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探究归纳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
过程与方法: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通过学生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采集信息,形成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体会合作、互助的重要性;鼓励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Na2CO3和NaHCO3的主要性质,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良好实验素养的养成;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
四、教学设计思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中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始终围绕“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四要素展开,希望通过设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驱动促成师生的有效协作会话,从而实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意义构建。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五、教学用品:实验药品:Na2CO3(固体、溶液)、NaHCO3(固体、溶液)、CaCO3(s)、稀盐酸、石灰水、B a(OH)2溶液、CaCl2溶液、酚酞试液等;实验仪器:药匙、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探究》这部分内容,其性质并不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
作为科学探究的“区别Na2CO3和NaHCO3的实验”,教材的设计是以列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由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且实验都是简单易做,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通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区分酸碱盐,能正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法基础: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基础:学生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比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品质;通过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的鉴别。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教案-教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教学设计(总5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的反应等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的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说明]本堂课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讲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不同性质和鉴别方法。
步步深入,提高本次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比NaHCO3的强。
[板书] 补充表格一[讲解] 1.我们从外观、溶解度、酸碱性方面分析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一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那么两姐妹的热稳定性如何呢?关键时刻,她们谁更HOLD住呢,我们接着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探究。
老师已经连接好了实验装置,我们各称取5g的样品进行加热,并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是为什么。
2.看来呀姐姐碳酸钠热稳定性要比妹妹碳酸氢钠好的多,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这个方法呢,也是我们最常用来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方法,请同学们记下来。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完整版)

科学探究1
请通过实验证明,称取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0.5g,分别加入滴加水(注意水的滴加,加的过多得不到结论),观察那种物质先溶解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滴加酚酞溶液,探究其碱性强弱。
小组合作完成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现象讨论得结论。
成员讲述、归纳
请其中2组成员讲述该组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然后进行评价,总结出结论
固体加热分解的实验装置
科学探究2
提问
结论
板书(表格设计)
Na2CO3和NaHCO3的加热
我们看见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有水珠生成,并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加热,浑浊的石灰水有开始变澄清,说明什么?碳酸钠是否有这种现象?
物质
名称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结论
Na2CO3
无
无
碳酸钠固体比碳酸氢钠固体热稳定性强
NaHCO3
生1:溶解性:Na2CO3>NaHCO3
生2:都使溶液变红,但Na2CO3颜色更深。
板书
溶解性:Na2CO3>NaHCO3
碱性:Na2CO3>NaHCO3
对比自己的结论,查漏补缺,完善结论。
设疑
深入
如果Na2CO3固体混有NaHCO3固体,应该如何除去?
加热,使NaHCO3固体分解。
选择
如何选择装置?(学生思考后)安装装置。
Na2CO3+2HCl=
NaHCO3+HCl=
板书
Na2CO3和NaHCO3的对比
1.在水中溶解性 Na2CO3>NaHCO3
2.与盐酸反应
a.CO32-+2H+=H2O+CO2↑
b.HCO3-+H+=H2O+CO2↑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8-08-22T13:40:26.390Z 来源:《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51期作者:崔华莉刘兴伟[导读] 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崔华莉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737100;刘兴伟甘肃省金昌市金川总校第二高级中学737100一、设计思想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本节课在生活中的化学入手,提取学生熟悉的事例,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实验探究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通过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渗透学科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实验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注重学生的思维生成过程。
并体现“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回归生活”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与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本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钠的化合物性质的介绍以主要化学性质为主,同时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较多,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从生活入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的主动学习模式。
2. 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初三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对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用途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认知不够全面与深入。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3.1 碳的多样性——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四、学法指导1、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通过预测性质、实验验证,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探究之后需要做出详细的总结和概括,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环节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同学们有没有蒸过馒头?蒸馒头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小苏打——NaHCO3。
为什么一小块面就能蒸出一个大馒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探究。
[提问]什么是碳酸盐?什么是碳酸氢盐?学生跃跃欲试,讨论问题。
[回答]含有CO32-的盐。
如:Na2CO3、CaCO3。
含有HCO3-的盐。
如:NaHCO3、Ca(HCO3)2。
明确学习任务。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样品展示了解Na2CO3和NaHCO3的物理性质[板书]二、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探究[展示]两者样品,总结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总结物理性质]化学式Na2CO3NaHCO3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颜色白色白色状态粉末细小晶体溶解性大较小通过观察了解两者的物理性质探究活动的准备2.化学性质[引导]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什么?[设问]如何预测两者的性质呢?[方法导引]阅读P62[回答]预测性质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小组讨论]预测两者的性质[学生汇报]预测性质1、与酸的反应;2、热稳定性;3、与碱的反应;4、与盐的反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

教学教案(1)授课班级高一学生授课时间45min 课型新授课授课人杨佳课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属于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科学探究内容。
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的认识。
又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打下重要的基础。
(2)学生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科学探究,了解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3)学生主要通过实验,讨论获得金属的化学性质,安排探究实验内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论由学生自己得出。
