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3篇)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
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
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
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
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
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篇)【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第1篇】语文老师用了一整节语文课的时间给我们朗读了《道士塔》,全篇弥漫着浓浓的愤怒、彷徨,夕阳之下无家可归的中国文化,就都被压进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动不已,然后买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来翻去。
但一个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遥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现在的我也只是凭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小心地去寻找若有若无的踪迹。
由于先前已经多次阅读了《文化苦旅》,读后难免少了些新鲜感。
我会尽力表述自己的体会。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
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
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
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第2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苦旅》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便沉醉在了泱泱历史的方则中,眼前浮现出了种种黑白相间的画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异彩纷呈。
书很厚,拿到之后颇有充实感。
我与文字一起去阅天地、览神州。
里面有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颇深,它讲述了一个大清的罪人,他的无知促使他用中国文物换来了几头牛,无价之宝只值几头牛?想止于此,我是多么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从前。
无知是多么可怕啊!它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再说,若他有爱国之情,哪怕仅有一点点,也会拒绝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五篇

【导语】凭借《⽂化苦旅》余秋⾬可以在新中国的散⽂占⼀席之地。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看了余秋⾬先⽣的《⽂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篇,我不由⾃主地看了⼀遍⼜再看⼀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情说给你听,说给⼤家听。
余秋⾬曾经这样写到:⼈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共享千年的⼤⽂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上骄傲,他周围的⼈⼀定会⼩⼼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去找他的⿇烦吧? 然⽽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化名⼈,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常奇特,它⼀⽅⾯愿意播扬和哄传⼀位⽂化名⼈的声誉,利⽤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
起哄式的传扬,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卑⽽狡黠的觊觎⼼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场上,也完全是⼀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
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
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犹如⼀路⽰众,贫瘠⽽⼜愚昧的国⼟上绳⼦捆扎着⼀个的伟⼤诗⼈⼀步步⾏进。
苏东坡在⽰众,整个民族在丢⼈…… 从“乌台诗案”来看,⼀群⼩⼈能做成如此⼤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牵着⼤师,⼤师牵着历史,⼩⼈顺⼿把绳索重重⼀抖,于是⼤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部中国⽂化史,有很长时间⼀直把诸多⽂化⼤师捆压在被告台上,⽽法官和原告⼤多是⼀群挤眉弄眼的⼩⼈。
中国的独特国情千年以来难道就这样⼀直存在着?我不禁⼀遍⼜⼀遍地问,⼜有多少⼈借着正义和爱国的幌⼦去指责、污蔑、谩骂、诅咒那些我们中国⼈本应该尊重并感激的可爱的⼈。
千年过去了,中国⼈⾻⼦⾥的那些丑陋的东西难道还没有去掉吗? 我想应该可以的…… 乌台诗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乎没有⼈在他⾝边的时刻。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后感6篇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
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
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
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
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
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
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怎么写(精选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怎么写(精选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怎么写(精选5篇)《文化苦旅》带给我们的是历史文化对心灵的启迪,它是一本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文化散文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怎么写,希望大家喜欢!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怎么写(篇1)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
这便是《文化苦旅》。
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壮哉!奇哉!妙哉!是山水将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对山水的诗话?或是山水与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风景名胜之中,蕴藏的历史与内涵,涵盖的文化与深沉,在秋雨先生笔下,点点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团,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叹耶!撼耶!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
余秋雨对于文化的经典评论便是他沧桑后博发而出的哲思。
苏东坡三十七岁便自称老头,他颇有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种放达。
放达于山水世界,放达于文化天堂。
他曾说他常伫立,于观察自然与人交际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将犀利的笔触直接伸向历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历史,针砭时弊;他敢于发表见解,针针见血,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处,这正是《文化苦旅》长久不泯的精神所在。
对于灵魂与精神的刻画,犹记得莫高窟里那位无知道士的愚蠢行径,犹记得长江入海口那个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与能说会道。
正是对于不被大众看到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对于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的反映与体现,成就了这部书的魅力与价值。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5篇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信客是一个非常“苦”的职业,不仅身体“苦”,更是心灵“苦”。
信客这个职业早已远离我们,但我们能从余秋雨生动的语言中穿越回当时。
这个工作更像是一个民众福利:工资少的可怜,干的活却最多。
还要遭到外界的质疑,这不就是“信客精神”吗?信客精神是为他人着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质疑后决定不当信客。
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尽快找到继承人,好让村子再与外界联系,这种精神在当今是十分匮乏的,有的人在地铁上独占几个座位,有的人这样篮球场上还不允许别人参与……从今天起,做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把别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拥有的当做别人所拥有的。
