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1、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

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

2、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

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

1903年7、8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V.I.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L.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

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

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

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

3、列夫"托洛茨基苏联共产党领袖,革命家,军事家,政治理论家,作家。

革命期间追随列宁,参加工人运动,曾被克伦斯基逮捕入狱,后出狱。

在十月革命期间担任过一些党、政、军重要职务,带领军队在内战中与白军作战,对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武装干涉作了贡献。

1927年,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的独裁政策,主张世界革命而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后被流放、驱逐。

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第四国际,即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与共产国际对抗。

1940年,他在墨西哥被拉蒙"麦卡德杀害。

4、战时共产主义(内容)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印度政治运动的最后目标不是自治而是完全独立。

在印度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尼赫鲁的主张具有民主社会主义倾向。

在社会与文化层面,尼赫鲁主张取消种姓制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同时也主张吸收西方先进教育与科技,实行科教兴国。

*44、苏加诺主义1941年苏加诺写了《苏加诺谈苏加诺》一文,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

(纳沙贡是印尼文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

1945年6月1日他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提出了“建国五原则”或“五基”:“第一是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第二是国际主义或人道;第三是协商制或民主;第四是社会繁荣。

第五个原则应该是: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

”这里面的信仰神道,是包含了宗教宽容思想的。

即,既提倡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允许他们信仰其他宗教。

45、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叙利亚)46、依附理论(拉美学者:普雷维什)47、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48、戴维营会议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

在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

会谈中双方就苏美关系、德国和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谁也不愿作出实质性的让步。

不过,会谈公报宣布双方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应邀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

于是,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49、戴高乐主义 P资26950、哈尔斯坦主义 P资27051、新东方政策 P资27052、波兹南事件 P资27353、匈牙利事件 P资27354、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当年三四月间,他主持召开捷共中央全会,并通过了以改革为基调的《行动纲领》。

该纲领宣布:要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坚持法制;实行经济改革,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执行一种更加积极的外交政策。

随后,捷克的改革运动日益展开,政治生活日趋活跃,民主气氛迅速笼罩全国。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指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

以下是一些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 年至 1918 年,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战争的双方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主要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协约国主要包括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它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促进了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三、巴黎和会1919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处理战败国的问题。

然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四、经济大危机1929 年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严重衰退,也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五、罗斯福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一)】1、泰罗制(泰勒制):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生产管理和工资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实现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实行职能式管理。

泰罗制的普遍推行,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亚洲各国的革命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

3、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

如而起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于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了马其顿的大部。

战争大大计划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人的加入,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

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

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

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

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

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

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

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

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在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P425)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的经济,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3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2个国际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开业,战后初期银行的主要借款人是西欧各国,后逐渐转到亚非拉国家;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后两组织都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

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3.关税贸易总协定(P425)二战后,美国发起筹建的一个国际性贸易组织。

