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电影表演创作考研重点分享

北京电影学院各院系真题【回忆版】分享

11、明清诗文理论家是如何认识诗文的特征的(即如何认识诗文的意象和意境特征的)?

(1)明清诗文理论家主要是围绕意象与意境问题来探索诗文的特征的。

(2)审美意象即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完美结合。意境则是文学家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和谐含蓄而富于无穷韵味的艺术氛围。

(3)明清诗论家不仅大量使用“意象”、“意境”概念,而且对其内涵也多有分析说明,有的更是明确把审美意象作为诗歌的本体。

(4)陆时雍《诗镜总论》对意象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诗歌意象应该玲珑剔透而又真象显然,不离实际,神色毕著而又圆广涵虚,气韵流动;同时创造诗歌意象,应该是随物感兴,即景自成。

(5)明清诗论家讨论意境问题,比较有成就的是王夫之和叶燮。王夫之在评论诗歌时多方面谈到意境问题,他认为意境的特征是虚实结合,不即不离,而且意境只有在直接的感兴中才能得到。叶燮的《原诗》则从多角度界定艺术形象,最后为读者创造的恍惚朦胧之境,即是意境。

12、简述谢榛《四溟诗话》的主要内容。

(1)宗法盛唐,强调气格等复古主张;提出意象说、兴会说、妙悟说等诗歌理论。

(2)谢榛的理论具有新变色彩,第一,意象说。他认为意象的特征是“妙在含糊”,意象的结构是“景媒情胚”,强调了情在意象中的核心地位;第二,兴会说。他把自然天机视为“兴”,把人工雕琢视为“力”,重“兴”而轻“力”,力求捕捉神往兴会的灵感,有“唯心”色彩;第三,妙悟说。妙悟即审美观照,谢榛要求对盛唐诗歌进行审美观照,从中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境界;同时要进行心灵观照,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自由想象。

13、简述王世贞的诗歌理论。

(1)王世贞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艺苑卮言》,在很多方面与李梦阳等人的观点相似。

(2)王世贞的理论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其一,取径较宽,主张广泛学习诗歌;其二,反对明显的模拟,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自出机杼。

(3)王世贞论诗以格调为中心,他认为作者的才情,通过构思,形成音节,构成意境,诗格就体现在其中了。具体来说:一,格调与才思有关,因而是因人而异的,故格调不能简单套用;二,格调与艺术境界有关,,佳境就是一种成熟的艺术构思在适当的情况下的完美表现。

14、简述公安派的主要理论(即公安派“性灵说”的理论内涵)。

(1)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公安派”。

(2)公安派得楚文化才情洋溢的影响,又与批判前后七子复古模拟之风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

(3)公安派的首倡人物是袁宗道,他著有《文论》上下篇,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古今诗文不可因循相袭的道理,力破当时贵古贱今的观念。袁宏道则认为诗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古今诗文各有所长,只有摆脱对古人的膜拜,才能创出诗文新路。他并认为闾巷民歌才是明代文学的真正代表。

(4)袁宏道是公安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在《叙小修诗》中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在努力摆脱传统性理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汉魏盛唐诗文格调的束缚的基础上,提倡一种个人特定的不为传统礼教所规范的感情,以及本色、自然、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5)公安派的理论在后期有所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其中袁中道还提出向唐诗学习,对前后七子也颇多肯定,只是路径略宽而已。较前期的诗文观念为平稳,但锐气也就消磨殆尽了。

15、简述王夫之对诗歌性质和特点的认识(简述王夫之“诗以道情”的理论主张)。

(1)王夫之继承公安派和李贽等人的诗学理论,提出“诗以道情”的主张,“情”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诗歌是请的载体,抒情、动情是诗歌最根本的美学特征。这是对宋明程朱理学在观念、性质上混淆文学与学术著作区别的澄清。

(2)王夫之在“诗以道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情”是“性之情”,将“性”与“情”融于一体。认为“情”与“性”是统一的,离开了“性”,“情”也就无从谈起。而“性”即是“理”体现于人而显示出的热点规律和本质,把诗歌的言情与主理结合起来。

(3)王夫之有关“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是人们独特的心理情绪,又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情”中有“欲”,也有对时政得失的品评和感受在内。因此他主张诗歌要“有血性有真情”,强调诗歌应该表现积极、健康的真情,个人感情应与社会伦理、道德相统一

16、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情”与“景”的关系的(简述王夫之关于诗歌审美意象的基本理论)?

