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1教科版.doc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测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对降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降水量的测量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使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量的测量过程。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新课导入: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降水量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降水量测量实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概念: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总量。
2.测量方法:a.准备工具:雨量计、尺子、记录本。
b.测量降水量:将雨量计放置在降水区域,用尺子量取降水深度。
c.记录数据: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记录本上。
d.数据分析:分析实验数据,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并能够对降水量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雨量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雨量器的使用。
3.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雨量器、尺子、记录本等测量工具。
2.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记录数据。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引入新课《降水量的测量》。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降水量的测量方法,讲解并示范雨量器的使用。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测量降水量优秀教案1

4.测量降水量【教材简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
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
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
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 10 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
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
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科2001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一 天气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_7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5 降水量的测量降水现象(下雨、下雪、下冰雹是天气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
理解降水量以及学习降水量的测量,是描述天气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解降水现象,协助孩子们感受降水与季节变化,降水与农业生产活动,降水与自然灾害等的联系,从而继续保持和发展他们对天象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再通过制作和测量,进一步培养他们认真仔细的观测习惯,以及长期观测的坚定的科学态度。
一、要求:1.理解降水和降水量的测量;2.培养认真仔细的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关心天气,主要是关心天气的哪几个特征?1.理解降水量①什么现象是降水现象?(下雨、雪、雹)②降水量是什么意思?科学家把降到地面的雨水、雪水等的厚度叫降水量。
2.降水量的测量①出示视频:某天的天气预报a.这则天气预报说到了哪些天气特征?b.这些天气特征中,哪些是降水现象?c.多小的雨叫小雨,多大的雨叫中雨?这就需要我们先收集降下的雨水,并测出雨水的厚度,再与标准比对,才能确定。
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与方法a.出示气象观测员叔叔测量降水量的图片:理解雨量筒:圆柱形、直筒形--降水收集理解量筒:量筒上有刻度,单位是毫米--降水测量。
b.自制降水测量工具:出示图片--玻璃杯、矿泉水瓶,直尺,三角板。
出示防倾倒图片--矿泉水瓶,玻璃杯放一小石块。
c.模拟降水并测量出示降水量测量图片,讲解注意事项。
d.降水量的等级。
出示降水量等级表:测量结果与标准比对。
3.降水量与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自然灾害联系。
降水量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系吗?(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们生活幸福)②降水量与自然灾害有联系吗?A.出示:山洪爆发,泥石流等图片。
B.这些自然灾害都与降水量相关系,准确即时的测量降水量,有利于减少不良天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所以要长期坚持测量,才能有效的保护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才能保障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4.自制雨量筒测量降水量,作好记录,在后面我们还要实行交流,并填画柱状图。
教科书课标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一天气降水量的测量》公开课教案设计1

降水量的丈量教课目的科学观点:降水量的多少能够用雨量器来丈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略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略雨量器丈量降水量,达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感情、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察的浓重兴趣,培育认真认真的察看习惯,能在课后连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察。
教课要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能够用雨量器来丈量教课难点学会用简略雨量器丈量降水量,达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教课准备直筒塑料瓶,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降水是天气的一个根本特点,哪些天气现象属于降水呢?学生展望:雨、雪、冰雹等2.看来降水的形式可真多呀,近来一次降水是下雨,你是怎么划分雨的大小的呢?学生展望:听声音、雨滴大小等等我们气象学家怎么划分呢?教师回复:经过丈量降水量来划分雨的大小。
那么降水量如何丈量了?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降水量的丈量?。
二、制作雨量器:出示气象站的雨量器。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丈量降水量和雨量器原理。
提出:看来雨量器的原理不是很难,那么我们能不可以制作一个雨量器呢?2.阅念书籍第12页制作雨量器的方法,小组议论分工。
小组报告沟通制作步骤及本卷须知。
分组制作雨量器。
议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能否对丈量有影响。
三、模拟丈量降水量1.沟通:在丈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雨量器使用时的本卷须知:〔1〕平放。
〔2〕视野与水面保持平行,不可以俯视或仰望。
〔3〕雨量器内的“降水〞不要溢出。
模拟降水,演示使用方法。
四、划分降水量等级1.阅读气象学家对降水量的分级〔重申:以24小时的降水量作为参照值〕。
试一试:依据表格剖析雨的等级并填空。
3.画降水柱状图。
五、总结今日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降水量的丈量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雨量器。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精备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量对农业、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测量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难点:降水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测量仪器、实验材料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对生活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及方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降水量测量工具,记录测量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测量数据,讨论如何提高测量准确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用水情况,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8.板书(5分钟)降水量的测量1.降水量的概念2.降水量的测量工具3.降水量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在《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的教学情境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力求营造一个既轻松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降水量的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学习测量降水量的一种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天气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降水量的测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知道测量降水量的重要性。