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学生便可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因此,学习好本章非常重要。
学生分析(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区分酸碱盐,能正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法基础: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
但学生观察能力尚有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3)情感态度基础:学生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体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演示实验比较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差异,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用途;(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碳酸钠、碳酸氢钠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高中化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一、课标、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鲁科版化学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的内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能通过实验研究碳酸钠的性质,能通过实验对比研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并知道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要求正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性质决定用途。
二、教学对象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性质实验探究和分析,教师授课应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指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同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对比的学科思维来认识问题。
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活中充满化学,用化学看懂生活”的基本学科理念,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2、能利用比较学习方法,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3、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勤于思索的良好品质,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四、教学策略四重表征:运用四重表征,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分步过程。
第一重为宏观表征:学生实验:等浓度的盐酸滴入同浓度同体积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步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碱反应(如氢氧化钡溶液) ;与某些
盐反应(如氯化钙溶液)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
使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较
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活动:
3、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碳酸钠比碳酸氢
钠稳定。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根据你原有的知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还有哪些其他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其他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师生共同小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还能与酸反应(如盐酸)
3、情感态度基础:学生具有开展实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具有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体验。 三、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实验探究,
课本中的实验都比较简单, 学生
已经具备独立操作该节课内容中所有的化学实验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采学习过程的教案方法,即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对比探究为主的教案方法,着重
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五、教案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的鉴别 六、教案过程 【引课】碳酸钠俗名纯碱,也叫小苏打,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为什么家庭厨房常备有这两种物质 呢?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哪些主要性质。
1/6
【新课】 探究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
碳酸钠 振荡时间长可溶解
碳酸氢钠 固体量减少
3、得出实验结论:加水碳酸钠先变成含结晶水的晶体,后溶解,而碳酸氢钠加水部分溶解(在相 同条件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颜色、状态、水溶性等物理性质。 探究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教师活动:
颜色
碳酸钠 白色
碳酸氢钠 白色
状态
粉末
细小晶体
( 2)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底部并填写下表:
滴入几滴水
碳酸钠 结块变成晶体
碳酸氢钠 白色晶体部分溶解
手触摸试管底部
放热
感受不到热量变化
( 3)继续向试管内加入 10 毫升水,用力振荡,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加入 10 毫升水
溶液的碱性要强于碳酸氢钠溶液。使学生明白纯碱不是碱,但其溶液显碱性,可用作面碱的原因。 探究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 ( 1)你能否写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如何来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指出实验原理、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实验的操作
步骤,并预测实验现象。
1、回答老师的提问,设计实验方案。 2、进行实验探究。 分别向盛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
1~2 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2/6
滴加 1~2 滴酚酞溶液
碳酸钠 溶液变红(较深)
碳酸氢钠 溶液变微红色
3、得出实验结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都显碱性,且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都显碱性,且相同条件下碳酸钠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在学生实验探究之后再播放一段录象,介绍侯德榜及其制碱法,既可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又可起到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
溶性和热稳定性)的运用价值。
四、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实验。
3、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
1、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2、进行实验探究。 分别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做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下表:
加热碳酸钠
现象 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结论 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加热碳酸氢钠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NaHCO 3=Na2CO 3+H 2O+CO 2↑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1、提出问题:( 1)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就显中性呢?( 验某一溶液的酸碱性?( 3)你知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何被用作食用碱吗?
2)如何检
2、指导学生实验。 3、根据学生实验的结果——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都显碱性,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名及它 们用作面碱的原理。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比学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严谨求是
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品质; 通过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侯德榜及侯氏制碱法的介绍,对学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剂用量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3)如何操作?
1)需要什么仪器?( 2)在药品或试
2、巡堂,观看学生实验,回答学生实验中提出的问题。
3、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
1、回答老师的提问,设计实验方案。 2、进行实验探究。 ( 1)在两支洁净的试管里分别加入 1 克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观察各自的颜色和状态并填写下表:
2006 年广东省高中化学说课比赛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案设计
郑裕彤中学 孙垂鑫 广东顺德
本教案设计是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教案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内容既是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化学
2 介绍的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通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学习,
能使学
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教案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区分酸碱盐,能正 确选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法基础: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的初步能力,具有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