(1)王夫之认为,在艺术构思熔铸意象的过程中,情与景不相分离。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社会的生活图景,在作家头脑里相互生发、相互诱导、相互包容,生成审美意象,物化为诗的形象,并创造出诗歌的意境。

(2)意象中情与景结合的程度不同,会使诗歌审美意象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其一,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现象与本质得到和谐统一;其二,景中有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其三,情中有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的溶冶,浸润着浓郁的审美情感,实际上是把诗人的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

(3)王夫之的“情景相生”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作深入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它们包孕生活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通过景物表现出来,也只有生动的景物,才能蕴含动人的情思。所以王夫之明确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17、简述王夫之关于意象生成的基本理论(即王夫之“现量说”的理论内涵)。

(1)王夫之认为意象的本质特征是“情景相生”,生活实践是创造审美意象的前提,但他同时也敏锐地掌握意象创造中所特有的审美观照、艺术直觉、灵感等艺术规律,深刻地提出“现量说”这一诗歌意象生成的理论。

(2)“现量”本是佛家因明术语,指由感觉取得的直接知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反映。王夫之运用“现量”一词,对诗歌创作中意象的生成进行概括,这是他对诗歌“情景相生”论更深层次的阐述。(3)王夫之认为审美意象的生成是诗人直接的审美观照,即时的情景直接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即刻拥有的是审美的心胸和情怀,诗人在直接观照的状态下,才能生发感兴,创作出诗歌的意象。

(4)王夫之认为诗歌意象的生成中有艺术直觉的独特作用,诗歌创作无需抽象思维的参与,而是平时积累的感觉知识创造性的飞跃,是直接艺术感兴中所爆发的天巧和灵感。

(5)王夫之的现量说抓住了意象生成的特殊规律,揭示了诗歌创造中直接观照、艺术直觉等现象,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但过多强调神理相凑,忽视创作中精益求精的人工之美,未免有其不足。

18、王夫之是如何论述“意”与“势”的关系的?

(1)王夫之认为文学创作的统帅是“意”,“意”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2)王夫之所谓“意”不是指抽象的意理,而是指积淀着理性的自发情意。他认为只有艺术技巧与内在情意浑然一体时,才是“以意为主”。

(3)王夫之在提倡“以意为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势”在创作中的作用。“势”是指诗歌创作中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非自觉的隐含思理、支配情意运动的自然趋势或法则。他强调“势”要成为“意”中的神理,追求诗歌的自然化工之美,主张形神合一,以神似为主。

19、什么叫“四情说”?王夫之是如何论述诗歌的功能的?

(1)王夫之从诗歌社会功用与美感作用统一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将诗歌创作与功用联系起来,提出“四情说”。

(2)王夫之认为诗歌的兴、观、群、怨都统一于真情,情是四者的根本。兴、观、群、怨分别是情的四种

客观内容和表现形态,故称之为“四情”,指出诗歌是通过它所包含的审美情感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所以诗歌创作必须“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从诗歌鉴赏来说,对诗歌中兴观群怨的审美情感进行玩味体悟,就能获得更多的美感享受。王夫之的这一理论深化了传统的“兴观群怨”说的理论深度,同时也丰富了诗歌创作论。

(3)兴、观、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相因相生、相辅相成的。“兴”与“观”的统一,在创作中即为“情”与“理”的统一,在鉴赏中体现为美感作用与认识作用的统一。“群”与“怨”的关系也基本如此。

(4)王夫之从不同角度对“兴观群怨”进行了新的阐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20、简述叶燮的诗歌本原论。

(1)所谓“本原”是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或存在依据。叶燮探索诗歌本原,力图阐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

(2)叶燮首先提出“感触起兴”的原则,认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来自诗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兴。(3)其次他向诗人提出“格物”的要求,强调客观生活对创作主体的作用,要求诗人必须熟悉生活,反映现实。

(4)叶燮所谓本原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生活尚有距离,在其他地方,他仍无法完全摆脱儒家“宗经”观念的束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才思教育部分资料分享,更多资料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