2.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降水量的概念,雨量器的使用方法,降水量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测量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适量的雨量器,每人一个。
2.准备一个测量降水量的容器,用于对比和验证。
3.准备一份降水量记录表,用于记录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为什么我们要测量降水量?”让学生思考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的重要性。
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概念,讲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展示雨量器的结构和使用步骤,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4.巩固(5分钟)学生将测量到的降水量数据填入降水量记录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了解降水量的变化规律。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让学生从测量降水量延伸到对水资源的关注。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降水量的测量》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量的测量》是教科版科学四上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意义,掌握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工具及方法可能还很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量的概念,掌握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会使用量筒测量降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降水量的概念,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及方法。
2.难点:量筒的使用方法,降水量的测量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意义。
2.演示法: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3.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筒、雨伞、水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筒,用于练习测量降水量。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下雨天?你们知道下雨天的雨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降水量的测量。
2.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降水量的概念,展示图片和数据,使学生了解降水量的重要性。
然后介绍测量降水量的工具——量筒,并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测量降水量,步骤如下:1.将量筒放在固定位置,保持水平。
2.在下雨过程中,及时将雨水倒入量筒中。
3.雨停后,观察量筒中的雨水量,并记录。
学生分组练习,每组选用一个量筒,模拟下雨过程,测量降水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E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
雨量分级表。
2. 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铮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2. 学生准备分组材料: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亥U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水槽,毛巾
【教学过程】
(一)天气预报录像引入
1. 观看天气预报录像。
你从这段天气预报中得到些什么信息?(降水,下雨,冰卷:等信息都是指降水量。
)
小结: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口历中的重要数据。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提问:最近的一次降雨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稀疏,雨下的时间长短来判断。
鼓励学生1口|忆
还可以从哪里观察到雨的大小?如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
)(二)认识雨量器
1. 过渡:在科学上,测量降水量有一个装置,这就是雨量器。
(多媒体出示)
2. 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出示: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师导读:雨量器是……。
一起读一遍吧。
3. (多媒体:雨量器)师:瞧,这就是雨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夕卜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
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4. 师: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简易雨量器。
(出示老师制作的简易雨量器)
(三)制作雨量器。
1. 过渡:看了前面一些雨量器和老师为大家做的雨量器,如果老师也要让你们做一个, 你们怎样制作雨量器呢?看课本上的过程
2. 解读讨论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
选择直筒形的容器,上下粗细要一致。
——理解直筒的含义
要粘刻度,为了表示精确要用亳米为单位(如果有机会,讨论亳升和亳米的不同)
刻度朝着粘的一面,是什么意思?——请学生上台示范。
3. 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粘刻度的问题要讨论?下面有一段不规则,怎么办?容溶曰有大小会不会影响测量呢?
4. 分组实验:制作雨量器
5. 成果展示:
师:时间到!哪组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
你们是不是也做得跟他们一样成功呢?成功的小组请举手;差一点成功的小组,哪点没做好呢?)
如果0刻度没有对准底部怎么办?
(四)测量降水量
1. 过渡:有了雨量器就可以测量降水量了,没下雨,如何进行测量呢?
模拟人工降雨
2. 怎么做?
先让学生说,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演示实验。
(生自由交流)是的,我们可以用人工降雨来模拟一天的降水,请一个同学与我合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一天的降水开始:注意别把雨水降到盆子外边了,下了一小时了,下了半天了,一天时间到,停!
告诉孩了们:因为是模拟实验,不可能下一天24小时,只是用一会儿来表示已经下了一天了。
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测量一天的降水量,那就应该要将雨量器放在外面24小时,同时还要考虑很多问题:如防止水分蒸发等等
3.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数,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他读数的方式。
评价他的读数方法。
强调视线水平。
4. 现在我们可以去做了吗?
在做之前,谁有建议要提醒大家。
实验完成后将数据记录在电脑表格中。
5 .学生分组实验。
6. 展示实验成果
从这个大家测量得到的雨量表中,你能够知道些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吗?
是啊,我们还不能像前面录像中的气象员一样,说出当天是小雨、大雨还是暴雨。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标准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雨量等级表》o从这个《雨量等级表》中,你读懂了什么?
(雨对应的等级,24小时,25毫米等中间值在两个等级中都出现,我们把它放到下一个等级中。
)
7. 谁能够像气象员那样将你们小组刚才的模拟实验情况报告给大家。
&以后,我们可以用自制的雨量器来测量每天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
假如老师将刚才大家的记录是当作以后11天的降水情况,那就可以制作成柱状统计图。
演示
有了柱状统计图,我们就可以从图上直观地看到这一段时间里某一地区的降水情况。
(五)课堂小结。
1.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2. 老师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天气口历记录中,能够记录下每天的降水情况。
如果你是每天测量的,就可以写下具体的降水乏少。
3.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