信客精神是侠义的。
宋达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对国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缩。
当今社会同样缺少这样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别人,视而不见,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并从中谋取利益……从今天起,做一个侠义的人,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
这篇文章不止赞美了信客精神,还讽刺了人们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恶习。
要是没有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会失去工作。
这就体现了当时单向信任的现状,老信客信任叶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对此,我们只能叹息老信客的不幸。
从今天起,做一个能信任别人的人,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诗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论式行文,利落清晰。
用他人的故事,滋养我们的生命——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之一。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我始终不相信能写出这些文字的人会道德低下,我并不是没有看过那些诋毁余秋雨的书,看的时候我只是感到心痛,感到那些骂他的人十分的可怜。
他们不懂得真正流传下来的不会是他们那些诋毁他人的话,留下来的只有思想的积淀。
不能不说迫害文人的事情从古至今从没断过。
秦王焚书坑儒,造成历史的模糊,清朝文字狱。
甚至这些还不受国界的限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毅然地喝下了毒药。
书页上全都是血。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5篇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1你想过吗,如果有一天自己国家的文化瑰宝被他国人盗窃,作为小人物的我们该怎么办?我自认为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她们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发出同样的千年一叹,想了一番办法,却“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
”我们是不是该对千年以前的莫高窟的文化引起重视呢?也许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后的臆想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感慨与无奈,让自己“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嚎叫”。
但是也许此刻的他也许在凛冽的塑风中彷徨,迷茫着。
紧接着他在这细沙所铺成的沙漠之中大声地疾呼,呐喊出了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心声:救救我们!保护好我们,这是每一个中华子孙的使命啊!这是一个多么悲怆的心声啊!面对莫高窟的千年之殇,中华文明的伤痕累累,无论是当时的清朝文人还是现在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以及身处在现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都是这么束手无策,无可奈何。
或许身处现在的我们没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国家的瑰宝被他国人偷窃、倒卖,辗转到他国的博物馆里,但是在我们出国旅游在别人国家的博物馆欣赏,感叹自己国家的辉煌文明时,这是否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我想,藏经洞与甲骨文一样,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这是《道士塔》里的一段话,我对它的解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华却也是我们值得传承与发扬的。
可是现在这些千年前的经书,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却不在自己的国家了,想要提高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没有了依托了,又何来承接呢?《文化苦旅》我还没有看完,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我们国家的文化宝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传承!读《文化苦旅》有感600字2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最新5篇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最新5篇《文化苦旅》是一部带着游记风格的散文集。
作者将旅行时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对中华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寻与思考。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文化苦旅名著读后感600字1我慢慢合上书本,心头满是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起初,我认为这是一本讲山水,谈人情的书,可当我开始阅读时,才发现并非我所想象的。
于“文化苦旅”四个字,我最先抓住的便是“苦”,我认为,这里的“苦”,不是旅途艰辛操劳之苦,而是作者内心的苦,为国家的灿烂文化瑰宝流逝而苦,为古往今来的名人遗憾而苦,为佳作无人欣赏而苦。
我读着读着,竟也感到了苦,可与此同时,我也是快乐无比的,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卷,有金碧辉煌的莫高窟,也有天地间一片茫茫的沙漠,有宁静而优雅的江南小镇,又有凄清寂寞的天柱山,我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文化遗留,岁月沉淀带给我的震撼。
我细细品读这本书,发现余先生仅用有限的笔墨描绘景色,但却靠一个又一个的名人故事,或是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将各地景色描绘的饱满而厚实。
塔中的道士,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李白苏东坡向往的天柱山,苏小小一生惦念的西湖,故事动听,却又发人深省。
还记得翻开第一页的《道士塔》,我为王道士发现国家的文化宝藏而感到惊奇万分,这个土道士对自己拥有的财宝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但是,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了这笔可观的财富,愚昧的道士伸出了贪婪的爪牙,他用中华的文化瑰宝,换来了一箱又一箱的钱币,他站在道士塔口微笑着送别一队又一队的洋人,然后转身离去,不带一丝眷恋,他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丢失了如何的一笔文化宝藏。
他是多么可恨,而又可悲啊!而像这样的时间,从古到今比比皆是,被强取豪夺后烧毁的圆明园,国内珍宝却在日本被拍卖,我们想要将属于我们的瑰宝带回,竟要高价购买,每当我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捶胸顿足,也正是因此,我们更要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让它白白流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 600 字 随着作者的脚步,我的心灵也进行了一次苦旅,从阳关到江南。
初见这本书,我对书名充满疑惑:为何苦旅?既是旅行,为何突出苦字?带 着疑问进入书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开朗,有情不自禁,感叹起来。
这 苦字,有多含义。
身体的劳苦。
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费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 原而偏僻,步行之时最多身体自然劳累。
但在作者心中,大概这远行,这劳苦, 都成为信徒朝圣圣地而远行一样的虔诚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废古址。
眼见古址破败之痛。
作者所去的新疆,阳关,敦煌,渤海国,天一阁,所去 遗址无不败落,残缺不堪,面对损毁的遗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对谣言攻击的痛苦。
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尽了谣言,谩骂,及各种形 式的人身攻击。
然而,在这谩骂声中,并无一家媒体,一家报刊为他说一句公道 话,为躲避攻击,作者携妻从上海迁至深圳。
然而在这漫骂与孤独之中,作者能 继续对此书改版,不断写出新的著作,实为难得可贵。
对文明衰落的凄苦。
作者远行出国探访中东,希腊,埃及等世界文明遗址, 又到欧洲,与中国进行对比。
体现出中国文明的优势与不足,对各地的文明衰落 深感悲痛。
对当代文明提出紧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这些“苦”, 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 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笔 调,悲痛的风格了。
说这是 “沉痛”,这是“流浪”一点也不为过。
从阳关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
这个字的内涵实在是太过丰富,让人 还甚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1/4
2/4
3/4
4/4
。