1947年10月30日,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在《关税贸易总协定》上签字,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减少关税和贸易障碍,扩大国际交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组成了调整当代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总协定缔结后,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总协定既是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法律框架,又是各国争夺市场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调节和解决争议的机构。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确立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资本、人员、劳力、货物自由流通的新格局,它是由美国发起筹建,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美西战争
2.“门户开放”照会
3.《朴茨茅斯和约》
4.劳动解放社
5.提拉克青年土耳其党
6.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7.无限制潜艇战
8.《四月提纲》
9.科尔尼洛夫叛乱
10.和平法令
11.基尔水兵起义
12.威克斯通牒
13.“十四点计划”
14.巴黎和会
15.五国海军协定
16.九国公约
17.威斯敏斯特法
18.“小协约国”
19.魏玛宪法
20.职团制
21.“协调外交”
22.道威斯计划
23.《莱因保安公约》
24.《非战公约》
25.新经济政策
26.甘地主义
27.《黑海海峡公约》
28.凯末尔主义
29.华夫脱运动
30.卡德纳斯
31.非暴力抵抗运动
32.国会纵火案
33.授权法
34.日本军部
35.二.二六事件
36.《国策基准》
37.反共产国际协定
38.渥太华经济会议
39.英德海军协定
40.“马提翁协议”
41.“百日新政”
42.“华格纳法”
43.中立法
44.霍尔—赖伐尔协定
45.九国公约会议
46.“不干涉”协定
47.“钢铁同盟”
4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49.“东方战线”
50.奇怪的战争
51.敦刻尔克大撤退
52.租借法案
53.大西洋宪章
54.联合国家宣言
55.诺曼底登陆
56.德黑兰会议
57.开罗宣言
58.雅尔塔会议
59.波茨坦公告
60.英日同盟
61.英法协约
62.日俄战争
63.英俄协约
64.伦敦条约(1915)
65.马恩河会战
66.索姆河战役
67.凡尔登战役
68.俄国临时政府
69.四月危机
70.土地法令
71.布列斯特和约
72.余粮收集制
73.战时共产主义
74.喀琅施塔得叛乱
75.粮食税
76.吉斯林
77.苏台德日尔曼人党
78.苏台德事件
79.贝纳斯
80.汉莱因
81.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82.库恩·贝拉
83.奥地利共和国
84.季米也洛夫
85.德国十一月革命
86.柏林一月战斗
87.魏玛共和国
88.卡普暴动
89.鲁尔事件
90.纳粹党
91.第三帝国
92.冲锋队
93.党卫队
94.维希政府
95.罗姆暴动
96.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
97.国家法西斯党
98.墨索里尼进军罗马
99.劳动职团法
100.英国1926年总罢工101.英镑集团
102.汤因比
103.火十字团
104.法国人民阵线105.自由法国
106.西班牙人民阵线107.西班牙内战
108.国际纵队
109.紧急银行法
110.联邦紧急救济法111.全国产业复兴法112.农业经济调整法113.犹存社
114.皇道派
115.统制派
116.五一五事件
117.罗拉特法
118.阿姆利则惨案119.食盐长征
120.凡尔赛条约
121.圣日尔曼条约122.纳伊条约
123.特里亚农条约124.色佛尔条约
125.国际联盟
126.洛桑条约
127.华盛顿会议
128.杨格计划
129.胡佛《缓债宣言》130.布鲁塞尔会
131.天津租界危机132.国际不干涉委员会
133.轴心国
134.德国吞并奥地利
135.慕尼黑协定
136.英法苏三国谈判
137.马奇诺防线
138.莫斯科保卫战
139.珍珠港事件
140.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141.北非之战
142.阿拉曼战役
143.中途岛海战
144.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45.第二战场
下编
146.布雷顿森林体系
1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48.世界银行
149.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50.“两个挂钩”原则
151.《克莱顿计划》
152.阿拉伯国家联盟
153.“凯恩斯计划”
154.“怀特计划”
155.“曼哈顿计划”
156.美国的“世界主义”外交理论157.雅尔塔体系
158.“雅尔塔公式”
159.《世界人权宣言》
160.世界和平理事会
161.尼赫鲁主义
162.苏加诺主义
163.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164.泛非运动
165.纽伦堡审判
166.“铁幕”演说
167.“八千字长电报”
168.杜鲁门主义
169.第一次柏林危机
170.马歇尔计划
171.“第四点计划”
172.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173.“范登堡决议”
174.“北约”
175.1954年10月巴黎协定
176.美日安全保证条约
177.“道奇路线”
178.东南亚条约组织
179.巴格达条约组织
180.“共产党情报局”
181.“经互会”
182.“华约”
183.穆罕默德·阿里·真纳
184.《蒙巴顿方案》
185.恩克鲁玛
186.“非洲年”
187.“加纳模式”
188.猪湾事件
189.游击中心主义
190.“特种战争”
191.印巴分治
192.“北部湾事件”
193.亚非会议
194.“万隆精神”
195.不结盟运动
196.“七十七国集团”
197.“欧佩克”
198.四国首脑会议(1955)
199.《圆桌会议协定》(印度尼西亚)200.《泰丁斯—麦克杜菲法》
201.《昂山—艾德礼协定》
202.《贝尔福宣言》(1917)
203.第一次中东战争
204.埃及“自由军官组织”
205.第二次中东战争
206.艾森豪威尔主义
207.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208.“哈尔斯坦主义”
209.第二次柏林危机
210.戴维营会谈
211.“灵活反应战略”
212.柏林墙事件
213.古巴导弹危机
214.葛拉斯堡会议
215.欧洲煤钢联营协定
216.罗马条约(1957)
217.欧洲经济共同体
218.七国自由贸易区
219.三环外交政策
220.戴高乐主义
221.“新东方政策”
222.“金庙事件
223.印度“绿色革命”
224.印尼“9.30事件”
225.“东盟”
226.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227.“六五战争”
228.“斋月战争”
229.“戴维营协议”
230.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
231.伊朗白色革命
232.伊朗伊斯兰革命
233.两伊战争
234.海湾战争
235.“班图斯坦计划”
236.“发展主义”理论
237.庇隆主义
238.《日美共同合作安全条约》
239.马岛战争
240.尼克松主义
241.“现实威慑战略”
242.欧安会
243.中欧裁军会议
244.星球大战计划
245.美苏中导条约
246.“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
247.“尤里卡计划”
248.《北大西洋关系宣言》
249.洛美协定
250.
251.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环太平洋合作构想”252.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
253.《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