2.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合理性:
患者一直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 iv.gtt q12h 、甘露醇25g iv.gtt q12h、醒脑静20ml iv.gtt qd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结果较好。
根据中国肺癌脑
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中示,肺癌脑转移患者伴有颅内压升高导致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症治疗首先是积极给予脱水和利尿治疗以降低颅内压,
可选择的药物包括:甘露醇、甘油果糖和呋塞米。
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地塞米松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并不改善预后。
甘露醇的推荐使用剂量为20%甘露醇125ml-250ml静脉注射,依据症状每6-8小时一次,同时严密监测血浆电解质和尿量。
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从而减轻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和脑脊液容量及其压力,可用于治疗脑转移瘤引起的脑水肿和颅高压。
糖皮质激素是脑转移瘤周围水肿重要的治疗用药,具有改善肿瘤颅内转移相关症状的作用。
其中地塞米松应用广泛,常与甘露醇联用。
推荐剂量为10mg-20mg 静脉推注,然后4mg-6mg静脉注射,每6h重复。
根据颅内肿瘤周围水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第一版)中指出,甲泼尼龙对比地塞米松具有更高的受体亲和力、更高的亲脂性能更快通过血脑屏障、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弱的有点,更能达到治疗效果。
其推荐剂量为80mg/d,治疗48h。
因此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甘露醇治疗用药合理。
患者期间使用的醒脑静主要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
根据其说明书示,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在对症治疗患者头痛、恶心、呕吐中不宜使用。
三、体会与总结
该患者此次入院头痛、恶心、呕吐,通过分析原因主要为脑转移颅内压升高所致,且对症治疗采用甘露醇联合糖皮质激素合理。
临床药师在患者的用药治疗中,要利用药学专长协助医师,提高联合用药合理性,尽快缓解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症状,保证患者化疗周期顺利进行,提高患者化疗疗效和生存质量。
四、参考文献
1.石远凯,孙燕,于金明.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国肺癌杂志,2 0 1 7,2 0(1):1-13.
2.Kabir A. Khan and Robert S. Kerbel Improving immunotherapy outcomes with anti-angiogenic treatments and vice versa[J].CLINICAL ONCOLOGY,2018,9:1-15.
3.颅内肿瘤周围水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第1版).中华医学杂志,2010,90(1):5-9.
4.醒脑静说明书.
5.石新东,赵洪洋,冯军.甲基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治疗放射性脑水肿的差异[J]. Chin J Clin Neumsurg.2007,12(8):484-4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